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回 爭棋局吳太子亡身 肅軍營周亞夫守法(1 / 1)

話說鄧通被申屠嘉一頓訓斥,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脫下帽子,光著腳丫子,趴在地上拚命磕頭求饒。申屠嘉一臉嚴肅,厲聲訓斥道:“這裡是高皇帝創建的朝廷,每個人都該遵守朝廷規矩,你一個小角色,竟敢在大殿上嬉鬧玩耍,簡直是大不敬,按律當斬!”申屠嘉邊說邊瞪著左右府吏,連續吼道:“斬!斬!……”府吏們都應聲附和,雖然暫時沒有動手,但都做出一副要抓人的架勢,進一步恐嚇鄧通。鄧通整個人抖如篩糠,不斷地磕頭,宛如搗蒜,心裡期盼著皇帝派來救星。可是額頭都磕得青一塊紫一塊,甚至血流不止,還是沒等到救星出現。申屠嘉依舊氣勢洶洶,堅持要把鄧通綁出去斬首。就在左右準備動手之際,外麵傳來報信人通報,說有皇帝的使臣持節前來。申屠嘉這才離開座位,出去迎接使臣。使臣傳達了皇帝的旨意:“鄧通不過是我身邊的一個戲子,希望丞相能饒他一命。”申屠嘉聽旨後,隻好釋放鄧通,但仍警告鄧通:“你下次再敢放肆,就算皇上饒你,我也決不放過你!”鄧通隻能連連點頭,答應謹遵教誨。使臣告別申屠嘉,帶著鄧通回到宮中。鄧通見到文帝,淚水漣漣,哽咽著說:“臣差點被丞相殺了!”文帝看著鄧通那腫脹的臉龐,既覺得滑稽又有些心疼,趕緊叫禦醫為他治療,並囑咐他以後不要再沖撞丞相。文帝對鄧通依然寵愛如初,還提拔他為上大夫。   自許負之後,漢朝一直有相士盛行,他們常與公卿貴族交往,時常談論吉兇,有時還頗為靈驗。文帝寵愛鄧通,便找來一位知名相士為鄧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諱,說鄧通麵相不佳,將來恐怕會變得貧窮,甚至餓死。文帝聽了心中不悅,乾脆把相士攆走,並堅定地說:“鄧通想要富裕,有何難處?我一句話就能保證他終身富貴,怎麼可能餓死?”於是文帝下詔,將蜀郡嚴道的銅山賜給鄧通,並允許他私自鑄錢。在此之前,漢高祖建國初期,因秦朝半兩錢過重,改鑄輕便的筴錢,每枚重一銖半,直徑五分,形狀像榆樹葉子,但由於錢質太輕,導致物價飛漲。文帝時期又改鑄四銖錢,並取消了嚴禁私自鑄錢的法令。當時賈誼、賈山等人都上書勸阻,但文帝並未采納。那時吳王濞掌控東南地區,利用故鄣銅山大量鑄錢,富可敵國。如今鄧通也有了銅山鑄錢,與吳王的錢幣在東西兩側流通,東南多用吳錢,西北多用鄧錢,鄧通的富有程度,可想而知。   鄧通得到文帝的厚重賞賜後,對文帝感激涕零,即便是臟活累活,他也心甘情願。有一次,文帝生了毒瘡,疼痛難忍,鄧通想出一個辦法,親自用嘴為文帝吸出膿血,緩解了文帝的痛苦。試想,誰能忍受去吸別人潰爛傷口中的膿血呢?鄧通卻毫不嫌棄,一心隻為文帝減輕痛苦,這讓文帝感動不已,思緒萬千。一天晚上,鄧通為文帝吸出膿血後,文帝問鄧通:“朕身為一國之君,你覺得天下誰最愛朕?”鄧通想了想,回答說:“從親情角度來說,沒有人能比太子更愛陛下了。”文帝沒有說話。第二天,太子入宮探望病情,文帝讓太子也為自己吸膿血。太子聞聽此命,雖不情願,但礙於父命難違,勉強為之,吸了一口後,難以忍受其惡臭,強忍著惡心嘔吐感,匆匆離開。文帝看著太子的模樣,嘆了口氣,讓他退下,又召鄧通繼續為自己吸膿血。鄧通一如既往,毫無怨言,這讓文帝越發感動,對鄧通的寵愛更深。然而太子回到東宮後,仍然覺得惡心,暗自疑惑為何要做如此令人不適之事,於是派人調查,得知是鄧通常為文帝吮瘡。太子對鄧通由此產生怨恨,伺機報復,此事暫且按下不表。   與此同時,齊王劉襄在協助鏟除諸呂後不久離世,其子繼位為齊王,但在文帝十五年時也去世了,且無子嗣,齊國因而斷絕封國。