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章·小朝會(1 / 1)

趙禎在間歇之餘,跟楊文廣聊起了軍務。   “楊帥,可知三衙現有多少禁軍?”   三衙便是‘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的合稱,也是宋朝最高管軍機構,所轄皆為禁軍。   “回官家,臣隻知道殿前司的部分公事,其餘兩司的情況,臣不清楚。”   “無妨,把你知道的告訴朕就可。”   “是,殿前司所轄禁軍共有十二廂,約三十萬餘。”   趙禎聞言,心中微微咋舌:“僅殿前一司就有三十萬禁軍,那另外兩司加起來,怎麼說也不會少於三十萬,大宋光禁軍就有至少六十萬,這還不算地方的廂軍、鄉兵和蕃兵。”   趙禎繼續問道:“殿前司的各級編製是怎麼安排的?”   “回官家,殿前司之下可分為‘廂、軍、營、都、隊、押、伍’,伍有五人,設伍長一人領之;押有五伍,設押正一人領之;隊有兩押,設隊正一人領之;都有兩隊,設都頭、副都頭各一人共領之;營有五都,設營頭、副營頭各一人共領之;軍有五營,設軍頭、副軍頭各一人共領之;廂有十軍,設廂主、副廂主各一人共領之。”   “臣的差遣為捧日天武四廂都虞候,領廂主四人,副廂主四人,管領官兵十萬餘人。”   趙禎點了點頭,繼續問道:“我朝養一名禁軍,每歲大概要花多少錢?”   楊文廣愣了一下,似乎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他絞盡腦汁的計算道:“一名禁軍包括每月軍餉、春冬衣、絹、棉、醬菜錢、軍糧費、節假日補貼等等,每歲平均約……約50貫(1貫=1000文)。”他說了一個稍大的值。   趙禎在心裡估算了一下:“一個人50貫,60萬人就是3000萬貫,這還隻是禁軍,若算上廂軍,姑且算為占禁軍軍費的三分之一,每年也要花費1000萬貫,如此,每年光養兵就要花掉4000萬貫,朝廷一年的稅收能有多少?”   趙禎張口想問問楊文廣去歲的稅收,但話到嘴邊又止住了,心道:“他又不是專管財經的三司使,術業有專攻,還是不要強人所難了。”   兩刻(30分鐘)的晨起鍛煉很快結束,楊文廣身為皇帝的教頭,特賜可享宮中美食,趙禎叫來小黃門,領著他去用膳,楊文廣謝恩告退。   趙禎也打算吃點東西,然後跟宰輔大臣們商討政務。   真是美好的一天啊!   ……   莊嚴肅穆的垂拱殿中,趙禎坐在主位,麵前是九位與皇帝坐而論道的兩府重臣。   左手邊是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參知政事夏竦、參知政事錢惟演、參知政事陳堯佐、參知政事晏殊。   右手邊是以樞密使張耆為首的,樞密副使楊崇勛、樞密副使範雍、樞密副使趙稹。   一共九人,趙禎對這些人的印象並不深刻,除了呂夷簡、晏殊之外,其他人的名氣都不大,或者說,名氣還沒有大到能讓後世的趙禎也有印象的程度。   兩府重臣禦前議事稱為小朝會,議題隻有一個,選派巡視受災州縣的官員。   這可是個名利雙收的差事,中原大地哪一年沒點天災人禍,無非是大災小災罷了,朝廷對此已有成熟的應對方式,照本宣科也能撈到政績,因此各方都想爭取巡察使的人選。   首先是樞密副使們依次發言,而後是參知政事們依次發言,再後是樞密使發言,最後是宰相做最後的總結發言。   趙禎第一次參加這麼高規格的會議,本來還興致勃勃,但會議開到一半,他就變得索然無味,九個大臣,推薦了九個人,每一個都說自己推薦的是最佳人選,費了好一番口舌,最終人選圈定在兩個名字上。   範仲淹、韓琦!   都是能臣,這兩個人無論誰去,都可以解決的很好。   趙禎程序化的最後問了一下宰相的意見,這透露的是對宰相的信任,有助於朝廷穩定。   “宰相覺得,這二人誰更能勝任?”趙禎話一出口,底下爭論不休的大臣們瞬間噤聲。   呂夷簡微瞇著眼,想了想開口道:“回官家,臣以為,此次賑災,可讓範仲淹前往。”   “嗯?說說原因。”趙禎記得,呂夷簡跟範仲淹不是政見不合嗎?怎麼此時竟會主動舉薦範仲淹?   “臣詳細考察過範仲淹,此人做事不拘一格,首重實務,以百姓安危為重,賑災這種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臣以為,交給範仲淹去做,正當合適。”   趙禎點了點頭,一錘定音,“好,那就依宰相所言,會後,中書把範仲淹的名字加到聖旨上,等朕用過璽印,讓範仲淹即刻接旨,前往巡視。”   小朝會至此結束,趙禎單獨留下了呂夷簡。   “呂相,朕昨日讓你列的黜落名單可列好了?”   呂夷簡有條不紊的從袖子裡摸出一本奏章,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遞給了殿中黃門。   “請官家過目。”   趙禎接過打開,第一個名字就是夏竦。   他把奏章合上放在一邊,繼續跟呂夷簡討論起其他事務。   “呂相,朕覺得,朝廷的運轉實在是太低效了,就以今日議事為例,九位大臣,各有中意,各有想法,若事事都要如此低效的溝通商議,那等朝廷的政策落地,情況早就已經變化無數次了。”   呂夷簡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問道:“官家所言何意?”   趙禎看了他一眼,繼續說道:“宰相昨日上的為政八要,朕回去以後好好的研讀了一番,朕覺得,宰相所說的第一句就很對——正朝綱!”   “朝綱不正,則天下失序。朕覺得,如今朝廷內外,冗官冗員太多,人浮於事,本官不治本司事,而以他官別治之。機構重疊不說,各機構官員不知其所掌,不知其所屬,不知其所轄,可謂上不知給誰匯報工作,下不知找誰安排工作,蹉跎渡日,無所適從,大量光陰被虛耗。”   “朕決定,親政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各機構職能,讓百官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呂相覺得,朕該如何做?”   呂夷簡看著趙禎意氣風發的樣子,心中了然道:“這是已經下定決心了,問我也隻是想看看怎麼改更好。”於是開口說道:“臣與官家看法一致,隻是不知官家想如何改?從何處入手?”   趙禎見他如此上道,滿意的從書案上拿來一疊草稿,先喝了口茶潤嗓子,準備開始他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