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注定是一個難忘的年份,因為這一年我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恢復高考,高考的恢復不知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 從1971年到1976年是推薦上大學,稱工農兵學員,是那個時期的特定產物。推薦上大學與1966年至1970年完全停招相比,有一定進步意義。雖然沒有經過嚴格考試就上了大學,入學水平參差不齊,但進校後學生普遍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特別是七五、七六兩屆學生,由於他們在校期間國家歷史開啟了新篇章,促使他們勤奮學習,畢業後他們抓住一次次發展機會,或報考研究生,或出國深造,不斷豐富自己,專業知識得到大幅提高。 由於工農兵學員基本都來自基層,了解國情和人民需求,處事顧全大局,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連在一起,成了國家不同層麵的中堅力量。他們中不乏優秀人才,出了很多專家、教授、學者、社會活動家、國家乾部及眾多有識之士。 但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方式,的確存在社會不公。 被推薦的人中有一部分是烈士、殘疾軍人的後代,他們得到特殊照顧理所應當,也為群眾認可,但這僅是少數。 有的是因為父輩或兄長當國家乾部,由父輩或兄長向大隊活公社領導打個招呼,也就成了。有的是與公社或大隊領導有關係的人,包括直係子女或旁係親屬、親戚等。而且被推薦的這些人,雖然身在農村,但大都沒在生產隊長期勞動過,多是民辦教師、赤腳醫生、團支部書記,大隊乾部等。 很多學習好的畢業生由於沒有關係,不會被推薦。更有一部分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他們壓根就沒有被推薦的機會,隻能在農村乾臟活、累活。 這種推薦方式,堵死了無數莘莘學子,無數有才華的年輕人上大學的機會,降低了教育整體水平。 據說 1977年鄧小平在召開科教工作座談會時,中國科技大學的溫元凱教授提出十六字方針:‘個人申請,領導批準,嚴格考試,擇優錄取。’ 溫元凱教授覺得這樣已經是很大進步了,但鄧小平直接把‘領導批準’四個字給刪了,隻保留了十二個字。足見鄧公的偉大和遠見卓識。因為如果有‘領導批準’四個字的話,一大批人還是會被排除在外。 1977年十月的一天,突然聽到大喇叭裡廣播恢復高考的消息,心頭為之一震。 我的當教師的堂二哥來找我,他告訴我要恢復高考了,你該準備準備。我說聽見廣播了。 我心裡嘀咕,隻有一個多月就考試,來不及係統復習,心裡沒底不踏實,就算考也考不好,應該多準備準備。再說,已有幸當了老師,考不上咋辦?別人怎麼看? 因此,這一年我沒敢報考。不過,我的心從此沒安靜過。 在金秋聯中當民辦教師的王韻傑報考了。春節過後,高考錄取通知書下來,他錄取到TA師範專科學校。 這一年,我們大隊金秋村的刁維文考取到BJ鋼鐵學院。 刁維文很令我佩服,他是一個少有的在大家都認為學習無用的年代愛學習的人。高中畢業後,他在我們大隊的衛生室當會計,可能這個工作不太忙,每次我從大隊衛生室門口經過時,都看到他在學習。 有兩次我好奇,進去一看,他一次是在做立體幾何題,一次是 在做物理題,都是高中課程。那時候,象他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我與王韻傑說起此事,他說他也幾次見到刁維文在復習高中課程,但那時誰都不知道會有高考機會。 刁維文畢業後,分配到SH鋼鐵公司萊蕪張家窪礦區,離家隻有十幾裡地。 但後來聽說他參加工作沒幾年就去世了,是單位組織旅遊時溺水而亡,太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