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凡是來文安做官者,隻要能在這裡乾上一任,回去後就可以治買田產,成為大財主,也叫暴發戶!這文安縣本來是沼澤、湖泊、多窪地,雖然窮可窮的是平民百姓,而那些地主老財和官紳們,卻都是財源滾滾富得流油。以前的縣令來了以後,他們很快就和地主老財們摻乎上,並打得非常火熱!不是吃喝玩樂鬼混,就是想盡點子刮地皮、喝民血、到處斂財。但是,也有因遇到困難打不開局麵,又無所作為和心不在焉,或保持終日專混日子的人,其結果到頭來也沒啥政績,甚至有的人乾不到頭,就窩窩囊囊灰溜溜的,背著鋪蓋卷離任了。由於長期以來為官者不作為,也使這裡的社會風氣很壞,如偷雞摸狗,賣淫嫖娼,打架鬥毆,攔路搶刧,行兇殺人,比比皆是,到處都有,所以就更不用說,隻乾一般壞事和賭博什麼的。而在較為嚴重的地方,天不黑就沒有人敢出門,還真可以說,在文安縣境內,多年來都是路斷人稀!有人就編了一段順口溜曰: 文安風氣實在壞,當官貪婪又腐敗。 官府從來不作為,才使百姓受其害。 然而,朝廷不重視文安最基本的一點,或許就是因為貧窮,這裡不但不為朝廷交付皇糧,卻還使戶部及乎每年都進行補貼,所以上麵對這裡也陪感頭疼和惱火。這次吏部讓袁耀文來此上任,則就說明了上邊根本就不把,這裡當成一回事的明確態度!若用一些人的話講,官家要啟用他這個嫩芽毛孩子,來文安這裡當縣令,其實就是搪塞、糊弄和欺騸老百姓。或者說是把這裡,作為了一塊試驗田,而在此之前的那位縣太爺,本是位老秀才,聽說他社交廣泛、閱歷豐富、經驗也多,但也屬於人老狡猾,並且又在官場裡混過多年,城府很深,人們都說他是個過冬的螞蚱——老蝤子。他雖然有才可是不會吹牛,不願意拍馬屁、蹓溝子、巴結上司,所以,上邊對他就不喜歡、不信任,認為他老氣橫秋,老奸巨滑,又經常和上邊頂牛,官職才總也升遷不了。 他也是有一肚子苦水,可又向何處倒?而時常就滿腹牢騷,也似乎早就看破了紅塵,已不想再求升遷和上進。有人說他隻是為了混日子,而在保持終日,無所用心,一天到晚,都是得過且過,不求有功,隻求無過,政事不理,碌碌無為,所以也就不受人歡迎。有人還給他送了個外號,叫他“老糊塗蟲!”然而他對於這一綽號,也根本不在乎!或者說心裡還很高興!有很多人不太理解,這就叫一個人一個脾氣。這次,袁耀文帶著表弟曹旺、曹寶玉,兩個人一塊到文安上任,是一不騎馬,二不坐轎,他們是各背包袱,帶著官憑徒步來的。你要說是走馬上任,倒不如講是安步當車!因為他們一路沒有騎馬,若要從另一角度看,對於兩人來講也是一次,較為實際的考驗和鍛煉。 袁耀文和曹旺又都很年輕,兩人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麵對各種復雜情況,又都想嘗試和發揮一下,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他就不畏縮、不害怕、不信斜、敢勇麵對,這也叫初生之犢不愄虎,全憑一腔心血勁。有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倆人對這事可沒多想,換而言之,也沒往深層次裡去考慮,則就毫不猶豫地到了文安。由於文安縣貧窮落後,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所以才不被官府重視!此次,吏部讓袁耀文來當縣令,也足以證明了朝廷對這裡不重視。再說萬事開頭難,一切都是頭三腳難踢!而文安的黎民百姓,一聽說又換了個新縣令,大人小孩也都沒把他當一回事!恐怕有人還會問:“這究竟是為何?” 其實也不難以理解,因為文安很窮,凡來此上任當縣令者,也都不被上頭重視,加之他們個人都沒有,開拓精神和打開局麵的能力。