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1)

明月道心 一紙妄語 4207 字 2024-03-17

說是敘舊,李儒墨卻隻待了十多分鐘就出來了,出來的時候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一身輕鬆。呂陽初一肚子疑問,跟著他來到外麵,還沒開口,李儒墨指著外麵奇怪的雕像說:“您知道為什麼這座寺廟又被稱之為‘邪寺’嗎?”   “你知道?”   “關於這座寺廟的由來,有一個傳說。”   “是那位主持告訴你的?”   “不是,我現編的。您要不要聽聽看?”   “現編的那也能叫傳說?”呂陽初笑道。在前來之前,他簡單從網上了解過一些關於這個寺廟的東西,隻是說這座寺廟造型怪異,沒有什麼特別的說法。   “傳說不都是人編的嘛?隻不過有些編得早,有些編得晚。隻要情理相通,傳的人多了,不就成了傳說嘛。”   “那你說說看。”   “從風水上講,此地腳踏青蓮,背纏雙龍,是一處風水極佳的所在,也就是俗稱的‘風水寶地’。在這個風水寶地的地下孕育出了一隻太歲,也就是——”   “肉靈芝,我知道,很多醫書裡都有記載。”   “嗯,民間也流傳著對太歲的各種說法,褒貶不一。大致有幾種,有人說它是神藥,能治百病,也有人說它是邪物。即便醫學發展到今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可能是跟它所形成的條件,還有成分太復雜有關吧。”   “嗯,扯遠了。說回這這棵太歲。它在地下孕育千年,吸收了此地寶氣,逐漸有了靈智,形體化身成了一尊佛像。這尊憑空出現的佛像很快被人們發現,當地村民以為這是神跡,所以紛紛前來供奉。繼而就有村民發現,拜完這尊佛像居然病就好了,於是這尊佛像被傳得神乎其神,連很遠地方的人都跑過來供奉。於是當地人為這尊佛蓋了一座寺廟。”   “太歲有治病的功效,倒也說得通,隻不過說它有了靈智,還化身佛像就有點玄乎了吧?”   “既然是傳說嘛,總會有一些玄乎的東西。否則也不能叫傳說了。”李儒墨繼續說道:“隨著名聲越來越大,來往的香客絡繹不絕。但是有人注意到,偶爾總會有香客在這裡憑空消失。這一是由於香客基數太大,並不會太引人注意,二是失蹤者消失得無蹤無際,即便知道人消失了,也無從查證。”   “難道被這佛像吃了?”   “嗯。直到很多年後,一位高僧路徑此地,見這寺裡妖氣沖天,怨氣彌漫,於是聯合能人斬殺了這個妖物。沒想到這尊妖佛日日受人虔誠供奉,已經有了些許神性,雖然肉身被毀,但殘魂不滅。一是為了鎮壓殘魂,二是為了超度那些無辜慘死的信徒,這位高僧決定留下來,直到一切平定,永絕後患。”   “所以這寺裡供奉的佛是這位高僧?”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那也太平淡了。”李儒墨淺淺一笑,繼續說道:“直到有一日夜裡,有一位行腳僧前來投宿,這位高僧乍一見這行腳僧,便覺得他麵目猙獰,身上仿佛有千萬惡鬼環繞,他覺得一定是那妖物前來復仇了,於是他把那行腳僧給綁了,埋在封印那個妖物的佛堂之下。可後來,他才知道,那位行腳僧是一位一心向佛的僧人,行遍大江南北,處處積德行善,功德無量。這位高僧這時才意識到,不知不覺裡他已經被這妖氣和怨氣影響,這才使他錯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行腳僧。為了贖罪,也為了使自己不為禍世間,他縱身跳進了寺裡的蓮池之中。兩位高僧隕落於此,世人這才意識到這尊妖佛有多恐怖,於是由當時的朝廷出麵,鑄造了各路神佛鎮壓於此。”   “你說這些兇神惡煞的佛像是為了鎮壓?不是給人拜的?”   李儒墨點點頭,繼續說:“時光荏苒,一晃幾百年,這件事也漸漸少有人提起。直到亂世中,不知情的人來破廟中,跪拜之後,才得知這寺中佛性仍在,虔誠供奉後能消災除病,所以漸漸地又有了香火。隻不過奇怪的是,前來供奉的人,有的人說這裡佛像很靈驗,而有的人卻在供奉之後噩夢不斷,甚至遭遇厄運。於是世人便猜測,那位行腳僧的魂魄與那地下的妖佛殘魂幾百年來日夜相鬥,兩者互相影響,互相製衡,卻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了。這才有了如今這個亦正亦邪的佛。倘若是一心向善的信徒,則會受其庇佑,如果是惡貫滿盈的人,則會受妖佛邪念的影響,放大內心貪欲和惡念而遭致厄難。