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袁立業老兩口也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自此以後,他們除了拉把幾畝地之外,還得養活小孫子照顧好孩子,而每天都得給小孫子找奶吃。那時候的人雖然都窮,但是,人們都有一種相互關愛和憐憫之心!特別是農村人,過去一直都提倡人們行善,而農民又都很樸實,對於這可憐的孩子,莊上的人也都比較同情。老倆口給小孫子找奶吃也不論是啥時候,隻要一找到誰家有吃奶的孩子,人家寧願讓自己的孩子餓上一頓或半天,也要擠些奶給他們的小滿意吃,然而窮人又都好打發,孩子是能將就也就將就著。 然而,那小滿意的胃口也好,無論是牛奶、羊奶、麵食,以及蔬菜什麼的他都能吃,可以說也從來不挑食,身體也健康很少患病,孩子在爺奶奶的嗬護下,便一天天地強壯起來。如一開始吃的還少些,到後來他是越吃越能吃,有時候尋的人奶跟不上,或者不夠吃和沒有尋到,就給孩子擠牛奶、羊奶,然後放進鐵勺裡,燒沸了喂他喝。加上再給他攪麵糊湯,又隔三差五地燉個雞蛋什麼的,這樣相互搭配著,也就把這個苦命的孩子,一天天地給喂大了,可說袁立業老兩口,為了養活孫子是含辛茹苦,他們沒有少忙乎!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孫子小滿意也慢慢地,逐漸成長起來!這就叫: 一家有事大夥幫,窮人多數都善良; 世上常有好人在,可憐孩子無爹娘。 光陰如梭,歲月蹉跎,眼看著小滿意已經五歲了,他長得虎頭虎腦的,小臉蛋胖乎乎是白中透紅,嫩如早熟的水蜜桃似的,使兩道黑眉毛下麵的大眼睛,更顯得非常有精神。但見他長就的高鼻梁,菱角口,牙白如玉,天庭飽滿,也非常聰明可愛,別看是出生在窮人家裡,但他卻有一副貴人像。因為這都是每一個人,在娘胎裡沒有出世時,就已經自然形成了,可能有人會問:“啥叫貴人像?究竟是什麼樣的?” 要說起這一點來,筆者認為: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具體理解和標準,致所謂貴賤之分,指的就是窮與富,說穿了也是給人分等級。如官商紳士有錢人,就不屬於是此類型,而把他們當成高貴者,所有人就常有犯軟骨病的人,去背弓鄙膝,低三下四,溜虛拍馬巴結。然而在世間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中更多的人,都是比較貧窮的,這裡說的不光是,逃荒要飯的乞丐,則還包括了各行各業的人,他們都是出身卑微,所以就沒人尊敬、沒人巴結。 比如說,人們通常要誇獎一個孩子,就會說這小孩長得很富態,是大模大樣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等等之類地語言。要是贊美成年人,就會說他有氣質、有風度,若是女人,特別是年輕女子,就更好聽了,什麼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傾國傾城等等。絕不會說高貴人長得尖嘴猴腮,魚脊龜背蝦米腰,流水腚羅圈腿,像個小癟三什麼的!正所謂: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今天,而世上的人也總歸是要死的。 卻說這一年,我國中原地區,又是一個大旱之年!莊稼是顆粒無收,由於鬧災荒,黎民百姓忍饑受餓,生活十分艱難困苦,使更多的窮人無法生存,到處都有餓死人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窮人為了活命,也不得不鬻兒賣女,或者外出逃荒要飯,可還是避免不了餓死人無數。