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五蟲中認為,古代禪讓製是因為權力所帶來的利益沒有那麼多,所以,禪讓也沒啥心理負擔。而不是仁義,最早的歷史唯物主了屬於是。 商朝之前的歷史很多都沒證據,嚴謹來看隻能算神話故事,講史記也要結合證據來講 甲骨文上出現的商王世係跟史記記載的完全吻合,史記還是很可信的,而且太史公不是隻參考文獻,而是全國各地實地考察的。 在困難時期,絕大部分人是不會想當領頭人的,而大禹的聲望和實力讓他必須是領頭人,而且當時的環境也不是說帝一個人說的算,還是以部落為主,舉個例子,你和一夥人合夥創立一個公司去非洲做生意,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相當話事人,話事人也隻是權利大一點,而且也不會是一言堂 我們這些生活在科層製管理下的人,看禹、舜都會下意識的把他們切開作山頭來對他們進行分析與發揮,但在那個時候,族與部都是一體的,自家女婿或者聯姻的某某,掌握大權,這是好事,可以幫襯我舜的後人,哪怕後人敗壞,還有禹的後人框正,我們這些人留下對話,也可以讓後人不要忘記這種血親相容互幫互助的族長,這些族長往往確實自己以身作則,治理異族也是懷柔,但你要跳還是會剪除你,然而部與族解體,社會財富日益積累,畢竟成熟的農業技術可以讓家與姓的私有財富積累,自己家就能活,當然了也可以去向族求助,這個習慣依舊延續到現在。 而諸子百家那些人,他們生活在一個較為成熟的“等級製”國家,家也是大夫之家(私人勢力崛起且有社會財富積累),這些士也希望有自己“家”,來積累自己的社會聲望與社會財富,學在官府的打破是因為這些士來召集門客,作自己的“學在官府”,所以他們往往拿先人之言來迎合自己的學說,所以這種陰謀山頭的堯舜就躍然紙上了。 要這麼說的話,那所謂的禪讓其實不就是在試探部落是否認可自己嗎?願意擁護的就到我這裡來。說白了就是先讓自己遠離某地,再看部落的用腳投票的結果。這不就是選舉嗎? 古代很多國家都形成過貴族民主議會或者類似的製度,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演變成了不同的政治體製 那時候的人思想真的沒有那麼復雜,不能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底線來揣摩古人,多少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了。陰謀詭計,復雜的思想都是逐漸產生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種感嘆。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要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他們的思維都還是有些“幼稚”的,那就更別說更古早的上古時期了 如果都覺得堯舜禹那個時期就已經在勾心鬥角了,那未免有點可悲了。曹丕說“堯舜之事,吾知之矣”多少也有點調侃的意味,如果真覺得他意思是說堯禪位於舜跟漢獻帝和他是一回事,那就可笑了 錯誤的,人一直是人,照你這麼說,如果最初始的人就是單純的,不復雜的,那麼它們何以誕生出復雜的思想? 天天叨咕人心不古的人都是一群懦夫,隻會在故紙堆裡尋求自我對道德社會的渴望和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什麼時候都有人說《現在的人不如以前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回復:你的觀點有點坐井觀天,以為所有人都是在一樣的環境中。不知道你多大了,早些年很多風景不錯的偏遠農村,民風淳樸的不得了(當然不是全部),這是一個路人皆知的事實,但現在你再去,基本都商業化了,甚至惡名顯著。就如同你不會生下來就吹拉彈唱洋洋都會,一定是外界環境給了機會,你才逐漸學會,不是你的智商變高了,你的智商從生下來就基本注定了(雖然訓練能改善一點),是因為你所處的環境讓你有機會增加知識量。