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的故事(1 / 1)

人改變不了人,隻能影響,對於舜身邊的人來說,舜更像是一個引導者,引導人們怎麼變善,大多數人都是向善的,而舜的家人是原原本本的惡人,再怎麼引導,最好的結果也隻是躲起來偽裝自己惡的一麵   我反而覺得這點很真實。現在也有很多這種情況,有好些奇葩親戚甚至奇葩父母不如朋友甚至不如一個外人。有時候有血緣關係反而會成為親近的人傷害你的緣由,覺得你的付出理所應當,外人反而可能會禮尚往來,因為你對自己好而覺得欠了人情,想到無親無故還對自己那麼好很感動。有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該有隱私、應該完全被自己給控製,自己生的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外人反而不會。人就是具有多樣性,人性也是復雜的。我還覺得這點其實蠻真實的。   我老婆給騙子打錢,當她的麵說了20多次,是騙子掛電話。她當著我的麵把1萬多塊打給騙子。主打的一個不可理喻   我前段時間看中國哲學簡史的時候看到舜的弟弟被舜分封去了另一個地方,但是那個地方的人們後來居然為他立像立祠,還會為他舉行儀式紀念。作者的意思是如果他仍然保持惡行,與舜作對,那麼當地的部落居民應該不會為他做到這個程度,所以說他的弟弟後來應該是悔改了。   回復:要是這些賢帝的後代都那麼出色,家族王朝就不用換了,賢人的後代也是會有正常人的缺點的   回復:那不是直接萬世一姓了,是因為堯舜禹過於優秀,才成為堯舜禹,不是因為成了堯舜禹才變得優秀。如果長輩賢能,後輩就賢能,那還努力什麼,不如找個好爹。   同理,劉據和李承乾,這兩個人,你能說劉徹和李世民沒有好好教導他們嗎?都是頂級的配置,頂級的老師,他們倆作為父親,在賢能裡也是屬於頂尖的,怎麼劉據和李承乾作為太子,一個自殺身亡,一個被貶為庶人呢?   很簡單,自己的成長環境哪怕你換一個人去同樣經歷,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關鍵看的是自己,不是別人,如果因為外部環境就能簡簡單單影響到自己,那麼自己的人生觀到底是別人的人生觀還是自己的人生觀?   有些人就是我沒見過的,就等於不存在,而且這種人普遍有一種現象,就是覺得自己比古人聰明,而且自己穿越到古代,肯定比古人要混的好   回復:邏輯錯誤了,你說的你爸媽不信,不代表你說的外麵的人就會信,樓主舉的例子本身就有錯誤,這個醫學博士說服不了他的父母不要買保健品,一樣說服不了其他買保健品的人。就好像被貓咬你去問醫生要不要打針,一般醫生肯定要你打,隻有跟你關係非常好的才有一定幾率不要你打,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個醫生,不同情況下說出來的話是相反的。所以視頻裡的這個故事,極大可能是假的,但就算他是假的,隻要你願意相信,你就會自己找一些你自己認為有道理的理由去“證明”他是真的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我一直沒想通,舜的父母和弟弟為啥就那麼想謀害舜啊??舜那個時候已經開始接受堯的考驗了吧?也已經娶了堯的兩個女兒了吧??再等一等自己的兒子馬上就要大出息了,自己家的好日子也快要來了,做父母的弟弟的難道不應該好好把舜供起來啊??謀害了舜對他們仨有啥好處??   嫉妒啊,再簡單不過的動機。而且我記得他們好像打算殺死舜後把他的土地和女人都搶過來。   上古史當中很多事情更像諸子百家為了闡述自己思想表述出來的,這當中有些是真實歷史有些是穿鑿附會,因此傳世文獻記載的事情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包括《史記》給的黃帝世係其實更像大一統思想熏陶下為了編纂統一線性敘事把這些人物還有各種古史傳說縫合出來的(不是說這個人不存在,而是有可能很多內容是根據這個人或者家族為事實衍生、赴會出來的。)