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回 中行說叛國降虜庭 緹縈女上書贖父罪(1 / 1)

話說淮南王劉長被廢黜,押往蜀地軟禁,走到半路,淮南王劉長看著身邊人,嘆了口氣說:“誰說我好勇鬥狠,不守規矩?其實是因為我以前太傲嬌,啥事都順著我來,才落得今天這步田地。唉,現在後悔也沒用了,生氣也解決不了問題,乾脆我自己了斷吧。”身邊的隨從一聽,生怕他想不開尋短見,趕緊加強監視。可劉長已經心如死灰,任憑左右怎麼勸他吃飯喝水,愣是不吃不喝,最後生生餓死了。隨從們還沒察覺,等車子到達雍縣,縣令打開車上的封條查看,才發現劉長已經僵硬地躺在那裡,完全沒有呼吸了。趙姬當年也是自殺,看來劉長這點還真有點遺傳。雍縣令嚇得趕緊上報朝廷。文帝一聽說這個消息,忍不住痛哭失聲。剛好這時袁盎進來,文帝抹著眼淚說:“我後悔當初沒聽你的建議,才導致淮南王死在半路上。”袁盎安慰道:“淮南王既然已死,咎由自取,陛下無需過於悲傷,放寬心吧。”文帝難過地說:“我隻有一個弟弟,卻沒能保全,總覺得愧疚難安。”袁盎沖動地接茬:“陛下若覺得不安,那就乾脆把丞相和禦史都哢嚓掉,給天下人一個交代。”這話有點過了,後來袁盎的死,其實這裡就已經埋下伏筆。文帝想了想,這事跟丞相禦史確實沒什麼直接關係,不應該怪罪他們。但沿途負責押送和提供食物的官吏們疏於職守,應該追究責任,於是下令丞相和禦史派人調查,一共抓了幾十個相關責任人,統統處死。真是比竇娥還冤吶!接著按照列侯的禮儀安葬了劉長,在雍縣修建了墓地,並指派三十戶人家長期守墓。   隨後,文帝又分別封劉長的四個兒子:長子劉安為阜陵侯,次子劉勃為安陽侯,三子劉賜為周陽侯,四子劉良因為在劉長去世前已經死去,所以沒有追封。不過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文帝偶爾出遊聽到這首歌,明知歌詞是在影射諷刺,還是忍不住長嘆一聲:“古人堯舜放逐親人,周公誅殺管蔡,被稱為聖人,無非是因為他們為了公義,不惜大義滅親,無私忘我。如今民間編歌諷刺,難道是懷疑我想霸占淮南的土地嗎?”於是追封劉長為厲王,並讓長子劉安繼承王位,仍為淮南王。同時將衡山郡分封給劉勃,廬江郡分封給劉賜。   長沙王太傅賈誼得知此事,寫了一篇奏折,勸文帝不要這麼做,說:“淮南王劉長違法亂紀,被流放至蜀地死去,天下人都拍手稱快。如今朝廷反而尊崇罪人之子,肯定會引來人們的非議。而且,等他的兒子長大後,搞不好還會忘記朝廷的恩惠,反而想替父報仇,這難道不是個隱患嗎?”文帝沒有聽從賈誼的建議,但他對賈誼的話銘記在心。於是特意派人召見賈誼。賈誼應召來到皇宮,正好趕上文帝祭祀完畢,在宣室靜坐。賈誼給文帝詳細講解了關於鬼神的知識,讓文帝大開眼界,聽得津津有味,忘記了時間。一直講到夜幕降臨,文帝挪近座位,專心聆聽,直到賈誼講完走出宮殿,已是深夜三更。文帝回到寢室,自言自語:“我好久沒見賈誼了,還以為他不如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我還不如他呢。”第二天,文帝發布詔令,任命賈誼為梁王太傅。   話說梁王劉揖是文帝的小兒子,酷愛讀書,深受老爸喜愛,所以文帝特意讓賈誼去輔導梁王。賈誼琢磨著這次被召回,肯定是要重用他了,結果又派他去外地教書,憋了一肚子悶氣沒處發泄,於是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治安策》,一萬來字,分為幾個要點。