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秦始皇想要出去巡遊,就下令在全國各地修築馳道。這些馳道就是皇帝出行的大路,得修得平坦寬敞,方便遊玩。當時秦朝修築馳道,規定寬度為五十步,每隔三丈種一棵青鬆,既能遮陽又能賞心悅目,不過就是勞民傷財,給老百姓添堵而已。 秦始皇二十七年秋天,他下詔西巡,帶著一大幫文武官員,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這排場可真不小,開路的馬兒都是高頭大馬,護衛的士兵們也都是精銳。他們從隴西出發,經過北地,翻過雞頭山,一直到了回中。那會兒可是深秋時節,草木都凋零了,風景也不咋地。不過地方官們可不敢怠慢,又是送禮又是招待的,忙得不亦樂乎。其實呢,皇帝老兒也不見得多開心,能免去他們的罪責就已經算走運了。 這年冬天剛過完,春天就悄然而至。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秦朝的時候,十月是歲首,所以春天剛到就可以開始巡遊了。秦始皇又來了興致,照著西巡的路子準備東巡。這一路上都已經修好了馳道,兩旁的青鬆在春風吹拂下,生機勃勃的。秦始皇左看看右看看,興致高昂。 終於到了齊魯故地,遠遠望去,前麵山巒疊嶂,林木(mù)蔥(cōnɡ)蘢(lónɡ)。秦始皇就問身邊的人這是什麼山。一打聽才知道是鄒嶧山。他登上了山頂,眺望遠方,看到東邊還有一座更高的山峰。他就問:“那是泰山嗎?”身邊的人說是。秦始皇就說:“我聽說古代三皇五帝都喜歡去泰山舉辦封禪大典,這傳統還有沒有流傳下來呢?”大家聽了都不知道怎麼回答好,畢竟這年頭離三皇五帝太久遠了,誰也不知道具體情況啊。秦始皇又說:“這裡離孔孟故鄉那麼近,儒學這麼發達,肯定有些學者知道封禪的事情。你們去給我找些人來問問。”於是大家就派人去征集學者了。 秦始皇又對群臣說:“既然來到這裡了,我得留點東西給後人。你們幫我寫篇東西來刻在石頭上。”群臣一聽都點頭答應。秦始皇又說:“那就快點寫吧,明天我要看。”這可把李斯等人給急壞了,趕緊熬夜寫了一篇奉承拍馬的文字給秦始皇看。秦始皇看了很滿意,第二天就讓他們刻在石頭上放在了鄒嶧山上。 秦始皇隨後啟程,順道來到泰山腳下。早有70位老儒生在這裡等候,迎駕行過拜跪禮後,秦始皇召見他們,詢問封禪的儀式。這些老儒生雖然都有學問,但自周朝以後,差不多七八百年都沒人搞過這個儀式了,所以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其中有一個特別老態龍鐘的老儒生,仗著自己年紀大、聲望高,就貿然進言道:“古時候的封禪,就是掃掃地祭祀一下,皇帝登山,怕傷到土石草木,特地用了蒲輪(一種用蒲草編織的車輪)走山路,蒲草乾了當坐墊。這就是為了展示皇帝的仁愛節儉啊。”秦始皇聽了,心下有些不悅,表情都寫在臉上了。 有幾個比較機靈的儒生見老儒說的不合秦始皇的心意,趕緊換了個說法。但秦始皇聽了都不滿意,索性叫他們別說了,一起回去。這就為後來的坑儒埋下了伏筆。 這些老儒生都挺失落的回去了,秦始皇命令工人們砍樹割草,開通車道,從山南一直上到山頂,讓臣下們背土堆成祭壇,擺上祭品,對著天空禱告祭祀,立個石碑作為標記。這就叫做封禮。然後他又慢慢從山北下來,打算到梁父山小山名進行禪禮。 禪禮和封禮不一樣,是在平地上把地方打掃乾凈,弄個祭祀的地方。因為古時候把祭祀的地方叫做墠,後來的人覺得墠這個字太古老了,就改成了禪。 車駕正要下山呢,突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旗幟全吹亂了。接著又是幾陣旋風,吹得沙石亂飛,整個山都昏暗了。一下子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溪水暴漲,泥水橫流。幸好山腰裡有五棵大鬆樹,像傘一樣擋住了風雨。大家趕緊跑到樹下避雨,把皇帝的車輿也擁到樹下。雖然樹枝上還是有水滴落下來,但畢竟比在空地上好多了。秦始皇很高興,說這五棵鬆樹護駕有功,可以封為五大夫。要是樹有靈的話,恐怕不願意接受這個封號吧。 