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專業戶的養成(1 / 1)

從戎百十事 甘下風 1854 字 2024-03-16

因為軍人出行要做到“兩人成行,三人成列”,而軍校校區相對於普通的部隊營區要大得多,學員們列隊而行的頻率十分高,所以按照“出門看隊列、進門看內務”的要求,K大學員們不得不接受無所不在的高頻率隊列訓練。如果哪一天你在K大校園的馬路上看到某支隊伍一言不合踢起了正步,你不要驚訝,這隻是某次閱兵前的隨機強化訓練而已。   我所在的三號院是K大本科生的主力所在。大一時,我所在的學院隻有我們這一個年級在三號院學習、訓練,為了便於組織訓練,學院領導果斷把參加年度閱兵的任務交給了大一的幾個中隊。一上軍校就能代表學院參加學校閱兵,這充分體現了領導對我們的高度重視與莫大的信任。這樣一碗新鮮的雞湯灌下去,學員們紛紛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隊列訓練,並決心在學校年度閱兵上一展風采。   這次閱兵的結果是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我所記得的是,第二年,正值K大建校50周年,領導親臨K大檢閱部隊。學院領導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我們。按照領導們的理論,首先,去年是大一學員參加閱兵,今年該輪到大二學員參加了;其次,既然你們去年已經參加了一次閱兵,具備了一定的經驗,今年正好再接再厲,進一步展示風采豈不美哉。   領導們的理論當然無比正確,於是我們再一次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閱兵訓練。並光榮的接受了軍委最高領導的檢閱。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學校或軍委領導的檢閱。一方麵受限於方隊的人數要求,另一方麵則受限於爹媽給的身高條件。   相比天安門國慶閱兵的宏大規模,K大建校50周年閱兵的規模要小一些。大部分受閱方隊的人數為101人,除了兩名領隊外,就是9行11列的方隊。前麵已經提到,我們中隊當時共有126名學員,此外還有3名中隊乾部。這就意味著全隊將有28人不用參加閱兵,當然他們也就不用參加閱兵訓練。為了不引發內部眼紅病流行,這些不用參加閱兵訓練的學員被自願全程觀看閱兵訓練。彼時,根據我的分析,在課餘時間加班加點訓練的學員有相當一部分在默默地痛恨自己的身高。再篡改一句經典名言來形容這種情況,那就是“人到練時方恨高”。   從我們中隊宿舍到學校食堂的距離大約有400到500米,到教學樓的距離則還要遠上100米左右。對領導們來說,這麼長的路麵不用來組織隊列訓練簡直就是暴殄天物。這條路就這樣順理成章地灑滿了閱兵受訓方隊的汗水,我猜,有時候間或也有幾滴淚水。   去食堂吃飯,當然要列隊而行,路上齊正步互換是必點的菜,如果訓練效果不好,集體向後轉回鍋一次也是常規操作。所以,記憶中,有時下課後回宿舍的路十分漫長。但這些終將過去,唯一回不去的是我們的皮鞋。那個年代,軍校學員的生活待遇與軍犬相比其實也好不了多少。三接頭皮鞋質量雖好,但4年隻發一雙,而且每年需要穿它的時間超過200天。加上正步走鏗鏘砸地的暴力摧殘,配發的那雙皮鞋終於在我大三那年裂開嘴對我大笑。為此,我不得不花大半個月的津貼費找高手匠人定製了一雙足可亂真的三接頭皮鞋以應對無處不在的軍容風紀檢查。   但你千方百計想逃避的訓練,也許就是別人夢寐以求的機會。這句話在當時適用於我們敬愛的中隊長——盧隊。盧隊從軍十幾載,從未有機會見到軍委最高領導。這次校慶,最高領導蒞臨閱兵,本是盧隊一睹天顏的絕佳機會。奈何盧隊身高不足,不便擔當領隊重任,也不宜安排在方隊中。另外,最高領導駕臨當日,為加強安保,禁止學校各處建築的窗戶後出現人影。盧隊想在窗戶後方遠眺最高領導的願望最終也未能實現。   校慶閱兵結束後,我們得知,最高領導在慶祝K大校慶的講話中伸出了兩根指頭,決定裁軍20萬。我們之後的學習、生活狀態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但閱兵的故事並沒有結束。你一定猜到了結局,我上大三的時候,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領導們一致決定今年該讓大三學員參加學校閱兵了。受閱經驗豐富的我們,扛起八一步槍,再次光榮的接受了檢閱。這一次,沒有吐槽、也沒有不甘,畢竟,這個結局我也猜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