文中大致表達了三個情緒:第一件事讓他痛哭的是諸侯勢力過大,難以控製;第二件讓他流淚的是匈奴老是騷擾邊境,而咱們又缺乏抵禦人才;第三件讓他長嘆不止的有六件事,包括社會風氣奢侈浪費、等級製度混亂、禮義廉恥觀念淡薄、太子教育缺失、大臣管理不到位等等。文帝看了好幾遍,雖然賈誼的文章裡滿滿的危機意識,但他覺得天下大局一時半會兒還不會翻天覆地,沒必要大動乾戈,所以就把賈誼的建議暫時擱置一邊了。   這個時候,匈奴傳來消息,他們的單於冒頓掛了,他兒子稽粥接班,號稱老上單於。文帝想維持和平,繼續實行和親政策,又派了一位宗室女翁主(相當於公主的級別)嫁給稽粥做老婆,正式稱號叫閼氏。為了保證翁主的安全,特意派了宦官中行說護送。中行說不想遠行,找借口推脫,可文帝覺得他是燕地人,對匈奴的情況應該了解,硬是要他去。中行說拗不過,隻能心不甘情不願地出發了,臨走時還撂下狠話:“朝廷那麼多能人不去,偏偏選我,那我也豁出去了。將來我要是幫助匈奴對付漢朝,大家可別怪我!”唉,讓個小人去做外交大使,文帝這一步走得確實欠考慮。周圍的人都以為他隻是嘴上說說,畢竟一個宦官能有多大能量,哪能危害到大漢帝國?所以也就笑笑沒當回事,讓他北上了。   中行說和翁主到了匈奴的地盤,稽粥單於一看有位中原美女送上門來,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讓中行說住到客帳,自己則帶著翁主進了後帳,開始了愉快的新婚生活。翁主也是迫於形勢,隻能認命。這一切都是婁敬提出的和親策略造成的。稽粥單於得償所願,對翁主特別滿意,冊封她為閼氏,同時也對中行說給予優待,時不時邀請他參加宴會。中行說乾脆叛漢降胡,再也不想回去了,而且還給匈奴出了不少主意,壯大匈奴的實力。以前匈奴和漢朝和親,得到了漢朝的絲綢衣物和糧食,簡直把這些寶貝當作了心頭好,從單於到貴族,都穿絲綢、吃大米,得意得很。中行說卻慫恿稽粥單於:“匈奴人數雖然多,但是整體實力還抵不上漢朝的一個郡,能獨立自主,主要就是因為日常物資不需要依賴漢朝。現在單於喜歡漢朝的東西,想改習俗,但萬一漢朝的東西大量流入匈奴,哪怕隻有十分之一二,也可能讓匈奴人心浮動,逐漸歸順漢朝啊!”稽粥單於一聽,有點慌了,但還是舍不得漢朝的那些寶貝,周圍的官員也半信半疑,爭論不休。中行說乾脆穿上絲綢衣服,跑到荊棘叢中奔跑一圈,絲綢衣服被荊棘劃破。他回到帳篷,指著破損的衣服對大家說:“看看,這就是漢朝的東西,中看不中用!”說完,他又換上皮毛製成的匈奴服裝,再到荊棘叢中狂奔,衣服完好無損。然後他再次告訴大家:“漢朝的絲綢衣服,哪有我們這裡的皮毛耐用!你們這不是舍長取短嘛!”大家都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於是紛紛改穿匈奴傳統服飾,不再迷戀漢朝物品。中行說又說漢人的食物,比如酒和米,也不如匈奴的羊肉和酸牛奶,每次看到漢朝的食物,他都嗤之以鼻。匈奴人一看,連這個漢人都學他們吃羊肉喝酸奶,顯然漢朝的食物也不怎麼樣。嘿,你說這中行說,到底是哪邊的人啊?純屬高級黑自家產品,真讓人哭笑不得!   話說中行說成功引導匈奴人不重視漢朝的物品,並且教他們學習書寫計算,記錄人口和牲畜數量。有一次,漢朝的使者來到匈奴訪問交流,看到匈奴的風俗習慣較為原始,難免有些嘲笑。中行說立刻反擊,辯論起來。漢使譏諷匈奴輕視老人,中行說反駁說:“漢人派兵戍邊時,父母難道不是省吃儉用,全力支持子女嗎?再說,匈奴崇尚戰鬥,老弱不能作戰,我們重點供養年輕力壯的戰士,這樣才能在戰場上取勝,保護家園,怎麼能說是輕視老人呢?”