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與人祭(1 / 1)

商朝數百年用於人祭的犧牲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場長平之戰。商朝戰爭規模小,最多的一次才出兵一萬多人。相比於商朝,春秋戰國才更野蠻。   其實我們現在覺得商人的人祭人殉非常可怕,是因為我們的觀念本身就是繼承自反對如此浪費人力的周人農耕文明了。就我看來,商人對這個的意識就不一樣,比如現在我們覺得如果住宅死了人就很不吉利,但商人造房子從打地基開始,就要殺狗和小孩來埋在地基下麵,而且房子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殺人填埋,一座宗廟或者宮殿建成的過程中,基本都在幾百到上千條人命。現在去殷墟的宗廟區,還能看到祭祀坑裡有跪坐姿勢埋葬的骸骨,很明顯這還不是奴隸,而是武士。也就是說,對商人來說,人祭和人牲可能還是兩個概念,人祭可能和印第安用武士祭天一樣有時候還是個光榮事情,而人牲就是把大量戰俘和奴隸像殺豬殺狗一樣消耗掉,又省糧食又省心還能恐嚇不臣服的部族。殷墟的祭祀坑裡甚至有來自白種人的骸骨,我覺著可能就是與類似鬼方土方之類的部族發生戰鬥後俘虜的戰俘,然後作為新奇的祭品獻給了祖先。那個被煮的人頭,不也是一個少女的頭顱嗎,可能就是來自交戰一方的戰俘。對多次遷都的商王朝來說,它並沒有一個後世認定的以王都為核心輻射發展的城市點麵規劃的概念,而且它的繼承製度是雙軌,君主的更迭很亂也很快,太多的戰俘對它來說是累贅,是不可控的不穩定因素,需要用宗教恐怖的手段消耗和控製。在這一點上,周人當然就更先進,依賴耕戰的周人在強大以後當然不願意一直給商人當狗當豬,他們希望用新的模式去改造世界,為什麼薑尚這類人會成為周人的盟友,因為薑尚很明顯是來自羌人的部族首領,羌人可是商人的老仇敵了,甲骨文裡動不動就用幾百羌去殺祭,和周人聯姻一起過好日子誰還不乾呢?對比之下,商人倒是似乎沒多少和外族聯姻的記錄,我都懷疑他們是不是為了王室血統純正,會搞近親結婚甚至血親婚,王的壽命很多都挺短的。我覺得到了紂王這個時候,雖然他個人想要有點作為,但他最大的敵人,就是尾大不掉的商人貴族,至於說周人偷襲商人才得來勝利也是無稽之談,周人被商人培養作為鷹犬多少代都在和戎狄各族作戰,拚出了自己地盤,從古公亶父就開始試著以聯姻代替戰爭,到了紂王那一代,周人已經是西方諸侯聯盟的老大了,文王的父親季歷被商人殺掉,文王自己被囚,伯邑考被醢,都是商王企圖用這樣的手段敲打周人,但周人羽翼已豐,不再忍耐,對商王朝不滿已久的部族也找到了帶頭的,這場大戰蓄勢待發,周人仍然非常謹慎,其實對商王室內部的完全滲透應該在文王沒去世前就完成了,但武王在孟津觀兵後仍然沒有當即打過去,快兩年都沒準備?還叫偷襲?   其實周公沒有廢止人殉,廢止的應該是商朝的大規模人祭。   孔子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解釋其實是有歧義的,現在通行的解釋也不一定就是對的。很有可能是儒生們無法接受孔子支持人殉而做出的牽強解釋,解釋成“孔子認為不應該用像人的俑來殉葬,因為這種俑殉的行為似乎是在鼓勵人殉”。   但是從歷史的發展上來看,孔子的年代人殉還是常有發生並不少見,而俑殉本身是代替人殉的做法,是一種文明進步。孔子反對俑殉,到底是因為陶俑像人而在倫理上不正確,還是說孔子是反對俑殉代替人殉而認為應該繼續進行人殉,其實真的不好說。建國後“批判孔老二”那一個時代,官方就明確解釋孔子“始作俑者”的言論其實是對俑殉代替人殉的反對。   那是殷商遺老乾的,周一直沒搞人祭謝謝   那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考古學家在西周時期的周公家族墓晉國古墓裡麵都沒有發現人殉   早期文明都是這樣,由於生產力太落後,麵對殘酷的自然很難生存下來,文化就會被神秘所統治。古代凱爾特文明有活人祭祀,日耳曼民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宗教至上,信基督之前就信過各種神和巫術。