不久風停了雨住了,山色又明亮起來。秦始皇繼續他的禪禮,由於衣服和儀仗都濕了,難免有些簡略和草率。不過他還是命令文人們寫好頌辭,歌頌他的功德,刻在山石上。 史家曾將原文載錄,且聽途述如下。 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隻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誌,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融內外,靡不清凈,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這段話的意思是:皇帝即位以來,製定明確的法律製度,群臣們也都嚴於律己,各司其職。在位第二十六年時,首次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四方諸侯無不歸順服從。他親自巡視遠方的黎民百姓,登上了泰山之巔,遍覽東方大地。隨行的大臣們深思熟慮,追溯他的豐功偉業,歌頌他的偉大功德。 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的各項政策得以順利實施,各行各業都得到了適宜的發展,並且都有嚴格的法規和模式可循。社會正義與光明普照,這些優秀的傳統應當被後世所繼承,遵循不變。皇帝本人聖明勤勉,在平定了天下之後,仍然堅持不懈地致力於國家的治理。 他早起晚睡,致力於建立長遠的利益,尤其重視教育引導。他教導經典,使教化通達全國上下,大家都秉承了他的崇高意誌。在社會等級上區分明顯,男女之間的禮儀也井然有序,每個人都謹慎地履行著各自的職責。他的德政不僅清明了朝廷內外,還惠及了後代子孫。 他的教化影響深遠無盡,後人遵循著他留下的遺詔,永遠銘記那些重要的訓誡。 封禪大典搞完之後,秦始皇的遊興還沒過呢。於是他又沿著渤海向東走,過了黃腄,走到了成山,跋山涉水到了芝罘。一路上祭祀了山川和八大神,這八大神包括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日主、月主和四時主。他還在每個地方立了石碑,記錄自己的功績,讓大家都來歌頌他。 接著,秦始皇又南下去了一趟瑯琊山,看到那裡有一個古臺的遺址,但因為年久失修已經塌了。他就問這是誰造的,然後有個人告訴他,這個臺是越王勾踐造的。勾踐當霸主的時候,曾經在瑯琊山上建了一個高臺,用來觀察東海,還召集了秦、晉、齊、楚等國的人在上麵發誓。勾踐死後幾百年,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這個臺自然也就沒用了,所以就塌了。 秦始皇聽了之後說:“越王勾踐時,這麼偏僻的地方都能建個臺,我看咱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好多了,我難道還比不上他嗎?”於是他立刻命令左右的人把臺修起來,而且要修比原來的大得多、漂亮得多。左右的人告訴他這個工程很大,幾個月都完不成。秦始皇很不高興:“就這麼大的一個臺,還要幾個月?我在這裡等幾天就能建好,怎麼會完不成呢?”左右的人都不敢說話了,隻能趕緊開始建。 他們就招募了很多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地開始建。開始人不夠用,後來又加了人,再後來人還是不夠用。秦始皇天天催促快點建好,工人們沒辦法隻能拚命趕工。最後經過三次改建,終於建好了。這個臺有三層高,每一層都有五丈高,下麵可以住很多戶人家。秦始皇很滿意,下令獎勵工人們,讓他們把家人也帶來住在臺下,而且十二年不用交稅服役(yì)。這可真是大恩大德啊! 於是他又讓文采飛揚的臣子們拿起筆來,寫出一篇篇贊頌,刻在石頭上,歌頌皇帝的功德。上麵寫道: “維二十八年,皇帝開始創業,端正法律製度,統一標準。他以人為本,讓父子關係和諧,展現了聖智仁義的品質。他統治東土,安撫了士兵們。大業完成之後,他來到海邊巡視。皇帝真是勤勞啊,讓百姓富裕起來。普天之下,都一心一意地遵從他的命令。