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清很快就見到宋應奇,不過宋應奇本人並沒有前來,而是以神念顯聖於此。 “見過宗...公子!”宋應奇躬身道。 姚清點點頭,問起義軍西遷之事。 “精銳已盡在此,老夫則護著婦孺在後方正要啟程,想要全部到達夏州,怕需數月。”宋應奇嘆道,在接到江竹的信之後,姚清曾以神念降臨堯山,兩人自有一番算計。 此時以精銳提前占據席連山通往夏州的山口,就是之前準備的結果,但這些精銳或者有氣感、或者有陣紋,可以星夜趕路,又有宋應奇施展大法助力,才能在十數天的功夫趕來,那些婦孺則不成。 姚清四下一看,沒看到顧湘,沒看到柳嫣,倒是江竹那小子,及早趕往夏州,想必是幫助他的師兄去了。 他們師兄弟情深,姚清自然高興,不過也不能真讓婦孺們數萬裡跋涉,很多人肯定受不了,更不人道。 再者,義軍與虞朝相爭這麼多年,如此大規模遷徙,虞朝豈會置之不理?必要想方設法阻撓,畢竟對於一個國家來講,人才是一切。 如果說道院與天工別院是骨乾的話,義軍則是枝葉,對於枝葉自然不需那般嚴苛,姚清也懶得與虞朝費心思,準備趁他們反反應過來之前,全部接入夏州。 “我借你‘山河鼎’之靈,可以容物納人,你速速回去,自可免去他們數萬裡奔波之苦。”姚清想了想,彈出一點鼎靈之影。 “山河鼎”神秘莫測,自他得到之後,一直到現在,也算摸索出了不少妙用,之前能直接鎮壓數萬人馬,此時亦能承載數萬婦孺。 宋應奇慌忙接過鼎靈之影,心下也有些駭然,他們甚至之前的大衍神宗研究那“山河鼎”不知多少時日,除了布陣禦敵外,基本上可以說一無所得,姚清得手才多長時間? “果然是重振我神宗的天命之人。”宋應奇心下暗暗感嘆,神念退去不提。 義軍精銳可不比王府暗衛,這些年來與龍衛軍爭鋒,從不落下風,此時先行而來的人馬就有數千,姚清略一思忖,也不打亂對方編製,更不隨意插手,隻讓蕭義這邊負責與他們溝通協調。 一切等到夏州,再行打算。 西行眾人見到竟有如此多的人馬加入,自是振奮不已。 從離開帝都開始,這一路起起伏伏,也算波折不斷。 天工別院的加入是一劑強心劑,鬼王宗元神出手與姚清背後的元神現身,又是如此,之後天子六軍出馬卻被姚清以一己之力鎮壓,最後再到義軍加入,提前解除朔夏兩州通道被毀的危機,這一切的一切,便是姚清對人心的鍛造。 畢竟無論是王府還是道院,無論是天工別院還是義軍,來歷各有不同,想要擰成一股繩,不是那麼簡單,得一起經事才行。 當然,眼下還差了很多,不過總有個好的開始不是! “世子真是...”詹知行又騎馬趕了上來,卻不知該說什麼,他這幾日也在與榮王交流,自然明白這一切都是姚清自己的謀算,榮王自己方才還在震驚義軍的到來,更何況他! “本就弱小,怎能不千方百計爭取一切能夠爭取的力量。”姚清笑道。 “世子..”詹知行本想問姚清是早有謀算,還是因緣際會,不過想了想問這些也沒什麼意思,便轉而道,“如此我們也算有了根基,手握上萬精銳,夏州自然可以無往不利。” 姚清點點頭,沒有說話。 “夏州近在眼前,世子可有其他打算?”詹知行又問。 “大司空可有想法?”姚清想了想,反問道。 “夏州孤懸九州之外十數年,又經歷連番動亂,民生凋敝,原有一切秩序幾乎都被摧毀,正是破而後立的時候。”詹知行斟酌道。 “大司空說得是那些地方士族?”姚清道。 古代社會,姚清知道,無論是前世還是當世,皇權不下鄉,更不要說這個世界更為廣大,看似是朝廷統治一切,實則落到地方,真正統治一切的還是那些士族,或者說是大地主。 什麼土地兼並,什麼隱田越來越多,什麼官紳不納稅,什麼把持地方一切,等等沒有什麼新鮮事,等到逼得普通百姓沒有立錐之地後,自然要掀起新一輪的王朝交替。 不得不說,虞朝能夠存續五六百年之久,中間大衍神宗可是出了大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若非神宗那等理念,虞朝不一定能夠堅持到現在,隻是到如今也算是走到頭了,不過有修士和超凡力量的存在,普通人想要推翻王朝改天換地,幾乎成了不可能。 詹知行聞言,不由古怪一笑,卻沒有說話。 朝中大臣,有一說一,沒有一個不是地方大族出身,寒門極少,當然,這裡的寒門指的也不是普通百姓,是相對那些大族而言,普通百姓想要出頭,不能說不可能,隻能說是鳳毛麟角,最多在府縣一級廝混,想進入中樞,那是癡心妄想。 這些年,隻有詹知行跨過了這一道檻,不僅孜然一身,而且背後沒有什麼世家大族,當初之所以能夠一步步走上來,然後出任大司空,也是占了這些年時局與宗佑棠的光。 這是他能跟姚清西行、宗佑棠卻不得自由的緣故。 “均田,然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姚清看了他一眼,直接出聲道。 這是前世清朝實施的一種稅製,應該說,在古代那等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這是維持統治穩定極為有效的一種方式。 “這?”詹知行愣了一下,“世子,會不會太過激進了?” 他當然明白背後的意義,更無任何負擔,隻是擔心實施不下去,與之相對應的虞朝,則是另一種極端,田賦越征越少,丁稅及徭役自然越來越繁重。 “所均之田並不歸私有,隻是授予百姓耕種,自然不得買賣。”姚清又道,這隻是暫時增進百姓福祉的一種措施,他真正在意的是琳瑯四君所帶來的技術和由此為之而來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