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與大禹(1 / 1)

不管大禹自己的主觀意願是什麼,在他治水成功後,他已經具備了以下四點客觀條件:   1.有人力。治水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調集人力少則幾萬人,多則十幾萬人,幾十萬人,而且基本都是青壯年男性,在上古時代是一支非常龐大的力量了。   2.有組織。治水流程很復雜,而且環環相扣,需要所有參與的人緊密配合,服從命令,有組織有紀律,實際上具備了朝著正規軍方向轉化的基礎。   3.有團隊。大禹的治水時間長達十三年,這麼長的時間,在嚴密的組織中大禹完全可以培養一支忠誠於自己的團隊,為自己今後乾事創業提供助力。   4.有聲望。洪水災患時間很長,破壞很大,大禹能夠成功治理水患,肯定在民眾心目中建立了巨大的威望。   有人力,有組織,有團隊,有聲望,這四項加起來,不管大禹自己的主觀願望如何,在客觀上他都已經具備了另立中央或奪取政權的能力。而且上一期講的大禹安排各地的進貢路線和貢品種類,這已經是天子的權力了。所以大禹的最後上位,已經不是舜能阻止了的。在禪讓之前,舜極有可能已經被大禹事實上架空了。   所謂禪讓製隻發生在堯舜禹之間,之前之後都是血親繼承,很可能是因為大洪水對領導人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和挑戰,導致權力無法在親子之間好好傳承,隻能推賢讓能。洪水治理好了,伯益再想玩禪讓的戲碼,就行不通了   1.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兇頑,不用。"[史記/五帝本紀第-]   客觀地說,帝堯在他的中年期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嗣位”問題,以及放齊的堂而皇之要堯帝的兒子丹朱接班,是當權者放出的一隻改變君王繼任製度的政治氣球。但是,由於原因種種,堯的目的沒有達到。   2.在基本確定舜為“禪讓”對象後不久,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美其名曰,叫做“吾其試哉”!意思是說,我將兩個女兒放在他身邊,是為了測試他的品質啊!可是這樣說,多少是有點兒欲蓋彌彰的。堯是在玩“女婿傳位”的把戲,實際上是“曲線傳子”,這樣做事實上就已開始突破了“禪讓”即“禪賢”的那條底線。   3.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史記·五帝本紀》)。從帝舜的不得不“讓辟丹朱”這一行動看,當時社會傳子的呼聲已相當高了,人們的“不之丹朱”、“不謳歌丹朱”不是不喜歡傳子製度,而是不喜歡丹朱這個堯之不爭氣的浪蕩子。   你與其說舜被架空了,不如說成體係的管理係統是在禹這代才趨於完善。並且他們要的本不就是最高層的智慧和才乾,而是組織結構的穩定運行。   越是鬆散的組織結構,它的構成就越不在乎它的最高層是誰;反過來說,當一個組織結構趨於完善和穩定了,那麼它的最高層必須限定在有限的範圍內才能確保結構內其他構成的穩定運行。公天下向家天下轉變的核心邏輯就是這樣。   禹在治水中事實上獲得了人事任免權,行政權,立法權(製定上供規矩),財政權(調動糧食物資),在談治國為君之道後獲得了祭祀權(神權),在征三苗中獲得了軍權。禹已經獲得了天子的所有權力。名望德行又是人中楷模。禪讓隻不過是後續體麵地確認了禹的正統性。我推測舜在放任權力失控的同時應當也認定了禹做繼承人。   他爹會死就是因為治水獲得了威望和人心,唯獨沒靠山,很容易就被當權者處理掉了,大禹聰明的點在於提前找到了靠山給他保駕護航,這才有足夠的資本去發育壯大。鯉躍龍門可沒那麼簡單   重點圈的不錯,歸根結底就一個原因權力的本質是自下而上的,很多女頻文裡有嫡庶之爭的橋段,說庶子手握五十萬大軍立了大功,能不能在嫡子麵前抬起頭被父皇重視之類的,都是瞎扯淡,我有五十萬大軍我封自己親媽當皇太後我不就成皇帝了,還扯什麼呢,所以就這麼多青壯年組成的集團也足夠他稱帝了,你禪不禪讓的沒什麼意義,就是個麵子的事,你要自己體麵就讓,不體麵我有九種辦法,九種   回復:都是一個部落的,有共同祖先很正常,但是堯舜禹三代之間並非直係血親,所以即便真的有血緣關係也不能算家天下。