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崗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看初孝①的人絡繹不絕。 陳員外迷迷糊糊從床上爬起,太陽已經一桿子高了。 “老爺喝酒出事了。”有個仆人說。 那仆人看見陳員外出來說話戛然而止。 “誰出事了,我不是好好的嗎?”陳員外質疑地道。 既然主人問起,仆人隻好如實相告。 “啊!”陳員外慌了,拔腿就往圍屋跑。 一片烏雲擋住了太陽,天色暗淡。 整個圍屋陰沉沉的,風呼呼地刮著,門口的樹在搖晃,烏鴉在上空不停地盤旋。 陳員外踏進圍門石檻②,腦子裡一片迷蒙,身體開始失重,似乎要飄起來。一種掉入黑洞般的感覺瞬間變成淚水從眼中奪眶而出。他不敢相信,如此相視莫逆的鐵哥竟然撒手人寰。他在悲痛中懺悔,悔恨自己不該放縱不拘毫無節製的痛飲,明知他人年歲已高久病初愈。 罪過,負罪感如金箍纏繞身心。 他來到靈柩前雙膝蒙跪,重重磕了三個響頭。然而嚎啕大哭捶胸頓足,恨不得把自己撕個粉碎。 “員外不要難過,我們劉家不會怪你。我的大哥命數已盡,天王老子也攔不住。”劉德林走過去勸說,把員外拉進自己的家裡喝茶。 “德林弟,是我害了大哥。我有罪!”陳員外檫了檫眼淚。他們雖然異性,是一起長大的鐵哥們,常常用兄弟相稱。 “陳兄不要內疚,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誰都有那麼一天。隻是大哥的噩耗來得太突然了。”劉德林安慰道。 “這件事因我而起,是我沒有照顧好德崗兄。”陳員外接著唉嘆道:“德崗兄本來家境貧寒,如今撒手人寰留下老的老少的少,以後的日子怎麼過?” “是的,的確是個問題。車到山前必有路,日子還是要過的,大家都會出手相助。”德林說完喝了一口茶。 “德崗兄喪葬費我全包了吧!我隻是祈求老兄在天之靈寬恕自己的魯莽。”陳員外主動提出負擔喪葬費。 劉德林沉思了片刻,說:“你的心意我們領了,喪葬費不要你操心。我們圍屋兄弟傳承長輩精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再大的問題都能解決。如果喪葬費要你出,顯得我們劉家不地道。旁人會誤以為你真的有責任。這樣不妥!” 陳員外聽了也覺得在理。 “那好吧,以後再說吧!用得著我的時候,你們盡管說話。”陳員外答道。 倆個人靜靜地喝茶,各人想著自己的心事,沉浸在悲哀之中。 九江。 徐明光收到了劉家寄來的加急信函,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 他陷入了進退兩難無所適從的窘境。 劉世春已經進京赴考。 一難:如果派人把他接回來,這次考試就得放棄,下次進京科考還要等幾年。 問題:即使他回來,從遙遠的京城到老家也不可能趕上參加葬禮。 二難:如果不把他叫回來,長子不參加葬禮有失孝道禮儀,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問題:瞞著他,世春肯定會怪責於他。 徐明光摸著胡子在書房裡走來走去,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老爺,吃飯了!”管家第二次進來催他吃飯。 “大哥,我有個事要請您掂量掂量,看看如何是好。”徐明光把事情原委以及自己的憂慮和盤托出。 管家坐了下來,想了想,說:“老爺,這件事說難也不難,隻要掂量掂量孰輕孰重就可以決斷。其一,您把世春接回來也不可能趕上葬禮。人可以等但遺體存放不能超過預期,恐怕人還在路上就已經還山入土了。”管家接著說:“其二,世春錯過了這次科考,以後恐怕就沒有機會了。如果這次能科考榜上有名,為劉家光宗耀祖,相信劉氏家庭也會高興,肯定不會過分指責抱怨於您。再說考取功名也是世春父親所期盼的願望。” 管家說的也在理,人死不能復生,還是顧及年輕人的前途為上上策。 徐明光決定修書一封陳述自己的觀點,並請求劉家寬恕自己的草率決定。 南坑圍屋。 劉德林收到九江寄來的快信,知道等世春回來辦葬禮是不可能了。 晚上,劉德林召集圍屋陳、張長輩及劉氏各家戶主協商治喪事宜。 大家一致認為長子不在家沒必要大操大辦,決定縮短時間簡化程序。預定七天改為三天葬期,七天晝夜和尚誦經改為三天道士超度靈魂祈福禳災。 各村各保的大姓家族都有祠堂,有知禮儀會操持紅白喜事的先生名人。劉德崗生前頗有名氣,那些操持紅白喜事的先生名人遇到不懂的書帖格式、人物的大小稱呼都會上門求教。劉德崗也會毫不保留地把知識傳授於他人。久而久之,劉德崗的威望與日俱增,大家看見他都恭恭敬敬。 劉老先生的葬禮誰敢不從,那些徒子徒孫不約而至前來請纓,人人都想露一手顯示自己的才能。然而,主持操辦二人即可,人多反而礙事,況且劉家人才濟濟也不會求助於他人。為了顧及他人情緒,加強團結,這次葬禮邀請了五龍鐘氏先生參與操辦。 