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 人們結伴去陳州 途經太康聽趣聞(1 / 1)

麒麟轉世 袁清義 7618 字 2024-03-16

然而,在當地的年輕人中,凡是成婚後的小兩口,如果妻子幾年一直沒懷上孕,既使本人心中不慌,其家人親友和鄰居們,也都要替他們著急!同時,也會有人給出主意、想辦法,勸說他們去尋醫問藥,或燒香拜佛敬菩薩什麼的,以祈求神靈保佑。而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神靈,他們燒香拜佛的目的,就是要讓女人盡快懷上孕,然後生出孩子來,以此繼承和延續祖宗香火!這也算是人間正道,即天經地義的自然規律。像他們老袁家早些時候,沒有媳婦想媳婦,現在,有了媳婦又在想孩子,從而也就更加說明了,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及思想意識裡,時刻都存在著一種私欲和貪婪的願望!其欲望的本質,就是自私自利和貪得無厭。換句話說,就是得寸進尺,人心不足蛇吞象!若要有了私欲,就永遠也沒有滿足的時候,正所謂飽食思淫欲,當官想高升,好了還想好就是這道理。然而,這些私有觀念和舊的傳統意識,一般是不容易克服和去掉的,所以,大自然界的人類、動物,也包括一切生物,無論到啥時候都不會,自我感到滿足!這正是:   自從盤古開天地,世人貪婪沒個完;   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皇帝想成仙。   大家都知道我們華夏民族,本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然而,在睢州的南麵有個去處,很久以前曾是陳國,後又是楚國的都城,現為陳州。有資料記載,那裡先前稱宛丘,又是龍的發祥地,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時期,天下到處發大水,一天,就有一個小木箱漂到了那裡,當時,被人撈上岸打開木箱一看,內中放著一顆人頭,腦袋上還長有角。經過辯認,大家都認為那是伏羲的人頭,也處於對他的尊敬,人們便一齊動手挖了個坑,在那裡給就地掩埋了。然而,若乾年後也就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和自己的門徒在周逰列國時路過了此地,當他們聽說了人們的傳言後,孔子還親自到墓塚前祭祀過。   後來,魯班也得知了此消息,於是,便親手設計繪畫出一個建築圖樣,讓當地人集資在墳前建了一所廟,於是,就被後人稱之為“太昊陵!”實際這隻是一個傳說。或許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們的想象與設計,反正信不信由你,但作為後人的我們,既不能全信,可也不得不信。因為有史料記載,說陳州古為陳國國都,人類祖先伏羲氏,即太皞就誕生於此,他死以後就殯埋窀穸在陳州北關,故而此處才被人們稱為“太昊陵!”也成了龍淵之地。另外,在神話傳說中也證明了,伏羲就是人類的祖先,說他始創了結繩為網,讓人類較早地進入了漁獵經濟社會,所以,他就是我們華夏民族的開創者。所以,從古至今一年四季,都有人前來燒香膜拜!而香火一直不絕,有詩為證:   開天辟地,人類祖先。   死後殯埋,陳州北關。   孔丘路過,曾經參觀。   後又驚動,木匠魯班。   先修皇城,再修大殿。   鐘鼓二樓,座落兩邊。   進入午門,即為陵園。   墓塜在後,鬆柏參天。   從古至今,香火不斷。   相傳,自春秋時,陳州這裡就已經有了伏羲的墓塚,到了漢代墓前又建祠。宋太祖趙匡胤曾下昭立廟,並大興建築。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親臨祭祀過。但是誰也不清楚,究竟是自什麼時候起,這裡每年就有了香火廟會,則是從農歷的二月二,一直會到三月三,便吸引了附近各州——府縣的人,都來朝拜這位人類祖先,即龍的傳人伏羲大神”。   然而,就在離人祖爺墳不遠的地方,還興建有一所女媧閣,又被人們稱為“娃娃殿!”裡麵敬奉的是女媧娘娘,還有人稱她為“送人奶奶!”一旦每年逢會時,就有一些年輕人,前來求子拴娃娃。   在神話傳說中伏羲和女媧二人本是親兄妹,後來便成為了夫妻,所以,在陳州北關的太昊陵園內,不光有伏羲的墳墓,而且在裡邊,還給女媧娘娘建有住房。