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陽君沉吟片刻,眉頭緊鎖,似是在努力回憶著什麼。終於,他開口問出了心中的困惑,聲音中帶著幾分不解與疑惑。 “你方才所言,當今秦國能與呂不韋相抗衡的,唯有白駒。然我若未記錯,那白駒不正是武安君之長子麼?當年武安君逝世前不久,曾有傳言稱白駒外出遊獵時不慎墜入懸崖身亡。此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我也曾聽聞一二。然而,如今你卻又言白駒重現於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往事的追憶,以及對眼前局勢的迷茫。周圍的氣氛似乎也隨之凝重起來,長安君成矯也是為之一愣,在這片刻的沉默中,渭陽君的目光不自覺地投向了天際之間。天空陰沉沉的,似乎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雨。他的心情也如同這天氣一般,充滿了壓抑與不安。 長安君成矯心頭籠罩著一層迷霧,他渾然不知,與他一起的渭陽君尉繚亦是同樣蒙在鼓裡。他們所不知曉的,乃是關於白駒那老兒的秘聞——他並非如市井傳聞那般,因遊獵失足而墜入懸崖,落得個粉身碎骨的下場。 事實上,白駒之所以會在眾人眼前消失得無影無蹤,實則是被白氏一族秘密送往了遠方的齊國。而這場暗流湧動的背後,原因更是令人膽寒心驚。那白駒老兒,心懷叛逆之念,竟在暗地裡煽動軍官氏族,企圖攛掇威震天下的武安君白起造反稱王! 他意欲倚仗著嬴姓白氏這秦王旁係王族的尊貴身份,以及武安君白起在大秦軍中無人能敵的威望,企圖尋覓時機,一舉除掉秦昭襄王,取而代之,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王座。這場陰謀如同黑暗中潛行的巨獸,隨時準備猛撲而出,吞噬一切。 而當時那位威震天下的武安君白起,自長平之戰凱旋而歸後,便以多年征戰、身體多病為由,在家中靜養,鮮少露麵。秦昭襄王,這位心高氣傲的君王,曾多次派人懇請白起重返朝堂,但每次都遭到婉拒。白起的固執讓秦昭襄王既懊惱又無奈。 在這樣的背景下,白駒——白起之子的小動作逐漸進入了秦昭襄王的視線。黑冰臺,這個神秘的情報組織,早已將觸角伸向了白氏一族。當暗探傳來關於白駒暗中勾結軍官、意圖不軌的消息時,秦昭襄王內心的怒火被徹底點燃。他不僅痛恨白起的不聽召喚,更對其可能的背叛感到憤怒。 當時武安君白起在秦國的地位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他的名望在某些時候超過了秦王。秦昭襄王深知這一點,因此他更加不能容忍任何威脅到自己王權的行為。在那個風雨交加的深夜,得知白駒密謀的秦昭襄王,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命令:將所有與武安軍白起有關的軍隊嚴密監控起來,絕不允許任何風吹草動。 秦昭襄王一聲令下,黑冰臺的密探們如鬼魅般穿梭在秦國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的任務,是逮捕所有與武安君白起有關的軍官,不論其職位高低,一律拿下。這道命令如同黑夜中的狂風,席卷了整個秦國。一夜之間,八九十萬軍隊中,就有一萬多名軍官被逮捕,他們的命運如同飄零的落葉,被無情地卷入這場政治風暴中。 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秦昭襄王還下令將這些涉事軍隊,尤其是能夠威脅到鹹陽的那些,全部調到函穀關一線。函穀關,這個秦國的重要關隘,此刻成為了風暴的中心。軍隊們被繳械後,全部被圈禁在關內,他們的臉上寫滿了驚慌與不安。 而秦昭襄王並未就此罷手,他以族長的身份下達了族令,讓所有嬴姓趙氏的精壯男子組成武裝護衛。一夜之間,十幾萬由老秦人組成的軍隊,在秦國王族親信的帶領下,如洪水般湧向武安軍的封地。他們的腳步堅定而有力,仿佛要將整個封地都踏在腳下。 一夜之間,十幾萬老秦人響應號召,他們在秦國王族親信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開往武安軍的封地。整片封地被圍得水泄不通,連一隻飛鳥都飛不出去! 此刻的武安君白起府邸,猶如一座孤島,被無盡的黑暗與沉寂所包圍。昔日威震四方的戰神,如今卻麵臨著家破人亡的慘境。而這一切,都源於那場權力與忠誠的較量,那場關於秦國未來的殊死博弈。 秦王的大手筆在秦國宮廷與朝堂之間掀起了軒然大波,其牽扯之廣、影響之深,猶如巨石投入湖麵,激起的漣漪難以平息。在這樣的風波之下,武安君白起這個宿將,當然能夠感受到它的。