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將慢班的課表調成和八年級一、三、五班的課表一致。通過與八年級年級主任和各班的班主任協調。他們將九三班裡的學生分成分成三組,數學物理和外語三科可以直接到一三五班插班上課,補習八年級內容。這樣,慢班的一部分學生就能聽得懂學得會,隻要學生能聽懂學會,課堂秩序的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些。 慢班學生可以到八年級插班聽課,對減少和防止學生的自暴自棄破罐破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從根本上減輕了慢班學生的思想負擔,破除了以往人們對慢班的學生的傳統認識--學校把他們劃分出來作為棄子的思想認識。成為一種真正的落實分層教學積極嘗試。 宋明建議對快平慢班實行動態管理,學生也可以根據各自的表現和成績審請調班。 又根據學生情況將兩節體育課增加為三節,將一節晚自習改為影視課,宋明也將辦公室直接搬到了教室隔壁。 九年級召開了學生會議,公布了分班方案,當場分了班。學生的反應總體上較為平淡,雖各有悲喜,但沒有人大哭大鬧。 隻是那些分到快班的成績差的學生很不情願去快班,那幾個搗亂出名的學生一臉的懵圈,扭著頭瞅著慢班的親密夥伴略帶竊喜與不安的走到快班的隊伍裡。 但這幾個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問題。他們在班裡麵找不到和他們同氣臭味相投的人。 上課後,大家都都端端正正的坐著聽老師講課,他想趴著不行。大家都在背誦都能夠流暢的背下來,他不背誦不行。大家都當堂完成了作業,他如果不好歹做一點兒也說不過去。 在這樣的環境中別說想上躥下跳了,他偶爾做個小動作都特別的顯眼。沒有人給他配合演戲,沒有人給他打掩護,甚至沒有人和他說話,他偶爾出個怪相,都沒人理他,更別說一呼百應了。想濫竽充數,想渾水摸魚,想拉幫結派,想逍遙自在,恐怕都不能了。 在加上學習上的壓力,讓他們天天在那裡如坐針氈。他們找宋明將調到九三班,宋明卻給他們戴了一堆高帽子,說他們做事認真,有責任心,有擔當,把他們打架鬧事說成骨子裡有英雄氣概心懷大義,把他們的惡作劇陰謀詭計說成聰明伶俐很有創意,把他們經常犯錯屢教不改說成不拘小節抗挫折能力強意誌堅強,把他們上不求上說成淡泊名利豁達開朗等等,總之一句話。雖然現在他們學習成績不算太好。但他們都是最棒的,是有待被人點石成金的寶石,不符合九三班入班條件。 而分到慢班的學生有的一臉的無所謂,有的失落,而更多的是一種故意裝出來的歡喜。 完成分班後,九3班組建了班委,成立了籃球隊羽毛球隊,公布了班級紀律,召開了班會。 讓大班長王印帶人抬來了電視機,讓藍球隊長張廣軍帶人抱來四個嶄新的籃球,羽毛球隊長王曼帶人拿來十副羽毛球拍和一筒羽毛球。 一下課,同學們便迫不及待地打球去了。一班二班的同學也跑過來,大家興高采烈地打著球。經過兩個星期的運作,九年級的學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出人意料的是,不斷有快班的學生和學生家長來找,要求轉入慢班,有的為了補習八年級落下的功課,有的嫌快班課業重,有的想參加籃球隊。 宋明聽從趙懷誠老師的建議把辦公室搬到了九三班隔壁。 趙老師說,咱這學生也就十六七歲,都還是個孩子,都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哪裡有什麼真正的差學生壞學生? 他們隻是得不到更多的關注,得不到精心的培育。如果有人能真正關心他們教育他們,引導得當,他們都能成為好孩子。 特別是這些已經堅持上到了九年級的孩子。他們每天生活在同學們的鄙夷嘲弄中,生活在老師的冷嘲熱諷中,生活生親友的冷眼冷語中,生活在父母的責罵中,但他們能堅持上到九年級,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趙懷誠成老師說,與撤並之前相比,撤並之後之後的學校出現了三多一少的現象。三多:一是學生多了,一個班動輒七八十人。多的時候九十多人,上百人。 而以前他們一個班最多40多個,少的十幾個。 二是學生的課程多了。原來一天上七節課。現在一天連自習七八年級上11節課,九年級上十四節課。 三是教師需要做的雜務多了。動不動要迎接各種檢查,上學期一個校園文化折騰了多半學期,還有什麼習慣養成,什麼一崗雙職,各種主題活動,什麼歌傳唱活動,還搞什麼責任承包製,檔案建設。安全建設。什麼衛生文明學校創建,師德師風先進學校創建活動……沒完沒了。 