凡是去過那裡上了香的人,則就知道這位女媧娘娘,不但神通廣大,其心底也善良,據說,從古自今,她都在為民間送孩子和做好事。比如說,誰家想要孩子又不生育,但是隻要去求到她,就能使你如願一場!換句話講,誰家的女人不生養孩子,若要求了她就能讓你懷上孕,而且還很靈驗。所以,凡是求過和向她許過願的人,都認為這位女媧娘娘,是有求必應,不辭辛苦,任勞任願!也確確實實是位大好人。當地的黎民百姓,無論是男女老少對她都很尊崇!而且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有詩為證:   女媧娘娘心慈善,她的美名到處傳。   揑泥人,造人類,為了後代又補天。   好事善事做到底,無怨無悔從不煩……   前麵說過,自古以來,太皞陵的香火廟會都很旺盛,所以,凡是離陳州較近的廣大農村,每年一到春上,都會有不少人去那裡,燒香和趕廟會,則也成了當地人的一種風俗習慣。例如,每年過了春節以後,莊稼地裡沒有活乾,鄉下農村人都比較閑,大家就會趁著這時候,去太皞陵燒香逛廟會,朝拜老祖爺和老祖奶奶。   比方說,有人是專門為了去燒香,他們祈求神靈保佑全家老少平安!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這是其一。其二,有人則是去遊玩散心看熱鬧,又可說是為了尋刺激和圖痛快。其三,就是一些年輕人為了生兒育女,要專程去求女媧娘娘賜給他們孩子,使自己的女人快點生育小寶寶,以延續香火傳宗接代。說實話,人們還真篤信這位老祖奶奶,甚至於各村莊都建有“送人奶奶廟”和“土地爺廟!”每逢到了初一和十五,有很多家庭都去上貢許願。除了生孩子之外,比方說還要求上神,保護一家平安,家中不招、人沒病,一年四季風調雨順,種田秋後要獲得大豐收!等等。甚至,就連喂豬、喂羊、飼養牲口及家禽,都要多繁殖不損失為妙!反正有諸多的煩雜事,我在此也就不一一多表了。   可能人們又會提出一個問題,“既然各村上都建有廟,人們為什麼還要跑到陳州,他們若不遠去,就在本地燒香拜神不行嗎?”要說這問題筆者我也回答不上來。或許,就和有些人在家不孝敬父母,反而偏要到外邊去燒香拜佛求神仙,保佑他與下一代兒孫們的幸福美滿和日子好過差不多!而且也就正如人們所講:“出外燒香拜佛,不如在家孝敬父母”。則又讓我想起了有和尚講:“心裡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白(空)念經”一個樣!我也把話扯得遠了點,咱們還得回到正題上。   然而,中國的歷史悠久,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及社會生活習慣,其內容又比較豐富!尤其是人們的封建意識,是更為突出和根深蒂固!所以,在人群中就有一些人,他們總是戀眷迷信,有的甚至隻相信上帝,不相信科學。也就導致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隻有神仙、妖魔、鬼怪什麼的!這種觀念一時間又難易破除!對此,很多人又都明知道,是一種不良傾向和陋習,但幾千年來卻是不好沖破和改變它。   袁玉鋮和苗蘭一對小夫妻,成婚已有兩三年也不知因為何緣故,那苗蘭就是懷不上孩子,所以,自然而然地小兩口心裡就很著急。不過也有人在箴言勸說,讓她們到太昊陵去燒香許願,以求女媧娘娘,也就是人祖奶奶為他們家送兒、送女,說到底就是要繁衍後代。前麵說過,那陳州的香火廟會時間,是每年從二月二直到三月三,在此期間,人們去燒香趕廟會都簡稱為逛陵。袁玉誠小兩口為這事實際上在年前,則已經商量醞釀過多次了,就準備年後出了正月,說啥也要去陳州燒香,因為這是他們小兩口,乃至於全家人的頭等大事。特別是過年前後人們在走親訪友時,都已經相互串聯打聽著,關於要去陳州燒香趕會的事,就聽說他們睢州這裡要去的人還真不少,當然大家要去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卻說春節過後,一轉眼就出了正月,而地處黃河南岸的睢州一帶,如今已是春風送暖和草芽鉆尖的時候。二月初六這天,清晨一大早,正當天空中霏微淡淡地薄霧,還猶如一張絲織的大網一樣,籠罩在睢州大地的時候,小辛莊的人就已經有好幾家起了個大早,要到陳州燒香望會則準備出發了。他們此舉就叫逛陵、朝祖、趕廟會,這件事也是幾家提前商量好的,大家要結伴同行一起前去,祭拜人祖爺和人祖奶奶。所以,天剛麻麻亮袁玉鋮和苗蘭小兩口,就已經同村裡人一塊兒上了路。   