一個村都姓張,往前追溯都有共祖,那村長也是選出來的,每屆村長不一定就是父子關係。   別說讓不讓了,我甚至覺得舜就是堯留下來的過渡首領。舜一開始就不是很想做這個首領,估計他內心也是知道接手的是爛攤子,甚至是幫前任頂鍋,正因為自己名聲太好,所以才能服眾,當權後,自己的行政手段也隻是延續堯的。所以與其說他被禹架空了,還不如說他從一開始就沒啥實權   我不理解,古人科技不發達是這麼治理洪水的,現在的科技都很難治,他們是怎麼治的啊,難不成說他們的科技比我們現在還要發達?   回復:你再想想金字塔,是不是也懷疑古代科技很發達。但是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以及遠古對人命的輕賤   我覺得堯帝舜帝禪讓,單純就是年老了,乾不動了。沒有新的功業建樹,比不過年輕人,也不好意思呆在天子的位置上賴著不走。   一個領導,有的時候真不是底下人架空他。即使過去他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一時風光無兩,但是如果不能順應時代變化,還是老思路老方法,做事不見成效,反而被年輕人超越,慢慢的也就沒人願意聽他指揮了。   權力也是需要新陳代謝的呀。   回復:你這是無腦吹。。你覺得那個傻子讓自己贏:用不上的庶子成為大將軍。康熙弄社死的老八還沒有兵權呢。如果有兵權早賜死了。這個前提是不存在的。無非是高長恭,康熙老八這類的   回復:可以看看成吉思汗電視劇裡年輕的鐵木真是怎麼成為乞顏部大汗的,大家都覺得他雖然年輕但是有威望有能力,而且是黃金家族後裔,勇士也速該的兒子,雖然還有其他的人選,但是大部分人都願意推舉鐵木真為首領,三辭三讓後鐵木真接受了成為乞顏部汗王   回復:還有新代漢,周代唐,雖然說本質上是奪權吧,不過走的禪讓程序是被歷史認可的,尤其是王莽,要不是他自己作死確確實實是通過禪讓改朝換代了   回復: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什麼“禪讓製”,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血腥殘酷的,所謂的“禪讓製”很明顯就是儒家編造出來的謊言罷了。別說幾千年前的蒙昧時代,就是在今天,政治鬥爭都是殘酷而血腥的。   回復:標準難以界定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人們對占有更多生產資料的訴求,需要一種更緊密且合理的聯係來確保它得以實現。畢竟嫡長子永遠隻有一個。而隻有在確保了絕大部分所謂的“貴族階級”能穩定攫取一定利益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認同甚至反過來維護嫡長子繼承。   回復:老了?現實中老了乾不動了還賴在位置上不下來的人多了去了!就說你自己,你有那麼大毅力從那個位置上下來嗎?能上去,能下來,這就是三皇之所以是三皇的原因。現在社會,你想把那些人拉下來?他不給你當攪屎棍我都不信!   回復:肯定還政啊,你掌握了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時候還能主動交權,那一定是有莫大的魄力和德行的;而禪讓,多半都不是心甘情願的,有信實以來有那個君王是心甘情願主動禪讓君位的?當然,除了個別傻子,比如燕昭王他爹。   我們這些生活在科層製管理下的人,看禹、舜都會下意識的把他們切開作山頭來對他們進行分析與發揮,但在那個時候,族與部都是一體的,自家女婿或者聯姻的某某,掌握大權,這是好事,可以幫襯我舜的後人,哪怕後人敗壞,還有禹的後人框正,我們這些人留下對話,也可以讓後人不要忘記這種血親相容互幫互助的族長,這些族長往往確實自己以身作則,治理異族也是懷柔,但你要跳還是會剪除你,然而部與族解體,社會財富日益積累,畢竟成熟的農業技術可以讓家與姓的私有財富積累,自己家就能活,當然了也可以去向族求助,這個習慣依舊延續到現在。   回復:其實最主要的是從母係社會向父係社會過度的標誌性事件,具體記載不明確,禹之前禪讓製很可能是母係社會父係社會共存導致的禪讓製的存在!   綜合起來就是通過治水完成了集權。