比方說儒家敘述歷史不希望其言不雅訓,因此很多神話先祖的內容會被刪改掉,因此把鯀說成大禹父親,同時著重講上古聖賢君王的道德品質來規勸君主重視品德以德治國;但墨家因為崇尚鬼神文化,因此會說堯、舜、禹、契、稷都是天生之子(老天爺生的);法家相信人性本惡會著重描述上古聖賢君王等的政治等鬥爭這些,道家會著重講上古時期天下萬國、小國寡民,來說明當時的人生活恬淡安居樂業。這些都是根據一定歷史來選擇性論述自己的觀點,真實情況不一定如此。   說白了是春秋戰國還有秦漢時期的古人和夏商西周乃至更早的古人有文化隔閡,加上各種記載歷史的文獻因為兵燹之災丟失、傳抄失誤等等,那時候古人看到的歷史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麵貌,今天我們看古人其實也是這樣。   如果以陰謀論的視角來看,也可能是舜為了給禪讓造勢編出來的,或者也可能最初的版本就隻是舜非常孝順,但是之後越傳越離譜了。   回復:你們可能不理解,以前兒女多偏心眼,給兒子賺一塊錢,女兒傾家蕩產,都有父母能做出來。   為了我舅舅一點好處,我姥姥她能把我媽殺了,隻要有好處我都信她可以做出來。   然後,隻能在我媽這裡活下去,其他孝順兒女哪裡都不讓她住,最後我媽恨透了她趕走每兩年死外麵了。   回復:拐賣婦女兒童的人,他們會在乎別人的代價嗎?自己賺了就行,能看見有什麼用呢?   更何況,越是惡毒的人,內心越惡毒,他們有正常人三觀,會那麼做?   他們不斷害其他人,就會擔心別人報復,自己惡毒怎麼會相信別人善良?   哪怕是現在,也存在這樣的人,比如那個殺了自己博士兒媳婦的惡婆婆,她兒子是鳳凰男,家裡的房車和兒子工作都是兒媳婦家裡搞定的,但就是因為她的博士兒媳婦沒有像農村裡兒媳婦對婆婆的那種無腦侍奉,她就懷恨在心,絲毫不考慮他們家有現在的生活,靠的都是她兒媳婦,心裡沒數的人海了去了   世間百態,無奇不有。如果你站在施暴者(即父母和弟弟)的視角來看,你會發現太正常不過了。   出於怨恨和恐懼。怨恨是因為舜一直被打壓,但時來運轉得到帝堯賞識並且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所以他父母和弟弟一直以來的施暴就顯得那麼可笑,對於部落來說,跟著舜還是跟著象已經顯而易見了。   恐懼則是舜的地位太高了,迎娶了娥皇女英兩位帝女,又那麼受帝堯器重,隻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來舜是堯的接班人,這個時候舜和他們已經不是一個段位的了,誰知道這個時候會不會有其他人為了向未來的華夏之主舜示好而讓他們悄無聲息的消失?   回復:對的,商周前弟弟繼承權很大,看中東就知道了。而且早期部落社會包括商周為了血統的純正(因為不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殺長宜弟的做法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有繼承權的都是婚後生的第二個孩子,即使是親兄弟被殺也很正常。加上因為祭祀的關係,很多大家族都是成年後再殺長子的。所以再加上傳說等因素,史記這麼寫不奇怪。   儒家對黃老最大的汙蔑(也可以說對漢文帝),就是對軍事無能的陰陽怪氣,然而隻要琢磨明白那三次匈奴入侵事件造成的“痛苦”有多荒唐,也就能理解舜帝道德神話到底哪裡不合理了。   跟舜帝神話最相關的部分,就是匈奴實質上根本就打不過文帝軍隊,前兩次雖然取得了斬將破城的戰果,但是遠遠望見中央援軍都是拔腿就跑,最後一次漢中央軍沒有馳援,結果所謂的匈奴大軍這次超級加倍鬧騰了小半年居然一座城都沒能啃下來。   所以,舜能那麼乾一定有一個隱藏前提,舜是有實力的,而且這個實力是壓壞父親壞兄弟一頭的,這兩混蛋的戰鬥力被嚴重誇大了,造成了單純以德服人的假象,就像表麵上大殺特殺實際上見麵就得跑的匈奴大軍一樣。   