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作者:靈麓夜行 第414章最終結果,劉徹甚悅 整個長安關於這堂考試的討論如火如荼,但並未影響到閱卷的進行。 現在整個太學的防衛工作可以說是不亞於宮城,裡三層外三層,不知安插了多少密衛和暗哨,每日的飯食都是安排了專人采購,閱卷人的吃住都在太學裡麵,唯有少數人擁有進出資格,而且存在嚴格的限製,就算是陳洛,一樣不能在酉時之後進入太學。 這樣嚴苛的環境,乃是隔斷了閱卷人與外界的聯係,確保整個閱卷過程不會受到任何輿論影響。 過程一共持續五日。 一千零七十八份試卷,十六位閱卷人,分四天全部批完,因為交叉閱卷的規則,平均每人每日評閱三十四張試卷。 但策論並沒有標準,而且屬於長篇大論,閱卷人光是通讀整篇文章,就需要花上半刻鐘的時間,再對內容進行評估,又至少要一刻鐘。 花費半個時辰,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閱卷人大概隻能批閱三到四張卷子。 因此他們的工作量相當巨大,每天在閱卷上耗費的時間,都在六個時辰以上。 不過沒人喊苦喊累。 對於文士來說,品讀一篇經典的文章,無異於飲一壺香醇的美酒,為之傾倒沉醉。 這次考試乃是匯聚了大漢最為優秀的那批讀書人,而且讀完一紙求賢令,便敢千裡迢迢來參加這次考試的人,必然是有著明確的人生方向,敢打敢拚的先鋒精神,絕非死讀書之輩。 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宛如朝陽,閃耀著一躍而出的光芒;好似利劍,直刺向世人喑然的問題。 不少閱卷人懷揣的動力,就是下一張試卷上的策論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驚喜。 而在前四日的閱卷工作完成後,第五天做的就是查漏補缺,進行最終評估。 這次太學總共隻招收五十五名博士,幾乎等同於二十選一的比例。 雖然比不上後世那些大熱崗位的國考,近萬人去競爭一個名額,但要知道前來應聘博士的這些賢才,幾乎沒有水分,都是當今最為頂尖的讀書人。 故而終審環節,實乃慎之又慎。 對於高分的前八十張試卷,除了少部分極為優秀,幾乎毫無瑕疵的答卷,剩下的七十多張卷子,十六位閱卷人乃是激烈討論,定下排序。 陳洛坐觀了整個過程,不過並未發表自己的看法。 要知道他作為太學之長,展現出任何傾向性,都會影響到閱卷人的評卷標準,導致最終結果有失公正。 因此他旁觀整個過程,安分地當好記錄者。 考試結束的第六日。 陳洛攜帶著那五十五份試卷,在士卒護衛,差役開道下,前往宮中。 這幅大張旗鼓的場麵,自然是被不少百姓看到。 見著封閉數日的太學大門重新打開,陳學長又鄭重其事地專程前往宮城,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這一消息亦是很快傳遍長安各家酒肆。 “跟你們講啊,我王某人早上出門,路過太學的時候,是看著那維新侯從太學出來,看著像是往宮城去給天子送報結果,邊上可是有大幾十號人護著呢。” “我聽王大胡子說,那太學是大門早早打開,你猜怎麼著?嘿,那是前麵站著好幾十清場的差役,後邊圍著五六十披甲的士卒,正正中央的馬車上,乃是維新侯手捧一疊試卷,頭頂是浮現著氤氳青氣,想必就是那文昌之運具化……” “你居然知不道這事啊?那我可告訴伱,玄乎著呢,那太學大門在辰時洞開,內裡射出一道金光,把我眼都晃暈了,接著那是威武天兵開道,替這些文曲星保駕護航,話說隻見有那不怕死的毛賊,想要在昨夜去盜卷子,結果我聽說是一道炸雷直接劈下來,粉身碎骨。” “咱說書也隨個潮流,今兒暫不講那《秦末英雄演義》的故事,來說說前不久太學中那風風雨雨,其中最精彩的,莫過於‘八十大盜欲竊卷,九重天上降罰雷’,不過呢,先從第一回講起,‘窮書生進京遇故知,惡賊子見利謀不軌’。” 