先前的禪讓,前麵的君主對現有的君主在權力上多少有限製,而禹通過治水完成了較為完善集中的集權。這樣一來,舜對禹的權利限製就很有限。這也是後來啟開啟家天下世襲製的基礎……   回復:因為五帝史是西周寫的,中間跨度有一千年之久,這就好比我們在完全沒有文字資料的情況下寫五代北宋的歷史,可想而知,這樣的記錄和史實偏差不會小。   關於五帝禪讓製的真實情況,在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所謂的禪讓其實就是政變。另外也有近代學者提出,五帝可能是五個部落交替做聯盟的老大。另外,五帝之間是有親戚關係的,不是叔侄就是翁婿,所以禪讓也並不難以理解,很多少數民族初創政權的時候也是類似的方式傳位,但是到了大禹之後,規模太大了,家天下的傳承方式反而要穩定一些。   關於堯舜禹是禪讓還是奪權的事。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觀點,那個觀點說的是,堯之子丹朱遠不如舜,所以堯舜相傳,堯即使有心丹朱,因舜帝功勞甚大,堯帝亦無力阻止以後之事。但我是不同意的,以所謂的“人性論”汙名化上古禪讓,認為人總是有私心的,必然會希望傳位於自家,把順理成章的接班說成是“逼宮”這是荒謬的。然古今中外茫茫浩瀚之歷史長河中,都曾有一心為國無暇謀身之人。且上古數千年之事早已不可考證,以今人之思,疑古人之行更是無稽之談。   回復:其實是部落的生產力足夠讓掌權者享受更多生活資源,而不必去承擔更多義務的原因,才是家天下的必然,你可以這麼理解,大禹之前的王,根本沒有享受權利的空間,隻有帶領部落艱難求生的義務,殫精竭慮,王是個苦差事,所以禪讓製度才能保證,到了大禹時代,社會生產力總算能讓王這個階層享受除了衣食之外的更多生活資源了,當王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自然就會變成世襲製   回復:你都造反了還財權,你就是嫡庶之爭的思維,你見過匈奴,遼,金,蒙古需要你地方財權的嗎?我大軍壓境你地方政府不投降就殺投降糧草財稅全部交出來,士紳豪族交投名狀,不交殺光,把肉吃完給老百姓喝口湯就能拉攏民心,其他人殺就殺了   我認為是社會到達一定規模必然會出現的結果,當勞動剩餘可以養活許多不產者就會出現壓迫。壓迫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競爭。而這種壓迫最穩定的結果就是三角結構。所以上層既得利益者一定會想方設法保住家族地位。   回復: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變是生產關係的轉變,生產關係轉變的前提就是生產力,你沒必要去專門解釋一遍的。而且你話裡的核心邏輯不還是唯心史觀嗎?   回復:把社會變革歸結於所謂的人性和權力規則毫無疑問是狹隘的。事實上這些也確實隻是片麵地反應了意識形態的某一方麵,它們可能是一種現象,但不會是原因。   回復:江博士那個時候也是需要發展科技了,他這種有點科研能力的工程師們才能上位,因為我們當時太需要發展了   西周金文隻出現了禹,春秋孔子做尚書禹之上有了舜堯,到戰國文獻中才出現了黃帝,越古的人在文獻中出現的時間越晚,更像是後人把不同地方的人物融合在了一起,並排好了位   回復:人家遊牧民族打不過就退,人家草原上有的是牛羊可以吃,你沒糧食讓將士們喝西北風去啊?你翻開歷史書看看誰造反沒糧食?安史之亂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才敢起兵叛唐。   回復:炎帝一脈有,炎黃本是一脈,也是嫡庶之別。薑姓是大姓,帝嚳元妃是為薑原。別以為薑子牙真是個釣魚老頭啊!   回復:你在哪個史書上得出了部落能觀天測日定四時。昌意降居若水,少昊玄囂降居江水是部落能乾的出來的?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陽,後襲位,這個村是地球村?   回復:你不會以為史書裡動輒幾百萬的部隊就全是作戰部隊吧?還看不起五十萬人?知道蒙古橫掃中亞的時候作戰部隊才多少人嗎?   回復:奇葩,美國金融霸權前提就是美軍,我都手握美軍了我要來找你要財權?