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祓殯致襚(1 / 1)

所謂諸侯五月而葬,楚康王去世,國喪一整套規定動作下來,魯襄公等人就隻能在楚國過了周歷新年。   讀史的我們毛想想好了,魯襄公也真是窩囊,本來每年正月初一,魯襄公要赴祖廟祭祀祖先,並接受群臣朝賀,美美的過著春節,哪象現在滯留異國他鄉?   但是,魯襄公卻貌似很享受在楚國的日子。   因為在楚國,他突然感覺自己過得還象一位諸侯國君,至少楚國人是這樣對待他的。   想想自己在赴楚途中,得知楚國國君薨後,第一反應就想回國,畢竟不知道自己到了楚國後,會不會受到侮辱。   楚國,據說是南蠻之國。   但當魯襄公真正到達了楚國後,他突然發現,楚國根本不存在為難自己的任何意思和言行,楚國人貌似在講規矩講禮儀方麵不亞於魯國人,尤其對自己這樣的外國國君非常尊重。   楚國雖然正值大喪,但一切都依禮進行。楚國的公卿大夫們熱情、客氣,從不索取賄賂。   這讓魯襄公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魯襄公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那是因為他在自己的魯國,感覺到的是處處受製於人。   堂堂一國之君,僅僅隻是國家的代表而已,或者說僅僅是魯國政權的傀儡而已。   無論是國內施政,還是對外關係,甚至自己公室的家事,貌似都不是由自己在拿主意的,拿主意的,都是季氏、叔氏、孟氏三大家族。   三大家族都會堂而冠之拿出足夠的理由和禮製規範來否決自己的一些想法,哪怕是自己想去哪裡踏個春這樣的小事,自己也是不能有任何主見的。   即位已經近三十年了,自己也達而立之年,按理正是雄姿勃發之時,但自己又能乾什麼呢?   別看三十年來,春秋江湖風雲變幻,自己代表魯國參加了這個那個重特大活動,但都是如提線木偶般,跟著卿大夫們的腳步,按卿大夫們的指示言行。   甚至,自己的冠禮,若非晉國先君晉悼公的乾涉,自己的卿大夫恐怕都從來不會考慮讓自己加冠。   隻是可惜,那位英明神武的晉悼公英年早逝。從此,這世上已經沒有人會對自己暗中予以照顧和關懷了。   魯襄公對自己的魯國真的真的很失望。   所以,在楚國的歲月裡,他似乎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快樂與自由。   如果讓魯襄公選擇,他也許寧可選擇在楚國當一個普通的楚人,而不願回到魯國當國君。   不是魯襄公不想履行魯國國君的主體責任,而是魯國不需要他積極主動履職!   那就安心呆在楚國吧。   魯襄公在楚國期間,對楚國宏偉的宮殿非常羨慕。   不止一次,魯襄公在想:“國政大事就全交給你們吧,寡人什麼也不奢求。如果有生之年能夠修建一個這樣的宮殿,那此生也就無憾了。”   喜歡讓魯襄公呆在楚國的估計還有魯國國內的公卿大夫們,當然,一開始在魯國主持大局的季孫宿是有些鬱悶的。   國君不在,執政上卿不在,自己主持的這個大局,這幾個月來也真的累。   聽說本來國君是中止此次朝見的,但被叔孫豹等三人給否決了,內心非常不痛快。   這該死的叔孫豹,凈為國君出餿主意。季孫宿有些窩火。   他很快,他便習慣了,然後就突然感到這個樣子很好。   國君和執政上卿都不在,那豈不是自己最大了?   其實,叔孫豹雖然貴為魯國執政上卿,但隨著季氏家族在魯國的權勢是最大的。   所以叔孫豹並未如以前的執政上卿那樣,掌控著大部分權力。   講得直白一點,此時的魯國國君是傀儡,大權由三桓掌控,而最主要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叔孫豹,一個是季孫宿。   其中叔孫豹主要負責對外事務,季孫宿主要負責對內事務。   齊國曾經在崔杼、慶封時期設立過左右兩相,魯國的叔孫豹和季孫宿相當於這左右兩相。   如今,整個魯國就數季孫宿最大,季孫宿開始動起腦筋來。   季孫宿動了什麼腦筋,我們放在後麵再講,這裡我們還是先關心一下魯襄公一行人在楚國的情況吧。   與魯襄公悠哉遊哉願意呆在楚國不同,叔孫豹等人卻非常焦慮。   離開魯國太久了,不知國內情況如何了?國家的事也好,家族的事也好,都是這些大夫們每日都要擔憂的。   在沒有手機電話電報的年代,叔孫豹等人對魯國國內情況可謂兩眼一抹黑。   