當他得知自己的長子白駒竟卷入其中,意圖興兵作亂時,他的內心猶如被重錘猛擊。 白起,這位昔日橫掃六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戰神,此刻眼中卻流露出深深的悲哀與憤怒。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對於白駒的所作所為既感到憤怒又感到痛心。然而,盡管心中充滿了怒火,他卻也不忍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就此走向絕路。 於是,在這風雨飄搖的時刻,白起毅然動用了他所有的力量,不惜一切代價要將白駒從死神的魔爪中救出。他連夜安排了一場秘密的逃亡計劃,將白駒送出了秦國,前往遙遠的齊國以求茍存性命。 在那個幽靜的深夜裡,白起站在庭院之中,望著兒子離去的方向久久不語。他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孤獨而蒼老,仿佛在這一刻,他不再是那個無敵的戰神,而隻是一個擔憂兒子的父親。周圍的風聲似乎也在低語著這場風波的殘酷與無奈,而白起的內心則充滿了無盡的掙紮與痛苦。 自王命下達,臨時組建軍隊,到這些軍隊把武安軍的封地給圍得水泄不通,不過是短短幾個時辰的光景。黎明時分,破曉的金光初綻,撕裂了夜幕的沉寂,秦昭襄王孤身一人,踏入了武安君白起的府邸。 此刻的武安君府邸,已不見了往日的繁華與喧囂。武安軍已遣散了所有的家奴,隻留下了白起一家老小與親信左右。時值深冬,寒風凜冽,大雪如鵝毛般紛紛揚揚,覆蓋了整個府邸。 在這風雪交加之際,老將軍白起赤膊上身,跪於庭院之中。他的身軀雖已年邁,但背脊仍舊挺直如鬆,絲毫不顯頹態。雪花落在他的肩頭、發梢,漸漸融化成水珠,滴落在冰冷的地麵上。 白起閉目凝神,靜待著秦王的到來。他的心中充滿了決然與坦然,仿佛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而周圍的空氣中,也彌漫著一種肅殺與凝重的氣氛,令人感到窒息。 秦昭襄王緩緩步入庭院,他的目光落在白起那赤裸的上身和堅定的背影上,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他知道,這位曾經為大秦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將軍,如今已成為了他王權之路上的最大障礙。但麵對這樣的忠誠與勇猛,他又怎能不感到一絲惋惜與敬佩呢? 兩人就這樣在風雪中對峙著,一個跪著、一個站著;一個等待著命運的審判、一個掌握著生殺大權。在這肅靜而莊嚴的時刻,仿佛連時間都凝固了。 那一日,自清晨至黃昏,天色變幻如同秦昭襄王與武安君白起之間莫測的對話。朝霞初綻,金色的陽光灑在鹹陽城的街道上,映照出一片寧靜而莊重的氛圍。然而,這寧靜之中卻隱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緊張感。 武安君白起的府邸前,士兵們肅立兩旁,甲胄鮮明,刀槍如林。府內,白起與秦昭襄王相對而坐,他們的談話聲低沉而堅定,仿佛每一個字都承載著千鈞之重。然而,談話的內容卻如同被厚重的帷幕所遮掩,無人能夠窺探其中的奧秘。 當秦昭襄王緩緩步出白起府邸的大門時,他的臉色深沉而復雜,仿佛承載著難以言說的心事。而緊隨其後,武安君府邸內便傳來了白起自裁的驚天消息。這消息如同驚雷般在秦國的上空炸響,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白起的自盡,讓整個鹹陽城都陷入了巨大的震驚之中。那些曾經威震四方的白氏族人,此刻也如同失去了庇護的幼鳥,暴露在風雨之中,驚恐而無助。然而,就在針對這些幼鳥的撲殺計劃即將實施之際,卻被突然叫停。仿佛有一隻無形的大手在操控著這一切,讓原本即將發生的悲劇得以避免。 那一場原本即將爆發的政變,隨著白起的離去而徹底煙消雲散。那些曾經蠢蠢欲動的叛亂分子,此刻也如同被霜打的茄子,再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整個鹹陽城似乎又回到了那往日的平靜與安寧之中,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一切都隻是暫時的平靜。在那平靜的水麵之下,暗流湧動,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隻是,那一切已經與武安君白起無關了。他的一生如同流星般劃過戰國時期的黑暗長空,留下了永恒的傳奇與無盡的遐想。 那時的鹹陽城仿佛籠罩在一片哀傷與沉默之中。