然而窮人賣兒賣女,盡都是沒辦法的辦法,要說也就等於剜肉補瘡!特別在中原睢州一帶,又是餓死人最多的地方,可以說有很多個家庭,都是生活無著非常艱難困苦。他們中大多數人家為了生存,就隻好背井離鄉,出外討荒要飯,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乾脆在家裡死守煎熬,乃至於一直被餓死,真可說在當時: 到處都有屍骨在,擺在路邊無人埋; 天下窮人難活命,家家難逃這一災。 他們老袁家就更為可憐了,當時小滿意也才四五歲尚在幼年,他的爺爺奶奶袁立業老兩口,年齡也都那麼大啦!而人一老了也走不動路,老兩口就隻好帶著小孫子在當地要飯吃。俗話說吉兇難料,命運在天!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裡,中原睢州又是個重災區,而農村中大多數都是窮人,他們不是被餓死就是全家逃難!所以凡是能掙紮動的,都到外麵逃命去了。剩下來的都是一些地主老財們,別看是災荒之年,他們富人家還是有吃有用餓不著,而且照樣是花天酒地,油口腸肥,就正如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中所寫:“諸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然而,像袁立業這樣的家庭確確實實不好辦,他們雖然不是鰥寡孤獨,但也屬於是無依無靠,老兩口都已經上了歲數,人一老了就不中用,真要是外出也走不動,他們不光年老體弱,而且還經常生病。 再說老兩口還得養活小孫子,然而既無家底又無外挎,象他們家這種的情況,如果不出去逃個活命,實際就等於坐以待斃!他們在家守著很能會被餓死。其實,袁立業老兩口並不屬於,頭上有毛裝禿子,而是實實在在沒辦法,說實話因為兩位老人,都是六七十歲的人啦!要到外麵去也確實走不動了。而小孫子滿意又年幼,他們就隻好帶著在家鄉,到各村去沿街乞逃。在那樣的年月裡,富人易借銀千兩,窮人也難賒米半勺,可說到處又都是,雪裡送碳的君子少,被人踹腳的小人多。那麼老兩口也都早已經,心灰意冷萬念懼恢了!不過,天下就有一些好心人,他們哪怕是從牙縫裡,剔出來一丁點也會打發這家,比較可憐地兩老一少窮要飯的。兩位老人隻要每天,能要到一點吃的,都是先緊著小孫子享用,有了剩餘兩位老人才肯吃,否則就就須忍耐,反正不管怎樣他們都是,費盡心機和處心積慮地,操養著小孫子滿意朝前過。 時光漫漫,歲月蹉跎,在那種帝王統治的封建社會裡,天下到處都是長夜難明,他們老袁家本來就是,老的老、小的小、窮困潦倒。由於忍饑受餓袁立業和老伴,就在吃不飽和穿不曖的情況下,還要嗬護和確保小孫娃子,滿意吃飽、吃好,時間一長,就把老兩口的身體損壞了,就見他們越來越消瘦,一天天慢慢地,由虛弱轉變成浮腫。時隔不久,兩位老人就先後,與世長辭,一命歸陰!豈不知他們都是,逐漸損壞和被餓死的,老兩口死了之後就隻剩下,他們的孫子小滿意了。然而,他還是個四、五歲的孩子,又怎麼能生活下去?正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行船遇上頂頭風!這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後人有詩曰: 苦命孩子多蹉跎,災難一波又一波; 家裡大人全死完,如今單撇他一個。 書中說過,袁玉鋮有個姐姐叫玉榮,如今也是有幾個孩子的母親,她雖然為農家婦女但很懂道理,袁玉誠和她是一娘同胞,小滿意又是她的娘家侄。她心想自己娘家無人了,現在就撇下我弟弟的一棵獨苗,有了他我娘家才不絕後,以後也有了繼承香火人,那怕我再窮、再難都得管!也不光是要顧臉麵,又是我的職責和良心所在。