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回 幾經輾轉到半島 夫妻捕魚遇臺風(1 / 1)

麒麟轉世 袁清義 7524 字 2024-03-16

然而,有多數人遷徙去了南邊,便在那裡安家落戶,成了那裡的永久居民,直至後來,卻形成一些民族部落!後來又同樣,也從遼東及長白山一帶,去了一些人拖家帶口的人,而且是有男有女,大部分都以家庭為單元,凡去那裡的人都是,開荒種地,打漁補網,之後還娶妻生子。要是具體一點講,到那裡的人都是,來自天南地北,長城內外,或叫關內、關外,大家在那裡定居生活,一是因為躲避戰亂;二是為了生存活命;三是要避開兇猛野獸的搔擾。所以才到那種偏僻荒蕪的地方,去居住生活和繁衍生息!因為那裡人既自由、又開放,他們之間相互通婚,自願結合,大家集結在一塊,一開始是同打虎、共吃肉,到了後來才逐漸分開,各過各的。據考證,在他們那些人未去之前,那裡全屬於荒涼之處,自打他們去了以後,那裡才有了人類群體,所以,他們那批人就成了,那裡較早的人類祖先。   然而,那裡也正是現在的朝鮮半島,後來則就有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因為有資料記載,公元後三世紀至四世紀,當時在此半島上,也正為三國鼎立時代,他們互相爭霸稱雄,到了公元六世紀,其新羅就漸漸變為了強大!之後便與中國唐朝聯盟,先後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實行了三國統一,才結束了分裂局麵。我上邊所講的這些,則要比楊大和及張闖、劉憲、陶立仁、姚智勇等人,去那裡大約還要晚八、九個世紀,以致於近千年。   然而,朝鮮半島南部的地理緯度,又處在北緯三十六、七度線左右,其日照氣候條件也與中國,長城以南地區大致差不多。它的最南端又和中國大陸的,江蘇、安徽相平行,由於那裡為半島,其東、西、南三麵全為大海,則屬於海洋氣侯,其自然條件就比較惡劣。實際上,那裡每年及乎都要,遇上幾次臺風,一般不是有特除情況和萬般無奈,誰也不會到那裡去生活。所以那裡則是,地廣人稀,渺無人煙,平時都見不到人,有時候碰巧了也許會,遇上少數或個別人,但隻要追根溯源一詢問,對方就會告訴你。他們的先祖都是華夏人,其老家原籍就分散在,中土的各個地方!也是在很早以前,為躲戰亂和做勞役苦工,才從中土先到遼東,後又遷徙去到那裡的……   筆者在研究有關歷史材料時,就聽人講了一個笑話,說很早以前,在朝鮮半島上騎著馬不停的跑三天,也看不到幾個人,如果能在一處看到有三、五家的住戶,也就相當不錯了,就說明你走了運。可想而知,那裡的人口是多麼的稀疏!其實這都是真話,並沒有誇張和形容。卻說以楊大和、張闖、劉憲、陶立仁,等為首的一夥人,當初能逃離修築長城工地,已經是萬幸了。之後又歷經千難萬險,到半島上生活紮下根,也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或叫做一段了不起的神話!他們也改寫了自己的歷史,或叫把歷史頁麵又翻過一張,從此又獲得了新生,過上了後半輩生活。   大家換了一處新環境,又需要打鑼鼓另開張,還得從頭開始做起!而他們又都出身貧苦,能吃苦和能受罪的人,平常就不知啥叫困難,所以再苦再難都能過得下去。如果按照一些人的說法,艱苦也可磨練人的意誌,同時又能培養一個人,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麵,也無須說他們還得自食其力。簡而言之,要生存就須創造條件,改變環境,而首要的任務,眾人就必須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於是,就先動手伐木砌墻,隨後便搭起了居住的窩棚。接下來,又進行開荒種地,自力更生,種植莊家!他們也很快就創造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為在半島上生活、棲息和繁衍後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後人有詩曰:   殺死工頭作抗爭,海角天涯逃性命;   輾轉來到半島上,開始打拚後半生。   條件艱苦無所懼,意誌堅強奔前程;   克服困難可搬山,開創局麵奔前程。   前麵說過,朝鮮半島三麵環海,隻有北麵接壤中國遼東。要說來也巧,就在那離海邊不遠的地方,還居住著一家崔姓的漁戶,後經打聽才知道,他們也同楊大和、張闖等人一樣,是前些年從遼東搬過來謀生的。崔家的老漢也年過花甲,又與老伴張氏老倆口膝下無兒,一生隻有三個閨女,大女兒起名玉秀,二女兒取名玉葉,三女兒名叫玉姬。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語,幾個閨女也都大了,按說也早該嫁人啦!因為那裡人少,也就不好碰上合適的,所以,崔家老兩口也正在犯愁。   而可巧的是楊大和一夥人,這一來也算是既合適又巧得很,崔老漢與老伴一商量,老兩口就決定要招楊大和、張闖、劉憲三人,入贅為上門女婿。