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日托米爾戰役(1 / 1)

原計劃中,亞歷山大會在視察完黑海海軍後接著去視察克裡米亞等地區,但是聖彼得堡的一封信打斷了他的行程,波蘭出事了,女皇希望他盡快返回聖彼得堡。   葉卡捷琳娜是希望在波蘭地區進行試點,釋放農奴,但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國內的貴族怎麼看,第二個是國內的農奴怎麼看。   如果直接解放農奴,國內的貴族會兔死狐悲,這個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國內的農奴更是會不滿,我們隻有把孩子送入軍隊,然後拚命殺敵才能解除農奴身份,憑什麼波蘭農奴就可以直接獲得自由身。   要知道,國內農奴的比重占四分之三,如果他們要求獲得自由身,怎麼辦?   亞歷山大給出的建議是將對波行動不解釋為阻止雅各賓派的暴動,而是解救斯拉夫兄弟,波蘭的農奴雖然獲得自由身,但仍需要支付高昂的贖身費,士兵們通過解救斯拉夫同胞積累戰功,比如說解救100個斯拉夫同胞給你計一個人頭,此外,波蘭農奴的贖身費得給國內的貴族一份,來安撫他們。   5月,亞歷山大帶領近衛軍第一師和第二師,以及第一騎兵旅開往基輔。   戰略規劃是從日托米爾向北,打到明斯克,然後轉向布列斯特。   選擇從南往北打的原因主要是北方本來就是俄國的重點滲透地區,大多數貴族已經直接投降於俄國,南方的貴族則對俄國抱有更大的敵意,並且為了防止南邊的奧斯曼土耳其有所異動,最終決定由南往北打。   在亞歷山大看來,自己的對手隻是一群跳梁小醜,雖然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的軍隊數量是他的三倍,但是隻有大約一萬六千人是經過訓練的,其他人隻是剛剛征兆來的農奴,並沒有什麼威脅。   雖然敵方勢微,亞歷山大也不著急進攻。   普魯士會在六月向波蘭宣戰,雖然此前普魯士和波蘭簽訂了波普聯合防禦條約,但是屁用沒有!   普魯士在歐洲外交史上一直扮演著小醜一樣的角色。早在很久以前,普魯士就曾經與波蘭簽下協定。發誓不會對波蘭的領土有任何想法。   但是由於波蘭陷入危機,也就是大洪水時期。普魯士悍然向波蘭出兵。不過最終卻被處於困境之中的波蘭人堅強的反擊。最終普魯士戰敗。   在此之後,腓特烈二世登基。也就是腓特烈大帝。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六世,由於查理六世沒有一個合法的男繼承人。他準備將他的女兒,也就是後來的特蕾莎女皇立為唯一繼承人。由於。擔心各國會不承認自己的安排。查理六世向很多國家做出讓步。希望他們能夠承認。   其中,腓特列二世,得到了大量的財物,並且作為特蕾莎的表兄。向查理六世做出承諾。會支持特蕾莎繼承哈布斯堡的領土。   但是。當查理六世去世之後。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就公開宣稱特蕾莎為女性,不能夠繼承哈布斯堡的領土。轉而支持了薩克森選帝侯國的王子,並挑起了七年戰爭。   後來,由於法國也同樣反對特蕾莎女皇。特蕾莎女皇為了得到更多的國際支持,將西裡西亞地區割讓給普魯士來換取普魯士對自己的承認。並且與普魯士結為盟友。   腓特烈二世答應了這個請求,並且與奧地利結盟。   不過,因為法國與奧地利的一次戰爭中,奧地利失利。腓特烈二世決定撕毀盟約。轉而進攻維也納。   不過,他被特蕾莎女皇打敗了。   現在普魯士的國王就是腓特烈二世的兒子威廉三世。威廉三世曾經承諾會保護波蘭的安全,並且支持波蘭的新憲法。   但是他又準備撕毀他的承諾。   至於再然後,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波蘭:受傷的為什麼總是我)   此外,亞歷山大還想包圍殲滅這16000人的波蘭常備軍並且活捉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   波蘭訓練充分的軍隊隻有37000人,16000人由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領導,16000人駐紮於華沙,剩餘5000人分散在各地。如果將這16000人圍殲,那麼明斯克和布列斯特也沒有什麼大的抵抗力量了。   此外,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是波蘭抵抗運動的靈魂人物,科希丘什科大起義他就有參加。   亞歷山大將戰略目的告知第一混成師師長米哈伊爾·波格丹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和第二混成師師長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親王以及騎兵第一旅旅長阿列克謝·安德烈耶維奇·阿拉克切耶夫。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親王不是俄羅斯親王,也不是格魯其亞的親王,而是俄羅斯貴族的最高級別貴族爵位:公爵,俄羅斯的公爵可以分為三個類別,公爵(князь=Knyaz=Prince),被歐洲各國視為親王,主要是古代封邑王公的後代,以及被征服國家的統治家族,如格魯吉亞的卡特利係穆赫拉尼公爵家族)。   “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部隊肯定不會向北逃走,雖然北邊的明斯克也是重鎮,但明斯克離俄國太近了,路途中還有大片丘陵阻隔,而從沃倫州逃向華沙,一路上都是平原,如果波蘭翼騎兵未能完成掩護的任務,近千公裡的路程,會變成波軍的地獄。”阿拉克切耶夫分析了波軍逃亡的兩個方向。   巴克萊認為波軍會向華沙方向逃去,因為華沙不光是波蘭的首都,也是波蘭唯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前線失利的情況下,逃向波蘭是一個較為優秀的選擇。   巴克萊的判斷得到了軍官們的一致認可。   亞歷山大由此下令,明日出戰,騎兵第一旅要提前截斷波軍退路。   第二日上午,俄軍向波軍發起了進攻。   由於火炮技術的革新,原先薄且高的城墻逐漸向低且厚的方向發展。   俄軍是在1790年撤出的波蘭,在俄軍撤退之後,依然有非常多的波蘭大貴族心向聖彼得堡,比如說前文提到的塔戈維察聯盟,所以俄國清楚的知道日托米爾的要塞隻修了一層皮,不能起到任何防禦功效,反而如果俄軍向要塞開火,要塞的建築物反而會砸傷要塞內的守軍。   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顯然也知道這一點,準備趁著俄軍立足未穩令波軍的兩千翼騎兵朝俄軍左翼發起進攻。   左翼的巴克萊命令師屬騎兵團迎敵。   當消息傳到中軍時亞歷山大判斷對方所剩的騎兵不會超過兩百人,令第二混成師向敵中軍進攻,同時,他將兩個炮兵團合並,集中火力,為步兵推進提供炮火支援。第一混成師的剩餘部隊作為預備隊。   由於火藥會產生大量煙霧,所以這個時代的炮兵更願意選擇目標明顯的步兵和騎兵,對於隱藏在濃濃白霧下的敵方炮兵,則是根本無愛。   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是知道自己部隊的成色的,隻能讓較為精銳的常備軍第三師和第四師在前列迎敵。(波軍共兩個常備師,第三師第四師,剩餘第五至第十師為農奴師,滿編萬人,但實際上不到八成)   亞歷山大感嘆一聲,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還是太仁慈了,如果是他的話,會讓由剛剛征兆農奴兵組成的第八步兵師去吃槍子,常備軍的第四師作為督戰隊,畢竟俄國才經歷過那麼多的戰爭,又是跨國作戰,所攜帶的彈藥並不充足。   在耗光俄軍的彈藥後,讓第三師帶著稍經訓練的第五第六第七師發動進攻,前去拚刺刀。   當然了,也隻有俄國這樣的初生非常喜歡讓精銳部隊督戰,畢竟灰色牲口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在俄軍將領的普遍思維中,精銳就是一擊製勝的,前期的戰場節奏應該交給填線寶寶。   前線潰敗是小事情,隻要精銳還在,戰線就不可能被沖破,後麵的灰色牲口要多少有多少。   當波軍第三師第四師與俄軍第一混成師交戰後,亞歷山大立即傳令讓第二混成師餘部繞襲波軍剩餘部分。   一個小時過去後,第三師第四師無愧於精銳之名,雖然占據人數優勢,但是可以和近衛軍作戰不落下風也值得稱贊了。   不過當第二混成師餘部和第繞後的一騎兵旅第一團向波蘭的中軍發起進攻,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在沒有精銳士兵和火炮的支撐下,剛剛征兆農奴兵組成的第八步兵師聞風而逃,還破壞了另外五個師的防線。   還有一個壞消息,就是兩千波蘭翼騎兵不敵1200人的俄軍騎兵團。   在多層配置和火器的助力下,這隻號稱冷兵器時代最強的騎兵,失去了以往的戰無不勝的驕傲,倉皇逃竄。   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見後方大敗,隻能率殘軍突圍。   亞歷山大下令,不要管另外六個師,隨他們跑,隻需要追擊波軍的第三師和第四師。   亞歷山大知道,沒有優秀的基層組織能力,這些個農奴兵散了就組織不起來了。   不出意料,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朝波蘭方向突圍,可是第一騎兵旅的第二第三團在杜布諾之前就成功攔截。   第三第四師戰死兩千餘人,六千人失蹤,剩餘八千人在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的帶領下向俄軍投降。   在日托米爾戰役後,塔戈維察聯盟的米哈伊·魯博米爾斯基見波軍大勢已去,把準備給波軍的珍貴物資的全送給了俄國人,以換取戰爭結束後俄國人對他家族特權的支持。   這位米哈伊·魯博米爾斯基就是1664年波蘭內戰的發起者耶日·魯博米爾斯基的子孫,當年楊二世夫婦致力改革事業,而且幾乎取得了成功,結果因為保守派大貴族魯博米爾斯基的叛亂而功敗垂成,導致波蘭喪失了最後一次在局勢不可挽回之前自救的機會。現在他的子孫又為一己私利,在國家處在滅亡邊緣時選擇背叛,掌控滔天權勢又行使內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