要說眼下她玉榮家的孩子,也都還很小沒有長大,她們家也有幾畝地種著,生活上雖然不多寬綽,但是也能夠過得去。然而家中或多或少,還攢下點積蓄,所以,要添一個孩子也不算啥,隻不過今後吃飯時,再多放雙筷子而已。 其實她玉榮想的也對,因為她弟弟和弟媳都死得早,現在父母又都不在了,老袁家從他爺到他爹,還有自已的弟弟和這個娘家侄,可說連續四代都是單傳,我娘家兄弟留下的這根獨苗,也確實太可憐了。再說自已爹娘到死都在,拉扯著他們這個小孫子,我作為他的姑姑就有責任和義務,把他養大成人照看好他,所以俺家雖然窮不富裕,但是不能把他拋下不管。俺得看著和弟弟一娘同胞的份上,得把他留下的這棵獨苗,好好地給管起來,要把孩子拉扯長大成人,於是她就把小滿意接到了家裡,與自己的孩子們一起生活,這正是: 天長地久有時盡,大愛綿綿無絕期; 念在一母同胞麵,甘願為兄養後人。 光陰如梭,一轉眼便是兩三年過去了!現在的小滿意已經長到七八歲了,如果說是富人家的孩子,他也早應該上學了。大家都知道,小滿意死去的母親叫苗蘭,她還有個妹妹叫苗青,相當年是由父親,帶著她和姐姐姊妹倆,從河北老家逃荒要飯來到睢州。由於當時連陰天下大雨,又一連下了半個月不停,父女三人也走不了,就在睢州城西北角的小辛莊住下來,最值得慶幸的是她的姐姐苗蘭,經媒婆穿針引線介紹,便與村上的袁玉鋮成了婚。從此以後,她和父親也就住下來不走了,又過了兩年,她爹又給她找個婆家嫁了人,她婆家的村莊為曹樓,與小辛莊相離隻有幾裡路,她丈夫姓曹,名叫曹清雲。 那曹樓村還是個大莊子,而絕大多數人家都姓曹,外來的雜毛姓也隻有兩家,由於姓曹的在莊上是大戶,村子也因此而得名。若是再往前追溯,在很久以前,這裡隻有姓曹的一家,由於他們家土地多是大地主,故稱為員外之家,其住所也叫曹家莊園。不必說有錢人家都娶三妻四妾,所以,他們曹家就人丁興旺!後來人也越來越多,又蓋了不少樓房,周圍十裡八鄉的人,都稱他們這裡為曹家樓。時間一長也成了村名,人們叫著叫著,後來又把中間的“家”字去掉了!所以,現在就稱曹樓村,不過也不是絕對的,有時還有人在喊那原來名字……曹家摟。 據說他們姓曹的老祖宗,一共有四個兒子,初一開始就分為四門,他們原先都是財主,每家都有田地數十頃,家裡雇有長工,飼養騾馬成群,也盡都兒孫滿堂,後來人一多逐漸也窮了,所以才成了現在這樣子。一開始曹家的老祖宗,對哪個兒子都沒有偏向,分家的時候,大夥都是一樣分財產,第一代和第二代死了以後,從第三代兒孫們開始,就成了多各自過日子,所以財產都靠自己經營,這就需要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就如同眾人賽跑一樣,本來同在一道起跑線上,可最終還是有前有後,而過日子也是這樣,無論是過窮與過富,都看個人的本事了,也就是說,你混成了窮光蛋也怪不了別人,正所謂: 手指伸出有長短,樹木林裡有高低; 從古至今一個理,發家受窮由自己。 現在的曹樓村已經繁衍擴展成了,一個有近千人的大莊子,而村裡的富人也隻是較少數,那苗青的丈夫,也是從他老太爺那一輩起,就在村裡行醫給人看病,周圍十裡八村的人,也沒有不知道他們的。所以就很受別人尊重,也稱小巴結!然而,他們家門裡人也旺,共有弟兄好幾個,其堂兄弟就甭用講了!要論實力在村裡也最強。常言說人多勢眾,家中又開著藥鋪、診所,求他們的人就很多,因此在村裡也沒有誰,敢欺負他們曹家人。 有句話叫人多勢眾,千百年來,在農村都講門子風,則長期形成了有錢就有勢,有人就光棍的風氣!人生在世,就是有這有那也得吃五穀雜糧,但誰擋不住會有疾患和生病的時候,不管是誰得了病都需要求醫吃藥,哪怕是皇帝老兒也邁不過這個坎,又何況是普通人呢。所以從古至今,凡行醫當郎中的人都能,吃香喝辣哩很受人們尊敬!不用說小滿意到了他姨家,就如同魚得到水一樣,整天也很自由自在。 