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章 榆柳村村貌(1 / 1)

日月鐘情 坦蕩做人 3404 字 2024-03-16

榆柳村位於清源高官川縣西部偏南處,地處山區到川區的過渡帶。   村北一馬平川,20裡外有一條河,叫寶通河,是黃河的支流。站在村裡沒有樹木遮掩的地方向北遠望,可望見100多裡外的黛山,黛山高峻挺拔,綿亙千裡。   村南10裡外是一座土山,叫緣山,俗稱南山。村東120裡外的山,叫牛角山,比南山大得多,但比黛山小的多,俗稱東山。   清源城在榆柳村子的東北方向,北大東小,將近90裡,長川縣城也在村子的東北方向,東大北小,60來裡,西南離臨水縣城差不多70裡。村南與臨水縣的小楊村隔畔種地。   村子坐落在土質比較堅硬的臺地上,明顯比四周高,故出水好,不怕下大雨。四周的地形總體上看,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村裡流傳著一段贊美榆柳村的“順口溜”,據說是從清朝傳下來的,榆柳村及其周圍的人大都會說這段“順口溜”。   順口溜說:“王母娘娘訪黛山,駕車騰雲過長川。望見川上金銀溝,歇腳來在半圓灘。金馬踩出泉一眼,四季常流水甘甜。親手栽下婆媳柳,古榆猛長旺年年。村莊興旺鄉親樂,淳樸民風代代傳。”   “半圓灘”,是由金銀溝包圍而成的一塊兒半圓形土地,在村西半裡之外。   金銀溝是雨水沖成的一條河溝,溝裡有眾多的小泉水,流量很小,常年有水,雨季水多,旱季水少。   村子東南和正南,溝寬100多米,三四米深,延伸到村西約300米處轉向西南變窄變深,最窄處5米,最深處10米多。   金銀溝轉到西南後,就像有人事先給它劃好了弧度,它順著弧度先從西南延伸,而後右轉,轉成半圓折而向北一裡,再折向西北,直奔寶通河。   半圓灘正南和西南,分別有兩條溝,都是南山上下來的雨水沖成的。來自正南的叫窄溝,來自西南的叫寬溝,都匯入了金銀溝。   “金馬泉”在靠近半圓灘東端直線這一邊,西至金銀溝岸4裡,北至金銀溝岸2裡,南至金銀溝岸2裡,東至榆柳村西城墻1裡。泉水四季流淌,清澈甘甜,村裡人大多吃金馬泉的水。   村中樹木又多又旺,差不多家家戶戶院前都有樹圐圙,此外還有屬於集體的兩片小樹林。。   北頭人喜栽柳樹,南頭人大多種榆樹,楊樹、槐樹和果樹倒是也有,相對較少。   戲場裡有兩棵古柳,樹乾兩人合抱可圍。其中一棵叫“媳婦柳”,其東是東路,其南是正街。另一棵叫“婆婆柳”,在“媳婦柳”正西將近50米處,比“媳婦柳”稍粗略低。   “旺村榆”位於前街南側中路東側,樹身很高,樹杈很多,樹冠很大,樹乾粗壯,四人合抱有餘。   “婆媳柳”和“旺村榆”,據老人們說建村的時已經有了,迄今至少有300年了。   夏秋時節,一隊社員在“旺村榆”下記工分,歇涼涼,打遝嘴(閑聊),抬杠(發表不同意見,爭論),十分熱鬧。   春天榆錢錢繁了的時候,孩子們爭著上樹撇(折)榆錢錢,搶美食。冬天一場大雪過後,樹頭披滿白雪,呈現出一道靚麗的風景。   南頭還有一棵老榆樹,在南城墻下,西路南端,人稱“管夫榆”,比起“旺村榆”雖不顯眼,卻也招人喜愛。   榆柳村村西曾有一座石橋。修成長臨公路之前,每逢雨季,從榆柳村去村西,那座石橋是必經之路。   修公路時,石橋北麵建起了一座五孔石拱橋,石橋也就沒多大用途了。去年二隊在修建大壩的時候,將石橋拆掉,把拆下的石頭用在了修建大壩上。   長臨公路從榆柳村正中的東西大街——正街穿過,使原本就寬敞的正街色彩大增。   正街20來米寬,是村裡最寬的街道,在村子正中間,西端原先是城墻,沒有門,東端是東門,如今西端和東端的城墻以及東門早已不復存在。村裡人把正街以南稱作南頭,把正街以北稱作北頭。南頭是第一生產隊,北頭是第二生產隊。   村中的主要街道,除了正街,還有5條10米寬的街道,南北路三條,分別叫東路、中路、西路,兩條東西街分別叫前街、後街,這些村中的街道,不僅寬闊、筆直、平坦,而且路基高,路兩邊都還有退水渠和樹木。   後街街北,有一排房屋,全是民宅。後街街南是兩排民宅,分別在東路以東和西路以西。   北頭靠正街那排房屋的中間部分是公共場所。戲臺西麵是中路,跨過中路是供銷社大院,供銷社大院的西麵與大隊院緊緊相連,大隊院的西麵是西路,後麵是小樹林,供銷社後麵是二隊的粉坊和油坊。   前街是南頭的東西大街,街西出村處是當年的西城門,門也早已不在,隻有街南一段西城墻了。前街以北的西城墻根基已經成了一條南北路,直達二隊大場麵,人們稱作西城墻路。   前街的北麵有兩排民宅,前排分別在學校的東、西兩麵,後排的北麵便是正街。學校的北墻外,有一片小樹林,小樹林北麵是一個大院兒,有一隊和二隊的豆腐坊以及大隊的鐵匠鋪和獸醫站。   街南有一排民宅。在中路和前街交叉西南10來米處便是旺村榆,旺村榆南麵是城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道路如此整齊的村莊,在周圍幾十裡範圍內絕無僅有。隻是村裡的房屋院落與街道相比,不夠匹配。   同一排房子的高低和院子的深淺差別很大,但盡管從前麵看參差不齊,從後麵看卻在一條線上,基本齊整。   榆柳村村東,原來的城墻外有一條十多米寬的路,村裡人稱作大路,大路向北通往清源城、向南通往南山。中路南端原先為南門,如今南門也已經不在了,其北端原先是城墻,沒有北門。北頭的人們原先出村出村需從東、西、南門出。東路和西路的南北端原先都連著城墻,不能直接出村。   如今除西路南端還有城墻不能出村外,其餘道路兩端皆暢通無阻。村子西端前街以北、村子的北麵和村南南門以東的城墻根基處,都修成了路,稱為城墻路。為了加以區別,冠以方位,分別稱南城墻路、北城墻路和西城墻路。   村裡的城墻,是解放前為了防土匪搶而修建的,修起來已經有30多年了。當年是曹誠出資,常生爺爺常進帶領村裡人用了兩年的時間建起來的。   解放後因為沒有了土匪,城墻也就沒用了。拆的拆,塌的塌,到如今隻剩前街到南城墻的西城墻和南門以西的南城墻了。   建生產隊之前,南城墻全在。建生產隊的時候,一隊選大場麵(場院,碾打莊稼的地方)的時候,因村裡沒有合適地方,就在南城墻外選了一塊地做了大場麵,並把南城門以東的城墻全部拆掉,又在大場麵東麵蓋了隊房、庫房和飼養院,隨之將南城墻根基平整擴修成南城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