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張友之先生同張聯奎陳治策三人觀光遊學,得到下灣學堂汪先生的熱情招待。第二天一早,他們早早起床,吃過早飯,汪先生指著前麵的亭子說:“八角亭離這裡隻有百米,我們一同過去吧。” 八角亭始建於元末明初,高三層,鬥拱八角,故名八角亭也,椽枋精琢,亭榭細雕,山水花草,人物故事,極其華美。亭中層層有桌有椅,紅木碧瓦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四周群山環抱,流水潺潺。前有白馬山,後有金雞山,佳景怡人。王先生、汪先生及張陳兩位小秀才,來到八角亭,四人扶梯登級而上。見遊人或對奕、或吟詩、或酌飲、或彈唱、信可樂也。 四人來到頂層,極目遠眺,見一河碧水逶迤而來,好似一條玉帶在大地揮舞。對麵的白馬山巍峨險峻,亭後的金雞山,峻秀兀立。 白馬山因形似白馬而得名,諺雲:好個白馬山,腳踏紫金灣。誰能識破了,富貴彈指間。傳聞白馬山,乃仙馬乘白雲而來。很早的時候,生活在這裡的鄉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常聞馬聲嘶鳴,馬蹄嘀嗒。白馬山下,有戶人家,種有一株冬瓜,藤粗如屋梁,蔓密似粗布。一年四季常綠不敗,三年開花,隻結一果,數載後,瓜大若碾盤,恰似栓馬石,重有千斤。不意有人,偷走冬瓜,自此不聞馬鳴。 一河之隔,白馬山對麵是金雞山,雞首朝東,高高昂起,雞尾拖地,綿延數裡。 金雞山的前麵是兔兒山,匍匐在長樂河邊,維妙維肖,恰似一隻兔兒在暢飲清澈甘甜的河水。 民諺:金雞逐玉兔,疾躍到河邊。 喝了長樂水,自此作兔仙。 八角亭的旁邊有道石橋因狀似船棚,俗稱船棚橋。八角亭所在地劉婆市,劉婆市莊汪姓,居在長樂河的北邊。莊中有戶人家,娶了個成姓媳婦,成氏娘家住在長樂河的南邊。成汪兩地隻隔十餘裡。原先長樂河沒有橋,河北河南往來不便。成氏娘家,家境殷實,家中隻有一兒一女,女兒乖巧,為人謙恭,很是討人喜歡。 且說自從女兒嫁於汪府,很少回娘家,這年臘月,女兒終於回到成府,父母十分高興。 問及女兒為何不常來看望父母,女兒含淚回答。隻因兩地隔有一河,來回極不方便,特別是汛期如隔天塹。於是成汪兩家商量,成家出錢汪家出力合力建造一橋,即時動工,不到一年石橋竣工。實在是造福兩地百姓,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如此積德行善的壯舉,深受兩岸人民的愛戴。 話說老少四位先生,站在亭樓之上,觀賞了解風土人情和人文傳說,心中好不感慨。王友之先生說:“聯奎、治策,我和汪先生先回去了,學館還有事,就不陪你們了。你們到顏山,就代我和汪先生向道長問好,張聯奎,陳治策忙點頭,四人就此分手。 張聯套、陳治策、拜別王汪二位先生,向顏山進發。他倆過了船棚橋,沿著白馬山腳一路行來。他倆從顏山的北麵上山,順著一條小路向上攀登,山勢陡峭,山巒起伏,竹木成蔭,置身林海,令人陶醉。到了顏山道館山門,已是巳時時分。 顏山是道教的發祥地,與其他道觀有所不同,這裡主供的是,正一道普濟一炁真人雷祖的銅象。雷祖,雷時中也,乃我國宋末元初道教天心派重要傳人,又是東南西蜀混元道派創始人。顏山是其最終修成正果的仙地。他百年羽化,長眠於此。今顏山香火鼎盛,信者如雲。每逢歲末年初,更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兩位少年秀才,拜見了道主,又代王汪二位先生問好。張聯奎,陳治策備好紙燭,在道主的陪同下祭拜了雷真人的墓塚。 張、陳二位秀才,登上山巔,舉目環視,隻見祥雲渺渺,瑞氣騰騰,雙峰環抱,突兀崢嶸,長篆來龍,泉水潺潺,登臨此景,讓人心曠神怡。文人墨客亦發感懷,即時即景,詩興大發。張聯奎朗聲吟曰:“ 雙秀青峰立,雲霞腳下飛。 舉頭紅日近,俯首見鵬歸。” 陳治策回吟:“二友上顏山,詢途有幾彎。 天公成事美,隻在雨雲間。” 欲知後事,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