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回10月陽春觀風景 訪學散心到下灣(1 / 1)

話說張聯奎和陳治策雙雙考中秀才,各自回家,張聯奎更是歸心似箭,爺爺張貞河的身體健康讓他萬分擔心。   張聯奎剛一回家,就急忙跑回爺爺的房間。父母都在,爺爺閉著雙目,滿臉皺紋,聽到孫子回來,他努力睜開雙目。盯著聯奎,張強聯奎說道:“爺爺,我考中了秀才。”爺爺艱難地露出一絲笑意。   其實,張貞河早已心力難支,隻是強吊著一口氣,等待孫兒的歸來。現在心意已了,便安然過逝。張聯奎一家是萬分悲痛,張聯奎哭道:“爺爺,您為了我,付出了一生。“   張家為料理張貞河的後事,傾盡了所有,家裡是更加拮據。   這些天,張聯奎無心讀書,整日以淚洗麵。雖然爺爺去世兩個月,還是無法釋懷。這天友之先生又來到張家,見張聯奎萎靡不振,就開導道:“孩子,逝者已已,你可不能辜負了你爺爺的心願。”   張聯奎應道:“先生,我也知道,可我心裡悶得慌,提不起精神。”   說來也巧,第二天一早,陳世策就來到龍口祠見到王友之先生.前麵提到張家祠堂,這是個建築群。張家祠堂,俗稱龍口祠,分上、中、下三重祠堂。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前重是戲臺,亭榭椽枋,雕龍畫鳳,人物花草,精工細作,極其精美,戲臺旁的兩根紅漆圓柱。   上書:真君子不敢出頭露麵,假人兒偏能借口傳言;中堂是族人議事大廳,有八根大理石方柱。廳寬三丈三,廳長四丈四,廳高四丈九,雄偉大氣甚是輝煌;後重是香堂乃供奉張氏列祖列宗的聖地,這裡香火不斷,紫氣蒸騰,堂內裝飾也是十分豪華。宗堂兩旁有十八間廂房,每個參與的張氏家族各有一間。   每年九月十二日,祠堂祭祖時,以便各莊族人休息議事之用,還有一棟議事廳,以便族中人開會議事。   龍口祠學館,就設在議事廳,學館先生和學生住在廂房裡。   王友之先生見到陳治策,心裡很高興,今天陳治策來有兩件是:一是看望王先生,二是拜訪好友張聯奎。   陳治策在與王先生的交談中,得之張聯奎的近況,不勉有些擔心,王先生說:“治策,我看這樣,你去把聯奎邀來,這幾日,天氣很好,不妨出去散散心,享愛大自然的熏陶。”也好,我這就去邀請。“陳世策答道。   十月小陽春,陽光和煦,空氣清新,最適合遊學觀光。   不到半個時辰,張聯奎就隨陳治策來見王先生.王先生開口道:   “兩個小鬼,你們已是秀才,是真正的讀書人了。古雲,讀萬倦書,不如行萬裡路,多出去走走,對你們的學業和今後的仕途都有好處。”   張聯奎心裡知道,先生和好友都是為自己好,也就點頭答應。王先生與另外幾位先生交待好。便戴上禮帽,穿著長衫,與兩位小秀才,一同出發,沿著牧羊河(牧羊河,又稱長樂河,因此地屬長樂裡管轄)逆河而上。   來到霧遮井,三人坐在井邊的圍欄上.井邊有塊石碑,據石碑記載:霧遮井,塵落在幕阜山以北,富河以南、長樂河邊。此地為犀牛望月之地.該井冬暖夏涼,無論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霧氣騰升,故曰霧遮井。霧遮井莊,山清水秀,後有蒼鬆翠竹,前麵流水孱孱。一早一晚紫氣蒸騰,如入人間仙境,三人休息好,用手捧起井水,甘甜入口,頓覺身心氣爽。   一路行來,來到下灣莊,這裡繁華異常。十分熱鬧,一個小小的村落,竟有十來間青磚黛瓦,帶有天井的民居,這裡水運發達,交通便利又是進入江西武寧的驛站,此乃是商貿的集散地。故而生意興隆,居民殷實,沿河有張家宗祠、汪家宗祠,更有江南有名的八角亭。   下灣莊,始遷祖添惠公,在明成祖永樂十年,離開祖籍桐埠(今排市鎮咀頭汪)遷居而來.下灣宗堂,一進五重,雕龍畫鳳,氣勢不凡;第二重戲臺有“月詠霓裳“匾額,為本莊武舉汪聖銓所書。