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0作者:靈麓夜行 第413章大漢熱搜榜 在太學招收博士的考試結束後,從大漢南北各地前來的諸郡文士,在等待成績公布的時候,成了長安城內最“閑”的一批人。 故而他們無事可乾的情況下,便是流連酒館,或是茶室閑談,這些人表明輕鬆,可內心或多或少會有幾分焦慮,需要用傾吐排解,與旁人頻頻述說。 如果這個時代存在“熱搜榜”,那榜單前三位,將全部都是太學考試相關話題,而且詞條後麵必然會帶有大紅色的【爆】。 至於熱搜榜單的第一位,即是“驚,快想想你試卷上的考題是什麼”。 這個話題並非在考試結束的瞬間,就有了熱度。 而是次日,不少文士互相交流心得,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他們做的卷子居然存在輕微的差異。 比方研讀儒學的文士,卷子前麵考校的乃是“春秋三傳”的釋義,而學習黃老的文士,該內容便被替換為了“莊子與惠子的辯論”。 原本他們以為自己乃是天選。 每道基礎釋義題,恰好是自家學派的思想內容。 沒想到真相卻如此現實,居然是有甲乙丙丁數套卷子。 故而這個話題相當具有討論性,在酒肆裡迅速傳播,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瞬間引發熱議。 隻是文士與普通百姓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倒有些不同。 對於那些文士來說,他們關注的是各家學派的試題難度是否存在差異。 畢竟想要保送某家學派弟子,在出題環節動手腳,無疑是最簡單、最節省成本的方案。 待到考場上,看似所有人都在公平競爭,實際上部分人的題目更加簡單,到時候最終結果即是某些能力不如你的人,卻因為他做的試題簡單,分數便高了你一大截,成功上岸。 不過諸家學派交流過自己的試題後,發現難度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線,維持著相對平衡。 這場考試,是公平的。 當然,普通百姓倒是不明白試題中那麼多彎彎繞繞。 他們聽到太學為了這場考試,專門準備了數套試題,下意識便肅然起敬。 為了招收博士,可真是用心啊。 可以通過考試的那些人,恐怕都是有真才實學的賢人。 像自己這樣粗鄙之人,就是把那四五套卷子全部做了,估計得到的分數都沒有他們一套試卷的得分高。 於是他們交口稱贊起了太學。 這倒是在陳洛的算計之中。 他費勁心思,讓人專門去設計出數套不同的試卷,而且讓它們的難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肯定不是因為吃飽飯閑得慌。 公信力的建立,並非朝夕之事。 讓天下百姓共同認可太學,認可從太學中出任地方的官員,需要花費長久時間,去建立起信任。 這場考試,不過是陳洛下的第一步棋。 通過輿論影響,提高百姓對它的認可度。 待到公布結果時,連帶著承認那些通過選拔,成為太學博士者的含金量。 而且隨著時間往後推移,這些有真才實學的博士們,又會連帶著讓太學的聲望更上一層,使其無愧於大漢最高學府的名頭。 環環相扣,絕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發自內心地開始認可太學。 成為固有思維之後,太學的地位就穩如泰山。 而“大漢熱搜榜”的第二位,同樣與陳洛的安排息息相關。 它的內容乃是“伱的策論立意是什麼,快來說說看吧”。 前麵的釋經題,由於各個學派皆有不同,因此關注題目內容的文士很少,討論範圍都是在小圈子裡,何況標準答案就在書中,很少存在爭議。 而策論則不同。 它需要根據時政發表自己的主張。 試卷上貼心地舉出了範例,即文帝朝名相賈誼年輕時寫下的那篇《過秦論》,需要有思想性的見解以及鮮明的觀點。 各家學派對時政的看法,絕不會完全一致。 這就有得吵了。 