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應該是神聖的寺廟被後人稱為‘邪寺’。同時也能解釋,為什麼世人都說這裡邪氣,卻香火不斷,延續千年。”   接著,李儒墨指著遠處的佛像繼續說道:“一進來看見的那尊佛像,有人說是馬頭觀音,也有人說叫馬頭冥王,但不論是哪一種,都跟馬有關,馬者,行也,護佑人出行安全,逢兇化吉。”   “照你意思,那應該是那位行腳僧的佛像,他在途中遭遇不幸,怎麼他還能保佑出行在外的人呢?”   “佛教講究一個緣,他修行的終點就是這裡。通俗來說,他最終的使命就是鎮壓這尊妖佛。對於佛教而言,肉體凡胎的終點並不是修行的終點,我們熟知的神佛,很多都是在圓寂後脫胎成佛的,同樣脫胎成佛的還有那邊那尊。”李儒墨指著一處接著說。呂陽初記得,那邊有一座嬰兒模樣的佛像。身邊纏繞著巨龍,佇立於亭臺之上,佛像下有一口巨鐘。   “那是佛祖吧?”   “按理說不是。”李儒墨折下一片樹葉,隨意地把玩著。   “我看那個造型……”   “那應該是後世翻修時的一個誤解,您想想觀音大士所在的位置,還有那尊佛像所在的位置,不覺得有違常理嗎?佛祖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   “萬佛之祖,當然是地位最高的存在。”   “那如果是佛祖,他所處的位置就有疑問,他在外麵供著,周圍的佛像也沒有與之呼應,這是不合常理的。如果那是佛祖,不應該是這一眾神佛都圍著他建,來顯示出萬佛之祖的地位嗎?再說了,哪有讓佛祖在外麵風吹日曬,卻讓其他菩薩坐在正殿的道理?況且您應該記得,那座佛像腳踏蓮臺,巨龍環繞,座下還有一口巨鐘。”   “嗯。”   “這也是一處不合理,龍在佛教經典中的地位並不太高,就像傳說中降龍羅漢,是在斬殺了妖龍後才成佛的,在某些典故中,有些菩薩還把龍當作坐騎。可見在他們的觀念裡,龍的戰鬥力別說跟佛祖比了,跟一眾菩薩相比都是有差距的。佛祖有佛光護體,用得著龍來護著嗎?”   “那你的理解是?”   “那座佛像,原本應該是雙手合十,雙眸下垂,做懺悔狀。它原本應該是後人為那位投湖的高僧塑的,寓意那位高僧肉身投湖,輪回成佛。巨龍環繞,是為了抵禦外邪。至於巨鐘,不都說警鐘長鳴嘛,有驚醒的意思,是警告世人堅守本心,不要像那位高僧一樣受外邪侵擾。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他鎮守在外麵,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而不是在這正殿之上或者坐在殿中。”   “你這麼解釋,倒也說得通。”   “還有,咱們上來的時候遇到的兩尊門神模樣的神像,他們不守在寺門外,而是在大殿前麵?,您覺得是什麼緣故?”   “為的是嚇退那些心術不正的人,讓他趕快回去,免得招來不幸?”   李儒墨笑了笑:“您看,這麼一來,原來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是不是就情理相通了?”   “這些真的是你現編的?”呂陽初仍是有些不信,編一個神鬼故事,對李儒墨來說並不難,可如何將這個故事跟現實一一對應,並且挑不出什麼紕漏,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而且昨晚他在查這座古寺的歷史時,便看到有一段明確的記載:民國初,有一位軍閥看上了這塊寶地,想把這寺廟拆了,把祖宅修建在此,可還沒等他拆完,就意外暴斃而亡。俗話說不能在太歲頭上動土,如果照李儒墨所說,這一則怪事便也能說得通了。如此一個環環相扣的故事,真的是即興編的?   “我跟主持也就進去談了約一盞茶的功夫,總不能我們什麼也不乾,他就跟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吧?”   “說起這個,你大老遠過來,真的就是敘舊?你跟他有什麼交情?”   “時候不早了。”李儒墨看了看天,說道:“咱們先去找個地方休息,安頓下來之後,我再跟您講一個故事吧。”   “又來了,你就喜歡吊著我是吧?”   “還就被您說著了,我就是吊著您,哈哈哈。”   “臭小子!我看你又皮癢了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