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製就是給大家開大量的空頭支票,然後你自己去想辦法兌換,這種方法刺激了諸侯對外擴張的欲望並且使得周天子親族實際上控製住了地方,確實鞏固穩定了天下。但是過猶不及,再好的製度,長時間運行下來會有各種各樣問題,在諸侯勢力擴大,而周天子卻不得不沿襲數百年分封消減自己勢力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結局。此消彼長之下,周天子沒落隻是時間問題。 唯一覺得厲害的是,經過周王朝中央勢力的強大,經過數百年的此消彼長才徹底沒落下來,唐朝藩鎮製度才多久,就已經壓製中央了 其實根源就是周王室根本不能執行帝國製那種大一統的模式。因為武王伐紂,本身就是在諸侯的協助下完成的。周取代商,其實是天下諸侯的選擇。 分封製和宗法製可以讓天下諸侯滿意,西周王室也才能坐穩江山。而分封時,親蕃,功臣,外臣和商夏遺民交錯,可見最初分封時是有目的的。 其實,任何王朝如果一開始就直接采用郡縣製而廢分封,那結果一定是天下大亂。比如秦,真正反秦主力是六國遺族。而後來從漢到清,都是有分封的,然後逐步削弱藩鎮割據,強化中央集權。秦朝靠武力摧毀了分封製的基礎,消滅了主要的諸侯國,但卻因為把天下的利益都集中到帝國朝廷,一定會損害各級舊貴族利益,因此一旦有人起事,天下一定會響應。 回到周的分封,如果周王室不分封,那麼隻要有人牽頭,周就可能是第二個殷商。 周天子分諸侯國,七成都是姬姓。人家的分封是讓周係諸侯取代各地土著諸侯。 在當時的生產力下。隻用用分封製才能統治龐大的疆域 夏商主要就是給個名分,周朝是有洗牌的,有周公東征,有些夏商時代的諸侯國被滅了,以前的唐國就被滅了,再有就是一些人去某些地方開拓去,與西方的不同就是不把當地人滅了。周朝的封建,相較於夏商是有升級的。 其實都是一樣的,王朝早期無主土地多,可以分,後期周朝一回事,先是遷都丟了鎬京,後來戰國時期王室分裂,一個洛邑都一分為二,再然後周天子連土地都沒有了,東西二周都建立了公國,周天子隻能寄居在東周君或者西周君籬下 西周那些諸侯基本上都是帶領著族人到一塊蠻夷之地自己打天下。燕國還由於當時黃河以北山戎太多,直接和周王畿失聯了幾百年。當時周朝用這招簡直是擴張的利器,用一張空頭支票同時換取領地和忠誠。 我聽說過一句話。西周的分封壓根不是裂土封侯,而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的掠奪許可證 等戰國諸侯做大做強了,周天子成吉祥物了 西周分封就是周公的創造,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以武裝殖民和分配滅商戰利品為核心的封邦建國。其中姬姓宗族分配到了當時成王時期大部分核心領土。大部分功臣分到的土地都是麵臨夷狄一線戰場,需要自己帶領自己的宗族人民去戰鬥以獲得生存空間。武裝殖民應該是西周分封最主要的一個目的。 結果因為各自勢力逐漸變大,慢慢的也不聽周管理了 不是呀,武裝殖民加文化教化,是當成自己家人在治理,西班牙那是搶了就跑,土著不當人看 回復:西周還是很有武德的,都是天子禦駕親征的,穆天子長期在外麵,都沒在皇宮待多久,但現在大家都覺得周朝不強 回復:西班牙對土著那是有時不做人,有時搞教化;西周對土著是偶爾不做人,大部分時候搞教化;帶英是大部分時候不做人,偶爾搞教化 楚在西周分封之前並沒有,楚國的祖先是皇帝火師,武王伐紂,招熊氏做火師占卜,分封的時候沒有給熊氏封地,楚人開始南下,說是南下其實是被武王揍的,然後再現在湖北湖南一塊活動,楚的象形文字是一個人和四個木,意思是生活在荊棘裡的人。楚國在收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前有弒君傳統,東周為了防備南方的楚人在銅綠山一代分封了以隨國為首八個小諸侯,叫隨陽八姬。