要知道每位來參加考試的文士,肯定都想成功聘上這太學博士的位置,而這策論又占了分數的大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都不會願意承認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 那麼酒肆之中,常常可以見著兩派文士互相爭論,往往吵得麵紅耳赤,得虧長安乃是京畿之地,治安頗嚴,沒人敢過於放肆,腰間長劍都還是老老實實地待在鞘中。 邊上喝酒吃茶的百姓,原本隻是看客,可聽著那些文士爭論的話題,同樣起了興趣。 畢竟這場考試中的策論問題,乃是“外夷犯邊,何謂安國之道”。 別說文士了,絕大部分百姓都可以侃上兩句。 其中激進派乃是儒家的公羊學派,他們主張大復仇,外夷犯邊,那就讓那些蠻夷以血還血,將他們打痛打殘,以後就不敢再來犯邊了。 隻是民風淳樸的普通百姓,在酒肆中討論的時候,認為公羊學派的思想太過保守。 外夷犯邊,現在敢犯邊的外夷不就隻有北邊的匈奴人嘛。 當年他們趁咱大漢初立,國力孱弱,大舉入侵,燒殺搶掠,淮陰侯率軍將他們驅逐,但這仇,咱們可沒有忘。 外加這些年裡,匈奴騷擾邊郡的消息,屢屢傳來。 而且咱聽說那些匈奴,是想要在肥沃的田地上種牧草,喂給牛羊馬匹。 這誰能忍? 故而何謂安國之道。 咱不懂那些花裡胡哨的文辭,咱隻知道把匈奴人給屠光了,就沒有外夷了,那國家肯定就安寧了。 至於塞外草原,能種麥子的地方就占著,種不了麥子的地方,便把那些匈奴人全殺完,隔個十幾二十年,就去殺一波,確保不留有任何後患。 這聽得公羊學派的儒生們是冷汗直冒。 大漢實施黃老之策這麼多年了,不應該是民風保守嗎? 怎麼你們比我還激進啊! 雖然匈奴人沒像歷史上那樣,直接打到關中附近,但長安仍時常可以聽聞邊境遭受搶掠的消息,百姓們心中都積累著一股怨氣。 隨著大漢國力日益強盛,這股怨氣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反倒愈發濃鬱。 當初我們沒能力去草原上復仇,隻能在本土反擊作戰,暫且忍著。 現在我們有能力了,你還在上躥下跳,想必是活膩歪了吧? 陳洛選中的這道策論題,起到了探查民心的效果。 平日裡想要大範圍了解百姓的思想主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難以得到準確的答案。 首先如何明確調查對象就是個難題。 田間的老農、集市的商販、客棧的小廝,這些人平日都沒有自己的發聲渠道,但卻屬於大漢百姓的主要構成,乃是沉默的大多數。 而且調查時的提問,又需要精巧的設計,避免出現問話者引導了他們回答的情況。 比方直接提問“麵對匈奴問題,你更加支持朝廷保守應對,還是主動進攻”,在大漢當前休養生息的國策下,以及回答者本人為了避免麻煩,那麼大部分人肯定會選擇“保守應對”的方案。 可他們內心真是這麼想的嗎? 並不一定。 因此陳洛通過這場策論,讓絕大部分百姓參與進這個話題。 要知道比起被動受訪,人在主動輸出在自身觀點的時候,往往更會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 那麼策論題目,自然不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外夷犯邊,何謂安國之道”,隨著策論話題的傳播,陳洛再安排專人在酒館。茶舍以及集市之中,悄悄記錄參與討論者的大致身份與思想傾向,從中看出民心所向,求戰、厭戰亦或是反戰。 至於“大漢熱搜榜”的第三位,雖說仍與太學考試息息相關,但並不屬於陳洛的安排。 事情緣起,還得從考試侯第二天的一家茶館說起。 當時茶館內坐著的多是剛考完的讀書人們,興致盎然地在內討論,話題自然偏到了各派的思想爭鋒上。 而這個時候冒出一位中年文士,單憑一己之力,說得茶館中二十多名文士啞口無言。 旁邊的百姓雖然聽不懂他們爭辯的內容,但是他們看得懂雙方的臉色啊。 那位中年文士,神態平和,離開時亦是謙和有禮。 但那些敗者就不同了。 