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長途奔赴(1 / 1)

當周瑜率領部眾往長沙東南部行軍時,長沙北部的戰事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張羨病倒後沒多久,人便去了,為了繼續反抗劉表,郡中人便立其子張懌為主。   這個年輕的繼承者盡管在經驗上有著一些欠缺,但父親的死,使得他對抵抗劉表更加充滿了決心。   可由於先前內部混亂導致的戰事失利,此時已經無法再支援長沙郡北部諸縣,那裡全都被劉磐派軍圍住,張懌隻得下令放棄那些縣城,並趁這個時間聚集荊南四郡兵馬,死守臨湘城。   劉磐知道這是張懌的計策,可劉表命他出兵時、便告訴他此次的目標是將荊南四郡全都納入掌控之中。   因此,他不僅要攻下城池,還要在軍隊每攻下一座城池後,分出一部分兵卒留駐各縣,以安撫當地士民之心。   不得不說,張羨在長沙的號召力的確很強,那些被圍城池中的守軍原本還在殊死抵抗,直到劉磐將張羨已經病死的消息告知他們,才終於瓦解了他們的鬥誌。   可惜的是,由於這段時間以來的持續對抗,基本各縣中不少人家都有前去支援守城的青壯、不幸在劉磐軍的攻勢下喪生,所以即便那些城池被攻破,城中的民眾仍對劉磐等人抱有嚴重的抵觸與仇恨心理。   此時,臨湘城內的情況也並不樂觀,盡管張懌已經在竭盡全力地召集兵馬,但城中仍然人心惶惶,大多數人都對劉磐軍的到來充滿了恐懼。   在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桓階大力勸說張懌,最終讓後者同意親自出麵、鼓舞守軍的士氣,順便安撫城中民心。   桓階相信,隻要張懌這個主事者臨危不亂,並展現出足夠的自信,憑借臨湘城池的堅固,以及城中儲存的豐富物資,完全足以與劉磐率領的大軍對抗。   翌日,身上穿著麻布,頭上綁著白巾的張懌,便走出了家門,並當眾羅列起了劉表的罪狀。   “劉景升身為漢室宗親,卻不顧大義,眼睜睜地看著狼子野心的袁紹出動大軍攻打漢帝,此為不忠。   吾父曾經十分敬重他,在去述職時以禮相待,可他卻視吾父作草芥,絲毫沒有一州之主的氣度,此為不義。   如此不忠不義之輩,豈能讓長沙落入其手中,鄉親父老們,我等一定要守住臨湘城,等待曹公的兵馬前來救援!”   這番由桓階教導而成的陳述言辭誠懇,靠著張羨的名聲,城中百姓也沒有質疑此言的真假,當即態度就有了明顯的轉變。   見此情形,張懌暗自鬆了口氣,但他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因為他知道,接下來的守城之戰將會十分地艱難。   事到如今,他隻能期望曹公真地能像桓階所說、盡快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然後出兵對劉表施加壓力,讓其收回派來攻打長沙的劉磐軍。   之後,桓階讓人照常積攢守城物資,自己則率領人馬出城砍伐樹木,並將木頭的一端削減,準備守城時從城上拋出,如此可以起到與箭矢相似的效果。   同時,他又加派使者前往其他郡縣,以尋求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而劉磐自然也知道臨湘城的重要性,於是他加緊讓部下都做好準備,因為這注定又是一場持久戰,必須要堅持到底才又可能取得勝利。   果不其然,當雙方在臨湘城的攻防戰正式打響後,局勢就變得比先前更加緊張、殘酷了。   每日都能見到城上的守軍進行著一係列頑強的防禦和反擊,先是激戰,後成血戰。   每次戰鬥過後,都有大批士兵受傷或陣亡,但是桓階依然堅信臨湘城能夠終守住。   劉磐見狀,隻得下令加大了攻勢,甚至派出精銳在夜間進行突襲,企圖以此來打破臨湘城的防線,但在桓階的建議下,還是被城內守軍給一一化解。   現在的桓階已經管不得什麼漢家風骨了,望著搖搖欲墜的臨湘城,他心中暗道:曹孟德也好,孫伯符也罷,誰都可以,趕緊率軍來長沙吧!   要知道張羨掀起荊南四郡叛亂便是由他勸說而成的,若是長沙四郡落入劉表手中,此事免不了要傳入其耳中,到時他要麼全家死於劉表刀下,要麼放棄家業,帶著家人背井離鄉,逃到別州之地。   而送給孫策的消息正是桓階讓家中之妻代發的,其實他與孫策一家的關係比較友好。   當初孫堅任長沙太守時,桓階曾被其舉孝廉,之後他因為父喪而辭職回家守孝,恰逢孫堅領兵攻打劉表戰死,於是便冒著危險,孤身前往劉表那裡、要回了孫堅的遺體,並交由孫賁等人帶回去安葬。   雖然桓階此舉主要是為了報舉主之恩,但孫策一家得知後也牢牢記住了他的這份恩情。   在孫策一統江東後,便曾派人前來征辟他,可惜被當時心屬曹操的桓階給婉拒了。   不光是他一人,當時整個長沙郡中的士族豪強都不太看好劉表和孫策,畢竟這二人都隻不過占據了一州之地。   且劉表過於倚仗襄陽士族,在任這麼多年,也未曾擴張多少地盤。   孫策雖然勇猛善戰,精於戰事,勢力擴張速度極快,但在州中並未拉攏本土士族,這就導致其根基不牢,隨時有傾覆的危險。   而曹操一人便擁有接近四州之地,治下潁川士族鼎力相助,更是數年就成長到了能與袁紹爭奪勝負的地步,相比起來,孰優孰劣,如何選擇,顯而易見。   可事到如今,桓階也明白曹操是指望不上了,隻求孫策能看在過去的那點情分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不計前嫌,盡快領兵前來救援。   ……   九江郡,歷陽縣。   孫策領兵出了丹陽郡後,便與程普分開行軍,由後者率本部與袁雄部、共近五千人,繼續前往歷陽城,以保證歷陽守軍沒法出城支援合肥,影響不到劉馥與李術陷入僵持的局勢。   孫策自己則領著周泰與孫河率領的親衛營,陳武部剩下的廬江精銳甲士,以及宋謙、董襲、呂蒙三部人馬,乘坐早已準備好的戰船,沿長江星夜趕至下雉縣,隨後極速奔往長沙,全程大約需要半月有餘。   孫策按照桓階提到的情況,以及提前安排的周瑜來看,臨湘城至少能守上個三四十日,這麼長的時間完全足夠他率軍趕到了。   到時他率軍從劉磐軍後方出現,與周瑜和長沙兵馬從東北、西南、東南三個方向對其進行圍剿攻擊,如此即便劉磐能僥幸逃脫,他帶來的這支劉表麾下的兵馬也能至少留下大半。   張羨已死,長沙雖然明麵上還是其子張懌說得算,但此人沒多大才能,凡事大多都是聽從桓階的建議,而桓階應該不會反對孫家占領長沙。   有了長沙郡作為根基,孫策想占據江夏郡大江以南的諸縣便是輕而易舉。   江夏黃氏的宗祠在江夏郡治西陵,而西陵就在大江以北,因而黃祖在郡中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江夏郡江北地區,這也是去年他會在沙羨被孫策打得大敗而逃的主要原因。   等到江夏與長沙兩麵的威脅全都解除,太史慈部的人馬也能調用了,不必再長期屯守於海昏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