所以,到頭來都是自報自棄,不求進取,保持終日,無所用心,不去進行奮鬥!從而也就荒廢了事業,誤了自己前程!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因此助長了壞人壞事,及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滋生漫延,也就沒有和缺少了正義,沒有了公理,造成了社會混亂!使人民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申,讓黎民百姓飽受其害。這些年來,當地人不光受剝削、壓廹和奴役,其實,也真都沒有脾了氣,大家都擔驚害怕,人人自衛,甚至是顛三倒四,精神麻木,都有一種過一天少兩晌的想法,也就是說,能多活一會就多一會。 由此,官府也喪失了威信,當地的老百姓都根本不相信縣令,哪怕是他們家中出了事,也沒有誰去告狀,而這種情況就非常可怕!所以,袁知縣來到文安的這天,縣衙裡卻是冷冷清清,就連一個人都找不到。袁縣令與表弟曹旺來了以後,就顧不了在旅途中,連日奔波的疲勞和辛苦,便在縣衙後院找個地方,放下行李打掃衛生,先安頓了他們自己住下!因為隻有這樣,接下來才好去開展工作。由於二人非常疲勞,到了吃晚飯的時候,他們都是隻啃了點乾糧,就打開鋪蓋卷睡下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有個別衙役當差的,到縣衙裡來點個卯順便看看,而且,還是酗了酒喝得醉醺醺地。 袁縣令又是才來上任的新官,也就不好對他多說啥,因為他還沒有完全掌握情況,要辦事情還需要有求於別人,凡是要做大事的人,一般也不會和人計較,更不是總盯住別人小過。然而前任知縣留下的爛攤子,也根本沒有交接手續,他還得從新梳理整頓,需要捋出了頭緒以後,再從打鑼鼓另開章,而當務之急,他得先調查了解情況,然後才能夠做出判斷。也就是說,等到他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後,還需要和師爺衙役們,先見個麵讓他們介紹情況,這也是他必須要做的第一步。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袁大人心裡也一直都在想,一上手就用快刀斬亂麻的方法,馬上先燒起來三把火!不過他看了別人留下來的,這樣個爛攤子後就改了主意,你道:“是什麼原因使他心裡起了變化”。 然而,袁大人必竟是個有學問的人,他不光忠君愛國心胸坦蕩,而做事也非常謹慎小心!當要麵對這樣情況時,他知道心急是喝不了熱麵湯的。再者說,對於文安縣的風土民情,又不是十分太了解,眼下他個人就是著忙也沒有用,心想當前首要的任務,我必須先穩定局勢。換而言之,除此上方有令外隻要不是,殺人放火和特別重大案件,他都需要暫且放一放!往往事情也都是那麼巧,自己剛出門就遇到了攔路虎。又好象正低頭行路思考問題,卻無端被人打了一悶棍!所以當他靜下心來,考慮了一下事情原委曲直後,就又覺得無限感慨!且還似頭澆冷水懷抱冰一樣。因為,世上有很多問題都是錯綜復雜的,急了不行需要冷處理,所以袁大人就在想,我不能太急於求成了,一切都得按原計劃慢慢來,如果突然改變方式,就等於盲目行事,誤打誤撞,弄不好就會壞大事。 那麼袁大人才一反常態,馬上就變成了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而且是穩紮穩打,能夠耐住性子做事,也似乎成了老油條一樣。但不管怎麼說他是下了決心的,心想著必須得爭取主動,要當天和尚撞天鐘,而且撞鐘就得把鐘撞響!這就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忠於職守,效命朝廷。