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李書達、李江二人便踏上了歸鄉的路程。 昨天半夜,二人將喝醉的沈逸飛送回沈家後又在沈家住了一夜,也未等沈逸飛醒來便離開了。 江湖如此,遺憾常在,哪有什麼十全十美,二人也知道如果讓沈逸飛送的話,必然心中難受,如此悄然離去,也不失是一種好選擇。 沈家家主得知二人要回鄉親自來送二人至京城城門口,並給二人安排妥當了一路的行程,二人拜謝沈父後便離開京城。 正午,日上正頭,沈逸飛才幽幽轉醒,眼神模糊,腦袋中漲得難受,好像要炸開一般,旁邊的丫鬟給倒了杯醒酒茶才略微好轉。 沈逸飛醒來回憶起昨天醉酒前的情形才意識到被二人灌酒了。 清醒過來的沈逸飛急忙穿好衣服要好好製裁一下二人,但見桌上一封信件,上書“逸飛親啟”,沈逸飛一臉疑惑,問罷丫鬟才知道是李書達和李江二人留下的。 一股不好的預感湧上心頭,沈逸飛急忙打開信件,信中林林總總說了很多,大概是二人走了,很高興遇到他,然後又著重說了五年後在那紅葉腺柳處再見,最後又嘲諷了一番他的酒量不行。 “好好好,你倆小子,看五年後我不喝死你們。”沈逸飛咬牙切齒似乎被氣的不輕,但眼神中卻充滿了落寞,對這兩位知己深深不舍。 但不過半刻,沈逸飛便收起了那落寞的眼神,隻心中對二人祝福,恢復了那平淡的表情,準備開始他的仕途。 此時,兩人已將遠離了京城,到來一處路邊的酒店裡解決午餐。 餐館裡的掌櫃的見二人騎著赤鬃大馬,身後又有不少隨行隊伍,絲毫不敢怠慢,好酒好肉上了上來。 遙想從粟縣來京城的路和現在回粟縣的路,明明是同一條路,現在卻如此通順,幾個月前,他們還在辛苦的往京城趕考,現如今卻是如此舒服,令人感慨。 十幾天過去,二人在外麵幾個月雖然很快樂,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兩人對家鄉皆是無比思念,歸心似箭,恨不得現在便回到李家莊去。 快馬加鞭下,眾人終於趕到了粟縣,看著旁邊熟悉的建築,熟悉的樹木,這些都是京城沒有的,他們的心終於沉了下來。 粟縣縣令親自早早得到消息,這兩位粟縣多年沒有出過一位的大才子,今年卻出了兩位,不能不讓他激動。 麵多粟縣縣令,李書達、李江二人並不陌生,當年參加會試的時候便多次見過縣令,特別是他們拿到鄉試的時候便親自接待過,對二人親切鼓勵。 縣令對二者的才能深有體會,估摸著能那個會試的成績出來,實在沒想到還低估了兩人,讓他們拿了個殿試的好成績,全國聞名。 縣令早已安排好了慶祝的隊伍,都是從各處抽選出來的吹彈逗唱的好手,出了名的角。 但見李書達、李江二人從遠處冒了個頭出來,縣令便安排慶祝隊伍演奏起來。 音樂聲震徹雲霄,傳遍整個城池,確實不一般,李書達、李江二人遠遠便注意到了這處隊伍。 不一會,隊伍便到了城門口。 李書達、李江二人下馬,對縣令恭敬一拜。 這縣令不說有什麼功績,就憑他對二者的賞識以及鼓勵,便值得二人這樣做。 縣令見狀大驚,緊忙跑到二者跟前將二者扶起,按官位來說,這兩位年輕人已經超過縣令許多了,隨說兩人不久便要進入地方任職,但民間俗語皆說為“鍍金”與這縣令的情形大不同的。 與縣令談論了幾句話,二者便打算盡快回到李家莊去,縣令本想留二者吃個飯,但見李書達、李江歸心似箭,便作罷,遂與之同行,回李家莊。 下午,整個李家莊才平靜下來的李家莊又再次沸騰了起來,人人都在談論,京城中拿了榜眼、探花的大才子回來了。 早前,李江、李書達拿了榜眼、探花後便有京城的人快馬加鞭趕往李家莊宣揚了,引起李家莊一陣煙宵。 縣令陪同著走在後麵,前麵二人依舊騎著高頭大馬,意氣風發的走在從縣城向著李家莊走去。 縣城裡的百姓正巧度過農忙時間,雖然不是很閑,但也願意來湊個熱鬧,沾沾喜氣。 由此李書達、李江隊伍後麵便跟滿了密密麻麻的人。 縣令見此也沒有驅趕,高高興興的日子,一起熱鬧熱鬧還更好呢。 “聽說了嗎,李江榜眼、書達探花回來了!”路邊人談論著。 “嘿,我怎麼沒聽說,兩位才子騎著大馬,身戴大紅花在縣令的陪同下正往我們這裡趕路呢!”一位見了隊伍的人對著眾人喊道。 “前幾年我就說他們倆有前途,哪日不是早早就去了私塾?”有人誇獎道。 “是啊,是啊,但這私塾也真是這個!”那人豎起了大拇指。 “確實,真是有東西,你見哪個私塾能一次教出來榜眼和探花!”眾人一起談論著。 這幾日,張懷民的私塾“雅舍”幾乎人滿為患,各個村子的孩子都被送了過來,甚至還有隔壁縣的孩子被送了過來。 “走走走,咱們也去看看去,都是自己眼前長大的孩子。” 一呼百應,眾人起身往李家莊和縣城去的路趕去。 李家莊雖大,但生活了十幾年、幾十年的人對村莊的角角落落都了解,更何況兩個孩子。 可以說的是,那家沒見過上學,放學的李書達、李江? 他們哪裡懂榜眼、探花到底是什麼? 他們隻知道,自己看著長大的小不點拿了京城的獎,被京城表揚了。 也許有些人心中羨慕,但絕對不會有人嫉妒。 不久,遠處便出現了李書達等人的影子,延續著的是浩如煙海的人群,仿佛要從遠處壓到李家莊一般。 眾人見狀也未恐懼,而是激動的等待李書達到來。 李家莊莊主李河、李大米及其家人早早被眾人簇擁著擠在莊口。 見多識廣的李河、李大米被眾人即便這時也難忍心中興奮,咧開大嘴笑著等著遠處的孩子回來。 他們一個是莊主,一個是米店老板,不愁吃、不愁穿。 他們也想過,孩子太苦了,就這麼結束吧,一個等著繼承莊主的位置,一個經營著米店也挺好的。 但看到孩子樂在其中,不覺得累也便做罷,隻在心中疼著孩子。 李江、李書達還未到村口便下馬。 兩人對視一笑,大步走向村口,積壓在心中的興奮也難以抑製。 不過二十幾歲的孩子罷了,雖然在京城也放肆過,但到了家卻是另外一番情形了,仿佛得了獎,討個表揚的孩子一般。 到了村口,兩人齊齊一跪,對著父母感謝著。 “爹、娘,兒子回來了!”兩人深深拜謝,眼中掬滿了淚珠。 也許是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父母,也許是功成歸鄉的興奮。 “好好好,好孩子,快起來。”李河、李大米眼也微微紅了。 這還是李書達、李江第一次獨立外出。 兩人起身,看著圍觀的眾人起身拜謝。 這些父老鄉親們那個不是看著自己長大的? 眾人也是一臉緊張,看著兩個孩子急忙要扶起。 又在路邊說了許久,眾人簇擁著二人往村子裡趕去,縣城裡跟來的眾人也跟著湧入了村子。 本來不小的村子在充滿了眾人後甚至略顯擁擠。 餐館、旅店裡充滿了人。 甚至有富人認為這裡有大氣運。 準備在李家莊買個宅子,全家搬來這裡常住。 孟母三遷不過如此。 莊主之家 李河、李大米坐於上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下麵縣令坐在和李江、李書達差不多的位置。 本來李河、李大米想讓縣令坐在正位上,但和榜眼和探花坐在一起就算是抬舉了,他這麼敢坐在上座? 在縣令的嚴詞拒絕下,李河和李大米才誠惶誠恐的坐在上麵。 縣令首先開口說道 “兩位教導有功,為我們縣教導出來這麼優秀的孩子。我在此便以茶代酒敬二位一杯。”縣令端著杯酒便對著兩位父親拜道。 “豈敢、豈敢,乃是縣令大人治理有功!”李河、李大米誠懇說道。 這縣令來了粟縣以後便認真治理,不能說有什麼大功績,但確實對百姓不錯,值得二人尊敬。 眾人又說了許多。 最後,縣令還跟李河說要要大力發展李家莊。 有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古代,授業恩師收到極高的尊敬。 李江和李河、李書達和李大米還有話要講,縣令便外出在鎮子莊裡看看。 自李江、李書達考取功名以後,張懷民在周圍幾個縣也是大紅了一把。 縣令都多次前來見張懷民。 故而,縣令也沒跟幾人說,便帶著些禮物前往了竹林,好好拜會了一番張懷民。 縣令見日益擁擠的私塾,便提議等些時日便擴大“雅舍”一便各地的人前來求學。 張懷民大為欣喜,連連感謝縣令。 …… 幾日熱鬧過後,鎮子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百姓口中的話題從農作物變成了兩位大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