我們現在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有幾千年、幾十億人口的信息積累,同時互聯網導致信息傳遞的成本極低,這些先秦時期是都沒有的,這注定古人的想法沒有你復雜。分析問題不能反向刻舟求劍 回復:就比如我們那邊,以前大家窮的時候,夜不閉戶,鄰裡關係融洽,後來有錢了,大門緊閉了,攝像頭安上了。關係也大不如前了 回復:最原始的生物是一個單細胞,那麼請問你又是怎麼誕生出來的,難道你的祖先在3.5億年前就像現在這麼復雜了嘛 這是禪讓製的問題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是必然會變革的,封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是早晚的事,特定的歷史事件隻是推動作用罷了,少部分人的主管意願起不到決定性作用,跟古雅典一樣 唯心主義歷史觀得到的都是表象 感覺很多時候一個人列述古人的事時並不是為了講述歷史,而是想利用自己所講述的“歷史”來給自己的觀點增加論據,所以才有奇奇怪怪不同版本的史料傳下來 其一,確實有人就是品德高尚不在乎自己家族的權勢,以天下百姓為重 其二,上古時代的天下共主權力沒有後來的專製皇帝大,並且各邦國的貴族都是沾親帶故,爭天子位輸了也就當下小弟,沒必要搞得你死我活,搞個禪讓大夥都留個體麵,東周禮崩樂壞其實就是親戚們都撕破臉了不體麵了 主要是上古時候的生產力跟不上,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如果首領不是最有能力的,很可能就消亡了。後期青銅器出現,生產力提升了,基本可以滿足吃喝穿的問題了,有的人就產生了歪心思,開始籠絡一部分人想一直當頭領。而這部分人的人性和道德標準肯定很低,從此開始清高的人,有能力者都成不了首腦。這直接導致了封建社會持續了幾千年,尤其是地大物博的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都沒有科技爆發。 所以說堯才是特殊的那個,背叛了階級的個人,為天下大義將天子位由大宗傳給小宗。而舜傳禹則更類似於攝政還位。 回復:說了多少次,上古時代生產力不夠還沒有出現階級分化,不能以階級敘事去看這時候的歷史 回復:私有製、社會化分工、奴隸製國家都出現了,肯定有階級分化這是無可置疑的啊 還有重要的環境條件,那時的領袖沒有啥特權可以享受,而是帶領部族活下去 回復:軍事民主製後期肯定出現階級分化了,這點看各種遺址的墓葬就知道,首領的陪葬品明顯多餘平民。 回復:您不覺得您對上古的生產力過於低估了麼?4-5000年前中亞北非早就不說了,南方的良渚都有階級出現了哦,而河南滎陽出土了5500年前左右的絲織品,你以為那時候我們的祖先隻能穿樹葉獸皮麼? 回復:武斷歸因,不但不能擺脫屈辱歷史,還有可能葬送未來。還是得講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 我認為就是到了夏朝,中央的權力並不大,更像是個市場管理員,主要主持各地的貿易。商和周才逐漸統一了起來,直到秦始皇實現大一統。 回復:猴子都有猴王,啥都是猴王優先。怎麼人類都進入有組織社會了還會沒階級呢,最多隻能說分化得沒現在這麼明確罷了 讓位這招老蔣就用過三次! 特別是1928年這次,蔣介石受汪精衛、胡漢民、孫科聯合排擠,隻得宣布下野把位置讓給孫科,暗地裡卻要手下親信陽奉陰違。結果孫科一沒有錢二也調不動軍隊,根本做不下去,隻得把老蔣又請回來!太特麼像了 在物質條件極大匱乏的歷史節點,當領袖可不一定是什麼好事。能力越大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每天你得殫精竭慮,堯舜禹這些哪個沒有到處跑過?一些部落紮根一輩子待一個地方,無非種地耕作,但領袖動輒四處走奔波勞累,天災或者病痛很容易就去世了。而天子能享受到最高的待遇也無非就是那些東西,又沒有今天的電視電腦遊戲書籍,還得天天思考怎麼治國理政。今天這裡治水明天那裡平亂,送我當我都不想當,一沒能力不能拿天下人開玩笑,二有能力我為什麼不擺爛而要為天下人賣命服務呢? 