所有的工具和器械,都統一了標準,文字也統一了。在太陽和月亮能照到的地方和船和車能到達的地方,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皇帝按照時令做事,總是考慮百姓的利益。他治理國家嚴格,讓風俗變得更好,他走遍各地,無微不至地關心百姓。他消除了疑慮,製定了法律,讓大家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各地的官員們也各司其職,治理國家就像治理自己的家一樣簡單。皇帝的行為總是恰當得體,沒有任何差錯。皇帝的明智,讓他能夠觀察四方。無論高低貴賤,他都能一視同仁。他容不下奸邪之人,隻喜歡忠良之士。無論大事小事,他都盡心盡力,不敢有絲毫怠慢。遠近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威嚴和莊重。他正直忠誠,做事有規律。皇帝的德行,讓四海之內都安定。他消除混亂,除去禍害,給百姓帶來福祉。他按照時節做事,各種生產都得到了發展。百姓們過上了安寧的生活,不再需要使用武力。家人之間互相保護,再也沒有了賊寇之亂。大家都開心地接受皇帝的教誨,都知道遵守法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向西走過了沙漠,向南走過了最南的邊境,向東走到了東海,向北走過了大夏。他功蓋五帝。他的恩德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連牛馬都受到了恩惠。每個人都感念他的恩德,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樂業。”這可真是一頓彩虹屁呀。 俗話說得好,做皇帝的好處就是可以修仙。這說的就是秦始皇的故事。秦始皇在造了瑯琊臺後,一住就是三個月,經常在山上眺望。他遙望東海中間,隱隱約約看到有樓閣聳起,看起來十分燦爛莊嚴。但是有時候又看到有人影來來往往,就像在市場上一樣。這其實都是因為海市蜃樓的幻象。但是等他仔細看的時候,又覺得這些幻象半明半滅,轉眼間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秦始皇覺得非常驚異,連稱這是怪事。他問身邊的人有沒有看到過這種情況,身邊的人有的說看到過,有的說沒有。有的人趁機進言道:“這可能是海上三神山,叫做蓬萊、方丈、瀛洲。”秦始皇猛然醒悟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我記得以前的時候,有燕人宋毋忌、羨門子高等人入海成仙,他們的徒弟們也把他們入海成仙的事情傳了下來。並且還說海上有三神山,神仙們都在那裡聚集,還有不死藥。齊威王、宣王、燕昭王都曾經派人入海尋找,可惜都沒有找到。傳說神山本來在渤海中,不過船不能靠近,總是被風吹回來。我現在親眼看到了,才知道傳聞是真的。可惜我不能親自去那裡,不能求得不死藥。就算貴為天子,總不免生老病死,怎麼比得上神仙呢?”說完,又長嘆了幾聲。身邊的人也沒有勸解他,隻好讓他自己在那裡自言自語了。 等到瑯琊臺築成了,秦始皇再到海邊探望神山,有時候還是能看到和之前一樣的景象,不由得在那裡徘徊不舍得離開。 正好齊人徐市等人出現了,他們是方士,上書說隻要齋戒沐浴,帶上一些童男童女乘船前往神山,就可以到達雲雲。秦始皇大喜過望,立刻命令他按照這個方法去施行。徐市等人分別雇了船隻,帶領著幾千名童男童女,乘船向東而去。秦始皇就在海邊搭起帳篷作為大營,恭候了好幾天,卻沒有收到好消息回報。 又過了一兩天,仍然沒有消息,秦始皇忍不住開始焦躁起來,又親自出去探望。正好有好幾艘船回來停泊,過了一會兒船上的人才回來報告說因為逆風太大,雖然靠近了神山,但是不能靠岸。這個消息讓秦始皇的希望全部落空了。隨後徐市等人也回來復命了,結果和之前一樣。不知道他們到底去了哪裡玩了幾天。 秦始皇不再停留,命令徐市隨時尋找,一旦找到立即匯報,自己則啟程返回鹹陽。千軍萬馬陸續出發,隊伍浩浩蕩蕩。隊伍經過彭城時,秦始皇又產生了一個幻想,想在泗水中尋找周鼎。於是他虔誠地齋戒了三天,並召集了一千名熟悉水性的人,讓他們潛入水中尋找周鼎。 