北方是歐洲的神秘主義之源,南方則更有理性主義色彩,和自然環境和地緣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也有這樣的情況,藏地由於封閉的位置和惡劣的自然條件,文化就很容易被神秘主義束縛(就算不信佛教,也會信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直到解放前都有活人祭祀。   和生產力有關,商朝生產力決定了養不了太多人口,所以要通過獻祭和戰爭消耗。有獻祭傳統的國家基本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後來不再人祭的原因也不是道德,而是農耕技術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力,人的價值變大了,自然就慢慢減少了。   回復:笑了,到底誰說的不算?   周人的老家關中,帶有殉人的墓葬極少發現,關中的扶風北呂墓地、鳳翔西村墓地等周人貴族墓葬中皆無人殉現象。   在周原遺址、武功鄭家坡等先周墓地,同樣沒有殉人現象,周公廟大墓和洛陽發現的周天子墓也沒有殉人。綜合來看周人墓葬,可以發現高級別的周人墓葬罕見人殉、人牲。   你周滅商前故地墓無人殉,還西周貴族,貴族指誰啊?諸侯國是吧?感情分封魯齊燕衛宋等國後,各各自稱周人,文化語言寫字都差不多,那我秦國還書同文車同軌作甚?我知道你沒讀過左傳,首篇隱公元年經中第五句話“九月,及宋人盟於宿”,當事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周人,不認為諸侯國是周人,更不用說史記等,先人沒想到的是今天居然有人說他們都是周人。   還有我何時說西周無人殉?史書記載以及考古等說明秦國最早是春秋秦襄公人殉,那時已是東周,秦因為不用陶俑等原因被各國稱蠻夷,周禮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製,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製度。我在論證周的影響力以及秦在此之前無人殉,你在說什麼?   你評論孔子那些話原本我懶得說,不知道是從哪裡摘抄來的,現在提一提也無妨,這句話不說蓋棺定論也有基本的立場,你倒是會找,找到那個年代所謂的證據,找到一個質疑孔子的段落。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但凡學點語文看過的人都不會質疑孔子要進行人殉,整篇是孟子勸仁,最後那孔子的話引典,怎麼可能全篇勸仁最後用傷人不仁的話引經據典,這是孟子說的話,孟子是什麼人要我再跟你講?孔子如此厭惡發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贊同那之前的葬法,而之前是周朝予以禁止,轉而采用芻靈,即草人來取代活人,有些諸侯國漸行奢華風氣,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孔子希望恢復的就是周禮,我想你不會不知道吧?   你所謂的牽強解釋是不但是最權威的還是後代儒者的補充,更是近代學者對其中某些字的其他解釋,但無論如何都不會是孔子要恢復人殉,所以你找的論證找的好,現在還質疑這句話的人非蠢既壞。   回復:至於所謂的“禮崩樂壞”指的是什麼?你這類半桶水的就會以為是道德敗壞啦、時代動蕩啦、奢靡享樂啦、人殉行為復蘇啦。那按照你的說法,戰國時期更加混亂,連春秋時代的基本道義都失去了,戰爭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比春秋時代不是更加“禮崩樂壞”嗎?那為什麼人殉反而又被逐步製止?自相矛盾!不知所謂!   