回復:這麼看帝堯還是多少有點私心,他說丹朱愚鈍但是他發明的圍棋很快就能上手說明不是傻隻是沒有能力承擔天下的擔子,當好自己部族的首領就夠了把帝位讓給舜也免得丹朱上去治不了國被流放或者被殺 權力就像毒品,一旦品嘗過就再也停不下來,那種萬人之上的力量幾乎所有人都會留戀 史記裡說商朝有竹簡,現在考古發掘出來最古老的竹簡是戰國時期的。以夏朝包括古蜀國的文明程度都應該有文字,但是到現在都沒有發掘出來。 商朝有文字留存,青銅冶煉技術也是一大功臣。夏朝夠嗆,隻能寄希望也挖爛骨頭出來了。 甲骨文大概率是商人獨立創造的,商人以前是個遊牧名族,四處遷徙,二裡頭也隻不過當時各個部落裡麵比較大的城市沒有發明文字也不奇怪 回復:現在最多就是挖到了越來可能是夏的東西,沒有挖到能確定是夏的東西,隨便定性到頭來打臉怎麼辦,你不要臉那些考古學家可是要的 回復:用腳想想也肯定有文字,規模那麼大的組織,全靠口耳相傳怎麼玩?隻不過年代太過久遠,那時候青銅技術也不夠好,沒保存下來,或者說挖不出來罷了。 回復:1甲骨文未破譯的文字很多不懂什麼意思,2甲骨文是在祭祀場所使用商朝是有其他文字載體的,3周朝的記載是‘’惟殷先人有典有冊‘’,而且很重要一點周朝沒記錄過商朝有甲骨文,甲骨文是清末時期才發現的! 回復:因為夏朝不是當時定義的,當時都是部落製,這個夏朝是後人對那一段時期的稱呼,而且我聽一個博物館裡的研究員裡說過好像甲骨文裡屢次提到商部落攻打一個羌部落(好像是這個,可能記錯了),有人推測可能這個被攻打的部落就是所謂的夏朝的主體部落,但是商部落的人不這麼稱呼他們,後來周朝人對這個部落的稱呼也不一樣,所以可能不是沒有記載,而是沒有一個統一稱呼。 考慮上古通信條件,權利架構可能隻涉及集中力量辦大事,應對災害和戰爭,平時部落自治,而這個佳話真好處於大水時期 說不定就沒有,古埃及比夏朝久遠多了,怎麼他們的文字就能保存下來?夏朝就保存不了?要麼就是材料太差無法保存,要麼就是沒有文字。 回復:甲骨文是否記載夏朝,這個有爭議,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提到了的,這裡麵有幾種猜測,一種是認為當時商朝稱呼夏朝為西邑(夏),這種觀點和後來清華簡等出土文獻很像且甲骨文中確實有西邑這種稱呼而且是和伊尹一起祭祀,還有就是杞國假說,因為傳世文獻記載杞國是夏朝遺民而甲骨文裡麵杞國地位比較高可能和夏朝有關;當然也有認為甲骨文可能沒有提夏朝的。但問題又說回來了,甲骨文是占卜用的,在鬼神文化濃厚的夏商時期,這種東西就相當於是政府工作報告,隻是貞人等占卜後寫卜辭的東西而已,又不是什麼正經的歷史檔案,有必要提前朝嗎?相當於你從今天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找不到秦漢的東西就能說那段歷史如何了嗎? 回復:不是你覺得會不會就如何,是看實際情況,實際上跟商朝作對的那些勢力基本都很少在甲骨文中提及,占卜這些內容不一定要和傳世文獻完全一樣。而且我說的是有兩種可能,目前是不是真的記錄了夏朝還有爭議。 回復:這個有說法說是,先商文明顯然存在,但是他們自己大概率並不自稱為夏,畢竟現存的對夏的早期記載都是周朝那時候的了,轉了兩手的歷史記載難免有變化(有說商朝稱之為西邑的就是夏)。包括像大家現在說的拜占庭帝國,在其存活的一千年裡都是自稱羅馬帝國,從沒自稱拜占庭之類的,但現在大家說起來都是拜占庭如何如何 回復:氣候環境不一樣,戰國竹簡是在南方楚地水坑裡發現的,全部泡在水裡隔絕了空氣才能留下來。還有就是文字載體的材料,埃及那種刻在石頭上比較方便保存,此外還有金屬器件、陶器、泥板、骨頭也是比較容易留存下來的材料。商朝沒有入主中原的時候就開始骨卜了,但是沒有刻字上去的習慣,刻字是在商朝中晚期才開始有的,因此中國成體係文字的實物證據隻到殷商中晚期。夏商的核心勢力範圍不包括南方,自然也沒有戰國的楚簡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無法保存到今天才是常態,保存到今天隻能說可遇不可求。 回復:埃及不是挖出了幾千年前的竹籃嗎?