因為真實的歷史不是那種道德神話,當時的中華大地是部落聯盟,連國家都算不上,五帝這五個人都是其中某個部落的首領,而部落聯盟因為沒有國家來威懾,部落之間的傾軋和內部的利益爭奪非常激烈,甚至後來諸侯國對中央也不放在眼裡,人家的鬥爭可不是“家長裡短”,而是赤裸裸的利益,比如“後羿射日”其實是後羿作為其部落的首領滅掉了東夷(今山東一帶)的九個部落。   如果從當時的情況設身處地的想一下也不難理解。誰會真的把大權王位傳給別人?堯舜之前從未有過禪讓一說。自私自利的父母將心比心肯定也更不會相信堯會真的傳位給舜。說不定堯隻是在敲打自己的兒子罷了。堯賞賜了天大的厚禮不早取還等什麼?而且看他們對堯這個王的子女不客氣的反應來看,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奪了王的倆女兒應該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反而能攀親。   我覺得有可能是舜的家人實際上在舜接替權利的過程中是出過很大力的,但是可能被其他氏族勢力打壓不能出任實際職位所以留下來的記錄就是舜本人賢德但是家人昏庸,就算舜本人知道家人要害死他也很不合理的,不然在舜還沒出名的時候哪怕是睡覺的時候統一刀拉出去埋了說舜失蹤了誰會在乎呢,特別公然燒倉庫這種操作簡直是離譜中的離譜。   當時應該是家父長製度(父權製)剛具雛形的時期,母係的繼承力量仍然很大。表麵上,舜的母親死了,所以苛待。實際上應該是母親死了,舜失去了母族的保護並在繼承母族上出現了不利因素。因為父親的再婚可以看作是父親的部族跟後母的部族進行了新的聯姻。舜的母族首領由於死亡而舜年紀小可能已經被父親一方半吞並,而新聯姻後的弟弟是具有父親部族與後母部族合法繼承權的人之一。如果想要完全繼承舜母族的利益,殺了舜是最好的方式。   而且父權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因也不是網傳的女性體力不足以支撐農業耕作,而是因為頻繁生育導致的死亡。繼承人死亡不利於部族繼承。所以,後來弟弟想要跟堯的兩個女兒結婚。誰跟堯的女兒剩下孩子,這個孩子就有繼承堯部落和舜部落兩邊的權利。這時候還是用血緣紐帶繼承的,女性生育出來的是十分確定的血緣關係,那麼就有權力去爭奪堯部落的繼承權。這個時候女性開始成為聯盟的紐帶,但還沒有後來那樣完全物化。   回復:估計是從小想要徹底吞並舜親生母係的部族。舜是他媽親生的,在古代這是穩定的血緣關係。父係因為爹不能直接生,反而不是穩定繼承。感覺堯舜應該是母係到父係繼承的轉折點。堯讓兩個女兒跟舜生孩子,就是確認生一個堯舜兩個部落血緣的繼承人,可以繼承兩個部族的權益,是雙保險。   以現代人的思想代入古代人本來就是很搞笑的,世界上也不存在感同身受隻是應該盡力去做好;   再者這裡歷史被記載也是為了讓人們快速把握某某某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及其能力,塑造他們的形象   那時候的中國就是部落聯盟,所謂天下共主就是幾個部落首領選舉出來的公認有德行的大冤種,要說特權是有,但不多,管不了其他部落內部事務,反而沒事就要去調解部落之間的矛盾,甚至打仗的時候隻是名義上的總帥,但真正能指揮的,也隻有自己部落的軍隊…   …所以史記裡,堯舜禹都找過其他人繼位,但都被拒絕了……因為沒啥好處   後來夏啟廢除禪讓製後,除了兩三個部落反對,其他都是無所謂,因為夏啟再厲害,也管不了其他部落,哪怕後來進入了城邦時代也一樣   所以夏朝一直到滅亡,都是很鬆散的城邦聯盟國家,之後的商雖然加強了集權,但還是方國和直轄兩種製度,周朝就更不用說了   由於“五帝”作為儒家的上古聖賢,必然是經過“美化”的,那麼我們可以用邏輯推理把他們請下“神壇”,探究真實情況如何。   1.在沒有可靠的史料、考古證據的情況下,不宜全盤否定《史記》等的記載。   2.堯選擇舜作為接班人,很可能就是“兒子不成器,找個好女婿接班”,這種情況在後世也並不罕見。   3.繼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後來的皇權時代,新帝繼位都經常掌不住權,被篡位也是常見。作為“太子”的丹朱,不是光憑身份就能掌權的;而作為“女婿”的舜,也不是想接班就接班的。