並主動提出要把大妮玉秀,許配給楊大和為妻;二妮玉葉許配給張闖;三妮玉姬許給劉憲當夫人,這一下老崔家可熱鬧了。因為他們家這回一次就招了三位女婿,老兩口不光打心底裡高興!也使壓在心中的一塊石頭,一下子落了地!還把所有擔心和憂慮都放下了。也就是說,從此以後他們家裡再也沒有,什麼大事需要解決和發愁了,更不擔自己老了沒有指望,最終沒人養活沒有著落了。   如今,他們一大家子都生活在一起,有打裡的有打外的,一家人不論男女,乾活勞動都是好手,三個門婿乾啥也都行,他們居住的地方也離海邊不遠,不僅有利於下海捕魚,還可以開荒種地。後來又接連蓋了幾棟新房,三對小夫妻也分別各住一棟,生活的提高,條件的改變幸福也就來了!然而,也都是經過了他們自已的雙手,通過不懈努力而收獲到的。又過了一段時間,就在崔老漢的主意下,幾個女婿自己動手,便合夥打造了三隻小船,一家人在農忙時,就耕種勞動齊上陣,農閑時便分頭下海捕撈魚蝦,以及水中生物。或許是這就為走了運,他們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我在此也就不細表了。   卻說這一天,他們家的幾條小魚船同時出海,楊大和、張闖、劉憲三人,各自都帶著自己的妻子,劃船離開了岸邊,便向遠方大海的深處駛去。對於別的兩對夫妻,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接下來就單講楊大和,與他的妻子崔玉環二人,皆因在近處沒有捕到魚,夫妻倆一商量就搖擼奔向了遠海。按說他們想法和願望都是美好的,心想著非要打些大魚才要回來!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還沒有走出多遠,海上卻突然起了大風,然而,俄傾之間風越刮越大,其實也是現在所說的臺風。大家都知道,浩瀚的大海無風幾尺浪,尤其是在臺風來臨之前,先是雨伴隨著風連刮帶下!在那過去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也沒有人把風按級別論,在當時人們都不知道,什麼是颶風和臺風,並且也更不知道哪場大風,究竟刮有幾級。   眾所周知,在朝鮮半島以東又是太平洋,每次臺風又都是由大洋上,產生的熱帶氣旋而形成的風,則稱為臺風和颶風。尤其是在西太平洋上,一般都是由巴布內新幾內亞以北,與印度尼西亞東北方的洋麵上,由開始生成風然後向西和西北,襲經菲律賓和我國臺灣,最終還要橫掃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及大陸。其次還有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的一些諸島,當時風也越刮越大,雨又下得特別暴,洋麵上便湧起了一排排的濤天巨浪!那楊大和與妻子玉秀駕駛的魚船又小,也可稱是一葉小舟,人又根本掌控不住。再說洋麵上則是洶湧澎湃的波濤,揚起了道道數丈高的大浪,就好似山脈和丘嶺,兇猛的拍打和推著小船,則猶如人彈杏核,及用樹枝、細竹竿甩泥丸一樣,使他們的小木船有時在浪尖上,上竄下跳或滴溜溜打轉。   然而,小船又被浪濤裹攜,有時還在水裡鉆進鉆出,也象蕩秋千甩來擺去!多虧他們的船在船舷上邊,釘有木板是封閉死進不了水的,要不一進水也必然沉沒,夫妻二人則是非死無疑。所以他們在船上就如,蕩秋千和坐搖藍一樣極其危險,因為小船是無法控製的,楊大和夫妻兩人就隻能趴在船上,用手死死地抓住船上木板。一時間,真可說是臺風呼嘯,大雨如注,巨浪滔天!那老瘋婆發起威來,就連天帝和宇宙神都生氣了,而東海老龍王也聽他的話,甚至使整個太平洋都在怒吼!就正如古人所講:“雲遮一天墨,浪蹴半空花”。說句大實話,此遼闊大海上的風浪,可比豺狼虎豹兇惡得多,如果膽小的人見了,一下子就能被嚇死!所以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也就隻能橫下一條心了。   既然到了這時候你就是怕,就是喊就是哭也沒有用!反正到頭來隻不過是一死罷了,這次是活是死都得憑天由命!然而還是古人說得好:“天下萬物生於有,一切都應隨自然!”我認為這就是唯物辯證法,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要說人世間本來就有一些怪事,它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這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也同樣都不例外,夫妻就該有此一劫。也許就是上天的安排,或叫神靈的護佑吧!再不然就是老龍王,以慈悲為懷大發了善心,也好像專門庇護了他們。故而也真有點邪門了!他們的捕魚小船就在,大風大浪中跳來蕩去!而始終都沒有被巨浪掀翻!你說這事奇怪不奇怪?所以後人有詩曰:   悠悠蒼穹無邊際,風魔龍神發脾氣;   浩瀚大海波濤湧,尤如末日覆天地。   俗話說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風停了,雨住啦!