直到楚成王楚武王滅掉隋陽八姬,獲得了銅礦,楚人的威脅越來越大,中原諸侯才開始注意楚國。楚國在周之前是不存在的。 現在的考古發現楚人的部落聚集地是在河南鄭州一代,而周滅商之後周公營建洛邑以及分封虢仲,楚人被迫向南轉移尋找生存空間。漢陽諸姬是為了控製上古時期重要的戰略物資銅礦,而不是防備楚人。 回復:主要是控製金錫之路,我上麵說了控製銅綠山是主要的意圖,但是就是防止楚國向東擴張,東邊兩座大礦山。 守邊疆的諸侯國好像都是後來春秋戰國時期非常厲害的諸侯國,這跟他們常年守疆是不是有一定的關聯 (守邊疆要是不強,早就被蠻夷滅了(當時的諸侯分封基本上就是給你張空頭支票和一些兵馬,你自己去把這塊地打下來,打的下來就歸你,打不下來你就記,再派一隊人馬過來)) 周天子可以直接命令諸侯嗎,還是和諸侯平等地位啊 法理上來說就是上下級,這些條件都建立在大家實力都不強,周天子又有威望,但是其他諸侯做大做強,地盤大了就開始陽奉陰違 西周宣王後期之前可以 其實厲王之後就不行了 厲王,宣王然後就是幽王 幽王時候西周滅亡 周天子江發的土地分給了自己的親戚,也就是說他的一幫親戚,如果聽周通周天子的話,周天子的實力就是最強的,但是如果這幫親戚不聽周天子的話,反而跟那些異性王一樣,分庭抗禮對抗周天子的話,那就實力就是最弱的 沒有這麼簡單,諸侯國的大部分官吏也是周天子直接任命的,屬於任期製不是分封製,諸侯國外也有監國實行監視義務,隻要周天子強大,就能保證對於諸侯國的絕對掌控力 法理上來說就是上下級,這些條件都建立在大家實力都不強,周天子又有威望,但是其他諸侯做大做強,地盤大了就開始陽奉陰違 其實周朝才是分封,後麵都是君主專製加文官係統,一分封就八王之亂,靖難之役 在封建時代(指封建王朝)王權/皇權是不下縣的,這就是說在鄉下地主填充了行政上的空缺,形式上是宗族製度,大宗管小宗之類。說是封邦建國雖然談不上但基本上也是這樣了。 諸侯國的內的官員都是任期製,由周天子任命的,這才是掌控諸侯國的關鍵,其次就是聯姻 除非每一任周天子繼位的時候都重新分封一次,不然出了三代人以後誰還會拿周天子當親戚? 誰能想到最終是養馬的統一天下了 秦還未建立,秦老祖正在養馬,養的好才有了封地 西周和東周的分割線,這段時間丟了老家的周天子把無力管控的祖宗之地封給救駕有功的秦了 周王室也當了800年天子,古今中外又有幾個800年的王室 周也就兩百年就名存實亡了,周厲王改革直接被貴族聯合暴亂驅趕,周幽王想換太子直接被太子聯合外公搞死 回復:周天子大小也有洛陽附近一個中等諸侯國的土地,靠親戚們保著楚王都不敢直接奪九鼎,也沒有人敢直接欺侮周天子,晉就在他旁邊,漢獻帝直接寄人籬下了吧,劉備也幫不了他。 回復:戰國時期那些諸侯國君都稱王了,已經和周天子平起平坐,漢獻帝當傀儡的時候至少其他勢力沒敢稱帝。 回復:周朝八百年,姬姓王族統治諸夏近七百年。天子雖然衰落,但還有晉魏等姬姓諸侯崛起 分封製的好處就是這點那,怎麼亂還是家天下訝,周武王還有祭品可收,他在意是那個孫子獻的嗎 中國的話沒有比周朝更長久的國家了歐洲還挺多了也不能說挺多吧反正在我記憶力有 回復:周天子也是傀儡呀,從公園前771年西周滅亡到公園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整整550年呢 回復:他們也許心裡看不起周天子,但不會表現出失“禮”因為他們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周禮。古代是特別注重合法性的,哪怕是趙魏韓也是被冊封諸侯才代晉的 回復:歐洲也從很早就開始廢分封了,典型的就是法國從英法百年戰爭時開始,法王就開始逐步廢除封建領主,自己直接控製國土了… 因為西周建立的天命觀讓天下人覺得上天還眷顧周王室,直到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終生無嗣可繼,天下才知周室已落,才有秦遷九鼎之事,但九鼎之一入泗不現,秦隻得八鼎。 