文帝懷念劉襄功勞,依據賈誼提出的分割大國、鞏固中央統治的建議,將齊國分為六國,分別封給悼惠王劉肥的六個兒子為王,包括長子劉將閭繼承齊王,其餘五子分別為濟北王、菑川王、膠東王、膠西王和濟南王。六王同日受封,各自赴封地就任,後事將在後續章節中再表。   另一方麵,吳王劉濞鎮守東南地區多年,實力逐漸增強,擁有銅山鑄錢的資源,並且利用海水煮鹽,壟斷鹽業利潤,國家日益富強。文帝在位期間,吳王並未進京朝見,隻是派兒子劉賢入朝一次,結果與皇太子劉啟發生沖突,為自己招來禍端。太子劉啟與吳太子劉賢雖是遠房堂兄弟,平日並無冤仇。劉賢入朝時,劉啟按照禮節熱情款待,相處愉快。然而在長期交往中,兩人關係日漸親密,舉止隨意,一次遊玩時,他們開始下棋比賽,兩邊各有侍臣和師傅在旁指點。幾局過後,雙方因勝負問題產生摩擦,劉啟在一次關鍵棋局中失誤,被劉賢抓住機會,局勢逆轉。劉啟不願承認失敗,試圖悔棋,劉賢堅決不同意,雙方就此爭吵起來。劉賢的師傅大多是楚人,性情剛烈,紛紛幫腔,指責太子劉啟理虧,言語激烈。太子劉啟作為儲君,從未受過如此羞辱,憤怒之下,隨手拿起棋盤砸向劉賢,劉賢猝不及防,被棋盤擊中頭部,不幸身亡。這場悲劇的發生,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當吳太子的師傅們為此大聲喧嘩時,幸好太子劉啟的侍臣及時保護太子離開了現場,並將此事上報給文帝。文帝聽聞後頗為震驚,但他也不能懲罰太子,隻能對其進行一番訓誡。隨後,文帝又召見了吳太子的師傅們,好言安慰,並安排厚葬吳太子,命他們將其靈柩送回吳國。然而,吳王濞悲痛交加,心懷怨恨,不願接收兒子的靈柩,並憤怒地說:“如今天下是一家,既然死在長安,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來?”於是,他派人攔截棺木,堅持要送回長安。文帝得知後,隻好同意將吳太子安葬在長安,這也使得吳王濞從此對朝廷心生怨恨,不再遵守臣子之道,對待朝廷使者傲慢無禮。文帝得知使者們的匯報後,理解吳王因喪子而怨恨,對他采取了一些容忍態度,並再次派遣使者邀請吳王入京,試圖當麵化解矛盾,修復關係。但吳王濞卻借口生病,拒絕入京。文帝派人去吳國探查,發現吳王並無病態,便如實回報。文帝對此也略感憤怒,下令將一名吳國使者逮捕並關押,準備依法懲處。後來,又有吳國使者來到京城,通過賄賂前郎中令張武疏通關係,得以麵見文帝。文帝當麵質問吳王為何裝病拒不應召,吳國使者巧妙應對,稱古人曾言“過於洞察細微之人往往不利”,吳王因喪子之痛,故托病不朝,如今被陛下察覺並拘捕使者,他更加恐懼,如果陛下繼續施壓,恐怕吳王更不敢入朝了。他建議文帝寬恕吳王過去的過錯,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相信任何人都會感激陛下的寬容,從而歸順。文帝覺得使者的話有道理,便釋放了之前被拘押的所有吳國使者,並派人攜帶拐杖等禮物贈予吳王,傳達旨意說考慮到吳王年事已高,可免於朝見。吳王濞自然接受了這個命令,不敢再生反叛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內,吳王之所以沒有發動叛亂,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郎將袁盎的從中調解。袁盎曾多次直諫文帝,也因此被調離京城,先後出任隴西都尉、齊相,最後調任吳國。袁盎的侄子袁種私下提醒他,吳王長期以來驕橫跋扈,袁盎若按照法規糾正吳王的行為,必定會引起吳王的憤怒,吳王要麼上書彈劾袁盎,要麼可能會動用武力對付他。