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與歷史(1 / 1)

品讀歷史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羿射九日的故事,先不討論射日的羿和篡夏的羿是不是一個人。   夏羿奪權後沒有稱王,而是扶立了傀儡仲康,然後背後主持國事,這引起了其他部落和氏族的不滿,而掌控歷法和天象的羲和二氏就公開站出來反對,於是羿就給他們安了“廢時亂日”的罪名,派兵討伐。   而羿射九日(貌似唐以前都是稱為羿的,後羿的名字是唐以後加的,甚至演變為了“後羿射日”)的神話裡,太陽是帝俊與羲和的孩子,為禍人間,民不聊生,羿射殺了他們,然後得百姓稱贊。你品,你細品。   很有可能五帝時期的羿和夏後羿真不是一個人,但後世流傳下來的射日故事慢慢融合為一個了。如果不是一個人,那歷史真的是像成湯脫困一樣是個輪回劇,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巧合不斷重演;如果真是一個人的話,那後羿射日的故事,就是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了   有說法的,九日指的是太康的九個很能打的族人,都在戰場上被後羿用弓箭射死了。忘了是從哪裡看來的假說了   建議看姬叉的這是我的星球解釋過帝俊後羿的設定感覺蠻有趣的兩個羿都是夏朝的有窮氏的羿   有說不是人,是部落。   古代''天下''是否穩定由幾方勢力的平衡決定,並非簡單一個君主所謂賢能還是靡亂所能決定,歷史故事需要於歷史文物一一對應才能大致確定當時的真實情況,對於一個君王來說,很多時候甚至靡亂才是保護君主本身的工具。   掌權者要平衡士族和武將,也要在他們對百姓進行剝削的時候做調整,同時還要保證自己能壓得住朝堂,任何事情達到一種程度的時候就沒有簡單的解法了,而表現出來的也並不能做為真實材料來給出自己絕對的判斷。   少康之後的夏後還是不是姓娰都要打個問號,畢竟後羿也沒改國號,他應該叫夏後羿,從考古挖掘來看,從夏到商的轉變中至少“夏都”大概是和平演變,甚至有部分夏人成為商人的組成部分,而在商朝,也沒聽說有什麼有名的娰姓諸侯,倒是和羿同姓的妘周很出名,妘周的方位也很符合西邑夏被打敗後逃亡的方位,而妘這個姓氏和商與羿的來源一樣,都是出自東夷,那麼夏到底是東夷一族之間的更替還是東夷西羌兩族間戰爭的結果就很撲朔迷離了   其實我懷疑目前剩下的大半未破譯的甲骨文文字中存在“夏”作為王朝名真正的甲骨文寫法,也許【夏朝】的“夏”和【夏季】的“夏”在一開始根本不是同一個字,隻是後來或許因字形字音相近而混用了   禹、啟創立了夏朝基業,之後太康失國是經歷了一段波亂,但直到少康中興夏朝才步入正軌,在少康、杼、芬、芒在位時夏朝經歷了一段穩定發展期,帝杼、帝芬在位時期是夏朝最強盛的時期,帝杼“作矛與甲”並向東征伐到東海之濱獲得傳說中的九尾狐(可能是某個東方部族的圖騰)。帝芬在位期間,先後征服了居住於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部落,擴展了夏朝的勢力。同時夏朝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是夏朝的“槐黃時節”,是夏王朝之花盛開的時節。   夏代全盛時期在第六任君主少康中興之後第七任君主姒杼、第八任君主姒槐,第九任君主姒芒期間。   史記寫在2000多年前,某些人憑什麼認為2000多年前不會存在夏的記載   啊啊啊好想看下一期啊,以及,我個人是相信夏朝存在的,不然周會莫名其妙封一個家族居住在杞國並遵照對待先王後代的方式嗎?史記記載的內容雖然不一定能完全還原事實,但是太史公嚴謹的治學態度絕對不可能瞎編亂造的,實際上有非常多史料太史公認真斟酌後都沒有放進去,他的行文也盡量避免了自己的主觀判斷,一般隻說結果,舉個例子,近代史我們和灣灣是有不同的角度記載,可是誰也否認不了kmt失敗的事實,我讀史記也是這樣的想法,或許某些細節是失真的,可是不影響整體的真實性,而嚷嚷著竹書紀年的,竹書紀年首先是孤證,而史記可以和非常多史料相互印證,第二,竹書紀年古本早已失傳,隻留下明代以後的偽書,第三,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了所謂竹書紀年裡的內容並不怎麼可信,反而側麵印證了史記的可靠性   現代考古質疑的是商前麵那個中原王朝具體是什麼,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符不符合傳世文獻記載。商前麵肯定是有東西的,而且可以確定是廣域王國,但是“夏”這個名字是周以後才有的,甲骨卜辭都沒有提到夏朝。另外二裡頭遺址的時間節點也有點對不上。   其實夏朝挺難考據的,上古漢字使用隨性,甲骨文就有很多同音借用、簡寫的情況,搞不好夏不是那個朝代本名呢?文字載體難以保留也是一大問題,商人的典冊至今都沒有出土過,更遑論更遠的夏。而且上古歷史節點斷代到今天都還很模糊,周成王的在位時間尚有爭議,更早的君主在位時間都隻是大概估算,更難結合傳世文獻去尋找遺存(比如你挖到四千年前的東西,有人說是太康的都城,有人說是少康出走的居所)。現在已經挖到不少比夏還早的,但是難以和傳世文獻記載的歷史事件相結合,湊不出歷史事件來,可以說商代以前的歷史如今還是相當模棱兩可的。   學術界有爭議的不是商朝之前有沒有一個朝代,而是商朝之前的那個王朝到底是不是叫做夏。   問題就在於這個“證據”,目前還沒有。。。按理說,夏的後人被封到杞,那也多多少少有夏的文字語言和用品留存吧,但還是都沒找到。   王朝滅亡雖然最後一個君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滅亡的跡象一定從前幾代君主就開始出現的。歷史上東漢,唐,明都是倒數第一二三個君王都有責任的。   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王朝總有興衰之時,非人力所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