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求賢(1 / 1)

在確定了君臣關係後,孫策又與張奮聊起了龍骨水車與投石機,兩人的關係很快就拉近了不少。   “吳縣近來多了大批北方人口,其中或許不乏善於工事之人,子揚回去時幫我帶個口令給子布先生,讓他明日便發布告示,招募匠人為汝助力,爭取盡快將水車與投石機製造出來。”   張奮應下後,忽然指著朱然對孫策說道:“朱義封熟讀兵法,或有為將之才,仆鬥膽懇請將軍將他收入麾下!”   朱然的情況與張奮差不多,也是提前有了表字。   聽到張奮所言,他在感到詫異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了幾分感激。   他與張奮相識於幾個月前的一次宴會,時間並不算長,當時隻是因為同屬邊緣人物,才會產生交際。   後來由於同樣有著年少喪父的經歷,兩人才會增加來往,關係也慢慢熟絡了起來,但也沒到至交好友的程度。   他實在沒想過,張奮會在被任用的第一時間,直言向孫策舉薦自己。   不等朱然多想,孫策已經將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對於歷史上朱然的事跡,孫策可是一清二楚。他隨呂蒙擒殺關羽,又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更是在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魏將的圍攻下,守住了足足六月之久,成功保住江陵城未失。   這樣的成就,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個具有將才,即便張奮不舉薦,孫策也要收入麾下。   隻聽他對朱然說道:“率軍征戰,不是光靠研讀兵法就能成就的,需得親身經驗戰場,不斷積累經驗,方能快速進步。   這樣吧,義封暫時先任從事中郎,若有戰事,便隨我一同上戰場,待日後有了獨當一麵之能,再外放領兵,不知汝可否願意?”   位高權重的孫策已經主動拋出了橄欖枝,朱然養父朱治也忠於孫家,他自然不可能拒絕。   “承蒙將軍厚愛,仆願為您效犬馬之勞!”   這時,孫策想起了招募賢才的事,先前他因為要配合典校,一直沒有離開丹徒,自然不能出麵接見那些投靠之人,總不能讓其去軍營找他吧?   將張奮與朱然兩人送走後,孫策見時間還早,便親自寫起了求賢令,準備明日交給張昭,與招募工匠的文書一起發布。   求賢令並不是由曹操開創,但唯才是舉的確是從他這裡開始的,所以為了盡可能地吸引人才前來,孫策打算也這麼做,沒辦法,盛世用德,亂世用才嘛。   他一邊寫著,一邊也在進行著思索。   原身在打下江東的過程中,重用的大多都是宗親,還有早期與自己交好的淮泗人,當然,江東本土士族豪強也有主動投靠的,例如錢塘全柔,餘杭淩操,丹陽芮良,山陰賀齊等。   在此期間,他相繼殺了不少各郡的士族豪強,以壓製江東本土的士族勢力,並且還打算用新士族來取代舊士族。   此舉的確有所成效,若是就這樣下去,江東之地遲早能完全陷入孫策的掌控。   可那些還存在的江東士族必然不會坐以待斃,短期內可能還會出現針對孫策的刺殺,又或是地方叛亂。   接下來的半年,將是孫策對外征伐的關鍵時刻,他不可能將精力花費在解決這種瑣事上,所以必須做出改變。   他的想法是選出江東士族中一些真正具有大才的人,例如陸遜,顧雍等人,讓他們來到將軍府參贊軍政事務,以此來穩住那些士族,但他短期內不會讓這些士族的人管理郡縣,更不會授予其兵權。   如此一來,多少能讓部分本土士族安於現狀,畢竟隻要還有一絲希望,大多數人都不會冒險。   等到孫策的實力越來越強,占領的地盤越來越多,到時那些由他扶持起來的新士族也成長壯大了,還用得著怕他們嗎?   寫完招賢令後,孫策才來到了大喬的房間,或許是時間太晚,屋內的燈光已然熄滅。   孫策借著月光,手摸著墻壁緩緩向著床榻走去,他剛躺上去,就感受到了大喬軀體的溫熱,再加上晚宴上喝了不少酒水,頓時就來了興致。   夏種臨近,天氣變化無常,眨眼間便烏雲密布,隨後下起了雨。   也不知是不是剛剛沒有關好房間的木門,外麵的風聲雨聲清晰可聞,而屋內的床榻在風雨中仿佛搖搖欲墜,似乎隨時要散架一般。   大風持續了很久,大雨也是越下越大,夜空裡風雨交加,天邊甚至隱約傳來了隆隆的悶雷。   外麵急促的風雨聲似乎不再是枯燥的自然之音,而是一場交響樂,音律在飛旋地上升,愈發高亢,到達音樂會的高點,隻等全場起立的熱烈掌聲。   成功的音樂,如大河洶湧的激流,如高壓水槍沖洗著汽車排氣管中的積碳,能沖掉一切猜疑與煎熬的心緒,叫人心情酣暢而輕快。   等到風雨平息後,孫策便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翌日,當孫策醒來時,大喬正蜷縮著靠在他身旁,頭發散開,把臉都遮住了大半,隻露出了一點肩頭,卻依然有種朦朧的美感。   恰好張昭前來拜見,孫策便拿著寫好的求賢令去了前廳。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夫有行之士,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當張昭讀完孫策所寫的求賢令後,竟然出乎預料地沒有進行規勸,要知道他一直都是十分看重道德的名士啊。   似乎是猜到了孫策的不解,他還主動進行了解釋。   “今天下紛亂,真正有德、有誌、有才之士,早已身死社稷,亦或歸隱山林。   江東之地偏居東南,然將軍欲與群雄爭霸,無論文武賢才都必不可少,唯才是舉正適合當下的形式,仆又豈會看不清?”   孫策聽後贊了一聲,隨即說道:“先生若有相識的賢人,也請不必避嫌,全都舉薦於我,即便是暫時無心出仕之人,也設宴邀請他們過來,我要當麵嘗試一番。”   話說到這個份上,張昭也清楚地了解到、孫策對於人才的渴求之心有多麼強烈,於是他抓緊安排小吏、先將招募工匠的文書和求賢令各謄抄了四份,然後分別張貼於四麵城門處,並派人進行宣講。   相比於招募工匠的文書,招賢令明顯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和討論,不過三個時辰的工夫,孫策將要“唯才是舉”的消息便傳遍了整個吳縣,並且還在以極快的速度、向整個吳郡傳開。   孫策又命張昭分別給其餘五郡的太守送去了求賢令,讓他們依葫蘆畫瓢,以同樣的方式、讓治下之人盡快知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