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考中貢士光宗耀祖(1 / 1)

圍屋情 劉承桂 5000 字 2024-03-16

“春兒,我派兩幾個人陪你進京考試。”徐明光跟劉世春商量進京考試事宜。   “一個足夠,不要多人。”劉世春回答。   “那好,我派手下最得力的李偉陪你去。”李偉三十出頭,高大魁梧智勇雙全,常常跟老板出差辦事,是徐明光最得力的助手。   他們輕車熟路二十幾天就趕到了京城,在貢院不遠外找了家旅館住下。   離考期還有二十幾天,劉世春把自己關在房間,認真復習功課。李偉呆不住,每天都要出去逛京都集市,考察市場行情也順便打探考試的動態。   父親去世的事,劉世春還蒙在鼓裡,連個噩耗信息都不曾獲取。他還在認真備考,準備用實力爭取功名。   一日,正在讀書的劉世春覺得心煩意亂、沉沉欲睡,就想出去走走。   劉世春走到街上,聽到前麵傳來一聲怒罵。他邁腿前去觀望,發現包子鋪老板正對著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破口大罵。   他向人打聽了原因:這些衣衫襤褸骯臟邋遢的乞丐每天都到包子鋪乞討,往來的人們看到乞丐好生討厭,便不想前來買包子。   包子鋪老板曾幾次跟乞丐商量讓他不要再來,乞丐卻依然我行我素。就在剛才,包子鋪老板終於動了肝火,對乞丐破口大罵,險些就要拳腳相向。   劉世春見乞丐可憐,就上前勸阻,買了包子送給乞丐,並給了些碎銀叫乞丐走開,不要影響人家做生意。   劉世春扶乞丐的時候,發現他走路一瘸一拐的竟然是個殘疾人。劉世春讓乞丐蹲在屋簷下,看著他把包子吃完。   “好人啊!難得的好心人啊!”乞丐贊嘆不已。   乞丐吃完包子,看見劉世春還沒有走開,索性閑聊起來:“其實我是故意攪場,不讓這間店好好做生意。”他接著說:“你還不知道,這家夥是地痞惡霸,專欺負窮人尤其是我們這些乞討者,看見就吆喝拳打腳踢。晚上還結夥地方惡霸欺男霸女,壞事做絕不得人心。”   “我看你是外地人,住在哪?”乞丐問。   “我就住在前麵的旅館”劉世春指了指。   劉世春來到京城除了看書寫字很少出門,人生地不熟沒有人能搭上話。人分三六九等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劉世春也不嫌棄乞丐多管閑事,把自己的情況如實相告。   乞丐聽完對他說:“你今晚通宵別吹蠟燭。”   “為什麼?”劉世春心生疑惑,便開口詢問乞丐。   “那間店隔三差五會有跳梁小醜蒙麵偷盜客人銀兩。你要保管好自己的錢物,不要睡的太死。估計小偷看見有亮光就不敢進來。”乞丐提醒道。   “你怎麼知道會是今天晚上?”劉世春好奇地問。   “今天住進來的都是像你們這些有錢人啊!”乞丐說完笑了笑。   劉世春佩服乞丐的推理。他們走街串巷見多識廣情報應該可信。   晚上,劉世春一夜沒熄蠟燭,躺著床上看書。   第二天,隔壁旅客都說昨晚進賊銀兩被盜。有的旅客還號啕大哭,說自己沒有了銀兩不能活;有的與店小二吵了起來,說店家沒有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劉世春震驚不已,這才明白乞丐的苦心。   會試的日子到了。讀書人在這個緊要關頭心中都會緊張激動,患得患失就此一舉。過去多年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力學,都是為了這一時刻。   劉世春走進考場,對照自己的考號走進答卷室。   每個考生安排一間鬥篷答卷室,那裡有文房四寶還有一張答題的試卷。考試時,考生不準說話,外麵有侍衛看守。   會試分為三場考試,分別在農歷初九、十二、十五三天舉行。尤其重要的就是第一場,決定成敗在此一舉。   第一場考試題目出自《四書五經》。考題是這樣寫的: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七章·述篇》。   劉世春在贛州讀書的時候,老師對八股文的答題方法講的很到位,對此次考試啟發很大。   劉世春認真推敲題目,對題目進行破題(相當於現在考試的審題),提煉出問題的精髓和論點。根據題目分為兩部分,前後各破一點。前麵重點破“藏”,後麵的“示”對應“行”。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   然後根據題意選角度。他知道從《四書五經》之中立意沒有絕對的正誤,隻要言之有理且能自圓其說,內容上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又不偏離考試主題。這樣的文章才能是一篇好文章。   劉世春擬訂了文章框架,然後根據自己的思路下筆,字字珠玉下筆如神,很快就完成了一篇巨作。