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與史話(1 / 1)

隋朝滅亡不說100%,99%在兆古一帝頭上,東漢主要責任和桓靈說實話關係還真不是特別大,他倆反倒終結了漢朝小兒皇帝+外戚把握朝政的問題,但是還是命太短,加之不愛惜國力,認不清現實,獻帝反倒是最沒責任的一個,他甚至算素有賢名,還能借助大漢餘威威懾一下曹操;唐在大肆藩鎮化就已經是類似於分封製了,武夫把握權力,王朝滅亡隻看什麼時候戳破虎皮,非得說的話,建中之亂就已經可以窺見唐滅亡的景象了,再後憲宗略微壓製藩鎮也能續命,到了武宗宣宗朝已經基本沒救了,什麼中興,藩鎮跟你演演戲而已,懿宗軟,僖宗廢,昭宗喜歡作死,哀帝不討論了,這仨裡反倒是昭宗有鍋,他不作朱溫也沒必要非得弄他,他要像僖宗一樣,全忠說不定還演一下三辭三讓,他也是個有手段的君主;明朝說實亡於萬歷其實也差不多,這時候已經是各地按照慣性維持明朝存在了,當然崇禎作死功不可沒,事實證明你不折騰大明還能磨蹭一兩代,南明基本盤很清晰了,中原河北再窮也養得起朝廷,可惜崇禎就喜歡作,想削藩整頓也不乾徹底,要麼一口氣賭一下,要麼老老實實在京城演一下治理天下,非選擇左右都試試,所以責任也大   回復:明朝其實就是亡於天災加周期律,闖王都打到BJ了,他的訴求也就是封王,明末折騰得那麼亂,居然還能搞出來幾個南明小朝廷,隻能說明清不愧是封建集權的巔峰,很多以前封建王朝存在的問題放在這倆身上完全不是問題,這倆基本都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不占才被推翻的,不然鬼知道能續多久的命   隱患都是從前或中幾代埋下的,最後的幾任,有庸俗無能激起民變政變的,有權利外送致使宦官外戚乾政導致亡國的,有任人不明又沒有足夠的威信沒辦法統禦天下導致地方割據的,有荒淫無度暴政苛政亂整導致加速滅亡的,當然也有努力變革意圖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但無力回天的,當然也有已經被架空的傀儡隻能任人擺布眼睜睜看著祖宗基業毀掉。這麼看有些是活該亡國,有些是生不逢時。亡國君主固然要對覆滅負責,但並不一定是全責,也分人吧。   其實真要推,從第二代甚至第一代就要了解,盛世是前代的積累,更是後來危機的開始   回復:不能這麼甩鍋,人禍絕對是主要原因,天災可以占10%-20%,其餘都是人禍,所謂小冰期所謂天災一直從元朝持續到清晚期,怎麼就能把主因歸到天災上?至於歷史周期率,土地兼並和朝廷稅收以及維護統治成本的沖突是幾乎所有國祚較長的王朝滅亡的通病,並不是隻有明朝特殊。   唐朝的王仙芝黃巢起義不僅打到了長安,給東都洛陽也淪陷了,甚至黃巢也稱帝了,還反剿滅了藩鎮勤王的兩波軍隊,最後秦宗權等照樣在河南亂闖,這不是基本一樣的背景?甚至黃巢影響更深,他和王仙芝把唐朝從南到北打穿了,聖人鸞駕又雙叒幸蜀了,難道唐朝就滅亡了?   至於以前封建王朝的問題,明朝也沒有吸取什麼教訓啊,大地主兼並土地,軍頭保留實力,節鎮重臣三心二意、想跳船另尋新主,再者如文臣武將分立,治權軍權不在一起,節製不了武夫軍隊,匪過如梳,兵過如篦,有災不治,強征丁口,每個封建王朝都是這樣,到了清末也無法免俗   據說崇禎時期明軍戰鬥力甚至很高,但國家就是氣數已盡   回復:一般最後一代皇上都是勵精圖治的,但是沒有卵用。。。。   回復:崇禎誌大才疏當藩王的時候不識字當皇帝的時候才學的治國之道等弄明白怎麼回事大明已無回天乏術了唯一的惋惜就是沒把太子送到南京   歷朝歷代最後一個君主: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夏朝之所以無法成為信史,在考古方麵沒有發掘出相關文字記載的文物,而之所以如此,蓋因夏朝以及更早時期人們記載所用工具大多是木器,年久腐爛了,而商代因為刻文字符號於龜甲獸骨才能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最早的信史   玉器中有符號,夏朝以治水建國,夏的甲骨文即“稻龍盤旋於水”的形象!文明定義不但有西方說所三要素(城邦、冶金、文字),中國更新了對文明的定義(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是:物質資料生產不斷發展,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社會分工和分化加劇,由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發展成為不同階級,出現強製性的公共權力——國家。