額枋施以三龍透雕,戲臺兩邊有一對半人高的木雕獅子,甚是威武。中堂有一匾”苦守三篇”,記錄有昔日一奇女,先夫若岫,未婚已擇名門吳氏娣姐。此時娣姐年方十七,未贅汪門,此女不顧親人反對,毅然寡嫁下灣,苦守三篇(守貞,尊老、養嗣)。   吳氏出自名門,待夫從命,養老尊賢.下撫兄子為兒,視為己出。關愛有加,上尊亡夫父母,恭奉關懷,族中贊譽,花甲之年村中元老尊匾額於堂,永傳千秋。   有賦贊曰:   貞筠不改,美玉無瑕。   不辭勞辛,盡謝繁花。   始終如一,節孝可嘉。   光爭日月,瑞藹雲霞。   詩曰:   長樂逶迤幾回流,燕山通驛繞澗幽。   文昌武盛興埠裡,忠孝傳家頌千秋。   王先生與張聯奎,陳治策又來到下灣莊下首的學堂,學堂的汪先生,出來相迎.來到學堂坐下飲茶,幾人也真有些口喝了,邊閑聊邊飲茶,汪先生留幾位吃午飯。   吃罷午飯,王友之先生有些累了,便留下學堂休息,下灣莊真是寶地,好玩的地方多了。於是張聯奎陳治策二位小秀才繼續出發,先來到後背山的紫雲洞,洞門是寺廟,名曰紫雲寺,此山共有三處洞穴,一曰紫雲洞、二曰月亮洞,三曰新洞.這裡是興國州,長樂裡、山田堡,地處中緯度區,太陽輻射季節性差別大,陸地多為礦山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為典型的亞熱帶氣候。   紫雲洞在下灣巖半山腰,洞口三百米處有一水塘,名叫高畈塘。洞口早晚紫氣緲緲,走進紫雲洞,冬暖夏涼,洞高丈餘,寬深各有十多米。洞內供奉佛像多尊,洞口有一棟兩層的禪院。   詩曰:   紫雲禪寺不尋常,富貴榮華洞裡藏,   暮鼓常催迷霧散,晨鐘遠播降吉祥。   同船共渡三生幸,共枕同眠百世昌。   緲緲玉清排議仗,冥冥佛地放光芒。   二人從紫雲洞出來,向東繞山而行,大約行至五六百米處,又見一個洞,此乃月亮洞也。月亮洞更深更大,內有石床,石鼓,石筍,石乳,石鐘,石椅,給人一種幽靜典雅的感覺,石壁上還有古人題寫的詩句。有的模糊難辯,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有的清晰可睹。月亮洞的洞口石壁上有人為的鑿痕,傳說此洞洞門,有天生的石月亮。很久的時候有一個盜寶的人來此,見洞口石壁上的石月亮流光異彩,如新月盈門,便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盜寶而去.從此,月亮洞便暗談無光。有詩證曰:   天生石鏡照深幽,百怪千奇勝翠樓。   可恨梁君來捉月,濃雲接霧夜悠悠。   二位小秀才,從月亮洞出來,有些恍惚,便繼續向東繞行,隻見樹木更加蔥翠,紫藤滿地,人在山中走,宛若畫中行,但聞人語響,空山不見人。又行四五百米,新洞到了。   所謂新洞,是對老洞而言,說明新洞發現的時間要晚些年份。說是有人采石,撬開麵上的石頭,發現了洞口。   新洞狹而長,有的地方高不過一米。有的地方寬若廳堂,有的地方寬過丈餘,有的地方狹近兩尺,洞入漆黑。張聯奎和陳治策,也沒有準備,一般進洞探險的人,要帶火折,火把,繩索,竹棒。兩位小秀才,隻得入洞摸到三四十米處,又爬了回來。   此洞很深很長,據人介紹:有人在洞內發現暗河,於是有好事者搬來十袋穀糠、慢慢倒入暗河。第二天有人在富河(豐壇灣處)發現了倒入暗河的穀糠,而新洞與豐壇灣的距離有十餘公裡。   張聯奎與陳治策,出得洞來,日將西沉,他們便一路下山,與在學堂休息的王友之先生會合,汪先生又熱情將他們留下,吃過晚飯後幾位先生也未深聊。張聯奎陳治策也有些累了,便早早入睡,一夜無話。   欲知後事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