真正的“禮崩樂壞”與道德觀念、人殉行為等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禮崩樂壞指的是原本宗法製度和由此產生的等級製度的崩潰,禮法不再被遵守,僭越之事已成平常,父子相殘、下克上、臣弒君、諸侯欺淩天子,這才是禮樂製度崩壞的意義。?   回復:接著前麵一段,孔子的理論核心不僅僅是“仁”,而是“克己復禮”,是要改變“禮崩樂壞”的時代,恢復古典的禮樂製度。   禮樂製度和倫理綱常是孔子理論核心,“仁”也是為了“禮”服務的。而孔子的禮可不是我們現代的禮儀、禮貌、道德,而是宗法製度。很多無知者望文生義,就以為禮是古代的道德思想觀念。其實儒家之禮其核心就是等級製度,什麼人用什麼“禮”,享受什麼待遇,擁有什麼權利。其目的就是要“不變”,要維係住當然體製的穩定,正因為這樣在漢代以後的歷朝歷代才會一直深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和支持。   回復:   1、西周貴族無殉葬、有殉葬的都不算周人,分封的貴族也不算周人——這一點我在前麵關於族群認知和夏君夷民的概念中已經論述了,看不懂是你自己的事情;   2、你的原話:“周禮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製,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製度”——周禮使人殉現象抑製,春秋的時候又復燃,這不就是說周禮本身抑製了人殉但在春秋事情周禮崩壞導致復燃?這不就是禮崩樂壞?你還說“孔子希望恢復的就是周禮”,如果沒有禮崩樂壞,孔子恢復什麼周禮?你要狡辯說不是這個意思,那請您繼續滑稽的表演。   而且更可笑的是,你自己說“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製度”,那麼這又跟周禮有什麼關係?那時候周禮並沒有得到恢復啊?從這裡就能看出來,你根本不懂周禮、禮樂製度是什麼?也不懂人殉的產生和被禁止的原因,牽強附會到周禮上麵去。   3、孔子原話的出處——同樣,前麵我已經有論述。儒家思想實際形成和發揚光大於孟子,孔子的言論很多也由孟子進行闡述。“始作俑者”一論的來由和解釋我前麵也已經有過闡述,在這裡我也隻是把存在的一些不同的、對立的言論擺出來,告知大家還存在這麼一種與儒家主流不同的觀點而已,並沒有說哪個就一定是對的。就如同竹書紀年,一家之言也可一聽,但不一定的正確的,隻是多一個看問題的視角。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急成這個樣子?還是說一旦有跟你看過的這麼一兩本書的觀點不一致,就是異端就要發起討伐?鼠目寸光之徒耳。   其實孔子也從來沒有說過他要恢復的是“周禮”。“周禮”這個概念本是拿來和商禮對比的,但是前提錯了。周人作為西岐來的遊牧部落,其實是沒有什麼“禮”可言的,周人的文化習俗和商人比談不上精密,更不存在人殉了。周公之所以被歌頌正是因為他終止了三監對商人遺民的文化打壓,轉而把自己打造成商的文化的正統繼承者。周公執政代表了商禮的復興,也代表了周商文化的融合和周禮的形成。作為商國遺民的後裔的孔子宣揚的實際是商禮以及周公對商禮的復興。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春秋時代那種用俑代替活人祭祀的手段,正是商禮和周公復興精神的崩壞。   人類社會早期多賢君的原因,春秋戰國的人就分析過。因為當時人類處於一種增量狀態,地多獵物多水果多而人少,所以人和人的矛盾並不凸現,真正主要的是人與環境的矛盾,而又是這個主要矛盾逼迫人類合作開拓,於是人們生活比較好,又少爭端,整個國家就顯得欣欣向榮,於是國君就好像是有功勞了。   再有一個,是我自己的觀點,當時是貴族社會,禮樂製度都是非常嚴苛的,所以道德修養極其被人看重。孔子有個弟子,打仗的時候摔下馬來,先想著正衣冠結果被人砍死了,這固然是不好的,但也能從側麵反映出貴族的自我要求,再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不怎麼成熟,故而其時的明君也可能真的是道德標兵。   