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互助、忠善、奮進”的精神,成了劉、張、陳三姓的祖訓家規。圍屋精神代代傳承成了佳話和世人的楷模。 劉家祖堂神龕上方掛著三張畫卷,平時卷起不讓人看,隻有初一十五、逢年過節才會展開讓後人敬奉朝拜。中間畫像是劉殷,左右兩邊孔子、華佗畫像。 據說這三幅畫都是劉良友的手筆。劉家是書香門第教育世家、祖傳醫術醫藥世家。 劉殷公稱:教書育人、治病救人是最高尚的職業,教育子孫要代代傳承。他的兩個孫子,鵬波行醫越波教書。 從此,鵬波公把醫術代代相傳,越波公係下代代都有教書匠。 這三幅畫像象征劉家祖訓,告誡後人時刻銘記在心。 劉家祖堂從劉良友創辦私塾學堂以來,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重視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為南坑村培養了一批批社會有用人才。 劉家私塾學堂常規招生三十左右,學費沒有固定多少,有錢人多一些,窮苦人少些,圍屋的孩子不收學費。這是劉良友先生傳下來的規矩,代代相傳。 劉家不是靠辦私塾養家糊口,田租、店租足以確保全家生活無憂。 劉象禹是劉家長輩,也是私塾學堂的老師。私塾學堂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連續讀五六年,窮苦人家的孩子讀二三年就有可能休學。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給老師上課帶來困難,需要分組、分科,甚至一對一進行授課。 劉德崗是長子,有時間也會頂替父親上課。 他對學生隨意性較強,教學方法靈活,講課妙語連珠趣味性強。隻要他來上課學生會歡聲雀躍,讀書也會特別認真。劉象禹知道自己年紀大,也該退位讓賢了。 “兒子,我年紀大有些力不從心了。我把這些孩子交給你,希望你有所擔當把孩子培養成優秀人才。”劉象禹對兒子說。 “謝謝父親的信任!我喜歡這些可愛的孩子,一定不會辜負您的希望。”劉德崗毫不客氣地接下了教育後代的光榮任務。 端午節前一天是“節敬”日,學生家長會來給老師送禮,順便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劉象禹趁機把自己退休的想法征求家長的意見。 家長們都知道劉德崗德才兼備,也經常聽孩子們反映德崗老師對學生好,講課水平高,怎麼會有異議呢? 劉德崗老師三十多歲,身高一米七左右,身材不瘦不胖,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聲音很響亮。他對待學生平易近人,對教學工作非常嚴謹。他像父親一樣,嗬護著每一個孩子。 劉象禹老師在教學方法上,完全沿襲傳統的注入式。凡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教學內容,新生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老生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教學詩詞楹聯。 劉德崗老師教學方法有所創新,把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用小案例、小故事透徹教學內涵,學生經歷“聽、說、讀、寫”的過程,學得快記得牢。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現實運用教材,天文、地理、計算和部分著名文學作品。 劉德崗老師非常重視課外閱讀,常常親自去縣城購買書籍,在學堂隔壁小房間辦起了閱覽室,允許學生把書借回去看。 話說孫家返祖歸宗圍屋易主,引進善良人家陳茂仁、張鬥養,成了劉、陳、張三姓主人。 劉象禹年齡最大,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自然成了圍屋第七任堂主。圍屋三姓親如兄弟,銘記歷史傳承圍屋精神,以新姿態書寫圍屋事業發展新篇章。 圍屋劉世春、陳安昸、張金寶仨小孩年齡相當、性格相近,懂禮儀、講義氣,很討人喜歡。他們在一起讀書、寫字、畫畫,尤其喜歡看書、講書。 劉世春是劉德崗老師的兒子,有些學生對老師的兒子有幾分懼怕,處處相讓。但是劉世春藹然可親平易近人,沒有一點特別之處,久而久之也就毫無顧忌誼切苔岑。 劉世春酷愛讀書愛書如命,每每新書上架必他優先,有些霸道行為,大家敢怒不敢言。那是老師買的書,老師的書就是他的書,誰還敢生端異說? 父親每次出差回來,他第一個接背包然後探囊取物,要找的就是書。