漢使又指責匈奴的婚姻習俗混亂,中行說又狡辯道:“匈奴這樣做,是為了延續血脈,防止斷絕,雖然看上去不合倫理,但卻能保持種族繁衍。現在的中原,講究倫理道德,但實際上家庭成員之間越來越疏遠,相互殘殺,這不過是空洞的形式主義,有什麼值得吹噓的?”雖然中行說的這番話倒是揭示了中原的一些弊病,但出自他口中,就顯得相當可惡了。漢使和他辯駁無果,中行說更是囂張地威脅:“你們漢朝使者少囉嗦,隻要你們送來的禮品質量夠好,我們匈奴就滿意。否則秋高馬肥時,我們就派騎兵南下來踩你們,到時候別怪我不守信用!”漢使見他這般囂張,隻好閉嘴。   以往漢朝皇帝給匈奴單於寫的書信,長度為一尺一寸,開頭都會寫“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是否安好”,然後列出贈送的物品清單。而匈奴回信並沒有固定格式。這時中行說建議匈奴製作回復書簡,長度增至一尺二寸,使用的印章也要比漢簡更大,內容大概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敬問漢皇帝是否安好”雲雲。中行說一方麵強調匈奴的簡約原則,卻又在回書中弄得如此誇張,真是讓人費解。   漢使帶著匈奴的回書返回稟報文帝,並講述了中行說的言行。文帝聽後又是後悔又是擔憂,多次與丞相等人商議加強邊防。這時,梁王太傅賈誼聽說匈奴如此傲慢無禮,又提出了“三表五餌”的策略,主要是說:   “尊敬對方,欣賞對方的優點,這是仁愛之道;堅守信譽,這是最重要的道德準則。如果你真心誠意地給予實質性的恩惠,承諾的事情一定會兌現,就算隻有十分之一的存活幾率,對方也會毫不猶豫地來投靠。這就是所謂的‘三表’。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贈送華麗的服飾車輛讓他們眼花繚亂,贈送美食佳肴讓他們口舌生香,贈送音樂美女讓他們沉迷其中,贈送豪華住宅、倉庫糧食和奴隸婢女滿足他們的欲望,對前來投降的匈奴人,還可以親自接見,親手喂食,讓他們感受到快樂,從而打動他們的心。這就是所謂的‘五餌’。”   賈誼上書後,還主動請纓擔任外交官,聲稱能夠製服單於,教訓中行說,說得極其精彩動人。不過,文帝覺得他年紀輕輕可能有些浮誇,做事可能不切實際,因此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隨著時間流逝,轉眼就到了文帝執政的第十個年頭。文帝前往甘泉巡查,留下將軍薄昭留守京城。薄昭手握重權,行事獨斷專行,甚至因為私人恩怨,將文帝派來的使者殺死。文帝得知此事後,忍無可忍,決定對其進行懲處。考慮到賈誼先前曾在《治安策》中提到,公卿犯罪,不應侮辱,應讓他們自行了斷,以此彰顯待臣以禮的原則。於是,文帝命朝中公卿陪薄昭喝酒,勸他自行了斷。薄昭不願意自殺,文帝又命令群臣穿著素服一起去薄昭家哭祭,逼迫他自殺。薄昭雖然是薄太後的弟弟,但他擅自殺死皇帝使者,理應受到懲罰。隻不過,文帝沒能提前防範,導致薄昭犯下大罪,這和淮南王劉長的事情有些類似。這也是因為文帝過於仁慈,卻在某些方麵不夠大義凜然,所以在對待宗親的問題上,難免會有所遺憾。這段評價還是比較公正合理的。   過了一年,到了文帝十一年,梁王劉揖騎馬進京,玩兒得太嗨,不小心馬失前蹄,直接摔了個狗啃泥。劉揖受傷嚴重,醫生們拚盡全力搶救,但終究無力回天,英年早逝。