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道與黃鳴一別後,又獨自上路。他雖然懷念華山,想回去看望父母,重溫往日,可華山能提供給他的就僅此而已——一條隻能通往回憶、卻找不到未來的路。初下山的一段時日,後來想起隻覺白白浪費,現在懊悔自己年幼無知、沒有善用那段時光,後來年月飛逝,到如今還是一事難成,重回華山,若隻是徒增年歲,那一切的努力與分別豈不毫無意義?他不願自己的理想就此掩埋。聽黃鳴一言後,林遠道也覺找上毒龍教不過送死,自己也再不同以往,知道人生多有無奈,而自己能掌握的實在太少。於是他隻四處求訪打聽,收獲見識又磨練武藝。 近日他途經一處,聽說當地有一仁義堂,匯聚一方江湖正義之士,大家交朋結友,互通有無,共研武學,一同行義。這正投林遠道之好,他同時也驚異於還有此等小有規模的組織獨立於拜劍山莊之外。自拜劍山莊聞名之後,自己循傳聞、名聲四處拜訪的武林高手幾乎盡數都被籠絡至莊內,每次自己都隻能無奈、無功而返。盡管自己一心想振興華山,卻又覺這一派獨大之勢也並非江湖武林之幸,他理想中的華山受人敬仰而遺世獨立,絕非此類魚龍混雜之世俗組織。 來到仁義堂,此時門前正匯聚了一群人,他們站在堂屋臺階之前聽一人高聲講演。近兩年,正離此處不遠一個山頭,聚集了一幫惡人組成邪教赤閻幫,他們燒殺搶奪,劫掠百姓,仁義堂數次討伐卻隻是大敵難克、殺之不盡。今日又值替天行道之時,想加入仁義堂的江湖誌士,需得加入討伐赤閻幫惡人之列,並存活歸來,才能證明自己的俠義之心、無畏膽識和出色武功。另更傳出赤閻幫人修煉邪功,不時有百姓被吸盡鮮血。盡管這與數年之前的失血怪病頗有相似之處,卻因那事過於神秘又時日尚遠,赤閻幫又才興起而籍籍無名,所以也無人將兩事作聯。 林遠道自然加入討伐赤閻幫之列,隨眾英雄好漢一同懲治惡人。來至山寨門前,兩方相遇,無需多言,隻拔刀劍問候。哪知赤閻幫人真如嗜血野獸般勇猛,眾人大多難敵,慘遭屠戮,林遠道雖武功精進不少,超大多數人之上,可援手漸無,難擋圍攻,苦苦支撐,突後背遭襲,一時竟昏死過去。 “我們是……,還是怎麼樣?” “長老說他天賦異稟,乃可造之材,應當留歸己用,而且他想試試……” 林遠道腦後遭襲,一時昏死,幸得人相救才不致被惡人屠殺,如今他意識模糊,隻聽有兩人在身旁交談,卻無法聽清,又過了半日,自己才終於蘇醒。他緩緩睜眼,恰見有兩人正在屋內守候,那兩人見林遠道蘇醒,就你一言我一語的交代經過原委。原來赤閻幫惡人武功高強,幾次討伐皆難克敵手,近幾次更死傷慘重,雖然仁義堂從不退縮,但也不必舍生取義,當日戰況眼見不敵,隻能撤退,林遠道等幾位幸存之人也就被仁義堂門人救回。如今也算他們通過試驗,可入堂內成為同道。 林遠道得救自是欣喜,連忙拜謝救命之恩。之後那兩人又稱仁義堂長老召他一見,有要事相談。林遠道並不拖延,起身離屋就直奔長老而去。仁義堂如今見赤閻幫實力與日俱增,自己也欲壯大門派,希望能得高人相助,並培養可造之材為己所用。仁義堂長老如今正欲尋一入室弟子,正式收為門人,將自己平生總結、萃煉之功法傾囊相授,以克赤閻幫。林遠道聞之願拜長老為師,學習武功,隻是自己心係華山,無法自稱仁義堂門徒。兩人皆不願退縮,一時無法決斷,長老稱自己武功高強,可林遠道隻是不動心。最終見林欲轉身離去,長老最終妥協,稱仁義堂正該以江湖正道之大義為先,自己願舍門派師承之己欲,如今隻為除赤閻幫惡人,傳人往後再覓也可。如此林遠道拜師,留住仁義堂。 林遠道天賦上佳,進步神速,那長老之功法的確神妙卻又世所罕見,林遊走江湖有些時日,也算見多識廣,有些運氣修煉之法實在違背常理,稍有不慎輕則身受內傷,五臟如焚,重則走火入魔,有性命之危。隻是見長老如此修煉輕鬆自如,自己也隻得縱膽一試,明明同照口訣如實修煉,卻隻得身焚如火,口渴難忍而飲水不解,長老隻說此功威力非凡,初學者需同時配有湯藥調養,否則確實容易傷及自身,待一段時日功成之後,就再無自損之虞。 林遠道每日修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燥熱走火之害愈重,渾身幾乎汗蒸如霧、周身透紅,口渴難忍,自己也漸漸依賴起那收功之後才能飲的調養湯藥來,幾乎如大旱望霖,隻是那湯藥氣味刺鼻古怪,顏色又濃黑難辨,隻是熱湯下口,服後卻如涼風拂麵,烈炎逢甘;第一日喝隻覺苦澀難忍,隨功法之修煉精深,居然連那藥也能品出風味來:入口苦澀卻回味甘甜,飲下更如美酒引人陶陶欲醉,雖然長老從不限自己喝多飲少,可是自己初服幾碗就不禁昏睡,一覺醒來後隻覺死後逢生,筋骨散活,氣血通暢,心情也因渡過一劫而痛快不已,於是再復一日辛勤苦練。 練功之餘,林遠道也時常與師父閑聊,他好奇仁義堂究竟如何維持運作。師父聽此問不禁微微生起笑意,隨後答道,一方鄉民遭赤閻幫掠奪,自會自發尋求正義,資助仁義堂,不少大義之士更於苦難中催生,自發號召鄉民尋義除惡、資善罰奸,仁義堂也從不辜負鄉民正道之期盼,即使身遭屠戮也要與赤閻幫惡人一戰,護衛弱民之生存,而此地仿佛得正義賞罰之神眷顧一般,資善之士聲名遠播,得眾人敬仰,更絕不會無故枉死;血流於戰場,性命重於泰山,後更追認為英雄,勉勵後輩;而奸詐吝嗇、棄德之輩在遇赤閻幫之襲時,總是最早死去,惡人濫殺又怎會刻意揀選?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一桿秤衡量世人,而德行好壞則為秤上砝碼,正義之神以此來決定各人命運之兇吉伏騰。因而此地雖蒙苦難,惡人除之難盡,而正義好德之輩卻也因此翻湧不絕,求仁尋義之聲響徹四裡,仁義堂才因此生生不息,永續無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