商朝人祭頻繁的根本原因是當時商王四處征戰導致產生了大量的俘虜,再加上當時生產力低下,養不活那麼多人,還有就是當時沒有什麼特別耗費勞動力的大型工程要做,所以這些俘虜就經常被用來祭祀   商代經常進行活人祭祀的一大理論依據。好像就是萬物同源吧。商朝人好像對世界有一種認識。就是萬事萬物都是可以對應的。比如人的眼淚可以對應雨水。就如同今天吃什麼補什麼的原理一樣。在最早的神話之中。世間萬物都來自於一個叫做盤古的人身上的各種部位。比如盤古的眼睛變成了日月。盤古的頭發毛發變成了森林樹木。盤古的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海。不明白世間萬物科學原理的商朝人。覺得這個世界必須要不停的獻祭。才能維護世界的運轉。最好的辦法就是向神靈。奉獻人祭。根據這個反向的原理。比如在祈求下雨的時候。就應該把人丟進火堆之中。因為人的血液可以補充世界的雨水。那麼人在火焰中流出的血液就會蒸發到天上。到神靈那裡。那麼世界就會再次變得雨水充沛。這真的是一個令人感到無語喲惡心的愚昧理論。   回復:首先,你要明白我說的“周公沒有廢除人殉”並不是周公支持人殉,並沒有否認他或許試圖廢除人殉,而是事實上他沒能真正廢除人殉。   其次,“西周墓葬”是不是真的沒有人殉?這個問題要搞清楚。“部分西周貴族的墓葬裡沒有人殉”和“西周所有貴族墓葬都沒有人殉”是兩碼事。什麼算西周貴族也要界定好,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又算不算西周貴族?西周分封的異姓諸侯又算不算西周貴族?   最後,根據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明確提過: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牲畜和原本過剩的人口不再是累贅,而是重要的生產資源。周朝已經沒有像商朝一樣進行大規模屠宰獻祭的人祭和人殉,規模大為縮小,但不是絕跡。   實際上,赤裸裸的肉眼可見的人牲人祭太殘忍,基本上是成功被禁止了。但在眼睛看不到的地下墓葬裡,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的人殉行為一直都存在,而且並不少見。   回復:你在如此莫名驕傲地好為人師之前,恐怕也忘記了一個中學歷史知識點:肉刑和人殉是朱元璋復活的,由朱祁鎮廢除。商是理所當然地人祭人殉,而周走向了封建和農耕時代,不主張這個,以後的朝代裡當然也發生過主人要求奴婢殉葬的事件,比如結草銜環的由來,但這並不是法製不能強製要求也不受到提倡,隻是出於奴婢可悲的人身依附關係,就連乾寶的搜神記等誌怪誌異裡提到殉葬的案例,個別是主母出於嫉妒暗中將奴婢推下墓穴,還有就是提到西漢初年的南越國有在光明正大將妃嬪殉葬,你如果要說明殉葬在周到明之間還是合法的製度,起碼要有法製史記載和考古成果作證,商的人殉人祭可是隨時隨地合法的存在,安陽去盡管看。周到明之間的大規模人祭人殉我很好奇請你為我長長見識提供一下法製史和考古證據。把一個朝代的刑罰短暫復活當作常態是不是有點真當別人不了解歷史呢?當然,如果勉強把遼也算進中原體係,再挖出耶律阿保機的葬身之處,把述律平的斷腕和她殺掉的那些倒黴蛋挖出來還能說說,雖然她是簡單粗暴消滅政敵,而且遊牧民族才是真的一直有搞殉葬的規矩,甚至影響到了滿人這類漁獵起家的,而且到皇太極用完這一招逼阿巴亥殉努爾哈赤也就再沒聽過了。照你的說法,那還得算殉葬製度到了清朝才結束對吧。   不用非穿越到商朝,你穿越洪荒初期或者開天之前,但凡穿越到那個時候,跟腳一般都很吊,直接修煉個億萬年上帝視角看夏商多好   我不想去古代,隻想穿越回幼兒園重新過一遍童年   要是穿越回去,正好你成了紂王,鹿臺起火,周軍殺進朝歌,又或者成了胡亥,趙高拿刀逼著你自殺,又或者成了項羽,正在烏江邊上自刎,又或者成了崇禎,這時候你站在煤山上,前麵掛著一尺白綾,穿越有風險   你穿越了,你睜開眼睛看到落日餘暉。發現你現在身在一座山上。正當你感慨景色妙不可言,活著真好時。突然你感覺身後有一絲涼意。