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字造成的信仰差異,有點牽強。原始時期,各個部族都有自然崇拜,也就是對威脅自己生存的事和物的敬畏和崇拜。這裡由於地裡的環境差異導致了,對外界事務敬畏的差距,也最終導致了信仰的差異。原始時期中國這片土地,自然條件優越,必然會孕育更多的族群和更大的族群,這個從河姆渡的村落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規模,於是,在部落規模大的情況下,必然會有更大的集體力量。於是這就孕育了“國之大事,在祈與戎”。祈也就是祭祀天地保障天時,護佑生產;戎,也就是征戰和狩獵。總結來說,就是優越大自然環境能孕育更多人的部族,由於人多力量大,就少了許多原始的自然崇拜。當這種靠自己的行為客服更多的苦難,成為習慣,那麼在文字出現,並記錄下來後,也就逐漸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文化。這也是眾多,大洪水唯有古中國是自救,其他文明記錄中都是神的救贖。 中國主要是祖先崇拜影響最大,導致中國的神話很多都是祖先神,宗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比較小。 我老家廟會拜的神是我們當地人封的,前身是一位餓死不投降的將軍,因為敬佩他的精神,就給他立廟封神祭拜 伏羲,女媧,後羿什麼的是部落首領化的神,和祖先神差距不大 我也是這麼理解,我們的神大多是先祖,我們自己本身就是我們信仰的神的延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拜神是祈願,而其他宗教拜神是贖罪,因為祖先必然會庇護我們 中國會崇拜祖先,就是因為有一套可以記錄祖先的文字。漢字天生就是用來記錄和傳承的。因為有記錄,所以中國人會知道歷史,知道這一切都是祖先創造的,所以中國神話也是以祖先為藍本。故而中國人相信人力,相信傳承。 回復:不,這隻是你說反了,四大古文明中,除了中國其他幾個文明的發源地生存條件非常的艱辛,他們需要一個精神的寄托,但是我們中國人過自己的小日子就非常的瀟灑,所以有時候可能會覺得我們比較慫,但這也正是因為我們過的日子太舒服了。 那麼基督教摩西豈不是也是祖先神。你看看你家裡有沒有擺幾個神像吧,神化後的神和祖先是天差地別好吧 孔教信仰天,皇帝是天子,皇帝就是中國的教皇,皇帝就是孔教最高的信仰。 回復:咱們卷,但卷的方麵多是為了明天,為了子孫,跟咱們現在卷的差不太多,也和當時的人民日常所做的的差不多,西方宗教卷的多是死後或來世,咱們是辛苦為了真實的未來,他們卷則是為了虛無的未來,前者至始至終都在努力,後者較前者而言,一旦生活好些,就更容易讓人靠信仰懶惰的活著,並將問題留到下一代。 我覺得是因為中國地理位置優越,人們靠努力就能吃飽喝足,這就讓子女對父母從小產生了崇拜,然後這種崇拜慢慢發展成先祖崇拜。而國外的地區過於貧瘠,父母無法依靠努力就給孩子創造優渥的生活條件,子女在絕望之下不相信父母和先祖,這才開始崇拜虛擬的神。這也和目前主流思想中越貧瘠的地方封建迷信越發達相恰。 回復:然而商周和封建王朝都要祭天拜神,五方上帝還可以說是伏羲神農軒轅少昊顓頊這些化為的,中國不是不信神,是神就是偉大的人變成的,古代的觀念人和神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階段,人死後留下精氣化為神鬼,貢獻大的、偉大的就會變成神,然後鬼一開始也不是貶義詞,就是正常的概念,也可以被供奉,後麵變成家仙這樣的了 回復:去看一下山海經,有仙山也有神,問題那些神從來都不主動接觸人。唯一拉人進局的事件就是,西王母設局讓人盜取天帝的不死藥。 中國古代更加崇拜的是自然。如連供奉的神明都要遵守的風水(比如入廟時辰,廟宇坐向)。 中國獨有的道德信仰體係很大程度避免了人類後期產生的宗教替換原生文明,道德信仰體係影響深遠至今,華夏文明肇始的標誌《易經》的誕生孕育了最早的道德信仰,後來中國人就傳承發揚了道德信仰,道即是萬物之源、自然規律,德是萬物本性如母愛、同情心等等。依照道德形成了獨特的文明信仰,處事穩重有度,待人親和,順應自然社會發展規律行事。對外沒有野蠻血腥剝削其他民族的獸性,反而是體現人性關愛幫助外族等等,所以華夏文明是唯一獨特的高緯度文明。 回復:道德信仰是在神權旁落後才建立的規矩,隻能算是是神權棺材釘。殺死神權的是禮樂製度,在周公旦前,神權最起碼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的。 