也就把他的忠君報國誌向,體現到了具體行動上,於是也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什麼事情也不乾,是專到下邊走鄉串村,在全縣範圍內,去到各地微服私訪。要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先從下麵入手,要先掌握第一手資料,爾後再尋求解決辦法。所以袁大人就在來文安之前,就已經立下了鴻鴿誌願,還定要乾出一番事業不可!所以,也早就有了思想準備,決心要在此紮下根好好乾,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全拋灑在文安大地上。 再說這裡的地域環境,經濟狀況,財政稅收,人口土地,等各方麵情況,都需要盡快了解,有些關係也急待於疏導。比如說全縣境內,有多少個官紳老財,他們都是啥樣的家底?家中有多少財產土地,以及其它很多事情,他都必須準確掌握。故而,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袁大人每天都是早出晚歸,他一不穿官服,二不帶衙役隨從,隻是隨身衣服,打扮成平民百姓模樣,到民間去了解貧民疾苦,與勞苦大眾屈膝交談。到了中午,肚子餓了啃乾饃,渴了到百姓家中喝幾口涼水,晚上要回不了縣城,就在農民家裡住一晚上,反正也不管是草屋、磨房或廚下,夜裡天冷,就圍住人家的鍋底門取暖。有時,還在人家柴禾垛裡睡上一覺,將近有一兩個月的時間,他幾乎跑遍了整個文安縣全境,這樣以來,他不光知道了很多情況,心裡頭也有了譜,同時,也更有利於他以後開展工作!這正是: 調查研究做在前,則把情況記心裡; 隻要胸中有了數,以後辦事才清晰。 俗話說劈柴要看紋理,做事還須講規則,縣令袁大人也停會來事的,當外出的事情一完畢,便著手專門處理衙門裡的事情。他準備要在縣衙內部進行整頓,所以有些工作就需要從頭打理!如原來手續不建全的需要彌補,沒有立規矩的就得馬上立。另外,有些問題的處理他還需要,調查了解之後再做安排,特別在人事安排上,又確實得根據每個人的,司職情況才能做出決斷。因為前一段時間,他是隻顧下鄉了,但對於衙門裡內部的事情,他也聽到了一些和了解了不少,接下來他又靜下了心,就專心處理衙門內部的事情。 這天,袁大人就讓師爺寫出一份告示,便在城裡主要街道上四處張貼,同時又派人到下鄉張貼,就是要讓全縣百姓都知道,如今文安縣又換了一個新縣令。誰家要打官司告狀,或伸冤報仇就請到縣衙裡,去找新來的縣太爺鳴冤叫屈,而且要相信這位大老爺,會給黎民百姓們做主!實際上,就是一張安民告示。然而告示一貼出,就有人前來告狀,他們見縣太爺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有人就感到很失望!甚至還有人,狀也不告了要回去!換句話說,就是官司不打了,因為他們對這位年輕的縣令信不過。 由於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個小毛孩子靠不住,也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雖然為當地人的父母官,但平民百姓對他卻是不相信。因為在此之前凡來這裡當官的,若論起年齡都比他大,經驗也比較豐富,而眾人都在心裡說:這位大老爺小小年紀,他還能勝過前麵幾任?若能勝過,那太陽就要從西麵出來了。說穿了就是大家信不過他,所以很多對他不抱希望!但是實踐證明,恰恰相反,事物不是絕對的,也是他以自已的實際行動,給文安人民做出了樣子,讓很多孤陋寡聞,頑固不化的人,以及因循守舊的想法,徹底打消和破滅了。