回復:戰國初期,姬姓魏國仍然稱霸列國百年 燕國,曾經打敗東帝齊國 古羅馬帝國才牛比,隻有一個皇帝。後來日耳曼蠻子攪亂了歐洲大陸,用自己的文化搞分封。最後還是為了自己的統一歐洲的合法性,不停的有國家跳出來,說自己是羅馬繼承者。為什麼呢?因為羅馬繼承者這個名義,可以名正言順的統一歐洲,但是從沒有一個國家做到過。至少東羅馬滅亡之前,沒有一個國家敢稱自己是羅馬繼承者。即使奧斯曼帝國滅了東羅馬,後麵它為了繼續歐洲擴張。也大張旗鼓的說自己繼承了羅馬帝國。哪怕是沙俄,為了爭歐洲的地盤,娶了東羅馬的末代公主,也稱自己是羅馬繼承者。所以,名義這個東西,從古至今都有,都存在。都是需要這個說法 回復:小醜就不要現眼了!沒錯,東周後周王室確實勢微,但啥時候能被你說成傀儡?有軍隊、有土地、有人口,還是最富庶的地方,比一般諸侯實力都強,地位最高,這都能叫傀儡?此時,春秋超級強國晉國也是周王室的姬姓諸侯,此外還有燕國、鄭國、衛國……周開天下分封諸侯80,其中65個是姬姓諸侯,沒進入徹底禮崩樂壞的戰國年代之前,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開罪周天子?春秋小霸鄭莊公姬寤生箭射周天子是很威風,結果如何?被晉、齊、魯、陳、衛……十幾個諸侯聯合收拾,最終到戰國連七雄都排不上,直接被最弱的韓國所滅。三家分晉之前,誰給說周天子是傀儡?也就你這個小醜,皮毛都沒學會在這瞎嚷嚷! 回復:周天子可不是吉祥物,隻要有人不敬,就能無條件宣戰。人家是全姬姓諸侯的臉麵,要是秦始皇姓姬,你猜還有什麼始皇帝? 回復:人家周天子在自己家裡就是最高統治者有話語權說什麼就是什麼隻不過叫不動那些大諸侯在所有諸侯麵前就是名義上的大哥你看看漢獻帝一個統一的帝國一個皇帝他還能叫誰 分封製就是中國獨創的。 大航海時代西方的殖民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搞的,讓那一塊地區歸你,然後你出錢出力出船去打下那一塊地,那地皮就是你的了,你就得到宗主國的官方認證,就像東印度公司,如果不是後來被總督府撤掉了,那就是個獨立王國啊! 本身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定義都是歐洲傳過來的概念,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我國歷史的製度和他們描述的定義都不相同。 分封製即使在現在各國各地區,甚至是各個團體都有呀,隻是沒有明確說是這樣的製度而已,但實質就是分封製 回復:那種不同,中國的君王是諸侯之君,而西方的國王更像是諸侯之長,和各個大貴族事實上是平級的,這一點到後麵的神羅才有改善,但是依舊沒有擺脫散裝聯盟的情況,歸根結底是因為西方封建製度過度依賴宗教的維係,讓本身的矛盾不足以誕生新製度。 隻能說不懂唯物主義,在生產力差不多的時候,大部分地區所展現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在本質上沒有區別 經濟水平和生產力差不多,那麼國家與國家之間製度隻有微觀上的差距,也就是表現形式,宏觀上沒有差距 回復:中國曾經在製度上領先就是生產力領先,後來在製度上落後就是生產力落後,沒必要在這邊杠什麼 回復:你憑什麼斷定歐洲就是抄的周朝?就不能自己發展出分封製?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主宰歐洲的是剛剛脫離原始社會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後來發展出分封製。但西羅馬滅亡已經是公元476年了,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這時的歐洲人怎麼抄周朝的製度?就算他們這時到了中國,抄到的也是南北朝時期的製度。