葬禮日期已定。 “報喪”。主事先生用白紙書寫葬禮日期的“訃告“,派人送到親戚、朋友家,邀請參加葬禮。按禮儀習俗送“訃告“的應該是死者長子,世春不在家隻好老二世迎頂替。劉世林考慮世迎還小不懂禮數,隻好派自己的兒子世遠做向導,指導禮儀規矩。尤其喪主的舅舅,遞“訃告“時要下跪,雙手高舉“訃告“於頭頂,低頭默哀等待主人接收。 第一天布置靈堂,起孝。 偌大的廳堂,布滿青紗白幔,靈堂前青煙彌漫。廳堂前方安放一張桌子,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 道士、吹鼓手同時到場,畫鬼符安靈位。一切準備就緒,接著是“起孝”。 道士、吹鼓手一陣折騰以後,孝男孝女及其親屬披麻戴孝。主持葬禮的老先生宣讀《告文》。 “起孝”以後,孝男孝女及其親屬不能理事,就在靈柩旁守孝,除燒香跪拜外不得離開半步。 道士在靈堂做法不能休息,口渴了喝杯茶。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一會兒搖一下鈴鐺,一會兒敲一下木魚的,一會兒高亢誦詠,和著悲沉傷感的嗩吶音樂,把靈堂的氣氛渲染得陰沉淒涼,催人淚下。這道程序要到深夜子時以後才能結束。真苦了那幾個孩子! 劉德林派了個弟妹護侍大嫂,不讓進入靈堂,怕老人家哀思過度精神崩潰。 第二天燒香、起柩出殯和安葬。 這天要很早起來,孝男孝女及其親屬披麻戴孝仍然在靈柩旁守著,有事隨叫隨到。 幾個人在路口接客。有的負責給客人舉旌旗;有的接過裝有禮品、祭品、冥紙冥幣、香燭等的擔子;有的接雨傘行李。他們把客人送到靈堂,放下擔子,擺放好祭品。客人燒香跪拜後退出靈堂休息。接客的人可以獲取兩個煮熟的雞蛋作為打賞。 接客的人如果看見舅舅家來人了,要迅速回去通知主事人安排迎接客人。外氏親戚是貴賓不得怠慢。 客人在村邊路口等候孝男孝女前來跪迎。 孝男孝女必須跪在路口哭迎,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 死者生前的友朋聯合集資購買酒食祭品,推舉一名聲望高的長者把祭品送到靈堂擺在桌案上,點燃香燭四跪四拜。 前來參加葬禮的人不請而至,已邀請和未邀請的都來了,把劉家廳堂擠得水泄不通。 “燒香”是葬禮的重要環節,沉痛悼念寄托哀思。 “燒香”是一種吊孝儀式,主祭先生主持,吊孝者頭紮白布條③,在司誦聲中趨步向前,獻上祭品,跪在地上麵對靈位,三上香、三奠酒、三獻饌,然後主祭先生宣讀賓客帶來的祭文。 期間,孝男孝女趴在地下痛哭,親屬則在旁陪哭。禮畢,賓客回禮,起身把孝男孝女扶起來。 “燒香”儀式要分組進行,順序也很講究。男死家族長輩為先,女死外氏親戚為先。 家庭燒香,不管男女老少都得參與。 接著是舅舅、姑父、表兄弟和其他賓客。最後是孝男孝女及其親屬。 起柩出殯。眾人按主次順序跪伏靈柩前,主祭先生獻祭品於案前,行一跪三叩之禮,宜讀起柩《告文》。然後道士畫符送煞,請天兵天將下凡驅趕野神野鬼清潔道路,好讓英靈順利前行。之後,抬棺人紮棺抬杠把棺柩送往墓地。 經過種種儀式,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終於將靈樞送到了墓地。這一過程當地人叫“還山”。眾孝子列位嚎自盡哀,與親人作最後的告別。家族或其他至親要幫孝男孝女及其親屬脫去孝衣孝帕,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一行人手握同一條紅布繞道回家。至此,出殯儀式告一段落。 晚上,道士還要做道場,祈求超度,死者安息、生者安寧。孝男孝女及其親屬始終要在道場焚香燒紙。 第三天喝喜酒,謝貴賓。 天空澄碧,纖雲不染,遠山含黛,和風送暖。 圍屋恢復了平靜,男女老少脫去了粗衣換上了乾凈艷麗的衣服。 早餐是喜宴,用喜事沖沖晦氣。 廚師及其幫工半夜起床,磨豆腐、殺豬宰雞鴨。 早晨8點整時開宴,十二道菜葷類居多,最艷眼的是那碗紅豬肉,長條形三指大小,用食用洋紅染成深紅色。用餐者每人都要吃一塊紅豬肉,紅色是喜事的象征可以沖洗前幾日沾粘身上的晦氣,回去後平安無事。 早餐後,賓客與主人打聲招呼,說上幾句安慰話就回去了。 舅舅一家要留下來,還要繼續飲酒,邊吃邊聊協商回禮事宜。傳統習俗是外氏禮品要折價加倍奉還,至於加幾倍需雙方商量定奪。主人回避不參與協商,也不好插嘴,畢竟是自己的親舅。商量好後,主事把錢用紅紙包好遞給客人,客人接過紅包連說幾句好話。舅舅轉身去了姐姐房間,與姐姐聊了很久才出來。 劉德林派了個年輕人挑著擔子護送舅舅回家。 喪事從簡,打破傳統觀念,節省人力物力,減輕了仨小孩的負擔。 這件事,劉世春還蒙在鼓裡不知實情,連個噩耗信息都難於獲取。他遠在京城正在認真備考,用實力爭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