但是也不排除有個別人,還會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而接下來就有更多的人,都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便來到縣衙告狀。 這天,就有一位彎腰駝背的老漢,來到縣衙裡擊鼓告狀,隻見他滿臉皺紋,渾身衣服襤褸,而聲稱是專門來找,新上任的大老爺伸冤的。然而,那袁大人一聽堂鼓響,就知道有人來告狀,他便馬上更衣換上官服,穿了官靴,就看他頭戴烏紗冠,來到了大堂之上。這時候他一看,所有衙役人等都已經到齊了!如師爺早就把筆墨紙硯,準備好放在了書案上,也就等著大老爺審問案情,他好錄供做記錄。 再看三班衙皂全都列站兩邊,他們人人手持黑紅木杖,有的擰目瞪眼,有的雌牙咧嘴,看其陣勢縣衙大堂,就仿佛似閻羅殿一般,是森嚴肅穆。而衙役和師爺就如同,黑白無常及鬼使判官,一個個真可說是,威風凜凜,張牙舞爪!倘若是膽子小的人看了,就有可能會嚇掉三魂。然而,就在大堂正中擺有一張公案,不光上麵放著官家大印,同時,還有文房四寶和飛簽火票,以及縣太爺用來嚇唬人的驚堂木!或許有人會問:“何謂驚堂木?” 其實就是跟賭博場上,賭徒們使用的壓寶盒差不多,其寶盒為四四方方,而驚堂木卻有點長方形,材料一般都是用紫榆、紫檀、或烏木所製。因為以上幾種木頭,一是有重量,二是拍在桌子上也響亮出聲音!所以舊時代的官員,也就是封建王朝時代,官老爺在公堂上審案時,摔的那種東西。同時也是那些官員們,發怒泄私憤和嚇唬人的!可能有人會問:“過去的官員為什麼要摔它?”其實要我說:“一是為了顯示權勢;二是為了耍威風;三是要給自已加油鼓勁!”所以要用黎民百姓的話講,那就是: 官府衙門門朝南,百姓告狀需交錢; 大小官員都受賄,大多都是黑心肝。 咱們說到這裡,或許還有人要抬杠,說他見說書和唱戲人,也經常摔那東西為什麼?要我回答這個問題,可是我說:“他們也是比照摸仿驚在窮摔。再說,封建王朝的官府衙門裡,在案桌後麵放有一把,像是用紅木做的太師椅,又被稱為金交椅,上麵還雕刻著各種有趣的花紋,如鳥獸花蟲和山水等!有點扯遠了,我再把事情拉回來。 卻說知縣袁大人就坐在大堂之上,他的書童也就是他表弟曹旺,則站到案頭的一端。在公案的右邊是師爺的案桌,上麵已鋪好了紙張,有一桿七寸長的竹筆就放在筆架上,看來也是在審案時使用它來錄供的。再看坐在桌子後麵的那位師爺,約有五十多歲,身著靴帽蘭衫,滿臉皺紋如刀刻,頦下留著一綹長胡須,眉赤麵黃。身體雖然瘦弱,但在他一雙眼睛裡,還似乎充滿著深刻的,智慧和包負!而且一看就像個文人,及一位老學究的樣子,這個時候他正在磨墨。原來,也是在為錄供做準備,若用土話講,他就是公堂上的記錄員,此人姓馮,字文耀,很巧妙的是,他和袁大人的名字,除了姓氏不同外,後麵的兩個字卻又調了位置,而這位老先生的家就住在縣城裡。 據說,他們家的人世代都經商,到了他父親那一輩,弟兄們也多,他父親也不會經商做生意,就坐吃山空,後來家中就一貧如洗,他是靠舅舅資助才讀了私塾,經歷了十年寒窗後隻考上個秀才。也總想做官,以後又在深造,可是命運不濟沒有福氣,又屢考不中,懷才不遇,到現在還是個秀才!不過可以再加個“老”字,為了養家糊口,他是靠親戚朋友幫忙,才委身於官府衙門裡當了個師爺。 有句話叫讀書多了有學問,而經驗豐富又是知識,像他這樣的人傲氣還很大!所以有人就說:“凡是有知識的人一般腦後都長有傲骨,他們時不時地都要表現出來”。這位馮師爺也是一樣,他雖然端了官府的飯碗,可是對於官場裡烏七八糟的東西,也總是看不慣,比方說他與上幾任知縣打交道,看到那些人貪贓枉法,隻是光搜刮民財,喝黎民百姓的血汗,而就是不為老百姓辦事,他見了就有氣。有時候一來情緒就頂撞上司,當時也把縣令氣得隻瞪眼,凡是衙門裡的人,都很了解他的脾氣和為人,都稱他為“抗上英雄”。 