豈不知,他們小夫妻也秉承了父母的意願和想法,特意安排去陳州給老祖爺、老祖奶奶,上香膜拜和請求許願的,其目的也十分清楚,那就是為了要孩子傳宗接代,繼承香火。按照民間的說法今天也為雙頭日子,若從易經上講,二月初六也為吉祥之日,又叫逢六順!因為長期以來,人們都把二、四、六、七、九數字,當成了吉利和好數字,也稱這些日子為黃道吉日,等等。然而,此種概念也在人們頭腦中,早已經打下了深刻烙印!不光是成婚和生孩子辦灑席,且就連敬神禮拜,建房慶祝,等等,也都會選取這些日子。   從睢州到陳州大約能有二百來裡路,袁玉鋮和妻子苗蘭小兩口,他們選擇了這一天,就由玉鋮推著自家的平子車,出了家門後就讓妻子坐上,便與鄉親們一塊兒行動。當初春的太陽剛從東方露臉的時候,他們大家就已經走出了十幾裡,不用說在途中也會遇到不少人,有一些平民百姓也和他們一樣,大部分都是往陳州去燒香趕會的。人群中不光平民百姓,且就連一些小胥吏,都要去陳州逛陵朝祖趕廟會!也可說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是富人窮人,要飯的乞丐,以及瞎子、瘸子、殘疾人全都有。所以,袁玉鋮和妻子苗蘭夫妻倆,一路上,就發現那些去燒香趕會的人,是川流不息,絡繹不絕!他們小兩口的心情就很好,而且還感到非常開心。   當夫妻二人看到有錢人家,一路上都是騎馬和坐轎,而窮苦百姓除了推車挑擔外,再不然就是空著手去,於是,他們就自然而然地眼熱富人和同情窮人了。其實,在來來往往的人流中,又少不了一些生意買賣人,以及在官府裡當差做官的,而且人員也非常紛雜,比如江湖道上,行醫賣藥,割腳剃頭,說書唱戲,包括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可以講什麼人都有。由於是廟會剛開始的頭幾天,一些地主老財們,就坐上騾馬拉的轎子車全家人去趕會,就是條件稍差一點的也是套上太平車,拉上老婆孩子一大群去上陵逛廟會!或許有人就會問:“又何謂太平車?”   如果大家真想知道和了解它,我不免就向諸位簡單介紹一下!實際上,這都是過去科技不發達的產物。而這種太平車共有四個輪子,連同軲轆都為木製的,重有幾百斤也不靈活,其優點此車既能負重,又堅固耐用,就很符合在平原農村使用。而這種交通運輸工具,早先在我國中原一帶也就隻有它,並且也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要說它的缺陷,一是很笨重不靈活;二是要靠牲口拉,而一般需套牛驢,像騾馬快牲口就不適應拉這種車。   既然說到了這裡,不仿我再向人們介紹一下,我國中原地帶還有一種,兩輪的馬拉車又簡稱為“馬車。”其次,在個別地方還有一種,專用牛拉的雙軲轆車,車前麵有一根很粗的車轅棍,可在兩邊各套上一頭牛,讓兩頭牛共同使勁,一起拉著向前進!所以,當地人稱這種車為“二牛抬杠”。   在過去,就這些較為簡單的運輸工具,也隻是地主老財或富人家才有,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家是製買不起的。因為那時候人們都很窮,普通百姓家一沒有土地,二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三沒有較重的家夥什,再者說,他們也根本治買不起這些車。可能有人還會問:“窮人們若要搬運大的物品和較重的東西怎麼辦?”說實話,一般用手推車就可以了,再不然,就是用手拿、肩扛、肩挑和背馱。   袁玉鋮小兩口他們同村裡人在路上,看到更多還是鄉下的窮苦百姓,因為這些人大都是步行,比如說有一些老年人,由於家裡窮沒有條件坐車,也就隻好讓兒子推著紅車子或平子車,老人坐在上麵去趕會逛陵看熱鬧!甚至有的還帶著兒童孩子一起去。另外還有個別的少數,及一些鰥寡孤獨的老人,由於腿腳不靈他們就手拄拐棍,是一瘸一拐的邁著蹣跚的步子前進,就那也要去燒香逛廟會。   若要從本意講,他們這些人去逛陵,就是為了專門去給人祖爺燒香,如一些老太太,她們都是小腳女人,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的,可說也是極為艱難。再說那些人力手推車,要是在平坦的路麵上走還好些,若要遇上窪坑或土壤鬆軟的路,他們就比較費勁和難推了,所以,凡是經常走人和過車馬的大道,一般都不太很平坦。由於時常被大車軲轆,軋得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在一些路麵上就形成了,多條很深的車轍溝,若是推著車子去,一路上困難也就比較多,而辛勞吃苦也就在所難免了!