所以你的那一套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回復:說你孤陋寡聞還不服?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的事例聽過沒有?就是各自獨立創造出來的。有相似之處但最後還科學界還是承認兩人的獨創性。西歐封建製和周朝也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很大不同。周朝的天子是天下共主,但西歐的國王就不是,國王之外還有教皇,君權和教權獨立,因為推翻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文明程度低,所以他們隻在軍事政治上部分統治歐洲,但思想則是由基督教統一。教皇甚至後來還有自己的國家,但教皇就不搞什麼分封,這些你根本都不懂 回復:很多東西就是同時存在而且混在一起所以需要一個標準區分開比如有多少錢是有錢人需要定一個標準超過標準的就是有錢人不超過就不是這個東西也同樣如此並不是你說的兩個層麵的東西 回復:日本學中國最早都南北朝時期了,大規模學中國是隋唐時期了,日本這段時間是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確實很像中國,朝廷還有實權,地方豪強發展起來了,外戚攝政(攝關),太上皇製度(院政),就差個宦官集團了,日本沒有宦官,但是有僧侶勢力,隻不過日本的權臣沒有讓天皇封王加九錫禪讓罷了,後來的所謂幕府時代,戰國時代其實就是節度使,諸侯割據,很像五代十國或者中國戰國的 回復:瞎說,奴隸製中國一直到秦一統天下才基本滅絕,在這之前,周分封天下的時候,奴隸製都還很鼎盛,知道帝辛,就是商朝最後一個帝王怎麼沒的嗎?,就因為他主張廢除奴隸製,動了當時所有貴族的蛋糕,所以才有了武王伐紂[笑哭]武王伐紂給帝辛定的一堆罪名裡麵,就有廢奴隸製,也許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個理由簡直荒誕,但當時的社會根基就是奴隸製,但凡有點兒家底的人家裡都有不少奴隸,奴隸就是他們的私產,帝辛要廢奴隸,就是相當於要搶所有人的錢,那些奴隸主大貴族不反才有鬼了,所以,廢除社會製度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後來秦朝之所以短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廢分封製。所有人都等著秦始皇打完分天下,結果打完他不分了,下麵的人自然有意見了,再加上天下初定,本就不穩,秦始皇活著大家還不敢亂來,但他一死,天下立刻就亂了,後來項羽給諸侯封國,其實就是分封製的最後的回光返照 回復:看整體啊,整個社會依靠奴隸作為主要的生產力,那就是奴隸製。清朝那個時候雖然也有奴隸,但與其說是奴隸,不如說是囚徒,那個時候奴隸根本不是社會主要生產力了,而且那個時候的奴隸恐怕連社會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都占不到,但周朝初期,諸侯的軍隊幾乎都是完全依靠奴隸組成,種地也全靠奴隸,奴隸總數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缺了奴隸整個社會都很難運轉,這就是奴隸製 回復:既然你說周天子分封的時候都把最大最好的土地留給自己,那為啥後麵周王室的土地卻越來越小呢?難道土地還會縮水不成? 回復:周天子的土地為啥越來越小有兩個原因,1周天子剛開始賞賜的時候就拿自己的土地2就是諸侯兼並以後出現大諸侯慢慢蠶食的結果。 回復:分封製是中國自己摸索出來的,沒有借鑒其他國家的製度。但不僅僅是中國人想出分封製,其他一些國家也自己搗鼓出了相似的製度。