這裡麵直接導致的一個問題是,老師分配在每個學生身上的關注度少了。 教師精力不足,與學生的交流大都疲於應付敷衍了事,遇事沒有耐心操之過急。跟學生接觸太少,不了解學生,師生關係疏遠。 而他們那個時候,下午隻上兩三節課,學生下學後天還不晚。老師和學生能輔導一會兒作業,聊會家常。沒事兒了,大家一塊兒到操場打會兒球,有的還和老師一塊回家下地乾活。 好多學生和老師一待就是四五年。老師基本上熟悉每個學生學生的個性脾氣,愛好興趣,家庭背景……所以師生關係比較親密,師生沖突和矛盾很少,學生流失也沒有現在嚴重。 當然,學生流失嚴重,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撤並之後,離家遠了,需要住校,學生不太適應。教育成本增加了,等等。但是師生關係的淡漠,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疏導學生,幫助和教育學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教育的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什麼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而是你要有時間走進學生,和學生呆在一起。這是教育的首要條件。 如果一個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學生呆在一起,那麼所有的思想所有的理念,所有的方法所有的手段,都是扯淡。 宋明聽從了趙老師的建議,直接把辦公室搬到了教室隔壁。 因為宋明的辦公室就在九三班的隔壁,所以學生一下課就經常到他辦公室來,喝水的,放衣服的,下棋的,聊天的,也告狀的,打報告的,也有帶著外班的同學來玩的。 那幾個出了名的搗蛋鬼,居然變得很勤快,為宋明打水燒水,打掃衛生,有空就來看看有什麼活兒乾沒有。 這些學生需要的並不是給他們講那麼多大道理,不是想著去怎麼監督他們管製他們打壓他們,甚至想方設法勸退他們。他們需要的是多和他們在一起溝通交流,是深入的了解,充分的尊重,真心的欣賞,還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做到這些,一多半的問題,都可以在無拘無束的聊天玩耍中解決。 學生崔小鵬拒不交英語作業,上課與老師頂撞,英語老師來告狀。宋明吃中午吃飯時把他叫來,與他聊起他崇拜的歌星逸事等等,又有幾個同學的吃過飯來聊天,大家越聊越有趣,一直聊到預備鈴響,宋明都沒來得及給他談英語作業的事,但從此他卻再也沒給英語老師頂撞過。 影視課上,同學們自已找來光盤,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放一些電影,一些上體育課的學生也都湊過來,擠得滿教室的人。那找來光盤的人就極有成就感,越來越樂意幫大家做點事來獲得成就感,違紀搗亂的事自然做的少了。 宋明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管理這些學生的門道來,其中一條就是想方設法創造讓他們參與一些事務的機會,讓他們在做事中獲得認同感責任感成就感,在做事中學做人。 學生就如一塊田地,不隻是看管著不讓地裡長什麼草,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它可以長什麼苗。 全班所有學生,都有自已負責的至少一項事務,能力越強負責的事越多,反過來,負責的事越多說明能力越強。有的學生嫌自己的活兒少,找班長要,班長就把一些人分給了幾個任課老師,讓他們幫老師拿書,擦講桌,放凳子等,於是,幾乎每節上課前,都有一位同學跑到教師那裡幫老師拿書本,哪怕隻有一本書,也要幫老師拿著,和老師一塊兒來到教室,把講桌和黑板擦得乾乾凈凈。 任課老師都說,就願意給人家九三班上課,學不學都很熱情,哪都乾乾凈凈,粉筆都整整齊齊給擺好了,也不用擔心往衣服上蹭粉筆灰。 有的老師也對宋明能管住這麼多混世魔王感到好奇。學校也安排宋明作班級管理經驗介紹,他們想著宋明肯定有費了很多心機耍了很多手段。 但在宋明看來,心機多多少少是要有點兒的,因為必定要和個別學生鬥智鬥勇。但是更多是真正用心的去關心他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夥伴,自己的孩子,就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