原來周朝有九個鼎,是秦昭王遷都時帶走的,其中一個在經過泗水時突然跳入水中,再也沒有找到,隻剩下八個鼎被運到了鹹陽。秦始皇記得這個故事,所以這次經過泗水時,他決定趁機尋找那個丟失的鼎。他齋戒了三天,祈禱水神保佑,然後召集了一千名潛水員,命令他們潛入水中尋找周鼎。這些潛水員都施展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紛紛跳入水中尋找,希望找到周鼎並領取豐厚的賞賜。 但結果卻讓他們大失所望,就像大海撈針一樣,他們沒有發現周鼎的蹤跡。過了許久,當他們從水中出來並登上岸邊時,報告說沒有找到周鼎。秦始皇又一次失望了,他很生氣地喝退了這些潛水員,然後渡過淮河向西行進。 隊伍順道經過長江,來到湘山祠。突然間狂風大作,接連刮了好幾陣,船隻在風浪中顛簸不已,這讓秦始皇驚慌失措。他覺得這次比在泰山上麵還要危險得多。所有的隨從也都驚慌失措,幸好船身堅固,舵工技術嫻熟,才勉強支撐住。船隻慢慢駛近岸邊。 秦始皇屢次遭遇挫折和失望,心情十分懊惱。等到船停穩後,他向岸上望去,看到前方有一座高山,山上有紅墻露出,料想那是一座古祠。他問身邊的人:“這就是湘山祠嗎?”身邊的人回答說是。秦始皇又問這座祠裡供奉的是哪位神祇?身邊的人說是湘君。秦始皇再問湘君的來歷,連身邊的人都答不上來。幸好有一位博士在旁邊解釋說:“湘君是堯帝的女兒、舜帝的妻子。舜帝死後葬在蒼梧,他的兩位妻子跟隨葬在那裡,後人為了紀念她們就立祠祭祀,稱為湘君。” 聽了博士的解釋後,秦始皇大怒道:“皇帝出巡時百神開道,那個湘君竟敢驚擾我?真該砍伐樹木、燒光山嶺來發泄我的憤怒。”說完他命令左右的人傳令給地方官吏,調派三千名刑徒帶著工具上山砍伐樹木,放火燒山。燒得整個山頭一片通紅後才回報給秦始皇。 秦始皇這才出了胸中的惡氣,下令回程,取道南郡回到武關,最後返回鹹陽。 哎呀,終於又是一年過去了,現在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天下剛剛安定,人心已治。雖然是以暴易暴,受那秦始皇的專製,各種法律嚴苛,但跟七國戰亂的時代比起來,到底情勢不同,稍微能安靜點兒了。四麵八方沒有兵戈,百姓們隻要能保全骨肉、完聚家室,就算是一年辛苦勞動、盡力上供,也算是太平日子了。受賜已經很多了,還起什麼異心?闖什麼禍祟?所以始皇兩次遊幸,隻有那些風師雨伯、山神川祗跟他演了些小惡劇,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隱示儆戒。此外沒聽說有狂徒暴客、犯蹕驚塵等事。始皇安安穩穩地出入往來,這還真是當日幸事。 自從東巡回來以後,安息在鹹陽宮中,六國的所有珍寶任他玩弄,六國的樂懸任他享受,六國的美女嬌娃任他顛鸞倒鳳,日夜狂歡,這也可算得上是無上快樂、如願以償了。又加上天下無事,不勞費心籌劃,正好乘著政務閑暇,坐享承平。何必再出去巡遊,飽受那風霜雨露、跋涉那高山大川呢? 可是這秦始皇啊,他是好大喜功、樂遊忘倦的人。東巡回來不過數月,他又想出去了。他心裡琢磨著,去年東巡的時候還覺得意猶未盡呢,眼下正是陽春時候,不如再出去巡遊一趟。於是他就立馬下令準備,打算再次東巡。文武百官都嚇得不敢進諫了,隻能遵製奉行。一切儀仗比上次還要整備齊全,隨從武士也加倍多了。隊伍前麵是戈矛兵器、後麵是車輛馬匹,一排排的雁行而過,一隊隊的魚貫而趨。當中則是聲音響亮、威風凜凜的禦駕,坐著一位蜂準鳥膺的暴君秦始皇。他坦然就道,六轡無驚。好在馳道寬大能容多人並走。隊伍浩浩蕩蕩地通過青鬆夾道的通道。 這秦始皇啊,一路行來心情好得很!陽武縣境到了,經過博浪沙的時候,突然間一聲怪響傳來!哎呀!一大鐵椎飛來!巧的是它從禦駕前擦過,然後投入副車!這可真是嚇壞了眾人! 削平六合恣巡遊,偏有奇男誓報仇; 縱使祖龍猶未死,一椎已足永千秋! 預知鐵椎從何處飛來,且至下回敘明。
第3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過湘江中渡驚風(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