就像《梁祝》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情相似,但不存在誰抄襲誰,雷同純屬巧合。 回復:封建本義就是分封,隻是中國史學家生搬硬套,非要跟歐洲的”歷史五段論”對應,把秦始皇統一之後的集權社會說成封建社會。 其實周朝很不錯了,知道自己江山怎麼來的,也可以說看到殷商的下場害怕了。分封諸侯,不僅讓姬家當了八百年天子(雖然大半時間沒權),也讓領土擴張十倍以上。順帶一提,商朝後人也有封地——宋國,那兒出了好幾位古之聖賢 前有薑氏三百年輔佐周室後田氏代齊楚國殺兄趙國弒父六國介不是正規窩囊廢六國隻有秦是正統周是金秦是火火克金後有一百多年是漢水克火。 回復:燕國姬姓,可以說是唯一的正統了,而秦國打開始就不能算是正統,養馬封爵本身就不是姬係,齊國楚國打開始就不能算是,但齊國是薑氏(田代齊前),名望高但也並不是正統。秦國雖然最後統一六國,但秦國卻是一個類似法東斯的王朝。拚命擴張,最後才贏得的天下 周以德得天下,所以隻能以德治天下。湯信鬼神,不把人當人,而周把人當人、把神當人,創立了聖人信仰,這是我們民族的一個重要傳統。 回復:1.最初的聖人是指黃帝、大禹等有大貢獻、大發明的人,商信鬼神,周人推翻了商,自然要換一種信仰。 2.《論語·述而》中,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說、不談論,對鬼神的批判從何而來? 3.周公創立了禮樂製度和禮樂文化,是為了統治發明的等級製度,禮壞樂崩是諸侯國們不聽話了、自己玩了,禮樂製度在閣下那裡就等同於活葬? 4.商朝盛行活人祭祀和奴隸殉葬,數量非常大(有人做過總結,人祀目的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節省資源),但人祀和殉葬不同,周朝的確有廢除活葬的法令,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有過類似的措施,但從未根除。 回復:周武王要真偷襲,一次就把商滅了,就是覺得自己是臣子不太好,加上天下局勢不明,於是撤退。 給了對麵三年準備,而且出兵前昭告天下,才動手的。 這種情況下一舉滅商,不是周強,是帝辛太菜懂嗎 回復:華夏這一概念還是周首先提出的,秦始皇也隻是周代思想的繼承者,可以說是周真正確定了中國華夏的概念 沒權又怎麼樣,可以子子孫孫享受榮華富貴啊!相反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後代但凡出幾個不爭氣的王朝完蛋然後被屠戮殆盡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說作為吉祥物沒什麼不好的 回復:紂王稱不上是改革,隻是他確實不信鬼神肆無忌憚。我更相信他是信奉天下為我獨尊的獨夫,不信鬼神不願意有任何東西來製約,更主要的一點是他不信鬼神,但是沒有與之對抗的方法,反而殺姬昌子用的正是鬼神祭祀。打消神鬼文化的正是周,周公一手建立起來的禮樂,最明顯的標注就是提出了道德為上的觀念,商湯有德而取天下,紂無德而失天下,從此以後中華大地不在去追逐鬼神喜好,中華禮儀之邦才由此來的,因此周公旦也被稱之為周聖人,此後中國真正的禮儀道德才得到確立。 不可否認確實很有多糟粕,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確實自周始 回復:首先,紂王並沒有禁止活人祭祀,他沒那個膽魄,真正使神權和人權更易的是周。其次,商人極其重視鬼神之事,不敬鬼神確實是導致商人普遍對紂王不滿的原因,又不是武王挑撥,是忠於商的賢臣都帶著神器逃去周的程度,導致最後都隻能推戰俘和奴隸去牧野抵擋周武王,如果紂王真的素懷解放奴隸的大誌向,為什麼這些奴隸要被匆匆推上戰場?為什麼上了戰場都要倒戈一擊紂王? 回復:?你不覺得你很矛盾嗎?