所以舜的辭讓,很可能是一種避免爭端的政治妥協。   4.舜被後媽和後母所生之子迫害,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不要太常見,完全可能是事實。但舜的態度,則可能是經過後世儒家美化的。我的推測:即便舜被“謀殺未遂”後極為憤怒,他也隻能如履薄冰,做出姿態,以維持自身的“好形象”,舜不可能是一個“爛好人”。   舜的故事很像我們村裡一個小夥,他前幾年已經是研究生了,前年他爸去世,他家裡所有的財產被後媽和後兒全部占據搬到縣城裡居住了,村裡已經不咋回來了,但小時候我聽說他的苦難還歷歷在目,幾千年前的事和現在發生的幾乎一樣,人還是人,毫無變化,歷史總是相似的,因為人都是一樣的沒變,變了的隻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罷了。   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裡程碑之一。   河南濮陽的諸馮是舜帝的出生地。   在古時河澤與濮陽實際上是一個地域。據考證,諸馮、負夏、雷澤、姚圩、歷山、城陽等地,都集中在菏澤和濮陽一帶,所以歷代各家也大都認為舜帝的出生地應該在濮陽   雖然歷史上把權力交給別人,而不是給自己的後代的禪讓製讓現在的人無法理解,但是我記得一個研究恒星的專家說過,一個星球的壽命是幾十億年起步,不可能花幾十億年盯著一個星球,而是需要在同一時間對比新生的星球與衰老的星球,就像研究人類難道需要花一生的時間去研究一個人?肯定是在同一時間研究男女老少呀,同理,禪讓製是不是真實的,直接看同樣是部落文明的印第安文明,印第安也是禪讓製,甚至是現在文明並不發達的非洲,都有中國人在當酋長,所以禪讓製在歷史上應該是存在過的   搞政治的肯定不是老好人,但是上古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私有製都沒發展多少,基於這發展起來的社會意識和主流價值觀和我們現在真的很可能不一樣,我還是覺得,這時候的天下共主真沒我們理解的那麼大權柄,相反,很可能是一個事多苦累的位置,乾涉不了各個部落的事務,還要調節矛盾,是一個居中的位置,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個位置上的人說他是老好人這個讓人難以相信,但他絕對應該是個德行名望都被周圍人所信重的人,所以真不至於陰謀論,人性有陰暗,但也有光輝呀,竹書紀年也不能亂信的,戰國史書和漢朝的史記也就兩三百年時間,離堯舜年代的時間,有區別嗎?戰國的史書基於當世的生產力和私有製觀念,去揣度幾千年前的一個社會,我覺得和我們現在去猜測古人也沒有區別,所以我更願意相信一個光正偉岸的虞舜形象,這對於我們也當有價值引導作用。   至於說舜的家人沒有被感化這件事,我覺得經歷過自己父母被外人三言兩語說動,卻對你苦口婆心勸誡他們置若罔聞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這還是自身家庭和諧的呢,像舜這樣家裡人對他成見很深的,我覺得能聽完他說話都實屬不易,更何況感化呢;再者,舜作為五帝之一,歷史名人,對那個時代的記載都是後世人們的口口相傳,那史官們發揮想象對他的事跡進行潤色必然是以他為核心的,那被他感化的人圍繞在他身邊必然被被寫到,那沒有被感化的人呢自然不會去寫呀,而他的家人也由此必然會在記載中,更顯得突兀了。   至於竹書紀年,我覺得大家也不用太爭執,看看就好了,有這空不如去看看大佬們的論文什麼的,多聽聽不同的聲音,發現歷史的趣味性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至強則聖,至弱則奸。人強大到一定境界就會善良得像聖人,弱到一定境界就會變成奸詐的小人。善良一直都是以強大的實力作為基礎。以德報怨,目的不是展示道德,而是展示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