今天,也是知縣袁大人來到文安後第一次審案,可說他也是大姑娘坐轎——頭一回!所以心裡也難免有點發怵。換而言之,就是有些怯場,但是他還得打腫臉充胖子,像不像也得拿揑著有那三分樣!說到底他就得端出架式來,則不能讓別人看出來他心虛,要不然就會讓人笑話。而這時候就聽大老爺,先是痰噪了一聲,也似乎好像是,有意識的在裝模作樣,然後,就看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才開言問道:“方才是何人擊的鼓?” 衙役班頭稟道:“回老爺的話,外麵有一平民百姓要告狀!” “嗯!快把他帶上堂來!”袁大人吩咐道。 衙役們不敢怠慢,馬上就出去兩個人!也隻是一轉眼的功夫,他們即刻就把人帶上來啦!原來,那擊鼓人就在大堂口外,所以就往返得快。衙役們把人帶到了堂上,隻見那擊鼓人年紀約有五十多歲,已經是彎腰馱背胡子拉喳的,又是剛剃個光頭和打著赤腳,穿的衣服渾身襤褸,衣衫上也打得補丁摞補丁。但見他目光呆滯,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其麵部和脖子裡都有傷痕,衣服上流的都是血,無疑也是受了欺負是被別人打的,因此,才來縣衙擊鼓告狀。就看他戰戰兢兢,走到公案前雙膝跪下,口稱:“大老爺在上小老兒有冤枉!”也隻說了這一句話,便就泣不成聲了!有道是: 人要傷心就流淚,老漢必然有冤情; 心裡委屈憋不住,見了老爺放悲聲。 知縣袁大人見他淚流滿麵,就覺著十分可憐!於是就和風細雨地安慰道:“請問老人家,你是因為何事如此傷心?也不必難過!還請如實講來!俗話話,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但不知你家住哪裡,姓甚名誰?有何冤枉?但要相信本縣令,我會秉公斷案的,你有什麼為難之事,就請您快快從實道來。” 在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冤死不告狀,餓死不做賊!”要說這位老漢,也是在萬般無奈地情況下,沒有辦法了才來告狀,可以講這也是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所以,他是膽戰心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非常害怕。他聽了大老爺的話後,則就止住了哭聲!接下來就訴說道:“小老兒俺姓趙,叫趙五斤,家住城東十裡大餘莊,隻因為鄰居餘家蓋房子,占了我家的宅基地,為此俺與餘家發生爭執。那餘家老四卻蠻橫不講理,他打了我說是活該!俺也氣不過才來告狀,想讓大老爺您給評評理,並要為小老兒來做主。” 原來,在城東十裡也確實有個大餘莊,村上有七、八十戶人家,總共四五百口子人,而大多數家庭都姓餘,莊上隻有幾家姓趙、姓李、姓潘的雜亂姓,這位趙五斤隻因為脾氣倔、人耿直,才被人們稱為是個老倔頭。他家就住在大餘莊村西頭,隔墻鄰居家姓餘,共有兄弟六個,靠著人多勢眾拳頭硬,就在村裡橫行霸道!總以狗眼看人低,與村裡人搞不好關係。從古到今,尤其是在農村裡,門子風也比較盛行,而在餘家兄弟們中,有個小名叫狗子的,因排行第四別人都管他叫餘老四,或喊他叫餘四狗。由於他在村裡是個賴貨,一些人都恨他,後來,就有人故意叫跑了調,便喊他叫“餘死狗!”而餘死狗也確實太壞了。他倚仗著兄弟們多有勢力,就在村裡非常兇惡,不光是經常欺負人,他的頭還不好剃!且就連他的哥哥、弟弟,以及老婆孩子們,也都是惡茬和十分難纏。這位餘四狗在村裡,整天不是咒天罵地,就是無事生非!今天打東家,明天鬥西家,反正是經常尋釁找事,四麵樹敵,動不動就要與人拚命!是一個十足地流氓惡棍。若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