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街道上默默地站立著目送著白起的離去。那些曾經與白起並肩作戰的將士們更是淚流滿麵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他們知道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像白起一樣帶領他們征戰四方、建立功勛了。 而秦昭襄王也重新回到了那深宮之中繼續著他的統治與謀劃。隻是每當夜幕降臨他是否會想起那位曾經並肩作戰的武安君?是否會在心中默默祭奠那段逝去的歲月?這一切都無人知曉隻留下了歷史的長河中那一段永恒的傳奇供後人緬懷與傳頌。 然而,武安君白起百年後,卻有八九千名軍官突如其來地陪葬其旁,此事著實蹊蹺。據傳,這些軍官都曾被秦昭襄王逮捕,他們內心懷著對武安君白起的崇敬與忠誠,渴望能在幽冥地獄中繼續追隨白起,共同征戰四方。於是,在白起離世後,他們最終成為了殉葬者,永遠陪伴在武安君的身旁。 然而,這八九千人的殉葬,究竟是他們自願的行為,還是另有隱情,卻成為了一個值得深究的謎團。或許,有人會說,這些軍官是被秦昭襄王所迫,不得不為白起殉葬;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出於對白起的敬仰和忠誠,自願選擇了這條道路。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卻已隨著歷史的塵埃而掩埋,成為了一個永恒的未解之謎。 的確,沒有哪位明智的君王會輕率地同意讓八九千經驗豐富的指揮軍官為一個將領殉葬,這樣的決策無疑會導致軍隊戰鬥力的嚴重削弱,甚至可能引起軍隊的動蕩和不安。然而,有時歷史的走向並不總是符合我們的邏輯和期望。 那一夜,月色如血,陰風怒號。突然之間,一萬多名軍隊骨乾被逮捕,他們的命運被無情地掌握在了君王的手中。這些軍官們,他們曾經馳騁沙場,立下赫赫戰功,是軍隊中的中流砥柱。然而,此刻他們卻成了待宰的羔羊,麵臨著未知的命運。 消息傳出後,整個軍營都籠罩在了一片陰霾之中。士兵們人心惶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他們為那些被捕的軍官們感到惋惜和不平,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同時也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 而事實也正如人們所擔憂的那樣殘酷。那一夜之後,那些被捕的軍官們大部分都被處死,死亡率高達十之七八。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大地,他們的哀嚎聲在夜空中回蕩。 這樣的決策對於軍隊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那些死去的軍官們都是軍隊中的精英,他們的離去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大幅下降。而幸存下來的士兵們也因為這次事件而心生不滿和怨恨,軍隊的士氣陷入了低穀。 當然,若以後世之人的眼光來審視,武安君白起百年後秦軍對外作戰的頹勢,從原先的屢戰屢勝急轉直下為屢戰屢敗,其中緣由多半要歸咎於那逝去的八九千名軍隊骨乾。這些骨乾的離世,猶如抽離了秦軍的脊梁,使得這支曾經所向披靡的鐵騎失去了往日的銳氣與協同。 故而,造成這般局麵的深層次原因,絕非僅僅因為失去了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官白起所能涵蓋。誠然,白起的逝世無疑令秦軍痛失一位偉大的統帥,他的戰略眼光、治軍之道以及臨敵之勇都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但秦軍的衰敗,更多的是因為那八九千名軍隊骨乾的集體缺失,他們不僅是戰場上的中流砥柱,更是軍隊士氣的維係者與戰鬥力的保障。 這些骨乾的喪失,對於秦軍而言,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他們的離去,不僅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更在無形中摧毀了軍隊的士氣與信心。因此,即便後來有再出色的將領統帥秦軍,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這巨大的損失,重現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