他們的小漁船就在浩瀚的大海上,是隨波逐流一直的漂!究竟有多少個日日夜夜,反正夫妻倆誰也記不清楚。結果還有一些魚兒,蹦到了他們的船上,而人到了饑餓的時候啥都能吃!於是他們夫妻餓了就吃魚蝦,渴了則喝海水。有人說:“海水鹹得很無法喝!”然而人到哪一步說哪吧!真要到了一定時候,連樹皮草根都能吃!所以,小木船在海上是漂啊!漂!一直漂下去了……   災禍也有盡頭,大風終於停下來,雨也不下了!那久違太陽又是羞答答,不好意思地露出了臉,一時間又讓大自然,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一切又都如常了。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二人,最終卻被漂到了一個島嶼上!他們的小漁船也被,濤天巨浪推到了岸邊,此島上雖然有山有水,但是卻荒蕪人煙。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夫妻,二人就被困在了荒島上,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所處的位址,究竟是在哪裡,如若要想回去,真可說比登天還難了。但是這對於他們夫妻二人來講,好象是活與死都無所謂了,也可說他們夫妻即是僥幸、又屬天意!然而就會讓筆者想起了,自鴻濛初開,才有了宇宙的歷史!從此地球上才慢慢有了生物,而接下來又有女媧補天和造人,從此以後就有了人類。   人為了活命也必然要掙紮,所以毛澤東就講:“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他講出了一個自然法則,那就是,人活在世上就得克服困難,改變環境,與大自然抗爭。換句話講,別說是人,就是動、植物和一切生物,要想延續存在也得經常不斷的,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否則的話,就生死關都過不了。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二人萬般無奈,就隻好在那裡從新生活安家,也許這就是他們的命中注定!或者叫上天事先就為他們安排好的。而夫妻兩人這次沒死已經夠僥了,如今能活下來也是天大的幸事,兩口子都感到十分滿足了!再說,世上的人無論是誰,真要是被逼到了死角裡,為了生存活命都會主動奮起抗爭。有句話得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夫妻二人雖然來到了,一個無著落的新地方,但是日子還要過以後需生活,眼前也隻有走一步說一步,換句話說,就叫走到哪裡算哪裡!要想繼續活下去,現在,一切都需要自己動手,自食其力。   人們常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如今他們也是有山靠山,無山自擔!而人的勇敢和智慧,一般情況下都是在,惡劣環境下被逼出來的!正所謂:有壓力才有動力,就是這個道理。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兩口子,也隻有在島嶼上定居下來,夫妻倆都有一雙手,又是農民出身不怕困難,既然到了這一步,也隻有安下心來好好地,從新規劃下一步的生活。人到有路,虎到有山,車到山前必有路!但前進的路還是比較曲折坎坷,所以有困難就須要想辦法克服!也隻有橫下一條心,通過艱苦奮鬥和抗爭,最終才能取得個好結果。要說乾活勞動兩口子誰都不惜力,他們還仍然操起了舊業,就在那荒蕪人煙的海島上,開荒種地和下海捕魚,從此就在那裡紮下了根。不論怎麼說那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夫妻二人都想繼續活下去,要生存就得掙紮!甚至有時還得拚命,隻有這樣才能繼續下去。   凡是生長在海邊上的人都知道,漁民要出海捕魚一般都是好幾天,甚至長達個把月的都有,而船上就需攜帶鍋、碗、瓢、勺等,幸好他們來時,船上還保留有這些東西。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夫妻,就在無有島上又從新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萬事開頭難,頭三腳又難踢!可是也能逼迫人窮則思變。再說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在那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居住,不光是艱苦困難兇險也大,然而他們又孤苦零丁,連個說話的鄰居都沒有,而困難再多都得咬住牙過。好歹一般事情,也都難不倒夫妻二人,無論是出海打魚,還是耕田種莊稼,又都是他們的拿手活。   剛一開始生活上,就隻能吃魚蝦、喝海水,而樹林裡野果也有的是,但就缺少米麵糧食,於是,他們就找到幾種草籽,進行種植和培育,後來就成了一種野喬麥。