袁種建議袁盎到吳國後盡量不管閑事,利用南方地勢低窪濕潤,以飲酒為樂,不僅可以保健,還可以避免災禍,同時盡力引導吳王安分守己,不生反叛之心。袁盎采納了袁種的建議,到吳國後按照這種方式行事,果然得到了吳王的優待。在袁盎的勸導下,吳王勉強收斂野心,安然度日。後來袁盎離開吳國回到京城,吳王才開始萌生叛逆的想法。另外,張武接受吳國賄賂的事情最終也被文帝得知,但他並未公開揭穿,而是加倍賞賜張武,使其自覺慚愧,以此作為懲罰,這也體現了文帝的一些權術手段,但這樣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   話說漢文帝改元後,國家安定如常,政治清明,刑法簡易,對待匈奴方麵也主張和平友好,無意興兵。改元後的第二年,他又派使者給匈奴送去書信,誠意滿滿,希望雙方增進友誼。信中提到自從兩國和親以來,如有任何不和,責任首先在於漢朝。邊疆之外的國家若是不安定,或是封疆內的民眾勞苦不堪,這兩種情況的責任都歸咎於文帝本人的德行不夠深厚,未能廣泛傳播仁德。近年來,匈奴頻繁侵擾邊境,殺害了許多官吏和百姓,而邊境官民又未能正確傳達漢朝的善意,加重了文帝心中的不安。長期的紛爭和戰爭,對於內外各國來說,如何才能安寧?因此,文帝日夜操勞,關心天下黎民,內心深感憂慮,不曾有一天忘記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派遣使者頻繁往來,希望通過外交途徑向匈奴單於表達自己的意願。如今,匈奴的老上單於響應了漢朝的提議,考慮到國家穩定和民眾利益,同意放棄小的紛爭,共同遵循正義之道,建立兄弟般的友好關係,以便實現全天下百姓的安寧,和親協議正式確立,從今年開始執行。   又過了兩年,老上單於病逝,其子軍臣單於繼位,並派人通知漢朝。文帝再次派宗室女與其聯姻,重申和親約定。軍臣單於娶了漢女為妻,原本心滿意足,並無他圖。但漢朝的叛徒中行說不斷鼓動軍臣單於趁機入侵漢朝。最初,軍臣單於堅守盟約,未聽從中行說的唆使,但經不住反復勸誘,中行說描繪中國豐富的財物和美女,令軍臣單於心動不已。最終,軍臣單於決定違背約定,發兵侵犯邊界,與漢朝斷絕友好關係。文帝後六年冬天,匈奴兵分兩路侵犯漢朝邊境,一路進攻上郡,一路進攻雲中,總計有六萬多騎兵,沿途劫掠。邊防官兵多年未經歷戰火,驟然遭遇匈奴大軍,驚慌失措,急忙點燃烽火報警,烽火信號傳遞至甘泉宮。文帝聞訊後,緊急調集三路人馬,分別由中大夫令勉、前楚相蘇意以及前郎中令張武統領,分赴飛狐、句注、北地三地加強防禦。為了確保首都安全,文帝又命河內太守周亞夫駐守細柳,宗正劉禮駐守霸上,祝茲侯徐厲駐守棘門,整個漢朝內外戒備森嚴,以防萬一。   幾天之後,文帝親自出巡慰勞軍隊,首先來到霸上營地,接著到達棘門營地。在這兩個營地,文帝的車駕能夠直接進入,無需事先通報。劉禮和徐厲兩位將軍在營帳內得知皇上駕到後匆忙出迎,顯得有些措手不及。盡管文帝看在眼裡,卻沒有深究,隻是簡單安撫了幾句,便離開了。兩營地的將士們都恭恭敬敬地送駕至營門之外。   當文帝一行繼續前行至細柳營時,眼前的景象截然不同。隻見營門之外,士兵們排列整齊,手持刀槍弓箭,如同麵臨戰場一般。文帝對此景象感到驚訝。他的先驅前往通報,聲稱皇上駕到,然而細柳營的士兵恪守軍規,堅持沒有將軍的命令不予放行,即便麵對天子也不破例。文帝無奈之下隻能派出隨員持符節入營通報。周亞夫接到通報後,才下令打開營門讓文帝的車駕進入,同時仍不忘強調軍中不得快速馳騁的規定,即便是皇上的車駕也不例外。文帝隻得遵令緩緩而行。進入營內,周亞夫身著鎧甲,佩帶寶劍,按照軍禮長揖而不跪拜,解釋這是甲胄之士不拜的規定,請皇上諒解。文帝對周亞夫的嚴謹態度深感敬佩,微微低頭回禮,並傳諭慰問將士。