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堯舜禹是禪讓還是奪權的事。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觀點,那個觀點說的是,堯之子丹朱遠不如舜,所以堯舜相傳,堯即使有心丹朱,因舜帝功勞甚大,堯帝亦無力阻止以後之事。但我是不同意的,以所謂的“人性論”汙名化上古禪讓,認為人總是有私心的,必然會希望傳位於自家,把順理成章的接班說成是“逼宮”這是荒謬的。然古今中外茫茫浩瀚之歷史長河中,都曾有一心為國無暇謀身之人。且上古數千年之事早已不可考證,以今人之思,疑古人之行更是無稽之談。 哦~那何以這些所謂不該被人性論《汙名化》的浪漫事情都隻發生在非常不可考的上古?為何越是接近現代,越是可以細致地考察某個事件,就越是沒有這種美事呢?你說古今都有一心為國的無暇之人,那麼何以禪讓之事隻在上古裡存在,而其後的所有禪讓都是明顯的逼宮呢,陰謀論多是牽強附會之談,是違背邏輯的,而很明顯,認為人有私心是符合邏輯的,也是更接近現實的 回復:第1個問題,因為時代久遠而不可考,以前的事情被大家所神聖化了。就像那句贊頌別人的話,xx有古人之風。 不過我不能證明他們的禪讓不是逼宮,你也不能證明他們的禪讓一定是逼宮一樣,我們都隻是一個觀點,而不是事實。第2個問題,為什麼越是接近現在越沒有這種美事。 因為從夏朝開始,天下的領導者位置的傳承,從賢能者變成了自己的後裔,從而導致中國從天下為公,變成了家天下。還有周天子,諸侯,士大夫的嫡長子繼承製,這說的都是,自己的繼承者應該是自己的兒子,而不是別人。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製度,上至天子,下至庶民。 為什麼越是可考的時代越那麼明顯的逼宮,因為這套製度運行了幾千年,時至今日,仍然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大家的觀念都被其所影響。第三個問題:在戰國時,古燕國有一任燕王,希望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國相。然後就導致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內亂。古燕國差點亡國。這就說明禪讓製已經不再適合當時的時代。製度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最後:人有私心沒問題。但越偉大的人,他的公心就越大於他的私心。就像1951年,領袖說過的一句話: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 寫了不少字了,先就這樣吧,最後加個狗頭,我的話也隻是一種觀點,而並非絕對的事實,如果有不同意見,請在友善的前提下指出 我還是比較相信《韓非子·五蠹》裡的說法:“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這也比較符合唯物史觀,人類的氏族部落時期物質匱乏,各個部落管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所有人的老大並不能帶來太多的實際利益,而且部落首領之間沾親帶故,選誰都還是一家人。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氏族逐漸瓦解成更小的家族、家庭,哪怕很小的官位也牽扯到很龐大的物質利益分配,這個時候禪讓製就明顯不適合現實情況了。 堯舜禹時代是文明的轉折期,他們在天文地理人事方麵的種種建製表明,生產力較之從前明顯有了更大的發展,這個時候公有製趨於完全瓦解向著私有製發展,禪讓製被“家天下”取代是符合歷史規律的。 回復:嗯,製度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沒有萬世不變,放之四海皆準的製度。像雅典的城邦就可以搞那種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因為土地小,人口少,直接民主的成本較低。而像中國這種大國,就算是在夏朝,也要遠遠大於雅典的城邦,所以中央集權也是符合國情的。 回復:竹書紀年的原本已經失傳了,不要說原本,就連原本的傳抄本都已經消失了。如今流傳於世的經後人編撰,亦真亦假。在沒有考古發現證實其言之前,隻能算作野史,古時紙貴,出於希望青史留名等各種目的。有無數人寫過書。但真偽難辨。就算是正史因為正治等問題都不可全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回復:堯舜禹時代,明顯的文明轉型期,農業,司法,文字、季節節氣問題、國家規定、朝貢等等一係列體係建設都已經完成雛形了,從禪讓製到私有製也是歷史的發展的一個過程 其實有個核心的原因就是上古人口少,土地和奴隸等資源多,相對的生產力低,且多是部落奴隸製度,和後來的集權是不一樣的,後世的分析多以後世的政治結構考慮,沒有想過封建社會始於周,堯舜禹那就是奴隸社會 回復:我是認為私有製是人生來就有的,動物也是,甚至生物都是這樣,不可能自己沒吃飽就去喂養別人。