時下裡,那苗老漢也已經過世了,他的二女兒青青也有了孩子,如今家裡雖然不算富裕,但也有十幾畝地種著,所以,家裡的小日子還算過得不錯。苗青的男人自幼學醫是個郎中,他們家老幾代行醫為人看病,再說大家都吃五穀雜糧,沒有不得病的,村裡各家各戶的人,時常要求醫看病的也少不了。由於曹家的人緣好,他們在村裡就很有威信,那苗青又是窮人出身,她看到自己的小外甥,總在姑母家生活心裡就過意不去,如果有人打聽就感到臉上發燒,心想我這個當姨媽的,也責無旁待應該管他才是。 然而,他們老袁家發生了這種情況,小滿意又是我的外甥,他也就隻有我一個姨,常言說有親三分向,現在他還年幼,看著也實在太可憐!所以看著我姐的份上也必須得管他。再說眼下他又到了上學的年齡,孩子也比較懂事,看來我得和他姑商量一下,由我們兩家分攤著養活,也好讓我這個當姨的,盡到些責任和義務。她就和小滿意的姑媽玉榮打了招呼,兩家經過了一番協商後,就把外甥小滿意接到了她家住,並且還讓他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在莊上祠堂裡上學念私塾,有詩為證: 袁家有難眾人管,姑姑姨母都願幫; 又讓滿意去上學,意味今後有輝煌。 大家都清楚,歷史上無論是哪朝哪代,人們都很重視功名,特別是有錢人家,更是為了功名利祿,為讓兒孫後代有出息,就不惜花錢請來教書先生,讓他們的孩子讀書學習。也許有人還不知道,古代的上學讀書,不像是現在的官府辦學!過去,除了州府裡有學堂外,而就多數的縣一級都沒有官辦學堂,而在廣大農村就更不用說。所以一些有錢人家,就隻好自己請先生辦學校,也通稱為“私塾”。據史料記載:在西周以前,隻有官家辦學。春秋時,孔子首開私人學堂,大開講學之風。到了戰國,私學大盛。自漢朝以後,私學就成為了中國封建時代,學校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私塾”。 由於屬自設學館,又都是地主、商家、有錢人辦的學校。但也有些是以廟宇、祠堂的地租收入,或捐獻舉辦的“義塾學館!”同時還免交學費,而他們曹樓村就是這樣情況。一開始,就是由幾家財主共同出線,再加上曹家祠堂裡,還有十多畝地的收入,所以,才辦起了一處私塾學堂。那時候,除了民間的私塾以外,朝廷為了網羅人才和束縛人民的思想,也實行了比唐、宋更為完備的,教育製度和科舉製度。如中央設立了國子監,學生稱監生,各地方的府、州、縣,都設有學校及社學,生員也大都來源於官僚地主的子弟,學生隻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夠踏上仕途之路,所以,學校就成了科舉的階梯,而科舉也正是學子們的出路。 自此以後,小滿意就同姨家的孩子,每天一起去學堂裡讀書!開始的第一天,還是由姨夫領著他們表兄弟,先到學堂裡報了名,以後就由孩子們自己去了。他有個表弟與他同歲,隻是在生月上比他小點,先生也給他們起了大號,所謂“大號”也是農村的一種說法,實際就是每人的大名。給小滿意起名叫“袁耀文”,他表弟的小名叫曹庸,又起個大名叫“曹寶貴,”兩人名字聽起來都很大氣和響亮,所以他姨父姨母也比較高興。要說一個人的名字隻不過是個符號而已!可世上的多數人都很在乎這一點,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非常迷信起名問題。在他們心中認為:一個人的名字好壞,是關係著一輩子的命運!所以從古到今,人們都愛找有學問的人,給自已的孩子起名,不光是要求好聽,同時還要大氣、宏偉。 比如說有叫治國、安邦、衛國、棟梁什麼的。而現代人起名就更不一般了!有人給孩子起名叫環宇、昆侖、天霸、天鵬、鴻圖、鴻運、鴻福”等等。