隨著消息不斷傳播,那是越來越離譜。 不過這也側麵反應出另一個事實,就是太學考試受到的關注度極高。 要知道尋常市井流言,往往傳不出三條街,便會被更加新奇的逸事代替,但太學相關的事情,甚至被說書人整理編撰成了評書,可以在酒肆茶館內聚集一批觀眾。 換在半年前,誰敢信啊? 話分兩頭。 陳洛進宮路上,暢通無阻。 他提前一天向劉徹匯報了結果,說明今日將最終的結果送來。 因此進宮之時,專門安排了宦者引路,直接帶到未央宮中。 見陳洛手捧一遝試卷,邁步踏入殿內,劉徹麵色未改,但雙手是下意識攥緊,眼中多出了幾分期待之色。 “稟陛下,太學招收博士測試,順利舉行,現今結果已出,有優異者五十五人,通過考核,這裡是他們的答卷,請陛下過目批示。”陳洛行完禮後,有條不紊地說道。 劉徹嘴角微微上揚,半轉過身,向身後的宦者吩咐,“去把那些試卷呈上來,讓朕看看這大漢傑出的賢才們,都寫了些什麼文章。” “唯。”宦者應下。 接著,他小步上前,從陳洛手中接過那些試卷,放在劉徹身前的案牘上,最後老實地退開。 隨著劉徹翻閱起那些試卷,整個大殿頓時安靜下來。 陳洛看似低頭沉思,實際上每隔二十息,就會故作漫不經心地瞟一眼劉徹的動作。 那些試卷的擺放順序,全部都是由自己安排的。 雖然它們的內容,陳洛不能完全背出來,但是大致的思想主張,自己倒是清楚。 因此劉徹的目光在哪些試卷上停留更長,基本可以說明他更加認同哪些執政方針。 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探查帝心,這估計真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畢竟在此之前,可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考試,能夠收納諸子百家的文章,包含各種各樣的見解。 何況安排試卷擺放順序,並在如此近距離觀察到天子的動作神態,難度更甚。 大概半個時辰過去,劉徹放下最後一張試卷,揉了揉眉心。 沉吟片刻,他方才開口道:“這些答卷上的策論,對於同樣一道問題,作答時的思想雖有差異,但確實都有自己的見解,伯玉之前所言的‘百花齊放’,大概就是這幅場麵吧。 日後察舉到太學中的賢才,交由他們去教導,朕是放心的。 從太學中考核通過,再去出任地方的官員,想必都會有治理一方的能力。 朕心甚慰啊。 這也是多虧有伯玉你提出這般建議,讓朕能有如此多的賢才任命使用。” 要知道自己作為皇帝,但對朝堂的掌控力度其實並不算太強。 畢竟漢代的封建專製尚處於起步階段,有丞相製衡,並不像後世的明清那般,皇權逐漸發展至巔峰,說一不二。 何況朝堂之上,老臣占據了一定的話語權,這亦是劉徹想要變革時,存在的阻力。 可劉徹暫時沒有那麼多可用的親信,要知道胡亂任用無能的官吏,反倒會造成政局動蕩。 因此按照他原本的思路,是慢慢扶持陳洛、王臧這樣有能力的嫡係,靠著他們占據高位,去獲取朝堂上絕對的話語權。 隻不過現在太學的出現,這些優秀的賢才,又讓劉徹打開了新的思路。 要是從太學中出來的人才,個個都是這般優秀,那自己完全不用擔心讓那些老頑固滾蛋之後,政事無人處理。 當然,直接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不過待到第一批賢才從太學中走出,再讓他們在地方或基層歷練個兩三年,到時候選擇優秀者提拔,取代那些核心以及關鍵的位置。 用不了十年,大漢朝堂足以形成一套高效的官僚體係。 陳洛應聲道:“陛下過譽了,這並非我的功勞。 好比一塊璞玉被工匠從石頭中發現,難道工匠可以自誇這塊璞玉是他創造出來的嗎?