學政治的時候講過,一些舍己為人的行為,類似於革命先烈,是內心的道德標準在要求他們這麼做,而不是人類本性,所以顯得高尚。黃帝,也是人,必然具有人性的一麵,也必然具有神性,超脫常人的一麵,視頻也給出了族譜,所有的領導者,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代,這可以說,身邊的人更值得信任,也可以說,用起來更得心應手。但是事實就是黃帝的子孫後代傳承了權力,要說能力完全超過其他人,這個我覺得是不可能的。所以,私有製是本質並沒有錯,這和黃帝偉大並不沖突。歷史,需要更真實,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需要完美無缺。 不一定是強硬逼宮,有人威望高的時候,一切就順理成章了,想給自己兒子大家都不同意,也沒別的好人選隻好讓位給那個人了 我感覺那時候就是部落競賽,誰的綜合實力強誰就是首領,這和遊牧部落類似。 然而分子生物學證明我們的大腦結構和上古時期的人類沒太大差別,所以就隻有社會和觀念的約束了,太過久遠的歷史很難蓋棺定論,隻能是自己願意相信哪個了 歷史上的王朝、文明應當興起又覆滅過無數次,隻有恰好的某一個,它每一步都走對了,它才能最終開辟一個千年的文明,在今天留名、延續。因此一個文明的先人、始祖就是每一代都那麼理想,其實我並不奇怪,我認為這隻是一種幸存者效應。 回復:四大文明古國。至今隻餘中國,這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不過我認為這並不是單純是巧合。你說有一個文明每一步都走對了。我覺得不然,從夏朝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四千年,有無數個朝代犯過無數次錯誤。能有如今,應該是在關鍵節點上沒有犯過非常大的錯誤。大方向是走的通的,比如雖然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先戰國七雄國史正史幾乎斷絕。隻餘秦史,有大量的優秀的先人結晶智慧毀滅,這是不利於文明傳承的。但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使得戰國合七為一,天下統一。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兩千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受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如孩子孝順父母,父母慈愛孩子倫理綱常。但是這就毀滅了百家爭鳴,變成了唯獨儒家,也使得儒家很多封建糟粕得不到糾正。但是漢武帝的大一統,中國古代的“天下主義”基本定型,皇帝應該是天下的領袖,而天下應該是統一的。這就避免了我們成為歐洲那樣一個個分散的政權,,而是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而時至今日的歐盟的都不能整合內部。內部的各種聲音消耗著歐盟的精力。而我國一國的領土僅比歐洲略少,國內各項實力也要遠遠超過歐洲單獨的一個甚至幾個國家(雖然目前人均低)但是我們長遠來看的發展前景遠勝於歐洲。因為我們是統一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連當年民國的軍閥都希望統一全國,而非永遠裂土封疆,這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最後:越久遠的人或事,越是會被後人神化,仿佛是完美無缺的,就像一個製度剛剛創建的時候,是不完善的,需要修修補補的。但是在上百年以後也會被人神聖化。 我覺得不是禪讓可能是因為對方太牛逼不得不傳給他人再好都有私心 我倒覺得禪讓應該是可信的,畢竟早期更多的是生存,那部落裡更多的是需要強大的頭狼。而隨著逐漸安定下來,思索的東西更多了 古代史記都有錯誤,三家分晉和齊也改過史書,說是說禪讓,古代基本都是禪讓。 權力的傳承與轉移,不僅僅是一個王位的接替。而是集團與集團之間的利益調整。黃袍加身,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野心,而是一個集團的集體行為 堯舜禹時代,中國社會還屬於原始氏族時期,自然不是父死子繼,而是氏族社會中常見的選舉 得了吧,堯舜禹以前皇帝都累得要死,給老百姓做老百姓都知道自己乾不了,哪有那麼多錢財給你享用,留給兒子受苦是吧,大禹水治的差不多了,才把位置傳給兒子,堯舜時候都知道,不找個老實人,都不願意乾這活 以史為鑒而已有波人不願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而更願意相信人性本惡從根本上否定儒家而儒家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通過文史記錄來引導後人向善 竹書紀年以及韓非子的引用都有類似於堯幽囚舜野死的記在,足以說明在先秦時代的史書對堯舜禹禪讓的記載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