但是就沒有人願意起名,叫什麼“癟三、死鬼、懶蟲、賴種、殺才、讓宰和狗日的”名字,所以,若是給孩子起個好聽的名字,就尤為必要和重要了。筆者所述,其事例也舉不勝舉!尤其是做父母的,對於這一點都比較注意和重視,在此我也就不一一多說了。所以,能給孩子起個好聽的名,父母長輩就很高興和開心!相反地,若是起名不好聽,他們的家長和老人們,心裡就會紇藝和不痛快,還會成為一塊心病,甚至長時間都揮之不去。 對於一個人的起名,究竟有何重要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個人的名子好與壞,究竟能否代表這個人的本質,以及他的終生命運也許是這樣,但究竟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或許真實,還可能唯心!反正大都搞不清楚。再說他們曹樓村讓孩子,念書的地方本有私塾學堂,小滿意和他表弟倆人,又在同一個班級讀書,所以家裡人也不必多操心!而兩個孩子的性格也有所不同。比如講,小滿意自小就乖乖斯文些,他也特別聽話,平常雖然言語不多,性格又有點內向,但是在學習方麵,他非常努力和刻苦!尤其是他姨媽對他,是殫精竭慮費盡了心機。再說他表弟曹庸,又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而且自小就愛打、愛鬧、比較淘氣,若依照農村的說法他的手賤得很,也簡直就是個調皮搗蛋鬼。因為像他這樣的孩子,不用說平時不愛學習,又不願意動腦筋,不管是對啥事,都是漫不經心、不在意,而且還是個馬大哈!但是有一點可確定,卻是一個愛惹事生非人。 俗話說富人奢侈,窮則思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耀文雖然年紀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也隻有七,八歲,可是他比其他人要懂事,而且在學習上,又知道發奮努力!這樣以來,久而久之,他就養成了一種,勤奮好學的好習慣。人們好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再說一般教書先生,都是偏愛刻苦上進地學生,在平時他們和學生,也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要是孩子聽話了,不用說做父母的也省心,一般爹娘也都疼愛他,如果遇上淘氣孩子,甚至是連父母親也管不了!對於這種情況讓誰遇到了,也都感到麻爪沒辦法!這就叫: 孩子讀書不能逼,走路全靠他自己; 前途任由他去闖,父母不必太乾預。 人們常說“學海無涯,”那小耀文也聰明伶俐,思緒敏銳,又有超強的記憶力!比如說,他讀書閱卷可過目不忘,然而在學習上,他又勤學好問,孜孜不倦,始終不渝。所以,他的進步就很快,在整個學堂裡,也就屬於優等生,則是學習成績斐然,也回回名列前茅!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在眾多學生裡,作詩寫文章他是手屈一指,而學堂先生對他,更是刮目相看,關愛有佳,而且,又對其因勢利導,以材施教,十分用心培養!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讓他有了東風可乘。再說小耀文從兩三歲的時候,就常聽爺爺給他講歷史故事,什麼三國時的桃園三結義,諸葛亮借東風,周瑜打黃蓋,曹操經由華容道,關雲長夜走麥城,等等。其次,還有什麼梁山英雄好漢,如武鬆打虎;林沖雪夜上梁山;花和尚魯智深倒拔垂揚柳,又三拳打死鎮關西等等,若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