梁王的好基友、貼心老師賈誼聽到這個消息,傷心欲絕,於是上書建議給梁王找個接班人,並且提議,鑒於淮陽地方不大,不足以立國,不如合並到淮南國,同時可以把淮陽附近的幾個城市劃給梁國,這樣既能穩固淮南,又能強化梁國。文帝覺得挺有道理,於是批準了賈誼的建議,把淮陽王劉武調到梁國做王,劉武和劉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劉揖沒有兒子,所以讓劉武的兒子繼承劉揖的祭祀。另外,又把太原王劉參調到代國當王,合並了太原的領土。劉武封為淮陽王,劉參封為太原王,這些在之前的章節中有詳細記載。   可憐的賈誼,仕途不順,又痛心於梁王的突然去世,覺得自己作為老師沒能保護好學生,心情極度低落,一年後也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三歲。後人有的惋惜賈誼英年早逝,沒法看到他的成就;有的則認為賈誼早死是好事,以免將來攪亂朝政。總之,各有各的看法,真相如何,隻能由明智的人來評判了。   再說另一邊,匈奴的老大稽粥單於自從有了中行說這個軍師,那是言聽計從,中行說教他怎麼侵犯邊境,搞得邊境地區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文帝十一年十一月,匈奴又入侵狄道,搶奪了大量的財產和人口。文帝寫了封譴責信寄給匈奴,但人家根本不理睬。邊境的駐軍日夜戒備,可惜防線綿延上千公裡,顧得了東邊顧不了西邊,真是讓人頭疼。   這時候,太子家的首席執行官,名叫晁錯,最初研究刑法,後來又通曉文學,做過太常掌故,晉升為太子助理,後來又提拔為家令。太子劉啟很欣賞他的才華,尊稱他為“智囊”。晁錯看到朝廷忙著調兵籌集軍餉抵抗匈奴,於是借此機會上書詳述軍事策略。簡單概括就是三個方麵:首先,要因地製宜,匈奴擅長山地戰,我們要發揮平原戰的優勢;其次,要嚴格訓練士兵,提高戰鬥力;最後,武器裝備要有針對性,遠程用強勁的弓箭,近戰用堅固銳利的刀槍。結尾還提出“以夷製夷”的戰術,比如利用投降過來的胡人或者義渠人作為先鋒,給他們恩惠和武器,與我軍內外配合,才能有效對付匈奴。這篇幾千字的報告,讓文帝眼前一亮,大大贊賞,並給予了表揚回信。晁錯接著又建議招募邊疆居民守衛邊界,互相幫助,這樣既可以減少軍隊調動的勞累,又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確保邊境穩定。此外,他還提出一個“捐糧換爵”的政策,鼓勵老百姓捐糧食給邊疆,換取赦免罪行或者封賞官職,按捐糧多少劃分不同的獎賞等級。雖然這個方法聽起來像是“賣官鬻爵”,容易引發爭議,但文帝還是采納了大部分建議,短時間內效果顯著,因此晁錯也受到了更多的寵愛。   話說這位晁錯同學,不僅是太子的首席顧問,還經常引用古籍解說當今政策,可謂是學術界的扛把子。他學習《尚書》的經歷頗為傳奇,當年在太常府任職時,曾被派去濟南找一位名叫伏生的老學者深入學習。伏生,江湖人稱“尚書學專家”,在秦朝時就是博士級別的存在。然而,秦始皇焚書坑儒那陣子,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這部書,不得不把它藏在墻壁裡。經歷了秦末戰亂,伏生輾轉四方,直到漢朝興起,解除了禁書令,他才敢回家取出墻中的書。不料書已受潮破損嚴重,隻剩下29篇零零碎碎的篇章。到了漢文帝時期,皇帝號召大家尋找遺失的古籍,別的書都有人獻出來了,唯獨《尚書》一本找不到。後來才了解到伏生在濟南教書育人,傳授《尚書》知識,於是派晁錯去拜師學藝。