幸虧楚國人很忙,荊楚人士也往往很實在,沒有為難過他們,甚至魯襄公還覺得在楚國這段日子過得很舒坦,不象平時在國內得看三桓眼色行事。   但到了楚康王下葬時,楚國人終於想起應該讓前來朝見的幾位諸侯參加一下楚國國喪。   史料記載,楚國人向魯襄公提出要求:致襚。   致襚,是指古代給死人的衣服。當然,這個衣服也包括飾品和用品,如珠玉、衣物、財物等。   這些東東都要放在死人身上,如珠玉要含在口中,衣物要穿在身上等。   魯襄公被要求向去世的楚康王致襚,這當然也是情理中的事,但不情理的是楚國人要求魯襄公親自致襚!   講白了,就是楚康王屍體裝入棺材即大殮後,魯襄公得替已經躺在棺材中的楚康王換上衣服,這也叫小殮。   當然,這個小殮的儀式也並非真的是將死者原有的衣服給脫去,再換上新衣。   這種純禮儀式的小殮,是指將衣服放在靈柩某處特定的位置。   楚國人認為,這項本由至親才有資格去做的工作,就交給你魯侯,說明咱楚國將你魯國當成兄弟。   而且,隻是將準備好的衣物往靈柩一放而已,輕鬆得很。   但楚國人所不知道的,是魯國作為全世界最講周禮的諸侯國,對這裡麵的禮儀掌握得太通透了。   楚國人認為是一樁給你魯侯麵子的事,而魯國人認為這是讓主公自降身份的事!   如果楚國人隻是提出請魯國人致襚的要求,魯襄公派出代表完成這一套致襚的動作,這是合情合禮的。   但楚國人居然要求魯襄公親自致襚,這隻有天子駕崩才可以讓一國諸侯做的事。   也就是說,這是楚國人故意把魯襄公當成楚國的一個臣子來使喚。   大家都是諸侯,論級別魯襄公是侯爵,你楚國國君一介子爵,哪有侯爵向子爵親自致襚的道理?   魯襄公可能無所謂,因為整個魯國早已經不是他的魯國,魯國怎麼樣不關他的事,或者說自己這位魯國國君是不是丟臉也無所謂。   但執政上卿叔孫豹的臉頓時就綠了。   不過,很快精通禮儀的叔孫豹又把臉轉回正常顏色。   叔孫豹就悄悄對魯襄公道:“主公,看來楚國佬不大懂喪禮,主公何不先祓殯,然後再致襚,這就沒有問題了。”   叔孫豹說的所謂祓殯,就是掃除不祥的祭祀。   原來,通常情況下,國君參加臣子的葬禮,為了避免死者將不祥傳染到自己身上,就在參加前搞一個掃除不祥的動作,這叫祓殯。   祓殯完成後再參加吊唁。   現在叔孫豹出主意讓魯襄公先搞一次祓殯,意味著魯襄公是將楚康王當成臣子,參加的是臣子的喪禮。   然後,再致襚,讓魯襄公當一回楚康王的臣子。   這就成了這魯楚兩個諸侯之間,互相當了一回老大,一來一回,就算拉平了。   於是,讓楚國人看不懂的一場祓殯儀式在魯國人的操持下舉行了,具體就是安排了一個巫師,使用桃棒和苕帚在魯襄公身邊轉了幾圈。   完成後,魯襄公再親自為楚康王致襚。   直到魯襄公後來回國後,楚國有人非得將魯襄公這一套動作給弄明白,就向有關專家請教,這才明白是這麼一回事。   有關專家,就是當時在楚國的列國諸侯除了魯襄公外,還有陳國、鄭國、許國等國的國君,以及這些諸侯國的卿大夫。   隨便一打聽,就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楚國人笑了,這些中原諸侯,真的很好笑。   當然,楚國人雖然有些被魯國耍了的小鬱悶,但對魯國確實非常佩服。   這樣把禮儀這一套整得如此明白的,估計也就魯國了吧。   魯襄公一行人總算沒把魯國的麵子丟在楚國,尤其是鄭國、陳國、許國的國君和卿大夫們反而都認為魯國人有大智慧,解決了一個大麻煩,魯國的國家形象一下就提高了不少。   但此時列國諸侯們還不能回國,既來之則安之,楚康王的喪禮,雖然已完成了小殮,但還沒下葬,楚國國喪事還沒有辦完。   下葬,是依諸侯五月而葬的葬禮規定,停屍五天後,還得停棺五個月。   直到第二年,即公元前544年4月,楚康王才下葬。   楚康王下葬,去年冬季來楚國朝見的列國諸侯們總算可以完成朝見楚國新君的使命。   朝見完畢,大家就告別楚國,並互相告別,接下來就是一個個打道回國。   隻是,魯襄公和叔孫豹等人在朝見楚王時,感到有些怪怪的,但不能說出口。   隻有鄭國大夫子羽心直口快,將大家本來隻能瘜在心中的疑慮給說了出來:   “楚國看來要亂了,國君太弱,令尹公子圍很強勢,大家還是早點作好準備吧。”   是的,楚康王去世後,楚國大權就被令尹公子圍給把持了。   但這是楚國的事,大家也關心不過來。   快點回家吧,都半年了。   鬱悶的是,在楚國呆了將近半年,魯國國內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