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在名牌大學深造(1 / 1)

從落魄到教授 教澤 3839 字 2024-03-18

我們這屆學生,年齡較大同學的特點是社會經驗比較豐富,集體活動時能發揮主導作用。年齡小的同學記憶力好,智力優勢逐漸有所發揮,學習成績經常位於前列,特別是後來考上研究生的同學占多數。   SD師範大學成立於1951年,是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基礎,同時調進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等高校的部分係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學校具備優質的教學資源,也一直秉承著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等前身學校“自強不息”、“格致誠正”的精神和學思,是有教師夢想的學子頗為向往的高校。   SD師範大學195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師範大學,1959年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6所重點高校之一,1978年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我們畢業後,SD師範大學發展更是快速。1996成為國家“211工程”建設大學;2006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   我為母校由衷自豪。   SD師大校園很美麗,有典雅的文史樓,清澈的麗娃河,秀美的夏雨島,河西有莊嚴的生物、數學、地理、物理、化學五館建築,還有宏大的體育場。河東有宏偉的文史樓和辦公大樓。這是一個充滿了知性和詩意的校園。   當時,轟動一時的電影《張誌新》就是在SD師範大學校園裡拍的,很多老師和同學都當過群眾演員。   學校發給我們的校徽白底紅字,是書法家舒同題寫的校名。在那幾年,沒有什麼比戴一個大學校徽走在大街上更神氣的了,令所有的人都投以羨慕的眼光。   寒假回家時,我特意帶著校徽,無論走到哪裡都有一種自豪感。   入校後,學校對我們來自農村的學生特別關心,發給我們棉絮床墊,並享受每月4元的助學金,基本不用從家裡要錢,我對學校一直心存感激。   我們這屆學生有的是來自偏遠山區的大齡考生,有的已有兩三個孩子,家庭負擔很重。入學後他們中有人要求轉到專科學校去學習,以便提前兩年畢業參加工作。   當然,學校的校、係領導會做他們的工作,說明機會來之不易,要克服暫時的困難堅持下去。有的同學堅持下來了,也有的同學家裡實在難以為繼,轉學了。   我們縣理科狀元李嘉宇就是其中一個。他是錄取到清華大學,但由於家裡有兩個孩子,生活困難,在清華大學上了一學期後,轉到TA師範專科學校,因為這樣兩年就可以畢業。   新生正常上課後,我發現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是大學上課教室是流動的,這節課在這個教室,下節課就得去另一個教室,課間二十分鐘,有時要從這個樓跑到另一個樓,樓道裡擠滿了上下樓梯的人。   二是大學的課時是一門課連續上兩節,不像中學一門課隻上一節。這樣安排一是學生不用每節課都換教室,頻繁換教室會導致學生的時間都用來跑場。二是教師講課的需要,大學的課,特別是專業課,   涉及的內容往往一節課是講不清楚的,需要更多的時間。   另外,在大學裡老師講完一個問題後,往往提出一個新的問題讓我們去思考,這就需要你去圖書館查資料,同學們相互討論等,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大學的課程並不是每天排的滿滿的,而是有很多沒課時間,這就看你如何利用這些時間。   在中學裡,有老師盯著,特別是班主任一天到晚看著我們,不允許大家隨便玩。但大學裡沒人盯,是自己支配時間學習。   進入大學,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見識了什麼是刻苦學習。   由於我們中大多數同學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磨練,又從激烈的高考競爭中脫穎而出,歷經艱辛才上了大學,普遍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同學們對知識的渴求非常強烈,學習非常自覺勤奮,心無旁騖,鉚著勁學習。每個同學都時刻處於勤奮學習的狀態,經常念叨“人生能有幾回搏”,整個校園充滿了刻苦學習的氛圍。   教室和圖書館幾乎天天人滿為患。   SD師大有一個非常好的圖書館,圖書門類多,特別是期刊閱覽室,雜誌齊全。晚上六點開門,五點半就要等在門口搶座位,大門一開,就直撲事先瞄好的地方,晚一步位子就會被別人占了。不僅搶座位,還要搶雜誌,晚了,心儀的雜誌就被別的同學拿走了。   圖書館裡永遠靜悄悄,互不打擾。   SD師大還有一個很好的書店,座落在河東大禮堂附近的角落裡,門麵很小,但新書比較多。我們經常利用課間時間去看看來了新書沒有。   晚自習教室裡更是座無虛席,去晚了就沒座位。甚至期末考試考完後的當天晚上,教室裡依然有人在學習。因為他們的學習目的不僅僅是考試通過不掛科,而是要把失去的時光搶回來,用知識武裝自己。   對一些課程,我們年齡大的同學會揚長避短,克服記憶力差,利   用理解力強的特點,盡量提高學習成績。   那時最難攻的科目是外語,由於年齡偏大,記憶力差,隻能用更   多的時間學習,大家幾乎把全部的零星時間都用在外語學習上。   早上,操場裡到處是讀外語和戴著耳機聽外語的學生,就連排隊打飯、走路、乘公交時都在學習外語,教室熄燈後經常有人在路燈下或者在床上打著手電筒學外語,爭分奪秒。   我幾個室友的學習勁頭就令我終生難忘,他們一天到晚如饑似渴的學習,永遠充滿著朝氣和誌氣,永遠在拚搏努力。在這樣的氛圍裡,不由得激發帶動著我,時刻向他們學習,向他們看齊。   直到現在,我一直以他們為榜樣要求自己,雖然經常做不好,但讓我覺得自己是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總有進步。   七七、七八級同學最顯著的特點是除了學習刻苦外,還有嚴謹,認為做什麼事都須拿得出手,做的好,社會責任感也特別強。   這兩屆學生專業基礎知識都十分紮實,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絕大多數走上工作崗位後成了單位的中流砥柱。為官,主政一方,引領社會發展;為學,著書立作,開課授徒,傳承千年文明,開創時代新學;從商,投資設廠,興業興產,推動著經濟騰飛。   特別指出的是,畢業多年後,我們中有的同學在世界名牌大學任教,有的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名牌高校擔任教授、博導或學院院長,成為教育界、科學界知名人士。   1980年,學校的名字又改回了SD師範大學。據說,國外的校友一再建議改回SD師範大學,便於國際交流,教育部接受了這個意見。   我們生物係有個黑板報,我們一年級時是七七級同學主辦,到了二年級該由七八級主辦了。我聽說,當時想在全係找一個高考語文成績最高的同學寫篇稿子,經查,是我的語文高考成績最高。   其實高考時我的語文成績最低,隻有76分。語文根本沒復習,也沒時間復習。那年高考作文是一篇縮寫,把一篇長文縮寫到三百字,主要意思不能改變,我覺得比命題作文要好做得多。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書信是親友間聯係溝通的橋梁。學校的信箱設在校大門口的南側,信箱排列整齊,一班一個,上麵寫著班級號碼。我們班的同學輪流取信,每天下午下課後,將信箱裡的信件取出分發給收信人。很多同學幾乎每天都翹首以盼,盼著親友,特別是戀人的來信。   那時雖然學校不提倡在校生談婚論嫁,但對大齡同學還是網開一麵,采取寬容默認的態度。在校期間我們班結婚的有好幾個,我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