文明是在國家管理下創造出的物質的、精神的和製度方麵的發明創造的總和。)   正解,說二裡頭的,二裡頭的年代其實更接近早商。隻能說疑似夏都,但不影響它在考古學的地位。考古是很嚴謹的,畢竟確實沒有文字也是一種遺憾。   甲骨也是祭祀用品是用來占卜未來的,商代真正的典籍是寫在竹簡上的,甲骨文的典和冊都是竹簡的象形。   回復:是。但是一、二期規模較小,不甚發達,著名的一號宮殿等遺址也是三期之後出現的。   回復:所以竹簡歷經千年腐化了,用來占卜的甲骨反而成為證明朝代的文物   回復:第四期才出現商人。然後商人才有了青銅器技術。翦商那本書就引用了很多二裡頭考古資料。   回復: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標準1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2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3出現王權國家   商朝這麼發達的文明和青銅器怎麼會憑空出現,夏隻在於什麼程度的文明,沒有存在不存在的爭論   二裡頭有大量的文字和青銅器。隻是沒有一個夏字證明指代這個大型國家名字叫做夏。這是考古學的嚴謹性。   所謂的商湯滅夏捷就是西克索斯人入侵埃及。事件發生在3700年左右,成湯的大臣伊尹其實就是約瑟(猶太人),活了100歲。古埃及復辟後西克索斯人跑了。商朝人是西克索斯人的一支。   回復:二裡頭和商人沒關係,我推測是大夏人的一支部族,和昆吾一族有關係。夏分為三個時期。夏-大夏-後夏。二裡頭是大夏在東方的一個據點。   商的悲劇在於他是外族,無法穩定統治中原夏族,最後兩代國君已經進一步削弱奴隸製度與僧侶階級對王權的乾涉,到了最後一代帝辛的統治,麵對國力不弱於自己的周,以及早就積怨已深的中原各族,隻能強化中央進行改革,三代以外的皇族一樣要繳稅,任用奴隸當官,收容逃犯奴隸,限製僧侶階級的祭祀規模,皇族以後隻祭拜先祖,打破貴族的專製,改為皇權專製,但終究是失敗了,被黑成暴君   夏有青銅器,但不如商,商在城邦秩序中勝出,進行中央集權1.0,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與奴隸莊園製度   別在這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就已經出現,目前所謂夏文化(二裡頭,並不是最早的青銅器文化。最後二裡頭文化是夏文化這件事也根本沒有任何考古證據可以直接做證(銘文這種東西也要到二裡崗後期,因此無法證明,隻能說我國學者普遍認為二裡頭文化就是夏文化   前麵的堯舜禹三代有神話傳說加持,後麵的商周文明有封神故事傳播外加考古資料證明,夏朝這段是真的有點冷門,除了開創者啟和亡國之君桀,剩下的完全沒有印象   從啟之後的歷史,不但考古上極少找得到印證,就連古代文獻的記載也是簡略而混亂。以至於君王世係、都城所在都眾說紛紜,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難以定論,更別提其中的事件了。   確實,少康、杼、不降、發這些夏朝的明君都沒啥人提及,更何況什麼槐、芒這種守成之君   夏一直以來爭議的點不在於本身的存在與否,而是如何界定中國第一個“王朝”。商因為有完整文字記載,有律法,有國家暴力機器,有出土文物,有完整的前後權力銜接,有國家權力分配方式和官員產生途徑,是一個完整的比部落更進一步的國家王朝。夏一直以來所說的缺少證據,是缺少證明夏的國家組成模式,權力分配方式和國家機器的直接證據,並且在年代上除了後世文字記載,沒有足夠的原始記載(即夏自己完整紀錄的自己)和出土文物具體證明夏與商是否是王朝更迭關係。從現有記載和文物我們很難說夏是一個有國家機器和完整權力結構的國家王朝,還是一個升級版的原始部落;也很難說夏與商是隋與唐這種王國朝代接替的關係,還是夏是部落關係,商滅夏實際上是王國吞並周邊部落。目前有關夏的各種正史記載,也完全可以發生在一個後期高度發展的原始部落文明中,而不一定是國家化的奴隸製王朝。   超級冷門,商人極其祭祖,因此破譯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把早中晚商的歷代商王找到了,也就是先商的商人首領目前依然撲朔迷離;   夏朝乾脆隻有1600年後到史記才記載了君主世係,其他的啥也沒有,桀是周滅商時才正式出現在史料的人物,啟則是東周才有人提及是一個人。   夏目前來看確實隻存在於史書中很難得到實際考古發掘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