他們所處的位置,本是一個大的島嶼,但也不知道有多長、多寬,其麵積究竟有多大,然而,他們也根本不知道哪是哪。或許周圍能有幾千平方裡?而且在不遠處還有丘嶺山區,以及河流湖泊,那裡的植物不僅是生長得荗盛,林子裡還有極少小動物在躥來跳去!也卻似乎另一個世界。有句話叫“既來之則安之!”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兩口子,如今他們就是想回去,可也是萬萬不能!換句話說也別想。而年復一年,日久天長!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二人,便在那無人島上,早起晚睡,耕田捕魚,繁衍生息,又開花結了果!接下來,就生下了一大群子女,也一代傳一代,人口越來越多,   卻說楊大和與妻子崔玉秀二人,就在那荒蕪人煙的海島上,種田捕魚,繁衍生息,直到後來,他們的子子孫孫,就遍佈了那裡的島嶼,楊大和與崔玉秀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那裡最早的祖先,人們又稱那裡為扶桑。其實,人和動物都是一樣,需要繁殖生育才能發展,同時又與種植穀物差不多,先把種子埋到土裡,然後由發芽、生根、長出苗、結出果實,乃至於逐步擴散,而層出不窮的循環,也就促使了人類發展。例如初開始,也隻有一粒種子,待種下後結出果來,在數量上就又增加了一些,倘若再周而復始的循環,時間一長就會越增越多,甚至還要翻多少倍。   比如說,從過去的扶桑到現在的日本,其開疆破土人就是,楊大和崔玉秀夫婦!實事求是的講,他們才是那裡,真正的最早創業人!而日本大和民族的產生,則就是來自於楊大和的名字。再講日本的文化和習慣,也是同中國的文化一脈相承,如果追溯淵源,也屬於是從中華民族文化中,派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就說他們提倡忍讓!實際就是中國人說的謙虛與禮貌。他們的武術及體育發展,如柔道、空手道中沒有粗野動作,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的武德!此外,日本人還用毛筆寫漢字練習書法,僧侶教徒們模仿誦經,等等,如要考證歷史,也全是從中國學去的……   據史料記載,唐朝時候,他們又更進一步吸收了,中國文化的筋骨脈胳和要義內涵,諸位還可以看看日本的風俗禮節,也同樣大都是引用中國形式,使用文字也是中國的漢字。當然,還配合著一些,橫豎拐拐,及點點叉叉等,其實也正是當年,楊大和因不好好上學念書,就隻讀過不足一年的私塾,而把中國文字沒有學深、學透、學紮實的原因。故而對於沒學到及不會的字,也隻有用橫豎點點,以及拐拐叉叉來代替!總而言之,日本人一直延續至今,還仍然使用的是中國文字,其中,就包括“大和民族”與他們的祖先,楊大和的名字淵源很深!筆者綜上所述,也就是最早發生在,扶桑那裡的一個故事。   也許今天的日本人不相信,或不願意承認和接受這一事實,但是禿子頭上趴狗鱉(又義狗蠍子)明擺著哩!不管承認不承認,反正也沒人去強求。關於日本人的歷史淵源,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可以說從古至今都是,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眾說紛紜講法不一,其版本就有很多,下麵我就簡單舉些例子作以說明。僻如首先有說:“秦時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又說各是五百)渡海去扶槡求仙藥,而一去無歸!後來有人猜測,說他們沒有求到仙藥,回來怕被皇帝懲罰,就在那裡落戶了”。但還有人說:“他見那裡環境很好,當時也就他們那些人,一切又能自由隨便,所以定居不回來!從此就在那裡,撈魚捕鯨,開荒種地,繁衍後代”。   其次,還有人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為了躲避戰亂,有些難民就逃亡到海外,但是有不少人則去了扶槡,也就成為了那裡的居民”。   再者,又說漢、唐及南北朝時,我國東部沿海一帶,又有漁民遷徙到那裡去的,更是無計其數!”總之,各種說法有很多,我在此也不一一贅述了。我以上講的幾個版本,既不否認道士求仙藥,也不排斥別的資料記載與說法,因為我上述所講的那些故事,也是歷史上在民間一直流傳的故事,同時又有新的內容。據說,還有人為探討這一問題,又曾費了不少心血。我的綜上所述,究竟有沒有道理,符不符合客觀實際,還請大家進一步去學習、研究,中國的過去歷史,但是,情況也比較曲折復雜,反正信不信由你!有詩為證:   出海捕魚遭橫禍,被風吹到扶桑國。   戰天鬥地墾荒島,繁衍生息種子播。   一代一代往下傳,歷史綿延如長河。   從古到今有記載,時光老人最清楚。   倘若知要後來事,下回書中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