他讀了兩遍,修改了幾個詞語,覺得滿意就走出答卷室。   第二場是考核論、章、表、論、判、詔、誥;第三場是考核策論和試經史。其實後麵兩場是走個過場。第一場相當於如今某些考試的筆試;二、三場相當於復試,占考試成績的比例很小。   其實,第一場考試的成績就能分高低;第二場考的是應變能力;第三場相當於現在的麵試,給考官的印象分和人情分留下來空間。   李偉這幾天規矩了許多,起居住行服務得妥妥貼貼,鞍前馬後想得周周到到。這是他的職責,老板曾反復囑托要盡其所能確保考試成功。   第三場考試結束,劉世春走出考場。李偉迎麵走來,詢問了考試情況。劉世春含糊其辭地說:“我也說不出來,感覺監考官對我有成見,專提一些古古怪怪的問題。”李偉知道,雖然劉世春博覽群書,但考官的提問超出想象範圍就難免失誤。   “也好,我基本能應對,自我感覺良好。”劉世春自信地說。   李偉知道,監考官是給考生信號,如果不送禮考分會往下拉許多。老板在來之前已經交代,當花的銀子就得花。   “少爺,看來我們免不了要去拜訪這幾位考官。我們晚上去走一趟吧!”李偉提議道。   劉世春回答:“不要,我要靠實力考取功名。如果自己沒有真本事,將來走出社會也可能被淘汰。”   “我不想考取狀元、榜眼、探花,隻要榜上有名考取個貢士就滿足了。這樣也是光宗耀祖對得起父母和義母。”劉世春不同意送禮。   當時的科舉考場是非常的腐敗,就算你再有才華實力,也要給主考官送禮博取他的開心才能打高分,尤其是第二、三場考分,沒有基本的衡量標準,全由主考官說了算。   劉世春是個正直的人,看不慣考場的腐敗,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他不想放下身段去討好主考官。他也知道自己身無分文,雖然義父吩咐隨從帶足了銀兩,畢竟不是自己的錢,也不想花重金去換取功名。   劉世春和李偉住在旅館等待考試結果。這時候每位考生   都揣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害怕自己功虧一簣名落孫山。   劉世春像千斤重擔落地,在房間除了看書就是睡覺,不太關心自己的成績,也許是胸有成竹很有信心,也許是聽天由命順其自然。李偉則不同,擔心榜上無名回去不好交差。老板會怪責他沒有做好後勤保障,尤其是沒有疏通關係打通人脈。   終於出榜了,貢院門口擠滿了人,有笑又哭,有的大聲吶喊忘乎所以。李偉好不容易擠了進去,在第一張紅榜第三行找到了劉世春的名字。李偉數了數是第十二名。   “中了,中了,考中貢士啦,榜上有名啦!”李偉像小孩似的喊著、跳著、跑回旅館向少爺報喜。   “第幾名?”劉世春臉上看不出多少驚喜,隻是淡淡地問了問。   “十二,第十二名。”李偉拍了拍劉世春的肩膀,說:“你真行!沒有給我們丟臉。”   這次會試考中了,稱為貢士。朝廷會從貢士中選一部分優秀考生參加殿試。劉世春的名字也在其中。   皇上會親自參與殿試的監考與閱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樣的成績比較實在。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一甲為賜進士及第,隻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有若乾名,第一名稱為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也有若乾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殿試在會試出榜兩個月後舉行。那些有資格和沒資格參加殿試的,甚至那些落榜的考生都不想回家,要看殿試的紅榜,揭曉狀元、榜眼、探花的神奇人物。   九江。   “大哥,我該什麼時候寫信京城,把世春父親去世的消息告訴他?”徐明光內疚瞞了世春這麼久。   “我估摸著京城會試已經結束,現在寄信過去應該不礙事。但要把信寄給李偉,吩咐他事情沒結束不要讓少爺知道。”管家摸了摸胡子說。   徐明光聽了管家的話覺得有理兒。   晚上,徐明光寫了一封信給李偉,把世春父親去世的事作了簡單敘述,並囑咐他在考試未揭榜之前不要讓世春知道。   京城。   李偉收到信的時候,剛好劉世春出去了。他拆開信,發現裡麵有兩張信紙,一張是給自己的,另一張是寫給世春的。李偉看完信,把信紙折好塞回信封,放在自己裝衣服的背包夾層。   有一天上午,李偉出去逛街了,劉世春一人在房間看書。他發現想看的一本書不見了,找遍了房間的各個角落都沒有找到。當他翻找李偉的背包時,發現了義父寄來的信。   劉世春看完信後瞬間目眩神搖跌坐在地號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