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的李淵不僅人長的風流倜儻,做人也很豁達率性,對待別人寬容謙和,不分貴賤他都結交,一點都沒有官僚主義的架子 由於執行了正確的群眾路線方針政策,李淵同誌在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很好的口碑並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戴,這為他後來的政治之路奠定了基礎, 隋朝建立後,李淵同誌迎來了他人生中第一個官職“千牛備身”,這是李淵進入政場的邁出的第一步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隻要能邁出這一步,其它的事可以慢慢解決, 事實證明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是在沉默中開始積攢力量,李淵在沉默中開啟了他那遙遠人生旅程 在以後的日子裡李淵陸續擔任譙、隴、岐三州的刺史,大業初年,在滎陽、樓煩二郡做太守 直到大業九年,才被提拔為衛尉少卿,不久,又被征為殿內少監, 此時,距他出道已經過去了十多年 長時間擔任基層地方行政長官,即使被提拔,也是一些有名無權的官職 沒有別人眼中的春風得意,順風順水,步步高升,有的隻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 一切都不太起眼,默不作聲、寂靜的可怕, 人這一生最不可遇不可求的是機會,最可遇不可求的機會是經歷 正是因為李淵前半生的不得誌的這種經歷,也讓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人間的百姓疾苦,稼墻艱難,政場上的爾虞我詐,你死我活 在事上磨,在事上練,他正在逐漸蛻變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政治手段熟練的同時,政治思想也不斷成熟,他的事業在發展,他要在這即將到來的亂世中,有一席之地 但他沒有急,他在等一個機會,他要等,他也必須等,沒有任何理由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因為楊玄感反了,人們不明白了,造反就造反唄,天下造反的人多了,怎麼偏偏說他? 但是這個人的造反在隋朝可以說獨具意義 首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這位老兄 楊玄感,弘農華陰(經陜西省華陰市)司徒楊素嫡長子, 沒錯,比起李淵來,他是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吃穿不愁,長大以後,憑借父親勛勞,在官場一路飆升,(授柱國、郢宋二州刺史,遷鴻臚卿、禮部尚書,襲封楚公) 看吧,有爹的孩子像塊寶,不像李淵父親死的早,隻留下個唐國公榮譽稱號 乾任何事情都有目的,造反同樣不例外。農民造反是因為活不下去,官僚造反是為了爭權奪利,但總的來說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造反的 這種風險和利潤同樣大的買賣,不符合中國人的投資理念,因此很少有人走上這條路 有一種說法說,楊玄感是因為受到猜帝的猜忌而造反, 也有一種說法說楊玄感早就心懷不軌,圖謀造反 但不管兩種說法哪種正確,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在公元613年,楊玄感趁著國家最高領導人楊廣討伐高句麗,不在家時,在隋王朝的後院裡滿懷激情的拉起了造反的大旗 激情來的快,去的也快,叛亂很快被平息, 楊玄感走投無路,讓他的弟弟楊積善將自己的首級割下,獻給了朝廷 政治的首要問題是立場問題,而任何王朝的崩潰首先是在團結問題上出現了端倪, 這次短暫的造反讓人們看到了隋朝內部集團也搞起了分裂,亂世最不缺的就是心眼多的人,因此,心眼多的人開始用心眼做起了事,這個咱們後麵再說 而李淵同誌在這次平息叛亂中,終於迎來了他人生中第一個具有實質性意義的官職,“兼知關右諸軍事” 別看這個官職,一不加薪,二不加槍,三不加糧,但卻在名義上可以擁有關隴一帶軍事指揮權 中國人做事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對李淵來說,他缺的不是人,不是槍,不是錢糧,而是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現在他終於擁有了 但他依舊保持著冷靜,知道現在才是開始,路還很遙遠,絕不能想著一蹴而就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由於李淵長期以來在基層工作,群眾路線貫徹的比較徹底,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吸納了很多當時的知識分子和各種各樣的人才(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眾多款附) 團隊在不斷的擴大,也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們的討論, 但隨即而來,更嚴重的問題也出現了,社會輿論的不斷擴大化,終於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注意, 而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二世而亡的王朝統治者,隋煬帝又偏偏是個生性多疑的人 李淵同誌的這種做法讓他很不爽 但由於李淵同誌之前的種種表現還算良好,再加上與自己也是一家人,直接做掉的話,有些不好意思 於是楊廣按下了心頭的沖動,但是楊廣也不能任由事態發展下去,於是他決定先試試水 於是楊廣下詔,讓李淵前來述職,出了這麼大的事,你總得來解釋一下吧 對李淵來說,去還是不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答案是當然不能去 因為以李淵對楊廣的了解,再加上楊廣的口碑,這一去,恐怕就小命不保了,就算能留一條命, 恐怕也不會再讓他回來了,這種自投羅網的事,李淵是絕不會做的 於是在詔書到達的時候,李淵好巧不巧的生病了,至於真病假病,那就要看大家怎麼理解了 在這種時候偏偏用這麼敏感的借口,就好比是老師要查作業,你說忘在家了,你說老師信不信? 對於平時表現好的學生來說,老師自然是信的,但對於那些屢教不改,成績落後的搗亂分子,老師是萬萬不會信的 而李淵之所以敢用這樣的托詞,正是基於他平時的表現還不錯所做出的選擇, 在他看來,他勤勤懇懇努力上進,又聽話,是隋王朝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在領導人的印象中,一向是不錯的, 隻要自己能撐過這個風口浪尖,之後行事再小心謹慎低調點,按理說這事就能翻篇 可他忽略了一件事,楊廣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當楊廣得知李淵因病托辭不來述職時,頓時就火冒三丈 別人都說你心懷不軌,我信任你,找你前來說明情況,消除輿論影響,還你清白,你不來,不會是真有事吧? 恰巧當時李淵的外甥王氏在後宮,於是楊廣便語重心長,又耐人生尋味的問她 “你舅舅為什麼沒來?” 王氏說:“生病未能趕來” 這個問題在楊廣的意料之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楊廣決定敲打敲打他 於是楊廣以漫不經心卻又略帶一絲威脅的語氣發出了對李淵的政治恐嚇 “這病會死嗎?”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不論怎麼回答這都是錯 你說死不了吧,既然死不了,為什麼不來?是不把最高政府的指示當回事?還是真的有了別的想法? 你說會死嗎?那你為什麼沒死?欺君也是死罪,你這還是沒把我放眼裡 往往簡單的一句話下,隱含了太多深意 這句話傳到李淵耳中,給李淵同誌嚇夠嗆,他明白,楊廣已經對他起了疑心,自古君疑臣則臣必死,但他還不想死 沒辦法了,既然問題是由於輿論引起的,那就讓輿論來解決吧 他的方法很簡單,你不是因為我的口碑好,形象好,人們願意跟著我而引起了你的忌憚嗎? 那我就破壞自己的形象,來消除你的疑慮 於是在之後的日子裡,生活上李淵同誌,天天喝個爛醉如泥,酒吧會所一玩玩到通宵,工作上收賄受賄,跟個混子一樣天天混日子 你還別說,這招真管用,由於李淵同誌的風評直線下降,導致楊廣開始懷疑之前的人是不是故意汙蔑,於是很快就放下了對李淵同誌的戒心, 事實證明,一定要在沉默中努力,當你的努力擺在別人麵前的時候,那將成為你自己的阻力 李淵同誌於是又開始了他低調的發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