他既然隻是個部落盟主,那麼代表的就不是底層的利益,至少不是商部落子民拚死拚活打勝戰爭得到的俘虜的利益,你紂王那麼喜歡解放那些戰俘,當他們的王任用他們來管商人,那麼商人不把他撅下臺是有什麼受虐傾向嗎?那個時候不是現在的國和國,是你死我活爭奪生存權利的部族之爭誒 樓上一群人又開始了,三千年了,成王敗寇,周贏了,隨便怎麼寫商的歷史都行,畢竟死人不會說話;商贏了,那周就是舊貴族勢力不願接受改革而煽動的造反的代表。 微子啟的封地宋,本來就是商朝的老家,是閼伯的封地,是殷商人的祖地,商滅亡後,周王室允許宋國用天子的禮儀祭祖,可見除了周王室大度以外,宋地位特殊是一方麵,心係舊朝的殘存勢力是另一方麵,宋春秋時期也做過霸主,還差點看到了周滅亡 所以粉朝代是沒有結果的 回復:誰說周朝是奴隸製了,周朝並不是以奴隸為主要生產力。 如果認為存在奴隸,就是奴隸製國家。那麼漢唐也有奴隸,所以漢唐也是奴隸製國家。明朝還讓大量的後宮妃子殉葬呢,所以明朝也是奴隸製 回復:請拿出西周奴隸製的證據來,西周時期主要實行井田製。生產力並非以奴隸為主。 馬克思的五段論,是專門用於解釋西方社會的,不要生搬硬套到中國 回復:1田分三種,公田(最好的山坡向陽河邊肥沃的土地),城市周圍的田、荒山野嶺的田。 你說的模式是第二種,城市周圍的田。 2、在井田製中,貴族是頭頭,耕種的人分三種:奴隸集體耕種公田,收入全部歸奴隸主所有。國人耕種郊田,就是你說的那種。野人耕種野田,野人得先完成貴族的耕種任務,才能去耕種自己的野田。 3、你說的隻是最好的那部分人。最好的田由奴隸耕種,收入全交。國人,也就是普通老百姓耕種郊田,公種部分是幫貴族耕種,私田依然要繳稅。打仗時國人還得自帶糧食,不僅產生額外開銷,還影響耕種。晚上還得幫貴族織布。 4、鐵器農具與耕牛尚未使用,農田完全用人力集體耕作。繳稅並不按比例而是按數量,在產量不高時按數量繳稅,田地又是集體人力耕作,人均收入少,所以剝削重。 回復:奴隸社會和小農社會的本質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方式不是有沒有,唐朝有奴隸但是隻是小部分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方式,你個劣質初中生在這裝什麼?代清買幾個工業生產線也成工業國了是吧 回復:你忘了很重要的一點,當時社會基本製度就是奴隸製,整個社會所有貴族家裡都養著一堆奴隸,依靠他們種地打仗,運轉整個封地還不用給錢,就是牲畜一樣的存在。但帝辛想要解放奴隸,沒有了奴隸,所有貴族的就得額外請人建軍隊,還要請人種地,原本不需要錢的東西,突然要付錢了,這跟搶錢有什麼區別,所以整個社會所有貴族都反對帝辛。武王伐紂,其中給帝辛安的一條罪名就是因為他廢除奴隸,傷害了所有貴族的利益,武王靠奴隸貴族打贏了帝辛,自然還需維持奴隸製,他如果不支持,所有貴族還要反他 回復:武丁一代見於甲骨文上被記載的殉人就有九千多人,周祭製度還是他孫子搞的。春秋時期人殉抬頭最猛的就秦宋衛這幾個和商沾親帶故或商人大量聚集國家。周人貴族的確有在墓道上殺死一兩個奴隸的做法,但占比相當少,至於王室墓葬,西周天子有薄葬的傳統,不封不樹,沒有足夠代表王室的墓葬發現。 回復:我以前會認同你的話,但是現在不會。中國的大一統原因是很復雜的,絕對不能隻歸功於秦始皇一人或者秦朝一朝。因為人類歷史上軍威極盛,曇花一現的帝國並不少,但最終它們都在開創君主死後分崩離析,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而中國和他們不同的是既有血脈上的認同,也有文化上的認同。 周八百年雖然在很長時間都是吉祥物,但作用並不小,戰國七雄雖然都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字,自己的習俗,但在根本上依舊親近華夏,認同自己的華夏人,哪怕是說我蠻夷的楚人也不例外。 從上古神話中三皇五帝到秦漢一統,乃至後朝都是如此。 