為了拖延時間,宋軍派人向遼軍主將韓匡嗣傳達了想投降的意思,遼軍也就放鬆了對宋軍的監視。
趙延進建議宋軍應立即改鬆散陣型為前後兩陣,采中央突破的辦法,殺契丹人一個措手不及。但崔翰對此卻很猶豫,生怕違逆了太宗的“陣圖”,戰後會被問罪。趙延進拍胸脯表示:“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關鍵時刻,擔任監軍的李繼隆也力挺趙延進:“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擋之!”
有了這兩位的保證,宋軍將領最終在從“抗旨”和“勝利”中間選擇了“勝利”,他們迅速地決定合兵一處,趁遼軍不注意突然進攻,結果遼軍大敗。
滿城之戰宋軍斬首一萬多,俘虜三萬多,使得遼軍主力損失一半,並且丟掉了很多的糧草輜重,這場戰爭以宋軍的完勝而告終。
這場仗雖然沒有按車宗的布置打,但是勝利卻給了車宗莫名的自信。
雍熙四年,在宋軍於幽州二度潰敗後,車宗梅開二度,又召大將潘美、田重進、崔翰入朝,賜予“禦製平戎萬全陣圖”,並“授以進退攻擊之略”。
楊清源將此事當成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十三聽,其意就是告誡十三,千萬不要胡亂遙控指揮,不是每個人都有李德勝那樣的本事的。
宋車宗、明堡宗、校長,就是臥龍鳳雛幼麒麟,又菜又喜歡指手畫腳。
十三對於這些故事,印象極其深刻,所以他在和六軍都督府商議作戰指令的時候,隻會做出一個戰略目標的指示。
具體怎麼打,從哪裡打,那是五軍都督府和前線指揮官的事情,我們這些在後方的人就不要指手畫腳,隻要做好後勤保障工作保證政局穩定就好了。….
看似是很簡單的事情,但縱觀全史,能做到這一步的皇帝,已然是屬於聖明了。
嶽武穆、李繼隆這些名將,真的是非常渴求一個這樣“無作為”的皇帝。
“王卿,著內閣擬旨,令並州諸郡之糧倉,全力供應趙天麟所部所需之糧草,令工部將作監務必保證前線大軍之裝備。保證前線戰事順利平穩進行。”
“臣遵旨!”
十三的旨意之中,沒有一條是對戰事提出具體要求的,要求越多,那麼前線將領的束縛就越多。
十三記得,師尊曾經給他講過一個故事。古時有個藩王謀逆,結果那個小皇帝竟然下旨,“今爾將士與藩王對壘,、毋使朕有殺叔父之名”。這句話一出,前線將士,根本沒法打仗了。
故十三在聖旨之中什麼都沒有說,隻是保證前線將士的供給。
……
——
趙王府中。
朱楷看著沙盤上的山河輿圖正在不斷推演著戰局變化。
戰局推進的很順利,他在燕幽之地苦心孤詣,經營多年,朝廷在這裡根本不是趙王的對手。
一切就像他之前和渡衍大師推算的一樣,輕鬆拿下幽州,而素有人口第一多,天下第一大州之稱的冀州,趙王也輕鬆拿下了一半。並州的東部也被趙王拿下。
趙王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就拿下了近兩州之地,戰事推進的比他想象中的還要順利。
果然,這個情報沒有錯,直到現在,趙王還沒有聽到楊清源的消息。
楊清源在南疆,趙王至少有四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前期的布局。
他研究過楊清源的兩場大戰,第一場北境之戰倒還好說,第二場的晉陽之戰,不過他在沙盤上如何推演,都不是楊清源的對手。
這種情況下,和楊清源正麵對戰極為不利。
他需要以大勢來傾軋楊清源,以勢壓人。
何為大勢,最好的詮釋就是魏武帝,他以武帝為號,原本應該是戰無不勝的,但其實他的戰績並沒有太好看。
汴水之戰,不敵徐榮,曹洪讓馬;
譙沛兵亂,隱姓埋名,牛車回家;
壽張之戰,不敵青州,坑死鮑信;
濮陽之戰,不敵呂布,樓異相救;
陳地之戰,不敵袁術,被人救命,收得義子曹真;
宛城之戰,一炮三賢;
赤壁之戰,付之一炬;
渭河之戰,割須棄袍;
漢中之戰,敗於劉備;
昭烈帝屢戰屢敗,蓋因其根基全無,打了一輩子逆風。
而魏武帝在順風的情況下,一樣能輸給你看,即使如此,也沒人能動搖他天下霸主的地位。
這一切在他勝過袁本初,鯨吞青幽並冀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其他人唯一的翻盤機會,不是赤壁之戰。
而是隆中對中的兵分兩路,關羽水淹七軍,直逼許都,昭烈帝乘機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還定三秦,這才有機會和曹孟德對壘。
否則,魏武帝可以輸無數次,但其他人一次也輸不起。
何為大勢,這就是大勢!大勢者,不可逆也!
當季漢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大勢就已經決定了雙方的勝負,別說是武侯,就算是漢初三傑齊至,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漢書斷流,糧草難運。
陳倉守備,難以偷渡。
關中之地,盡歸於魏。
大勢之下,人力難反。
趙王從來沒有想過靠著四個月就能鯨吞天下,登上帝位。
他隻是想用這個時間差,完成布局,得天時大勢之助,來壓製楊清源。
這才是堂堂正正之道。
現在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直到一個斥候飛奔進王府。
“王爺,大事不好了!”
(本章完)
.
...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 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