神是抽象事物,而由字母組合形成的以發音為基準的語言體係,更容易通過想象,對神進行虛幻的解讀; 而漢字是很難通過某一個發音或者某一個圖案去解釋一個抽象的神的存在,往往會在神的前麵加上各種限定,進行擬物化,即演化為工具神;算是一個比較新奇的切入點 回復:自然現象是具體的,神是人對自然現象觀察後,在此基礎上主觀能動創造出的。所以神從創造出的時候就是抽象的主觀的,而人又不能創造出真正的神。所以神就是抽象的,沒法從抽象到具體。 任你財富滔天,知識無量,神通不可思議 不就是個能知能覺能動麼?比我何高?與我何懼? 中國人隻敬善心善言善行,管你什麼神不神 能知能覺能動的,叫生命 不能知能覺能動的,叫非生命 除此二者,再無餘者,神在哪裡? 中國人的根性中就有平等,就是無神 有點不對,中華土地並不是大耕地麵積,就比如印度耕地麵積就比中國還要大,但印度四麵受敵,地理隔離導致大部分時候外敵入侵被隔斷了,當然也不是沒有外敵入侵,比如北方遊牧,和南方蠻夷,但某種情況他們也是被納入華夏統治圈的一部分,就像所說,進來就不想走了,也有一部分也本身就是華夏圈放逐出去,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但也會逐步統一分分合合 印度的拚音字母加了文明壁壘,每一代都不聯係,結果就是開伯爾山口這麼一個缺口他們到近代都沒填上,文明隔閡導致的時間損失與大一統國家構建失敗相互促進,產生了這個隻能靠宗教來維持自己統一的奇葩 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古代疆域不大都在黃河流域活動的時候人口遠少於耕種田。後麵沒田種了也是因為土地兼並的人禍,地理條件還是很優渥的 而且我們以前生產活動重心都不在南方,是後來南移的。歷史書上還提到過以前的記載就是江南容易生疫病,並不是生活的好地方。中國並沒有這個觀點提到的廣闊的耕地麵積 印度西邊南邊是海洋,東邊北邊是高聳的山脈和茂密的叢林,就西北方的小山口能大規模入侵,然而人家就是一直守不住。相反,四麵受敵的反而是中國地區。 印度被打就是四麵受敵,中國被打就是統治圈的一部分?漢武帝沒出個衛青霍去病,你猜猜中華文明的主體民族會不會是匈奴人?毛子到現在跟咱們也不是一個文化圈的,我們戰勝了所有的敵人,把東亞文化圈同化成我們的文化,也是幾千年殺出來好吧。 人的認知應該隻能來源所見所聞或者以此為基礎的有限想象。人口的規模效應讓中國土地上的先人從直接觀察事件結果的概率上,也不能無視人為努力的意義。給現象歸因是人的本能之一,而在這片土地上神明顯靈由於成功率一般般(運氣/概率),也就讓人對各種神仙的個人能力埋下了懷疑的種子。當然人們也能給神明作惡找借口(上帝就是個禍禍精),認為是自己有原罪。但是這種自我反思的歸因可能是那裡的人們真的沒有觀察到人為改造環境還能取得成功的較多案例。可能是人口規模不夠維持團結協作,也可能是真的自然環境更殘酷一些。 中國是陸地國家,雖然也有海岸線,但是海洋在我們古人的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並不大。而江河湖泊這些,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古人在處理與水的關係時,想到的,主要來自於江河。吃的用的澆灌田野的,都是從江河中來的。如果遇到了洪水,也隻能引到江河中去。 西方不一樣,西方主要是海洋文明,海洋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一遇到大洪水的時候,他們能夠想到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舟船,用舟船把人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尋找新的生活的場景。 龜骨的裂紋隻是裂紋,對當時的巫祝來說可能是某種預兆,但它不是文字來源,中文的起源和歐洲古文明一樣,依舊是象形即各類物品的抽象畫作,隻是歐洲人的象形文字到後麵隻剩極簡的26個字母,而中文則有上萬的圖案以象形文字的方式保留了下來。 其實並不是中國人不信神吧,這個觀點太自我了,或者說沒看到本國神祗文化的特點。 咱們的神祗文化,從來就不是一個嚴格封閉的宗教體係,而是非常鬆散和世俗化的,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麵麵,神祗和百姓的距離非常近,已經近到了成為生活要素的一部分。 比如說,包括西遊記,封神榜等等各種各樣影視作品都喜歡拿神祗開涮,而對這些故事,我們都是能夠輕鬆無障礙地接受的,這說明,不存在不信,不信就會有理解障礙,而是信而不拜,不拜就不會有恐懼心理。 