臚朐河,喬巴山。 距離朱瞻墡前往兀良哈三衛已經過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了,朱瞻基已經急的坐不住了。 其實按理來說,從喬巴山到兀良哈三衛,哪怕是日夜行軍,五天也就是極限的時間了,所以說光是往返兩地就得要十天的時間,前提還是不吃不喝的行軍。 一個半月,再減去朱瞻墡解決問題的時間,真的已經算是很短了。 相反,朱棣就沒有朱瞻基那麼著急。 其實人活一世,很少有從不後悔的人,哪怕是朱棣也曾經後悔過。 要說讓朱瞻墡這個孫子去解決兀良哈三衛,甚至是給這次的北征畫上一個休止符,當初朱棣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覺得沒什麼。 想要成就大業,犧牲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嘛。 但在朱瞻墡出發之後,也就是朱棣冷靜下來,開始用皇帝和長輩的雙重身份去看待這件事的時候,他也不免有些後悔。 犧牲的確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但是沒有誰是天生注定就要被犧牲的,所謂的犧牲也沒有什麼值得不值得、應該不應該。 隻是朱棣的這些情緒從來都不曾表現出來罷了。 “報!” 就在朱棣和朱瞻基祖孫二人各自擔心但卻又不開口的時候,帳外突然傳來了錦衣衛的聲音。 “進來!”朱棣沉聲說道。 “啟稟陛下!”錦衣衛指揮使塞哈智自帳外閃身進來,跪在地上。 “五皇孫殿下已經返回!且帶回了阿魯臺的妻子和四個兒子!現在正在帳外聽宣!” …… 朱棣噌的一下站了起來,和旁邊的大孫子朱瞻基對視了一眼,然後二人同時抬步朝著帳外走去。 “皇爺爺。” 帳外,剛剛翻身下馬的朱瞻墡露出了一口大白牙。 其實按照規矩來說,可以說除了朱棣之外的所有人,在進入大營之後都要下馬步行,戰時除外。 朱瞻墡騎馬進入大營,顯然是不符合規矩,但這種情況就是發生了。 這是因為誰都隻知道朱瞻墡帶回來的人有多重要,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將士們對朱瞻墡的敬佩。 以十六歲的年紀左右了一場戰爭的走向,雖然他們不知道朱瞻墡在兀良哈三衛都經歷了什麼,但猜也能猜到,這個過程必然不會平靜。 “沒受傷吧?”來到朱瞻墡的麵前,朱棣第一時間就是打量這個孫子的全身上下。 “沒有。”朱瞻墡笑著搖頭,然後對著身後的朱平和朱安招了招手。 “皇爺爺,幸不辱命,這是阿魯臺的妻子以及他的四個兒子。” “至於這位……應該不用孫兒介紹了。” …… 隨著孫子的動作,朱棣這才轉頭看向了被朱平朱安看押著的五個人。 在掃視阿魯臺的妻兒時,朱棣隻是微微點頭,但在看到最後一人時,朱棣則是笑了起來。 “老察罕。”看著麵前的察罕達魯花,朱棣開口說道。 “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回陛下,沒有。”察罕達魯花低著頭,也不知道是不敢,還是沒臉抬頭。 …… “皇爺爺。”看著老爺子和察罕達魯花似乎沒有交談下去的意思,朱瞻墡這才開口說道。 “因為兀良哈三衛私通韃靼太師阿魯臺,藏匿阿魯臺的家眷,所以孫兒動用了一些手段。” “如今……” 朱瞻墡指著察罕達魯花,對著老爺子投去了一個眼神,但沒有再繼續說下去。 雖然朱瞻墡不在意,但有些事情……能不背鍋還是不背的好,畢竟誰又願意背鍋呢? 朱棣見狀微微點頭,開口說道:“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你辛苦了,回去休息吧。” 朱棣哪裡不知道自己這個孫子想要說什麼?事實上,在朱瞻墡前往兀良哈三衛的這段時間裡,來往於喬巴山河兀良哈三衛的錦衣衛就沒斷過,不停的在為朱棣匯報著兀良哈三衛的情況。 福餘衛和泰寧衛遭受重創,幾乎被全滅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 隻不過,朱瞻基還不知道。 看了看自己的爺爺,又看了看退下去的弟弟,朱瞻基微微低頭,緩緩地退了下去。 對於自己這個大孫子的小動作,朱棣並不是沒有發現,但是卻並沒有阻止,而是坐視兩個孫子的離開。 在兩個孫子離開之後,朱棣才將目光重新投在了麵前的察罕達魯花的身上。 “老察罕……”看著麵前的老人,朱棣的心情多少還是有些復雜的。 “多少年沒見了?” “回大皇帝陛下,十七年了。”察罕達魯花低著頭回道。 “是啊,十七年了。”朱棣輕嘆一聲,仰頭望天。 當年,他起兵靖難,可以說全天下都沒有幾個人看好他,所以靖難之初的他其實是相當難過的。 在靖難的路上,他曾經得到過很多將領的歸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也得到了一些援助,其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寧王朱權的幫助了。 呃……的確是幫助,雖然不是自願的。 而除了寧王朱權之外,就是兀良哈三衛了。 沒錯,當年兀良哈三衛曾經出兵幫助朱棣靖難,雖然兀良哈三衛的功勞可能占不到很大的比例,但不得不說,他們的幫助也是朱棣成功的重要助力。 同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兀良哈三衛才在永樂年間得到了大明很多的幫助,比如互市、牛羊的價格以及每次草原遭災的時候大明的援助。 甚至,就連每年朝貢的時候,大明給兀良哈三衛的賞賜也是最多的。 但是,即便是這樣,兀良哈三衛也還是不知足。 朱棣知道,兀良哈三衛的不知足是有自己的原因在裡麵的,因為當年兀良哈三衛出兵幫助他靖難的時候,他曾經答應過兀良哈三衛,將北方的大寧衛讓給他們,但最後他卻並沒有這麼做。 就如同當年他答應自己的弟弟寧王朱權要共享天下但卻沒兌現是一樣的。 不過,這隻是原因之一而已,真正重要的原因是兀良哈三衛從來都沒想過要在大明的統治下永遠的生活下去。 這也是朱棣當年沒有兌現承諾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兀良哈三衛遲早會背刺大明。 如今,兀良哈三衛已經走到了懸崖邊,朱棣知道,隨著福餘衛和泰寧衛的覆滅,僅存的朵顏衛是死還是活隻不過在他的一念之間罷了。 但是,他卻不能這麼做,因為大明現在還沒有辦法完全覆滅草原勢力,還需要有人牽製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