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多場戰亂之後,許多江東百姓都被隱藏了原本的漢朝戶籍,成了大族的佃戶。 而在大漢十三州中,揚州本就算得上是地廣人稀,雖然山地很多,但可耕之地並不少。 諸如丹陽郡北部,廬江郡東部,會稽郡北部,還有廬陵郡鄱陽一帶,還有幾乎整個吳郡,這些都有十分適合耕種的田地。 另外,像清查田畝佃戶,收攏流民,開墾荒地等措施,孫策到時自然也會下令執行。 若有地方士族豪強不願配合,孫策就會讓典校拿出他們平時犯下的各種罪行,好生“伺候”一番。 之後要是再有人敢站出來提反對意見,那就怪不得他心狠手辣了。 如此在多處實施屯田,隻需一次豐收,便可以帶動整個江東屯田,孫策也能收獲足夠的糧食進行全軍的改革。 出於對屯田的重視,華歆開始負責毗陵一帶的屯田後,每隔一日,孫策就會派人去和其聯絡。 他先是在錦帕上畫出了曲轅犁的圖紙,命人交到華歆手中,讓其尋找鐵匠進行打造。 後來又送去了堆糞漚肥的方法,並下令抓緊實施。 這導致華歆在巡查屯田時,時常因為離堆糞太近,弄得渾身上下臟兮兮的。 轉眼間,時間就到了四月底,大半個月下來,孫策也逐漸習慣了古人的生活。 為了防止他沒受傷的消息傳出去,這些日子整個丹徒軍營中的士卒沒有出過營地一次。 但孫策並沒有明著不給他們休沐,而是每隔五日,便在軍中舉行一次實戰操練。 操練分為團戰與個人戰,團戰是以一部為單位,由各部軍司馬抽簽選取對手,指揮部下士卒進行對戰,一刻後計兩部還能站著的士卒數量決出勝負。 個人戰則是以屯為單位,由屯內的一百人進行捉對比試晉級,以決出最終優勝者。 不論是團戰獲勝的軍司馬,還是個人戰優勝者,孫策都會當麵進行嘉獎,並賞賜一筆錢財。 幾次實戰操練下來,孫策與營中各部的軍司馬,還有各屯中的勇猛士卒越來越熟悉。 五月初一這一天,虞翻派人送來了一封奏報,其中簡述了典校的發展情況。 如今典校之人已有兩千餘,分布於江東六郡八十一縣中,算是超額完成了當初定下的短期目標。 孫策明白這是因為有五百甲士做基礎,且有著追捕刺客的名義,再加上各郡縣都有不少遊俠,所以人數才能增加得這麼迅猛,往後應該不會如此了。 之後虞翻又向孫策請罪,言說自己擅作主張,將典校劃為明暗兩營,分開負責進行明麵監察與暗中刺探情報。 此舉雖然有點越權,但的確有利於典校中人認清職責,所以孫策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 至此,孫策終於無須再掩藏自己是否受傷的消息,在下令營中各部士卒分批休沐後,他也領著上百侍從和親衛返回吳縣,順路還能看看屯田進展得如何。 一番視察過後,總體還算令孫策滿意,包括華歆在內,所有負責管理屯田的人都很忙得熱火朝天, 靠著打造出的曲轅犁,一人一牛便可每日開墾並平整好三畝田地,比原本的效率不知高出了多少。 截止目前為止,毗陵一帶地區的軍屯和民屯合計約八千戶,耕好地待種的田地五萬八千餘畝,預計到五月下旬的夏種時會增加到十萬餘畝。 即使四月才進行堆肥可能有些遲了,但隻要使用妥當,效果肯定多少要有一些,以普通新田不到300斤來說,這十萬多畝用了堆肥的新田,起碼也能產出二十幾萬石糧食。 想到收獲的景象,孫策的心情就不由變得欣喜起來。 這陣喜悅直到他回到吳縣才漸漸消散,因為他有些擔憂會被原身的家人看出破綻。 但事已至此,躲是肯定躲不掉的,他總不可能一輩子不能原身的家人見麵。 ...... 從丹徒經毗陵到吳縣的路程大約一百六十裡,孫策等人在路上沒怎麼停歇,快到吳縣城池的時候,太陽已經西下。 夕陽的餘暉灑在官道兩旁的莊田裡,泥土仿佛都被染成了金色,夏種時分即將到來,田裡有不少農人正在清理雜草,此時見有人經過,紛紛直起了腰,好奇地打量著官道上的隊伍。 他們也許還不知道,這支隊伍裡最英俊的那名青年,便是如今整個江東大地的主人。 “終於要回家了!”隊伍中有吳縣出身的甲士情緒憿動地大喊了一聲。 夕陽的橙黃光輝中,前方的城池變得越來越高大,騎在馬上的孫策也不禁久久凝望。 吳縣建城的時間不短,底蘊也不差,城墻修得非常厚實,並包磚,護城河等設施一應俱全,城外的路也修整得很好。 或許是心理作用作祟,孫策對這座城池是越看越順眼。 朱治和張昭已經帶著一群官員在城門口等候,孫策下馬與眾人一一見禮。 出城迎接的人不少,隊伍瞬間又了壯大一倍有餘,浩浩蕩蕩進入到城內。 城中有十字形馳道,裡墻、宅墻隔成棋盤,這裡是吳郡郡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既有吳郡太守郡府,又有孫策的將軍府,房屋一間挨著一間,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人口稠密。 孫策此刻的心情,可謂是百感交集,放在整個天下來說,吳縣如今的確算不上什麼名城。 但因為中原戰亂,導致大量人口南下江東,而吳郡是整個江東孫策最早平定的一郡,且緊鄰著大江,隨時可以返回中原,所以許多避禍之人都選擇暫居吳郡,而郡治吳縣自然是最佳選擇。 未來若是能繼續吸引人口到來,並派人好好治理,這裡必定會越來越繁華! 及至郡府,孫策竟在門口看見了大名鼎鼎的陸績,沒錯,就是那個懷橘遺母的神童陸績。 孫策統一江東後,陸績便成了他府上的賓客,不過因為他的年紀還小,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研讀典籍。 或許是負責通報的小吏把這個平常見不麵的少年給忘了,導致他未曾第一時間收到孫策回來的消息,所以沒有來得及和眾人一起去城外迎接,隻得轉而趕到郡府門口等候,也算不失敬意。 孫策並不是會計較這種小事的心胸狹隘之人,況且還是麵對一個聲名廣播的江東名士,他當眾與陸績笑談了幾句,給了他一個臺階下。 隨後朱治提議在郡府中為孫策舉辦接風宴,但被孫策以許久未曾回來,要先回家拜見母親為由,合理婉拒了。 還沒到討逆將軍府宅,離得遠遠地,孫策就望見有一名身姿挺拔的少年站在自家門外。 眼下孫權已經出仕,並不在吳縣家中,此人自然不可能是他,而是孫策的三弟孫翊。
第六章 歸家(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