轉過身看到身後有一顆歪脖子樹。旁邊還站著一個慈祥的老爺爺恭恭敬敬的端著一段白綾。馬薩卡…   在南方古代的狼族巫師的墓穴之中   距今大約三國時期,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記錄   那段記錄所闡述的是一段巫師一生的感悟,   大致的意思就是,人類之世界,本無絕對的對與決對的錯。對與錯因人而定。也可因人而變   有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身邊的對與錯提出質問。。。世間的對與錯,不是一成不變的。   會隨著人類生存的環境,還不斷地發生變化。。。   人類需要對錯,自然不需要。   人類創造對錯,隻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試著接受這一切吧,人類的文明   就是一朵長在屍體上的花。。。。   人類就是一次一次在殺戮中,了解了正確和錯誤的重要性。。。所以人類才會對真理有如此的追求。。。。。。   所以說呢?沒有錯誤,哪裡來的對?   沒有邪惡,哪裡來的正義?   作為現代人,我們是不能夠卻用我們的行為方式去批判那個年代的人的。   因為現在的我們就是生長在屍體上的花朵,   然而,我們身為屍體上的花朵,卻還要用我們的思想和語言去批判那一俱孕育了我們的屍體?   你不覺得啊?那樣的我們其實也和屍體一樣惡心嗎???   很難想象啊。。。三國時期竟然已經有古人對歷史有如此的總結。。。真是一位大智者。。。   從生物學角度講。迷信屬於條件反射,是後天獲得。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稱為條件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無關刺激隻要多次與非條件刺激結合,都可能成為條件刺激而建立條件反射,因而條件反射數量無限。   條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條件是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這個過程稱為強化()。   條件反射建立後,如果隻反復給予條件刺激,不再用非條件刺激強化,經過一段時間後,條件反射效應逐漸減弱,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甚至消失,這稱為條件反射的消退。   初建立的條件反射還不鞏固,容易消退。為使條件反射鞏固下來,就需要不斷地強化。所屬學科心理學,可以理解為愚人自欺。   什麼想要穿越到某個時代很蠢,之類的話,才是很蠢。   穿越本身是一種假定,穿越本身不限於肉身,混穿替代、接替記憶,嬰穿,學習,穿越高貴身份等等,任何假定都是可能的。   更別提,還有金手指的假定。   如果隻是說肉身穿越過去,什麼都沒有,語言不會,房子沒有,戶籍沒有,穿越本身就失去了意義,不過就是個倒黴蛋,等死罷了。   那就代表著,不論是什麼時代,都不合適穿越,再好的時代,也比不上現在,除非你想回到小時候,再活一次。   未來則是不確定,廢土,科幻等等情況。   看到鴿子實驗那有人說是條件反射,我想了下,條件反射實驗裡是通過某樣動作獲取某個結果,比如說老鼠觸碰某個杠桿從而使食物落下,是先有了老鼠碰杠桿的這個先決條件才有了食物落下這個結果。而這個鴿子投喂實驗的不同之處在於,鴿子的某幾項特定動作並不能帶來食物掉落這個結果,因為食物掉落是由外來因素(研究員)所操控,所以老鼠和鴿子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食物掉落這個結果是由自己還是由他人來觸發。   沒有任何朝代適合穿越,因為古代的王朝沒有真正的幸福,兵亂饑荒,死亡疾病,什麼鬼都有,人口又少,穿越到明朝末期或者晚唐之類的基本上有你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