完好無損的那種 回復:洪水那個時期和西方神話是可以對應的。後朝都有記載,我們還是要尊重前人的記載的。而且一開始還否認商朝呢,最後不也被各種文物打臉,這不也證明了古人記載還是可以信的,我們這邊基本不會孤證吧? 回復:之所以叫朝代,那是因為那個時候是一個國家。不是因為商有文字,而是人家具備了國的特點。我們混亂時沒有國的時候都叫某時期,你連這個都不知道? 回復:西遊記特麼明清時期的神話小說,你特麼當歷史記載看?你小學畢業沒?我笑死。 國家定義你特麼弄明白沒?一張嘴全是傲慢無知,全世界那麼多人就特麼你最聰明是吧。 回復:周分封天下這不算國?那什麼才算國?秦以後的大一統皇朝才算?那這樣的話西方現在都沒幾個能稱為國。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那麼多思想,一堆周朝遺留文化,孔子儒學道家等等特麼都是這個時候誕生的,你現在都在學,人家幾千年的東西了,你以為你比古人聰明?還酋長國,你別說小學畢業了,我覺得你應該是九年漏網之魚,你這種人現在不多見啊。 回復:從你臆想還是從哪裡的歷史書籍來的呢?歷史都是可以溯源以及考古挖掘的,都已經確定有夏朝的遺址了還在這沒夏朝啊 回復:文字學上已經定性夏朝已經有成熟的文字體係了,蔣版古代漢語也提到了這一點,孔子的那句“夏禮,吾能言之”也證明了孔子讀過夏朝文獻,那麼這個時候夏朝肯定有文字。其次甲骨文是商代早期就有了,甲骨文本身就是成熟的象形文字了,文字的產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麼前麵的夏朝不可能沒有文字,這不符合文字發展規律,當然了,你也應該沒讀過什麼書,標新立異者的特點就是你這樣 世襲製取代禪讓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裡不能跟堯舜禹禪讓連著說,要知道還有一種說法,堯舜禹不是個人名稱,而是聚落名稱,所謂氏。堯舜禹禪讓實質是聚落聯盟爭霸的結果 我們村以前就這樣,十幾年前是真的窮,當乾部也沒啥福利,還要處理事務,大家都擔心耽誤農活不想當村乾部。後來富了,通了路,有項目通過賣地,有助農項目投資,有人開始蓋工廠農場,大家就上了心,每次選都是挨家挨戶發雞蛋發油拉票。 其實,討論禪讓就應該探討當時的人文地理背景,因為那個時期不是封建王朝,還有各部落和各邦國,它們實行的是什麼製度呢?禪讓?父死子繼?兄終弟即?如果是禪讓?那沒得說,禹或啟的確是家天下的開創者,但如果不是,那就值得說了,為什麼在堯後突然禪讓,至禹止呢?那禹可不可以說是家天下的延續和繼承,而非開創,是在某一段困難或危險期結束後,回歸正常秩序?如果這樣,那這所謂的危險期是指什麼?人文還是地理因素?輿情還是武力? 人性是本質 利益是永恒 變革是曲折 無爭是妄想 除此之外的因素都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隨時代而變(平均智力,文化,供求關係,政治環境,權力體係等) 戰爭從未停止,更迭從未消失,都是爭,而爭隻因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利益與人性的沖突與吻合。 遠古時代是樸素的公天下!天子並不像後世法家所推崇的那樣至高無上,也不可能擁有絕對的權力。天子是各部族間實行早期民主共和推選出的代表,對各部族負責,受各部族監督,所以舜、皋陶、禹的都是在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必多想。 後人代入太多“皇權至上”的思維,有了各種陰謀論。我們現代人應該贊美這種君臣關係,努力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 也是所謂的禪讓製就是謊言,堯是繼承了父兄的位置,而舜跟堯是遠房親戚本出於同脈,而大禹也是出於,堯舜同族,不然你以為鯀為什麼能成為治水總管?都是因為他有能力不見得吧,最關鍵的是,把事搞砸了,他不但沒有被處死,隻是被流放了兒子,還當了後來的天子,這就有點蹊蹺了吧?