劉德崗知道兒子的愛好,出遠門絕不會忘記買書。隻要有新書、好書,再緊缺難買也會不遺餘力買回來。 清明節後第三天,劉德崗去大嶺背老家祭祖,托關係走後門買了幾本好書,其中有一本《三國誌》。劉世春如獲至寶找個僻靜處看了起來,連最要好的陳、張兄弟都被蒙在鼓裡。 他們仨是形影不離的鐵桿兄弟,見不著影自然四處尋找。陳、張在圍屋內外找了個遍,終於在梨樹園裡抓個正著。 “好啊!你這個混蛋找得我們好苦,在看什麼神秘書啊?”劉世春正看得入迷,哪有心思理睬他們的責備? 啊!原來是《三國誌》,早有耳聞的好書。兩個頑童同時撲上去,抱住劉世春的手臂,一陣戲耍爭來搶去,嘻嘻哈哈扭成一團。劉世春懼怕把新書弄臟弄破,隻好答應六隻眼睛同時看這本書。 這怎麼行?看書速度快慢不同步,且劉世春已經看完二回,不想返回去看,也沒有耐性等他們追上來。 陳安昸建議,說:“世春哥,我看這樣行不行?一本書三個人同時看不現實。你先看,我們不看。但是,你每看完一回要停下來講給我們聽。” “行!我現在就把第一回講給你們聽。”看書和講書是劉世春的強項,從小父親嚴格要求他“聽、說、讀、寫”要同步訓練。 劉世春把書合上,用自己的話口述《三國誌》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軍英雄首立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 次日,劉備、關羽、張飛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 一個講的頭頭是道,二個聽得津津有味。張金寶還沉浸在故事情節之中,沒有回過神來。陳安昸往他肩上一拍“講完了,發什麼楞。” 他看了看兩人說:“我的大腦在重復一個關鍵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是多麼的豪邁,俠肝義膽、生死與共、視死如歸。” “我有同感,有這樣的兄弟死了也心甘。”陳安昸說。 “我們仨也結拜結拜,長大了從軍保衛疆土報效國家。如何?”劉世春提議說。隻見陳、張擼起袖子大聲說:“行!正合吾意。” 十幾歲的孩子想象力豐富,愛模仿英雄人物。他們說乾就乾,學劉、關、張來個梨園三結義。 陳安昸回家拿香燭;張金寶去祖堂偷來供品;劉世春把父親泡好的一壺九龍茶拿過來。 在一棵大梨樹下,點香燭、擺供品,灑滿三杯香茶。三人跪地而拜,然後說誓言:“蒼天為監梨樹作證,今天我們仨義結金蘭,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傳承圍屋精神,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言畢,端起茶杯一飲而盡。按年齡拜劉世春為兄,陳安昸次之,張金寶為弟。 劉德崗從裡間出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看見兒子拿走了茶壺、茶杯,就尾隨過去,躲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看個究竟。他看見孩子們有模有樣有板有眼不像兒戲,索性給他們上一堂勵誌教育課。 “好!說得好,有理想,有誌氣。”劉德崗老師使勁拍手稱快。 三個毛小孩看見老師來了有些不好意思,慌忙在土坎上墊些枯草扶老師坐下。 劉德崗老師坐下來,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自己的見解:“劉、關、張三個人能結拜為兄弟是因為他們都講義氣,甘於承擔風險。不僅有義,他們還誌同道合。在此後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終於開創了蜀漢基業。他們是歷史的英雄人物。” “我們現實中也有這樣的英雄人物,劉殷公和孫順貴公是異姓兄弟,他們誌同道合、肝膽相照,同心合力建起了永興圍屋,靠智慧和雙手發家致富,使圍屋興旺發達不斷壯大;在劉象文和孫景祥前輩的領導下,圍屋劉、孫兩姓誌同道合、精誠團結,麵對疫情肆虐,封圍屋抗疫情,寧可犧牲自己也不讓疫情擴散,保護全村人的生命安全。這是英雄壯舉,這就是傳為佳話的圍屋精神。” “這告訴我們:如果想有一番事業的話,就要找誌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同舟共濟。為了自己的理想,就有無窮的力量去抗爭。” 劉德崗老師最後說:“我們從小要樹立自己的理想,認真讀書,發奮努力,向著理想勇敢前進。我們除了要有理想有誌向,還要去麵對它,挑戰它,克服困難去實現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