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優越(1 / 1)

純真的心靈總經不起誘惑,貪玩是每個孩子的特有的秉性。在經歷了學前班後,對於學校籠子般的生活更是厭煩。也許是自己當時的個子有所長高,教室麵北的三個大窗子成了我們解脫牢籠的光明門,隻要翻過窗戶就到校外了。又沒有住戶,一片片村裡人整理好的菜園子,黃瓜、西紅柿、蘿卜都長得水水的很是誘人,那辣辣的幼蔥和臺蒜更是樂趣無窮。雖然僅是搬進了一年級的教室,但對新環境下的新老師我們還是比較害怕的,但一段時間的接觸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除了布置作業我們發現老師基本上是不露麵的。於是,我們輪流站崗把風,激動外出去“收獲”,品嘗我們勝利果實的同時不忘一陣炫耀,小小的心理盡是愜意。   現在想來,當時也確實是艱苦,因為沒有編製,老師的家裡也是要耕作的,還要兼顧我們這些孩子,有限的時間怎麼夠她分配(還有在家裡的兩個孩子要照顧)。不過當時我們的好景也不長久,農忙過後,老師便天天來教室裡了,瘋狂的補課,我們的收獲季節也就告一段落。唯一期望的就是老師盡快再一次忙起來,那“自由”生活的誘惑也確是不小的。那是的教室是非常落後的,十幾張破舊的桌子,一塊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水泥黑板(每年用墨汁塗一次),其餘的就要自己解決了,父親為自己準備的高凳子現在還保存在家裡呢。當然,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用具了,母親為自己縫了一個有兩條帶子的布書包,用一個用過的廢酒瓶裝滿涼開水,幾支削了再削的鉛筆和正反麵都要用的本本。然那時卻是那麼的充滿著希望,想起抱著凳子的我們在教室門口等著分位是的喧鬧,現在都覺得遙遠了。   雖然自己也很想像父母說的那樣——每次考試都可以考滿分。但彼時的心理,三分鐘熱度,除了在考試的前幾天會緊張一下,平常的時間裡自己最為關注的還是如何玩得更開心。當然那時的條件還是不能和現下相比的,電力係統雖已接通但卻不穩定,經常還是挑煤油燈照明,電器之類的更是沒可能接觸,玩具就更不可與現下相比了。記得當時最常玩的遊戲有“丟沙包、彈玻璃球、跳繩、驅方、彈石子和打包”了。尤其是打沙包,輕不得重不得,玉米粒丟到身上就太疼了,細麩皮又不好縫,最好的就是蕎麥皮或稻殼了,即使用手接住也不會感到太痛,要不然玩不長時間就會鬧矛盾了。那是母親也為我縫過幾個,現在大概早不知丟到哪裡去了。   當時的教室門口是一個大花壇,說是花壇,其實就是一棵不是很高大的刺鬆用磚塊圍起來周圍盤繞著些許迎春花,現在看來實在是太粗糙了。然當時每年的春天迎春就會開出許多黃色的小花,許多女孩都會禁不住去采一些藏起來的。在我們的隔壁就是我們老師的辦公室了,至今那辦公室門口的老秋桃樹和吊在樹上的陶製響鐘仍時不時在記憶中現出黑黑的邊緣。平平的猶如平底鍋大小的鐘下懸著鐘錘,那聲音是每個不願安穩坐在教室裡孩子的救世宣言。一次,記不得什麼原因了,好像與那響鐘和那棵桃樹有關,老師在進入教室的第二秒就狠狠地敲了教桌兩下,然後用嚴肅的語調將我的班長職位給了別人。回家時很是沮喪,還為此消沉了好幾天呢。不過沒過幾天就忘掉這一切了,新的班長是女生,什麼事都不敢做,好多事還要主動來問,所以我和我的那幫兄弟自是比之前更快活了。隻是後來確是和新班長之間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非常的讓人懷念。   關於第一所學校,除了以上好像也隻有那個塗滿綠色油漆的鐵皮製滑梯了,位於教師和那紅磚砌墻的廁所中間,因為那是學校裡唯一可供學生實用的器具,每次課間排隊上去和下來的人總是響鐘後即刻滿員,關於滑梯現在想來除了那抹綠色就是滑道上那被屁股蹭出來的光亮了。   那時候的家鄉不比今天,縱使長時間不回家,你所見的樣貌與記憶也不會有太多的出入。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一年級的兩個學年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那時的春節。年終考試結束後的幾天,學校公布了我們的考試成績,玩了半年的我沒能盡到半數,獎狀沒能拿到手。自己當然是不在意的,然回家後卻不是這麼回事了,父母的臉色讓自己混沌了。不記得父親說什麼了,隻記得母親拿姐姐將我比下去了,也許是受到了觸動,自那時起我開始注意成績了,而每次拿回家的獎狀也隻是給他們看一下就不拿出來了。那一年的春節自然有了些鬱悶,在拜年時,大家談論的焦點總也離不開我的成績,大家對獎狀的癡迷我當時真是恨透了。   什麼時間開始變得稍好些,卻也是經歷了一個轉機。那應該是一個暑假期間,母親有著幾年學前班教學的經歷,因一年級的一道數學附加題不會,父親指揮者母親帶著我去老師家請教,因為家住的不遠,而且都屬本家,既是老師又是嬸嬸的身份讓老師對嫂子和侄子的到來很客氣,記得還給我了一種吃食,隻是現在忘卻具體是什麼了。表明來意後,老師便同母親開始討論這道難題的解法,最終都用到二元方程式了,可最終還是沒解出來,老師同母親下了題目過於難做,不屬於我那個年齡能做的水平的定論。而那時的我看著兩人談論的情景竟然靜下心來,就在關閉課本的那刻我突然來了靈感,三下五除二,題目解出來了,也就是在那一刻思考學習的收獲感充滿了自己。具體的題目隨意記不清楚,但老師家那於農村中雖同是瓦房卻不符實際的乾凈衛生及解答完題目後目前帶著我驕傲的向父親報告的氛圍感每次想來都愈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