至於啟,那就更不用多說了,肯定是老子傳位給兒子,但是,啟作為一個孝順的好兒子,肯定,不能讓父親為難,那好辦呀,找個中間商,反正所謂的善,讓大家也都懂,先讓大禹把位置傳給別人,然後再讓他這個兒子,搶回來,地盤還是他老夏家的,而禹也不用背負破壞製度的罵名,至於啟根本不在乎,畢竟所謂的禪讓製,大家都懂,多麼偉大,多麼牛逼的人物,總會有私心的,誰也不想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王朝,就傳自己這一代吧 紅樓夢那麼大篇幅,你不分背景就摘出了這麼一句,笑死,紅樓夢的批判性就是你這麼用的。我們批判近代中國封建王朝的壓迫剝削無能腐朽,不代表我們把中國整個封建集權時代都否定了啊!!!要不要回去看下歷史書,還是高中歷史沒讀好,歷史書裡怎麼說的,當時的這個封建集權製度是適應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發展的,井田製土崩瓦解後地主農耕經濟是在生產力提高後更適應生產力和解放生產的經濟基礎(對了王朝初期基本都是小地主也可以說是小自耕農為多,後期就屬於地主兼並加劇,製度僵化無力糾偏,農民失地再遇上天災人禍無法生存就隻能暴動了),近代那是因為封建集權已經阻礙到中國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了,麵對當時的西方已經過於腐朽落後,所以我們要推翻這種舊有封建體製。對了,說句難聽的,有些人死了是真死了,有些人活著和死了也沒差別,有些人看著死了卻一直活著。人的肉體壽命很短,但人的功績會被紀念和歌頌,人的罪惡會被記錄和批判,個體融入集體,集體在,則個體則永在。人終有一死,有輕於浮毛,有重過泰山。不是因為王侯將相就重於泰山,不是因為你是平民就輕於浮毛,對整個集體來說,誰對這個族群發展影響更多更大自然就更重,說真的呂不韋就一個古代被人鄙夷的商人出身,也躋身歷史舞臺,成為“王侯將相”,成為歷史不可忽略的人物,劉邦原也就小亭長,我喜歡中國歷史人物的多樣性,沒有那麼完美,但都是人,我們崇拜他們好的一麵,批判他們罪惡的一麵,這就是促進我們中國這個族群既能有過去的記憶也能走向未來。 感覺歷史研究還是要結合考古成果來看,目前不少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就是當年的堯都,畢竟堯都平陽(今臨汾),而且出土有文字陶片、觀星臺、王城等等,但是陶寺中後期王族大墓被毀,城池也被廢棄,感覺政權過渡並非那麼“和平”……復製下之前在於賡哲老師處的評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基本內容如下。 有學者認為是隨著陶寺文明的發展,內部矛盾尖銳,晚期陶寺居民(或連同外來人)毀損中早期墓葬,央視之前製作的《堯舜之都》中曾有提及石峁對陶寺的入侵。 期刊文獻中對陶寺中晚期被毀也有探討,如“陶寺文化中期發生變異的原因主要與有虞氏舜取代陶唐氏堯為聯盟首長有關,而陶寺文化晚期發生變異、充滿暴力色彩以及陶寺城址的衰落等現象則是夏後氏禹政治顛覆活動的結果。”張國碩:《陶寺文化性質與族屬探索》,《考古》2010年第 6期。 “對於晚期毀墓現象,張國碩先生雖未言明,但推斷應該是夏後氏禹與有虞氏發生爭戰,勝利者禹對失敗者有虞氏的報復行為所導致的。王曉毅等認為是虞舜武力奪權的結果。何努先生推斷是陶寺早期王族後裔對中期王族的政治報復行為。這樣毀墓的原因要麼是武力奪權,要麼是政治報復,實際上二者是一回事。” 所謂禪讓製隻發生在堯舜禹之間,之前之後都是血親繼承,很可能是因為大洪水對領導人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和挑戰,導致權力無法在親子之間好好傳承,隻能推賢讓能。洪水治理好了,伯益再想玩禪讓的戲碼,就行不通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說嬌妻好唯有恩愛忘不了。君生堂前贊君名,君死又去嫁人了。 虛名皆有君子行,自無塵心照日月。 好事總得善人做,哪有凡人做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