所以,我們對神祗,並沒有信不信這個問題,重點在於我們的神祗是親民的存在,不是一個脫離大眾的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拿來開涮的朋友這類友善的存在。 另外,漢字並不是孤獨的,早期的蘇美爾文字,埃及的聖書體都是象形字。西方象形字的衰落,是在文明多元化的基礎上,逐漸被字母文字所淘汰。原因僅僅是字母文字效率更高,更容易掌握,競爭勝出。 至於宗教,中國確實沒有。但古代中國是巫術信仰,不管是上層還是底層,幾乎所有人都被巫術影響。 巫術不是貶義詞,《金枝》一書所說,巫術和科學是親兄弟,都是人類尋找知識的方式,且是開放的。而宗教則是封閉的,無法接受科學。 漢字和巫術緊密關聯,不管是商還是周,掌握漢字,使用漢字,完善漢字的全是巫師,祭司。甚至連諸侯王都沒資格學習漢字。 其實中國人更多的把神相關的當做傳統風俗去對待,會敬重,不違反本心情況下遵守,但是不會言聽計從,更不可能相信神存在代言人,隻相信自己理解的神,所以是敬重但是不對神存在期待,而是更加相信事在人為 一、我感覺西方的神和東方的神是有很大差異的,甚至本質未必是同一樣東西。二,我對文字的影響力是認可的,甚至可以說誰掌控了文字誰就是所謂的神。三,我覺得通常意義上的神學的核心還是關於人的起源和死亡的解釋,反倒是東方主流文化很少討論這些難以解釋的神秘學更耐人尋味些,比如說西方一般認為自殺是罪孽,很少有以死明誌的說法,但東方更推崇舍生取義,常常認為死亡可以是十分光榮的。 不信神不是唯物主義的先決條件,而是近代以來長期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及潛移默化下,我們形成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 另外各類神話的形成,大抵是有歷史原型的,是對遠古先民事跡的傳頌,其後各種神明在不斷的實踐中構想出來的,其中務實精神在這個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 個人見解:主要原因還是皇權統治。古代中國任何宗教勢力隻要威脅到了統治階級都會被針對。商朝巫師勢力太大所以差點沒了,聖人思想太NB所以被焚書坑儒了,還有歷次的滅佛,都是威脅到了統治階級。 中國遠古的生產環境並不舒適…… 如果你看全球通史,任何版本的,就會了解的一個名詞。大河文明,或翻譯成河穀文明。 也就是古文明,農耕文明就叫大河文明。 四大古文明埃及,兩河,印度,中國,其實就是尼羅河,兩河,黃河,印度河恒河文明 因為農耕文明是非常依賴水的,是大量用水,沒有大河是發展不出輝煌的農耕文明的。(不是現代的精耕細作) 所以合適發展出輝煌農耕文明的地方就隻有這四個。 而在中國,長江是沒有發展出輝煌農耕文明的。在鐵器發明之前。長江流域是非常茂盛的森林。古人類是無法開耕的。 在遠古時代,由於遷徙,中國這片大陸是星羅棋布了很多部落,但是長江流域的沒有發展起來,其實很多是滅絕了。很多長江流域的遺址是很早的,比黃河流域的早 到後來,是星羅棋布在黃河流域的部落才不斷壯大,形成輝煌的農耕文明。 在遠古,長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有交流,但並不一天。一開始的中原並不包括大部分的長江流域。 泰伯等開發吳越,是征服,披發紋身 唯物是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在新文化運動是逐漸帶給中國人的,而不是你所謂的象形文字,中國人看上去的無宗教也許是和科舉製有關,一個至少從表麵上打通了階級的載體,給予了中國人希望所以不用迷信虛無的神。所以換句話說,唯物主義是一種現代的先進的超越的思想,是適用於世界上所有民族的,當然也適用於所欲文字。 我覺得中國沒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的神話體係與神話歷史化有關,我們現在看到的神話都是經過歷史的整理修改刪減等等不斷流傳至今的,肯定不是神話最原始的樣子,最開始中國也有信仰自然力量,帶有宗教色彩的神話故事,但在周朝時,由於周朝更重視宗法,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神話中帶有宗教色彩的故事便沒有被流傳下來,而存下來的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逐日這樣一些故事大多都是人挑戰自然,通過自己的力量戰勝自然的故事,每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交織,形成了華夏文明 信的人挺多的,不信的人真的很少。