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烈陽當空,少年才爬上山嶺便見有一株巨樹。奇的是在山腳下並未見此半分景色,及近處才發覺根枝曼曼綿綿,竟似天地間隻有這一件神物。可惜的是萌萌地綠蔭下僅有一小果,碧綠中已現一抹青黃。 少年的腹中正是饑渴,看此果顫顫巍巍雖似垂手可得,但想要取來卻也還需下點功夫。但又想如此奇物,卻又不能果腹,取走甚是可惜。於是便順著枝椏直下,才走了幾步便得見一小廬,森森皚皚如丹霞,又如在山嶺間綻放的一朵紅花。雖無香火繚繞,卻也氣勢雄渾,襯映下又顯得恢弘萬分。 門口有一道士,就地坐在那青石檻上,衣著鮮麗卻骨瘦嶙峋,灰蒙蒙的眼中見有人走來方見二分神彩,少年便與他作揖。 道士便問: “此地無人可來,你可如何上來。” 少年覺得好笑。 便答: “攀上來。” 道士: “那可如何下去。” 少年: “走下去。” 道士也笑,拾來一捧清水遞給少年。 再問: “你上來之時可曾見崖邊有一橐碧果?” 少年: “見了,已有半分青黃。” 道士: “為何不取?” 少年: “取了豈不可惜?” 道士: “棄之又豈不可惜?” 少年一怔: “何必可惜?” 道士: “水,何處沒有?果。卻此地獨有,今年見了來年可不一定能再見,再見也不一定是此果。何不可惜?” 少年: “何必可惜?” 道士笑: “若是我說世間有大劫,唯此果可解。” 少年: “既是大劫,又豈是一小果可解。” 道士: “天下大亂,唯聖人方可入世。” 少年笑: “天下無聖,我便為聖,天下無人,我便為人。” 道士撫手而嘆: “好!老朽就用這捧清水,助你洗滌這凡世間的汙塵。” 言罷,少年便已從夢中醒來。 首先提一下戶籍製度,其實在古時候也需要身份證,但隻不過在那個時候信息整理的難度很大,風俗、口音、文字也各異。所以貴族們便將字首的姓用來表達一些值得傳承的榮耀,比如黃帝第三子製弓,賜姓張 又用名或字表達某些尊卑長幼與期望。比如姬姓,太伯(大兒子)、仲庸(二兒子)、季歷(老三)。所以當我們讀到“太伯,仲庸為成季歷之誌,避居荊蠻,紋身黥麵以示不可再用”,便可以明白其中的關係了。 再後來就是字輩,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分的字,具體在百度上可以查,我就不細說了。但是其中有一些難以用文字表述的事情,我認為更有意思。 就拿我家來說吧,我好像是“繼”字輩,更早地聽說是“家”字輩。但是其中原因,反正我是猜不了也悟不透,因為更改的次數太多了,好像每一次都有重來一遍的意思,可能是家中的某一支出了能人,也許是因為世道出現動亂。 聽說最早的時候我家的字派叫“維汝四之良,多憲統繼芳。” 到了民國就成了“維汝四之良,開運家次超。” 我的太爺則是“文武垂憲章,繼述仰賢良。” 但我爺爺這一輩人用的又是民國時的字派,我爸的名中含有一個“章”,而我和我哥的名中則都含有一個“家”字。我們是“繼”字輩,我們的下一代則是“述”字輩。 而這些也許都會像那些曾經的故事,最終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想寫的是另一件事,《呂氏春秋》 傳言它在最開始時,有一段記載是這樣的。 “八聖” “奚仲作車,工械之聖後姓定虞。善器械機巧。2 倉頡作書,文載之聖後姓定吳善統籌策算。1 後稷作稼,農耕之聖後姓定薛,善五穀農時。3 皋陶作刑,刑法之聖-後人李姓。通人心善惡。7 昆吾作陶,器具之聖-後人己姓,曉技藝詩樂。4 夏鯀(gun)作城,水利之祖、大禹之父-後姓定辛,通地輿山川,用土石之利。6 蚩尤製兵,主兵之神,後姓定黎。能馴戰勇伐。5 炎帝神農,司命之神,後姓薑改俞。得藥石丹典,識奇鳥異獸。8” “還有一人,後姓風改封,自文王始,善天象星卜,留駐於王城。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 但是在當時,秦國政局正麵臨巨大的變動,千古一帝嬴政與大商賈呂不韋,還有嬴姓宗室之間的爭鬥,致使成書者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拿捏其中的分寸。最後秉承著多說多錯的原則又對原文進行了大量的刪減。 大商賈呂不韋識破了其中的心機,但他作為商人或政客,他並沒有能力進行編輯,便以不盡意為名,懸書以賞千金想要向各國羅列編書的人才。 不懂深意的人想改但沒有能力改,有能力改動的人又怎麼會願意在秦王與呂不韋間站隊。大象之間的爭鬥踩死幾窩螞蟻豈不是理所當然? 所以便不得不網羅了一些在各國都不入流的破落士族,收錄並編匯了大量的影射,自此使成書便徹底變成一件工具,或者說是犧牲品,就算是呂不韋也沒有對它過於上心。 可等到呂不韋病死之後,這些又再次朝不保夕的六國士族們,《呂氏春秋》便成了他們唯一可以用來發揮的武器,以成書為名,越發狂野地構設了並宣揚了大量不見經傳的謠言。 這已經不是用軍隊或者講道理可以解決的事情了,他們巧妙的運用了秦人與六國士民之間的矛盾,藏在民眾之後,以謠言摧聳秦王室統治的合理性。 在就算秦王室清白,願意扒開底褲與他們對峙,可除了使自己千瘡百孔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於斯李斯便出了一個主意,收羅呂不韋殘留的書籍,重新整理匯編,命為《秦懶》,使諸流世,以杜絕那些更荒唐的流傳。 這就是戰國百家之雜家,由《呂氏春秋》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