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任重而道遠(1 / 1)

“啊?”   劉義真聽到劉裕已經派段宏先行去了長楊宮,揚起腦袋,不可思議地看著自家老子。   劉裕卻是笑了笑,拍了拍劉義真的腦袋瓜道:“記住,為將者需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   “孩兒謹記!”   震驚之餘,劉義真從劉裕懷中掙脫,朝著劉裕很是恭敬地叩首行了個禮。   回頭想想,劉裕能猜到他的想法也正常。   南征北討,縱橫沙場二十年,怎麼可能不曉他的選擇。   縱然自己沒有選擇長楊宮,劉裕恐怕也會把他安排到那裡去。   實在是盩厔、鄠二縣相鄰,在關中之地,長安而外,兩縣人口最是密集。   想要募兵,確實得往人口多的地方去。   向自家老子辭了行,劉義真歡天喜地地出了宣室殿,一路上蹦蹦跳跳地回了天祿閣。   劉義真剛剛離去,傅亮並一個身形儒雅,身著四時常服,頭戴二梁冠,年歲與其相仿的中年官員,聯袂走進了宣室殿。   二人進到涼閣就朝劉裕躬身參拜道:“臣傅亮、臣王修,參見太尉!”   身形儒雅的中年官員不是別人,正是相國諮議參軍,前秦京兆尹王攸之孫,王修。   他是前些日子入的長安,剛入長安就被劉裕安排著跟傅亮共同清理長安民戶之事。   “免禮!”   劉裕笑著朝二人道:“我們君臣之間,私底下議事就不用如此拘禮了,坐!”   “謝太尉!”   待二人坐定,劉裕這才問道:“這幾日清查偽秦以來的長安民戶,可是有了眉目?”   “回太尉!”   傅亮答道:“臣與叔治清查了偽秦立國以來的人口簿子,並減去近年關中因戰亂流失的戶口,如今長安有戶四萬五千六百一十,口不過二十萬。”   “長安而外,關中之地有戶七萬,口三十六萬。比之苻秦強盛之時,人口折損近七成。”   “任重而道遠!”   劉裕聽後看著二人,眉宇間顯得比較凝重,說道:“年年戰爭,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   “關中本為富庶之地,這些年姚萇、姚興擄掠、遷移了不止十四萬戶過來,關中人口在偽秦鼎盛時有近百萬人,卻因戰事頻繁,所剩不足十三萬戶。”   “叔治!”   劉裕說著看向王修,緊皺的眉頭稍稍舒緩,說道:“曾經桓玄贊你有平世吏部郎才,這些年爾於我幕府又多屬戶曹之事。”   “孤把你調來關中,就是想讓你領孤諮議參軍,除京兆戶曹事,爾可是願意?”   “臣,遵命!”   王修連忙起身,朝著劉裕躬身行禮。   見此,劉裕滿意地點了點頭。   他讓王修領京兆戶曹事,就是想讓他盡快熟悉關中政務,日後一旦東還,王修便可直接以長史身份接掌關中民事。   “太尉!”   傅亮看向劉裕,笑著問道:“適才臣見二郎又蹦又跳地離開宣室殿,貌似開心得緊,太尉可是答應了二郎讓其募兵之事?”   今日他跟王修前來,就是向劉裕稟報關中戶口情況,現在正事說完,傅亮忍不住向劉裕詢問起了劉義真募兵之事。   畢竟,劉義真募兵可是為了將來能夠鎮守關中,作為臣子總是要關心一下的。   “哈哈哈!”   聞言,劉裕笑著道:“孤答應他了,他自己還選了上林苑長楊宮做大營。”   “還行!”   提到劉義真,劉裕眉宇間隱隱流露出驕傲之色,“此次北伐還是學了點兵法韜略,選的位置跟孤不謀而合!”   “歷練一下也好,將來出鎮,才不至於手足無措,不知所為!”   見劉裕對第二兒劉義真不吝誇贊,傅亮也跟著稱贊道:“二郎年紀雖幼,但才思敏捷,非民間小兒可比,定能不負太尉所望!”   “哈哈哈!”   劉裕開懷笑道:“還當多鞭策,車士你們要多多提點,莫讓他走了彎路。”   “諾!”   劉裕與傅亮、謝晦在宣室殿談得不亦樂乎,劉義真這會兒更是興奮異常。   回到天祿閣,換了身黑色鑲紅雲紋錦緞長袍,外罩兩襠,套上合腳的烏皮靴,配上專屬的長劍,領了十數名親衛,劉義真徑直往未央宮北閣門走去。   北閣門位於未央宮北宮墻,比鄰天祿閣,所以劉義真走過去也不遠。   一路上,在未央宮中伺候的侍女、宦者見到板著小臉,腰背挺得筆直,走起路來腳下生風的劉義真,慌忙伏跪於地,連頭都不敢抬。   直到劉義真消失在宮道上,他們才敢起身。   待出得北閣門,劉乞領著專屬的兩隊‘具裝虎斑突騎’這會兒已經在北閣門外列陣以待。   不過今日這兩隊‘具裝虎斑突騎’均未穿戴馬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全部輕裝上陣。   百名騎兵亦是黑衣細甲,隻配腰刀臂弩,就為在今日天黑前趕到鄠縣。   至於那些留在長安的馬鎧、馬槊,自有人安排送到長楊宮。   看到大步走來的劉義真,一身戎裝的劉乞趕忙牽著劉義真的坐騎上前,朝著劉義真抱拳拱手道:“桂陽公!”   劉義真點點頭,拽著馬鞍上的韁繩,一用力,整個人便翻身坐到了馬鞍上。   身後十數名親衛並劉乞,也跟著翻身上了馬背。   看了眼細雨籠罩下的未央宮,劉義真一甩手中馬鞭,猛地抽打在馬屁股上。   坐下戰馬吃痛,前蹄揚起,仰天發出一聲嘶鳴,載著劉義真如同離弦之箭,向著長安城西,直城門疾馳而去。   劉乞見狀率領百餘騎兵,緊緊護在劉義真兩側,很快出了長安城。   與此同時,宣室殿內,聽到愛子已經出發,在幾案後批閱奏疏的劉裕隻是微微點了下頭。   而誰都沒有注意到,就在劉義真率領兩隊騎兵出得直城門的一剎那。   直城門外,官道邊上的一個茶棚內,幾個身披蓑衣,腳邊放著鋤頭和鬥笠的莊稼漢,稍稍低下頭,眼睛地餘光卻一直盯著騎兵從他們身旁飛馳而過。   直至騎兵消失在陰雨籠罩的官道盡頭,幾個莊稼漢這才不動聲色的起身,將幾個銅板扔在案桌上,帶上鬥笠,扛起鋤頭,快步離開了茶棚。   半刻鐘後,一片茂密的樹林內,一騎快馬疾馳而出,載著一個頭戴鬥笠,身披蓑衣的壯漢向著北方疾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