在一番交談之後,文帝離開細柳營,周亞夫並未遠送,而是繼續恢復營地的嚴格秩序。   回到宮中,文帝對周亞夫治軍的嚴謹贊嘆不已,認為霸上和棘門的軍紀如同兒戲,相比之下,若遭受敵人突襲,恐怕將領都會被俘虜。鑒於邊境局勢好轉,文帝下令陸續撤回各地戍邊兵馬,並提拔周亞夫擔任中尉之職。   後來的故事中提及,周亞夫之父絳侯周勃去世後,長子周勝之繼承了爵位,但不久因罪被剝奪。周亞夫在河內任職期間,邀請著名相士許負為自己看相。許負預言周亞夫將在三年後封侯,八年後出將入相,位極人臣,但遺憾的是結局不佳。周亞夫追問詳情,許負暗示他可能會餓死,因為他的麵相中嘴角有直紋入口,按照相術,有這樣的特征往往意味著饑餓而死。雖然周亞夫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畢竟他當時難以想象自己能超越兄長及其後代成為侯爺,更無法理解既然封侯並身居高位,為何還會落得餓死的下場。但許負僅依據相術作出預測,並未詳解其中緣由。   果然,在三年後,周亞夫兄長因罪被奪爵,文帝重新選定周勃的兒子繼承爵位,眾人推薦周亞夫,因而他得以封為條侯。憑借細柳營的卓越表現,周亞夫進一步升遷為中尉,逐漸步入朝廷權力核心。然而,許負的預言是否成真,還有待時間驗證。   大約一年之後,漢文帝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病情嚴重,藥石無效,終於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太子劉啟守在他的床邊,文帝在彌留之際,向太子叮囑後事,並明確告誡太子啟:“周亞夫是關鍵時刻可以信賴的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將來若有變亂,你可以放心讓他掌握兵權,不必有任何疑慮。”這是文帝深知人オ,慧眼識英雄的表現。太子啟含淚接受了父親的教誨。時值夏季六月,文帝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享年四十六歲。在他二十三年的統治期間,皇宮、園林、車輛、服飾等各項開支均無絲毫增加,始終保持勤儉愛民的作風,一旦發現不利於民生的做法,立即廢止。他曾計劃建造一座露臺,估算需要一百斤黃金的費用,便感慨地說:“這一百斤黃金相當於十個中產家庭的財產,我繼承了先帝的宮室,尚且擔心自己是否有資格享用,怎麼還能再去建露臺呢?”於是果斷取消了露臺的建設計劃。平日裡,文帝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所寵愛的慎夫人衣裙也不拖地,使用的帷帳沒有華麗的刺繡。他為自己建造的霸陵,全部采用陶器,摒棄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材料。每當國內發生水旱災害,他都會及時發放糧食、減免租稅,生怕救助措施不夠到位。因此,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社會秩序良好,每年處理的案件極少,達到了刑措不用的程度,堪稱守成明君,其成就可與周朝的成王、康王媲美。隻是他在遺詔中要求全國實行短期喪葬,這一點引起了人們對違背古禮的議論,除此之外,文帝的統治基本上無可挑剔。   這真是:   博得清時令主名,廿年歌頌遍蒼生,   從知王道為仁恕,但解安民便太平。   漢文帝駕崩後,太子劉啟自然而然地繼承了皇位。欲知劉啟繼位後的國家治理和相關事跡,請關注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