我都軍隊全天下幫我養著,誰敢說不就打到你同意,槍桿子裡出政權,不是錢袋子裡出政權,所以你說話能不能過過腦子   回復:權力很簡單,就是停誰的。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就是這五十萬兵是聽你的還是聽皇帝的。   想要這五十萬兵聽自己的而不是皇帝的,就要在軍中擁有足夠的聽自己的親信,和較高的威望。   回復:治好水指我堵住洪水幾年,之後大爆發成災和我無關是吧。他爹就是單純沒治好水後麵還造成嚴重損失被殺了而已,如果真像你說的,禹自己就是翻案了,就不會流傳下來鯀治水不力的說法了。   回復:高長恭那時候怎麼能不死!你覺得他們兄弟相殘的時候,撕破臉了。老丈人是大義殺君王女婿還是不得不被裹挾著為了自己家的利益和穩定國家的需要殺高長恭。換位思考下。如果高長恭娶的是斛律光嫡女誰能是皇帝!當然高長恭沒這可能就是   回復:越是鬆散的組織結構,它的構成就越在乎它的最高層是誰,原始人必須有身強力壯的優秀族長;反過來說,當一個組織結構趨於完善,那對統治者要求就不高了,因為無論誰來都是一樣的運行模式,公天下向家天下轉變的核心邏輯就是這樣。   回復:樂。氏族部落和朝廷政府,哪個鬆散哪個緊密?禪讓製和宗法製,哪個寬鬆哪個要求更高?鸚鵡學舌不過腦子?   “原始人必須有身強力壯的優秀族長”,黃帝部落怎麼戰勝炎帝蚩尤部落的,嗯?古代一直到現代,無論中外,代表國家權力的構成從來都不會是隨便誰隻要有腦子就能上的。不管是專製還是民主,你要進入國家權力的領域,就必須要能長久代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無論誰來都是一樣的運行模式”這是明顯沒經過大腦才能說出的話。   回復:人本來就是有私心的,這不是汙名化禪讓,而是探究禪讓背後的本質,不然你怎麼解釋夏朝家天下的轉變呢?難道堯舜禹的高貴品質到了啟就立馬完全消失了?歷史是門科學,不能拿民族情感說事,不然就變成偽科學,歷史就變成維護民族團結的可以隨便編造的工具了。   回復:你猜如果那時候三傑就他一個了他會不會放棄兵權,還是會延續兄終弟及!所以說正常情況下就不會出現小說奇葩設定。現實也不會。多少強悍的皇族國家突然消滅的原因史書寫的明明白白。打壓有能力的宗室,便宜了外人。兩晉魏如此。五代十國南北朝幾乎都是如此。打壓有能力的旁支庶係,把權力交給外戚和好兄弟然後子孫宗族全族都被屠戮乾凈。包括那些非常有能力的族人一起被屠。夏侯玄高長恭宇文家什麼什麼的寫都寫不盡。高家不過是兄終弟及一回看清現實毅然回歸老路了。   我傾向於治水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而關於治水的知識是被大禹這個家族傳承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往後禹的家族一直以治水為己任,治水需要全天下奔走,即以天下為家,後麵禹後麵的族人能力都很出色,逐漸權利慢慢集中,史書上最後演變為家天下。   回復:韓非子這麼說的,那個時候所謂的君主,本質上就是打獵領頭人,蓋房子領頭人,種田領頭人,一切生產歸部族,本來就沒有多大利益,所謂的禪讓,就是退休   你說的大部分我是認可的,但最後一點,為什麼出現禪讓製,我認為最關鍵是當時的部落並不存在成建製的政府,就像香港黑社會,雖然已經種五穀,但五穀還不足以讓大家僅靠五穀就存活下去,大家還都是靠刀口舔血的過生活,也就是大家都需要一個強大的龍頭,正如你說的,大禹擁有一切當大龍頭的關鍵,而且最關鍵的是,搞定大洪水後,人族不再流離失所,開始聚集生活,從鬆散的部落到大聚集的城鎮轉變,大禹從組織人們治水到組織人們生產生活,他有一套生產力更先進的政治體係。大家推選大禹當老大,就順理成章了。   回復:應該是在部落子的時候,狩獵能力或者能帶領著人拿到更多更強大的獵物就能當頭,,大禹治水已經有很多人在他組織下了。代表大禹自己成了最大的部落--所以他就是最大的頭。   回復:重點不就是鐵木真夠強,他手下的百姓心甘情願的為他沖鋒陷陣,而且他的個人魅力讓人們認為在他的帶領下部族有希望會越來越強大,其他人實力威望遠不如他,當時就算他人想做大汗也無力上位,鐵木真能輕易的擊敗他們,這個三辭三讓隻是走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