玉石本身就在那裡,他不過恰好是發現它的那個人罷了,不影響玉石本身的價值。 而大漢的賢才就是璞玉,我甚至算不上發現璞玉的工匠,隻是提供給璞玉稍稍被注意到的渠道,怎麼敢搶占全部的功勞呢?” 論起場麵話,自己是一套一套的。 啥時候該攬功,啥時候又謙虛推托幾句,陳洛心裡可謂門兒清。 現在他如果賣力地自我表現,反倒顯得用力過猛。 畢竟太學考核這事,乃是由陳洛單獨負責,沒有其他大臣能搶占屬於自己的功績。 劉徹哈哈一笑,“伯玉倒不用自謙,這些天裡,關於太學博士考核公平公正的贊譽,可謂是傳遍長安了。 朕偶爾聽旁人提及這場考試,都是稱道太學,稱道你陳學長的。 若是誰想抹去你為這場考試付出的心血,那朕第一個不同意。 能讓長安乃至大漢的百姓,都選擇信任你辦的這場考試。 難道你覺得朕會對你做的這般功績挑刺不成?” 顯然,他說出這話,就是對於陳洛舉辦的這場太學考試,相當滿意。 無論是在民間輿論上,以及最終展現出來的結果,都完美符合自己的要求。 如果要劉徹對陳洛的表現進行打分。 無論是十分製還是百分製,在自己這裡,這張答卷就是滿分。 “多謝陛下,為國選才,不過是我身為太學之長的本職罷了。”陳洛起身行禮。 太學作為成立不久的新機構,當下根基尚淺,很需要政策支持。 而劉徹的態度便非常關鍵。 於是陳洛不居功自傲,便是如此。 劉徹點了點頭道:“對於這場考試,朕是絕對的認可。 而看完了全部的答卷,整場考試選拔出來的這些博士,大體上沒有什麼問題。 不過排名先後嘛,稍稍作了些調整。” 聞言,陳洛深吸了一口氣,應聲道:“太學中閱卷者,關注的乃是學識,小道耳。而陛下眼中所見乃是治國能力,此乃大道。 選拔博士,說到底是為了培養賢才,而察舉製推舉上來的賢才,顯然是未來治理大漢的官吏。 故而哪有遵循小道,卻忽視大道的道理呢?
我認為陛下調整出來的最終排名,更加合適。” 劉徹的做法,倒是在自己的預料之中。 昨日太學整個閱卷組在將所有分數都統計出來後,是專門問詢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要不要進行排名。 分數就在那裡擺著,想要整出一個具體的排名,並非什麼難事。 不過陳洛否定了這個意見,隻是讓他們按照相應的區間分類,把入選的那五十五人中,分數相差不太多的試卷放在一起,至於具體的排名,就不要去管了。 畢竟根據陳洛的揣測,劉徹在看過試卷後,肯定會有個人偏好。 哪怕普通的閱卷者,亦是會給自己欣賞的答卷高分,至於不喜的答卷,則是在合理的範圍內,給出較低分數。 實屬人之常情。 而劉徹作為天子,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因此在看完全部的試卷之後,對於某些策論的論據不甚滿意的話,自然會想著將它的排名往後降下幾位。 那麼陳洛把試卷的具體分數全部擺出來的話,就顯得是在為難劉徹。 至於劉徹不進行調整的話,同樣沒有關係。 畢竟陳洛最開始就是把相近分數的試卷放在了大致區間內,按照這個順序進行排名去放榜,亦不會有很大的誤差。 揉了揉下巴,劉徹將案牘上的那些卷子抽出了幾張,將它們的位置稍作調整。 陳洛瞇眼粗略看了兩眼,他沒有把那些試卷的位置往後放,隻是將它們的排名往前上升了幾位,隻是不知道是那幾位幸運兒得到了看重。 做完這些,劉徹再沉聲道:“伯玉,朕定好了順序,你明日就按照這個名單放榜,向天下百姓公布結果即可。” “唯。”陳洛鄭重答道,上前幾步,接過那一疊厚厚的紙卷,其中承載著太學未來數年的核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