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上(1 / 1)

草堂二三事 白晝蒼月 3161 字 8個月前

在學校看完表演後,熙南沒等弟弟妹妹們,就先一路小跑了回來。跑到父親麵前站定,毅然決然地說:   “父親!我想跟紅軍走。”   孫慶芳從地裡乾活回來,正坐在屋前抽著旱煙。聽到大兒子的話,他愣住了。   “父親!我想好了!我要跟著紅軍一起北上,為母親報仇!”   孫慶芳的眼角溢出淚來。分不清是被旱煙熏的,還是被這些話鬧的。皺起眉頭,他說到:   “熙南,弟弟妹妹們都沒念書,就讓你念。為的是什麼?”   “父親!難道你不想替母親報仇雪恨嗎?”   “想!但,一個人的眼裡不能隻有仇恨。”   “我知道……可我想家,想去母親的墳前望望。”   “要是你走了,誰能挑起父親肩上的重擔?村名們需要糧食,更需要知識。”   “父親,五弟愛讀書,一直不敢給您知道。他經常光著腳站在教室外邊聽課。他放牛的時候也會把我的課本借去念,要是您能給他進學堂的機會,他一定不比任何人差。”   父親站起身來,不說話。   “來不及了!父親!紅軍馬上就要走了!”   “熙南,你記住。你去不是為了你母親,為的是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人。你生母隻是遠方星河中的一絲微光,滅了就滅了。你要為了活著的人戰鬥!”   “我記住了,父親!”撲通一聲,熙南跪在了父親麵前,孫慶芳也一同跪了下來,父子兩人擁抱著哭了很久。   紅軍走了。孫熙南跟著紅軍一起走了。臨行前,孫慶芳緊急召集農民協會各位代表,湊齊了各家各戶自發捐給紅軍的上萬擔糧食,送行了很遠的路。   從此,孫氏一族人與革命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紅軍隊伍裡,孫熙南懂得識文斷字,熟讀兵法的他善於在作戰時出謀劃策,表現優異,一路受到提拔,寄來的家書中寫著的都是滿滿的自豪與驕傲。   孫熙武終於如願以償的進入了學堂念書,他穿上了中山裝和毛氏母親納的布鞋,不再光著腳了。   這一天,他滿懷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了當地新辦不久的文閣中學,這個學校大有來頭。   海岱的鄉紳們,早在1930年,就萌發了建所中學的念頭,他們一直在積極地創造條件。首先是選址。文閣,居於海岱、田壩、東山、七甲等地的中心位置,又有東區文閣兩級小學作為基礎,是建中學的理想之地,自此,盤龍臥虎的學堂才真正出現。學校還借用《鳳陽花鼓》的曲調編寫了《校歌》,歌詞是:   “說文閣,話文閣,文閣本是文化窩,民初建立小學校,三十一年又添一中學,文化又增高,咿呀嗬!”   校門前貼了一副對聯,取“海岱”二字嵌入聯中:   海闊天空,雄鷹展翅,此種佳情誰能領會;   黛峩嫦娥,壯誌淩雲,願學子們景仰高飛。   文閣中學第一任校長李同和,字異之,1904年生人。他十九歲畢業於省師範後就一直投身於教育事業。熙武無數次尾隨哥哥熙南去學堂窗外,為的就是聽他講課。   李校長教國文,他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對個別嚴重不守紀律的學生,隻要被他發覺,輕則被訓斥,重則按在板凳上打屁股。對有的課文,他要求:一是要朗讀,並要讀出抑揚頓挫;二是要背誦;三是要懂得課文的主題思想和段落的意思。對學生的作文,他批改的字句,有時會比較潦草,認不出來石,就要有勇氣去問他,他的態度會很和藹。   熙武從小打著光腳板站在窗外都要聽他的課,如今李老師調來文閣中學任校長後,也十分賞識熙武,師生二人惺惺相惜。   有一次,李校長出了一個作文題目:我將來的誌願。   熙武洋洋灑灑寫了許多,從小受到父親與兄長的熏陶,熙武寫的都是愛國誌願,李校長十分滿意。熙武一個同學,寫將來的誌願的是回家務農,李校長看後非常生氣,私下找這名同學談話後,了解到他家庭經濟困難,雖然想繼續升學深造,奈何家庭條件不允許,從此李校長就免了這名學生的學費和書費,由此可見,李校長也有溫和的一麵。   學校第二任校長孔祥樾,字雨生,1906年生。1927年中學畢業後東渡日本留學,1931年年因抗議日本侵略中國,憤然回國,在北大聽課。1932年又重返日本,考入東京伍藏高等工漁業學校,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輾轉多所學校任教,1940年因其妻病重返回故鄉,後來到文閣中學任校長。那時學校開設初中全部課程:國文、公民、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博物、生理衛生、音、體、美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孔校長長期教授學生英語、數、理、化課程。他勤奮努力,學識淵博,為人謙遜厚道,無私奉獻。擔任校長期間的所有微薄薪金用來修繕學校。受新思潮影響,孔校長與學生之間沒有嚴格的等級劃分。他平易近人、關愛學生,課後喜歡與學生們打成一片。   這天,學生們一群人在校外打籃球遇到了他,大家連忙停了下來,連連說道:   “校長好!”   孔校長微笑著點點頭,然後說:   “別停下,我跟你們一起打球吧!”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做聲,孔校長二話不說跑過來搶過籃球加入了人少的那個隊伍,一個投籃球就進了。這個進球瞬間放鬆了大家緊繃的神經,也激起了學生們的鬥誌,大家在球場上揮灑著汗水,洋溢著歡聲笑語。   那時來上學的學生們家都很遠,因此都住在學校宿舍。學生們每星期都要從家裡背一升苞穀麵交給學生夥食團,由工友做好飯,根據自需,打給學生。菜由學生自願結合,三五個湊成一夥,自己炒菜。大部分時間都是酸湯洋芋,偶爾也會買點豆腐,這就是最好的菜了。生活是十分艱苦的。孔校長那時總是把自己帶來的菜分給學生們,同吃同住,像是學生們的父親一般親切。   這樣快樂的日子過了兩年,1948年初,熙武突然被父親叫回家,一起參與到了農業協會和地下組織的相關事務之中去,由於地下工作需要保密,熙武隻對外說是他回家放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