真有急事,臨時抱佛腳的人好多,不論是潛意識的信,還是內心深處存在的神。總之,中國人是很迷信的人,原來迷信神秘學,現在迷信科學,現在的神變成了科學。 其實我是這麼理解的,漢字保留的象形文字屬性決定了這個文字載體是可以被很多有著不同文化不同方言的國家通用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可以講話差別很大但寫出來的字卻一樣,從而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認同。但使用音節文字的歐洲和中東人隻要講話不一樣,寫出來的字就不一樣,天然地產生隔閡,覺得你們跟我們不是一路人。但無論東亞文明圈也好,中東文明圈也好,歐洲文明圈也好,隨著文明的碰撞都誕生了版圖廣大的帝國,所有的統治者都要麵對語言文化各不相同的民族進行整合,凝聚人心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在東亞,可以通過漢字這一載體來構建中國式的文化體係,但在歐洲中東卻很困難,那麼大家自然就需要另外一個東西來凝聚人心,那就是宗教。 1.漢字起源不一定來自祭祀,隻是出土最早的甲骨文剛好是祭祀用的,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體係,所以它還有很多應用場景,隻是我們沒發現。(那個兩河流域出土的人類最早文字,也不過是剛好是記錄了糧食)此外,漢字在甲骨文之前應該還有演化歷程,可以看河姆渡文化等史前部落的出土的陶器,上麵畫的很多符號,極有可能就是漢字源頭。 2.漢語不是純粹的象形文字,甲骨文裡麵的形聲字已經是很重要的部分了,到了金文中,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形聲字,真正的象形文字隻有很少部分,視頻提到的“神”也是形聲字。意符為“示”,聲符“申”。後者指閃電,甲骨文確實有表神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是表天乾地支。後麵加了“示”,才分離出神義。但是也出現其他字如“伸”“審”“嬸”等等,漢語的表音逐漸明顯可見一般。 中國大地上各種天災頻發,水災、旱災、蝗災、黃河改道…神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最終還是在部落首領之類的人物帶領下,齊心協力度過難關,自然對神無感… 中國人不信神這個說話本質上是有一定問題的,宗教在中國沒有產生足夠的影響力也不是唯物主義的存在。在皇權至上的國家裡,神仙也是隻是為解釋君權神授的理念。一個不斷加大中央集權的歷史演變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宗教一方麵維穩、一方麵安民。這一切,都隻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而已。 挺胡扯的。比如把甲骨文定義為中國最早文字,把甲骨文的誕生是用於祭祀。黃河流域絕對不會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氣候決定了,太冷,無法進入農耕文明就無法發展壯大,足夠成為文明。所以長江流域才是真正源頭,比如確定了有5000年的良渚古國。可見良渚文明的前身,新石器時代會更久遠。黃河流域的文明開始發展也是長江流域的文明擴散後,讓他們學會農耕等能實現定居人類先進文明後才真正進入文明階段。 神權統治顯然是存在的,商周就是,隻不過太遙遠了,讓我們覺得它並不存在。至於封建時代神權的衰弱,我認為的原因是祖先崇拜的取代,它的原因又包括記錄歷史的傳統,儒家的正統地位和儒家分主次重家庭的道德觀,佛道兩家凡人成神的理論和製造的大量例子,等等。自然環境相較其他的古國更穩定和優渥,青藏高原阻隔大量的戰爭。當然,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讓我們覺得古人不信宗教 中國的神感覺是分三種。 一種就是關二爺,孔子。這種依附強者抱團取暖。死後立金身,立神位。原因敬佩欣賞和向往吧。 第2種。大禹治水。誇父追日。劈山救母感覺更像是精神的化身加上當時的大環境的影響,勇敢。勇氣勤勞,吃苦耐勞的精神化身的人(神)(幽靈品質的化身之類的) 第3種是幻想。比如天狗吃月閻王地府山海經各種妖怪。點石成金。聊齋誌異傳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