此時伏生年紀大了,牙齒稀鬆,講話含糊不清,再加上晁錯來自遠方,兩地方言差異較大,好在伏生有個女兒羲娥,從小耳濡目染,精通《尚書》大義。在教學過程中,羲娥就站在老爸旁邊,一句一句地翻譯,晁錯這才逐漸領悟要領。盡管如此,由於原書破損嚴重,伏生所傳授的部分可能存在偏差,後來到了漢武帝時代,魯恭王拆了孔子故居發現了更多《尚書》殘卷,才湊齊了58篇,由孔子後代孔安國整理注解,流傳至今。此處必須要提一下伏生的女兒羲娥,她的貢獻不可忽視,有種說法是晁錯學藝於伏女,可以說是因為有個牛掰的老爸,才成就了自己的名聲,這《尚書》傳承的故事也給女性增光添彩。   接下來話題轉向另一位女性,她就是漢初赫赫有名的孝女緹縈。提起她的名字,那可是比伏生的女兒更為人所知,堪稱千古流傳的典範。這位女子的父親淳於意,家住臨淄,癡迷醫術,曾向同鄉的陽慶老先生學習醫道。陽慶老爺子七十多歲,醫術高超,膝下無子,就把黃帝、扁鵲的脈學著作和五色診斷法傾囊相授,淳於意學成歸來後,看病精準,藥到病除,名聲大噪,上門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但淳於意畢竟一人精力有限,不能應付所有人,有時候不堪其擾,選擇外出雲遊。再加上他不拘小節,對物質生活沒啥追求,曾當過一段時間太倉令,很快就辭職了,給人看病也是隨緣收費,不在乎錢多錢少。這樣一來,有時候病人急需治療,卻碰巧淳於意不在家,自然會心生不滿,病情嚴重的甚至因此喪命。但這都是命中注定的事,但病人家屬卻無法接受,紛紛抱怨淳於意見死不救,以至於積怨成災。終於在文帝十三年,某個有權有勢的人家狀告淳於意,說他利用醫術欺詐百姓,草菅人命。於是官府將他捉拿歸案,定了個肉刑。由於他曾擔任過縣令,地方官不敢擅自處理,隻好將他押送到長安,等候朝廷發落。可見,當醫生的風險也是杠杠滴。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淳於意膝下無子,隻有五個閨女。當他被押送去長安時,五個女兒都趕來送行,大家抱頭痛哭。淳於意惆悵地說:“生了這麼多閨女,關鍵時候派不上用場。”這話刺激到了他的小女兒緹縈,她一咬牙,簡單打包了一下行李,決定陪著老爸一起上路。經歷了長途跋涉,終於抵達長安,淳於意被關進了監獄。而小緹縈則鼓足勇氣,直接跑到皇宮門口遞交了上書,請求皇帝寬恕她老爸。文帝聽說有個小姑娘親自來上書,感到很驚奇,趕緊讓人把信拿進來。信上最關鍵的內容是醬紫滴:   “我家老頭子在齊國當官的時候,大家都誇他廉潔公正。現在他犯了法被判刑,我覺得好傷心,因為人死了不能復活,身體受了刑就不能恢復原樣。即便他真心想悔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所以,我願意代替老爸做官家的丫鬟,以此來贖他的罪,讓他有機會重新做人。”   文帝看完信,內心一陣感動,眼淚差點掉下來,當場下令赦免淳於意的罪行,讓他帶著女兒回家團圓。所以說啊,當個醫生,風險堪比開盲盒,指不定哪天就攤上大事兒了。不過還好,關鍵時刻有個給力的閨女,簡直就是行走的錦鯉,自帶光環,成功逆襲,拯救全家於水火之中。這就告訴我們:有個有膽有識的女兒,賽過十個兒子啊!   這真是:欲報親恩入漢關,奉書詣闕拜天顏,世間不少男兒漢,可似緹縈救父還。   文帝大大又有新動作,要取消肉刑這項狠辣操作,至於詔書裡麵到底寫了哪些金句,敬請期待下回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