大部分人臉色發白,雙眸暗淡,更有甚者,麵如死灰,一看就知道心態有些小崩。 不過若隻是這樣,倒掀不起多少波瀾。 畢竟長安城如此之大,誰人在一間茶館中的辯贏了十幾名對手,這樣的事情是沒有傳播度的。 故而此人能引發整個長安城的熱議,事情顯然沒有在這就戛然而止。 在這間茶館的辯論結束後,那位中年文士起身又去了臨近另一家酒肆,亦是橫掃了其中所有讀書人。 這樣一來,頓時引起了圍觀群眾的興趣。 單純的勝利過於平淡。 但加上前置條件的勝利,則是不然。 比如“戰勝強敵”“絕地反擊”,遠比平推要吸引人。 有起伏的戰鬥更能拉扯情緒。 一巴掌拍死蚊子般的勝利,隻會讓人犯困。 但有種平推,屬於例外。 那就是不知道雙方的具體強度,但某一方卻持續性的大勝,這會讓旁觀者發自內心地會產生好奇,想知道他能一直贏到什麼時候,或者會被誰中止掉這場連續性的勝利。 故而此人在離開第二家酒肆的時候,就有不少吃瓜群眾跟在他的身後離開。 結果沒讓他們失望。 此人接連又去往十六家不同的酒肆、茶館,在裡麵辯經的結果,乃是無一敗績。 最後道路上是數百號人跟著,聲勢浩大,仿佛一場遊行。 震動長安。 要知道這十八家酒肆、茶館內的讀書人,數量加起來接近六百。 前來長安參考的賢才總數,亦不過千餘人而已。 也就是說,此人獨自辯倒了前來長安的一半文士。 待到第二日。 不少讀書人準備充分,甚至還有人從周邊縣城專程趕來長安,找來了專人探尋此人通風報信,就等著他再次露麵,自己好與之一辯,找回場子,或者借此揚名。 隻是那人再沒有露麵過。 許多想見證“大戰”的百姓,倒心生失望。 至於剩下的幾天裡,有無數人想要復刻此人的戰果,卻無一成功。 畢竟大家都做足了充分的準備,怎麼可能再讓你辯得啞口無言。 反倒又為那人的聲名做了嫁衣。 於是大漢熱搜榜的第三位,即是“此人乃何派弟子,一日竟連挑十八家酒肆茶館”。 作為輿論風暴引發者的董某人,卻是默默待在客棧內,低調無比。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關於科舉製度的起源呢,向來眾說紛紜,根本在於牽涉到“科舉”的定義問題,需要明確“科舉”的內涵,才能真正明確科舉的起源時間。 而科舉的定義,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說法為“分科取人”,這屬於一種傳統的說法,所謂科舉製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來選舉人才的選舉製度。 那麼我們可以將“科舉”追溯至漢武帝時期,太學博士的選拔考試中,就已經有“分科取士”的雛形了。 第二種說法為“按科取士,考試進用”說,所謂科舉製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過考試來選取人才的考試製度。 那麼按照這種說法,漢代的察舉與後世的科舉基本一致,皆是朝堂統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試進用為特征的官僚選拔製度,那麼同樣可以將科舉的起源時間追溯至漢代。 不過這一定義僅是體現了“分科”與“考試”兩種要素,但卻沒有體現考試作用的大小。 第三種說法,則是“進士科舉”說,即設立進士科以後,用考試來選拔人才授予官職的製度,方才稱為科舉。 這一說法中的定義最為明確,因此廣為流傳,但實際上它選取的範圍過於狹義,否認了在進士科設立之前,以考試選拔人才,授予官職的製度已經出現。 因此,我認為以上三種表述都有不準確的地方,而我對它的定義,乃是“科舉製度是朝廷開設科目,士人可以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舍的選拔官員的製度”。——《科舉製度的定義與起源申論》 (本章完)
第72章 大漢熱搜榜(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