有詩為證:   燒香狂廟會,目的雖不同;   八仙要過海,各自顯神通。   吃苦受勞累,為去敬祖宗;   任勞又任願,個個很癡情。   那袁玉鋮的妻子苗氏見丈夫推車累得滿頭大汗,她也可憐玉鋮就不忍心坐車,非要下來步行不可!再說她人也年輕,又是在農村長大的,自小就沒有了母親,十幾歲就和妹妹跟隨父親,出外乞討要飯,也是什麼苦都吃過。按說女人是要裹腳的,為了活命就須常年奔波,父母親也沒有要求她和妹妹裹腳,所以,她們的腳就像男人一樣,走起路來非常方便,裡裡外外要乾活也都不怕。再說她平常做事就比較潑辣,這次來陳州燒香她在途中走得又很快,行走就像一陣風,況且,她走一程還能再坐一陣車子。   這一來正好也可以,讓她的丈夫玉誠歇歇腳,緩和一下體力,所以,一路上苗蘭和丈夫小兩口,以及鄉親們都很歡暢。別看今天大家出發的早,可他們都是吃了早飯的,這第一天就隻走了五六十裡,天不黑便停下來找地方住了,待到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一行人則又起程上了路。再說那袁玉鋮和妻子苗氏,小兩口平常都很勤奮,乾起活來又都有勁,二人從來也不惜力和怠惰,他們同鄉親們從家裡出來,一路上也非常辛苦。而從睢州到陳州,雖然距離隻有二百來裡,但途中還要經過太康縣,結果,就讓袁玉鋮小兩口與眾人,聽說了一些有趣地故事。   比如說,那太康縣的名字就是以古人而易名。太康,即夏國國王啟的兒子,相傳,他兄弟共有五人,皆因不理國事,常去洛水北岸狩獵,然而才被東夷族的後羿,奪去了王位。後羿覺得太康這人較為荒唐,於是,就把他流放到渦水上遊的陽夏縣,也就是現在的太康縣,他最終又老死在了那裡,所以,後人才以他的名字作為地名。鬥轉星移,時代更迭,過後就在太康這裡,流傳有許多故事,什麼王金豆借糧;張廷秀私訪;李天保吊孝;賣苗郎等等。而這些有趣的故事和傳說,也被文人墨客們寫成了書,編成了曲藝、戲劇,即打造成了文學作品,並以地方小戲的形式,讓人們到處傳唱。   除此而外,還有一歷史故事,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據說,在很早以前,朝廷有位姓顧的禦史,可說也是大官,太康人都稱他為顧禦史,在當時,他能叱吒風雲。若要問起他為哪朝哪代?可沒有人能說得清楚,而這位老先生也總想,為家鄉人民做點好事,於是他就處心積慮,挖空心思,便琢磨出了一個主意。也就是說,他想讓朝廷為太康黎民百姓減免稅賦,使人民少交和不交皇糧,要用現在的眼光看問題,說穿了就是玩權術、耍手腕、用怪招,去忽悠當時的皇帝,並給皇上下套讓他往裡鉆。   可能有人會說:“他也太大膽了!怎麼敢蒙騙一國之君呢?”   原來,他是頗具匠心,別出心裁,苦思冥想出了一個鬼點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那就是讓能工巧匠們,給他在後花園裡專門建造了,一棟別致蹊蹺的小樓。其建築風格也是獨樹一幟很有講究,若從外觀上看小樓是丹椽刻桷,犄角挑簷,其棱角也多得很,真可以說是精美別致,巧奪天宮。而且,就連裡麵裝飾都比較奢華,能讓人嘆為觀止!更為奇怪的是樓的整個結構,裡麵全是用木料做斜拉支撐,整棟建築都未使用一根橫木作大梁。   他把樓閣建成以後,就時常在皇上麵前吹噓,說他蓋的房屋怎麼好,又如何與眾不同等等,後來,就讓皇上聽得有些心煩膩歪了。一次,他跟隨皇帝到外地出差,恰好就路過了太康縣,老禦史就趁機邀請皇上到他家裡做客!要說君臣之間這樣做也屬常理!換句話講也是人之情,理所當然。再說,老禦史又是皇上的老師,他們之間為師生關係,路過老師的家門口,老師邀請學生到家裡做客也本無疑議!如果要講老禦史是拍馬屁,可也是多有嫌疑。於是,皇上就隨他去了,等到了老禦史家中,也不必說那老禦史也慌得不以樂乎!就忙吩咐家人擺酒設宴,盛情款待皇上,他要陪當今天子喝個痛快。   席間,老禦史就光動皇上的心思,他是大獻殷勤,則不斷向小皇上勸酒,當今天子推辭不過,就隻好開懷暢飲了。等到要喝得差不多的時候,老禦史就專門邀請皇上,去參觀遊覽他那別具一格的小樓,原來,他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詩為證:   禦史動心眼,使用小伎倆。   皇上也聰明,隻字不提梁。   要知後來事,請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