這放在國外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為啥四大古國隻有我們傳承至今,而其他的沒了就真沒了,即便永遠血脈的後裔也看不懂前人的文字,徹底消亡。 回復:周就是大一統,他的製度是分封製。隻是到了後來老大衰弱控製不了小弟了而已。而西方那是封建製,在封建體係下信奉的是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和中國不是一個體係的。 回復:重點是字同文車同軌,各個文化開始融合,讓所有人對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認可,歐洲中東東南亞一盤散沙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互相不認同,打來打去幾千年了還是一盤散沙 回復:的確,沒秦朝的中央集權分封製會繼續擴張,最後可能大半個世界都是漢人王朝,就是漢這個概率沒有了,應該會以周人自居 回復:統一了才叫統一春秋戰國打了700年太狠了 800年時間對於各國來說秦國是侵略正是因為統一了後代才有名義統一 什麼叫沒權?周天子在自己的國內可是有統治力的隻是叫不動外麵的諸侯國了那你看看漢獻帝對比一下周天子 回復:戰國七雄其實並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文字,春秋戰國外加秦漢時期其實是一個文字變遷的時代,所謂不同的文字隻是他們在研究簡化文字的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他們還是有一套主體文字的,畢竟文字要真不同,秦國也會很難招攬那麼多人才 怎麼可能從自己身上割,西歐的分封是在前一任死後將他個人的土地分給後代,也不是分給別的家族的人。而神羅的很多家族本來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像巴伐利亞之類的在查理曼征服前就有,能算皇室的領土? 周朝分封製最大的問題(沒有之一)就是分封出去的土地收不回來了,秦朝吸取教訓直接集權不分封,結果作為權力軸心的皇帝和行政中心的鹹陽出了問題整個大秦帝國直接GG。劉邦建立西漢滅掉項羽之後搞了個郡國並行,結果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被周亞夫平定。多虧是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將諸侯國的土地一尺一寸地及時收回,不然就是重蹈東周的覆轍。 回復:錯周天子失勢是因為周幽王廢太子,然後廢太子就是後來的周平王和自己外公引犬戎攻鎬京,把周王室的領土丟了個一乾二凈,後麵的東周本來就是名存實亡了 其實周朝一直都很拉,通過這種方式把就不屬於自己無法管理的地方歸於自己名下是當時最佳選擇,就像是現在的品牌自己沒那麼多資金去做地級市的生意,那就通過加盟的方式擴張,反而加盟的人又要出錢又要聽總公司話,而總公司隻要把某個城市的代理權下放給分公司並提供部分技術支持就可以了 回復:那是因為土地需求量基本沒有,春秋時期周天子就不行了,隻是各國並沒有太大的土地需求,到了戰國打仗就是為了土地,這就是為什麼春秋到戰國打仗越玩越臟的原因,不反你是沒有需求,反你也是有需求,各國土地需求上來別說你周這麼拉,就算是武力不比七國弱你也沒有掌控七國的可能 無知,姬昌爺爺的時候周人還沒跨過黃河,姬昌時期就已經控製了太行山以西的幾個方國,在北麵就能直接威脅朝歌了。平定三監叛亂,驅逐東夷淮夷,把商人趕到遼東都是靠的成周八師,占領這些地盤全是靠的周朝的國人,燕國,晉國,齊國,魯國,隨國這些個拓邊國周朝都是給了大量武士,貴族,手工藝者的 回復:我是告訴你周初周朝國人戰鬥力相當相當強悍,稱之舉世無敵沒有任何問題,周人無法控製關中到洛陽之外的領土和周人戰鬥力沒有任何關係,是國土超出了當時生產力極限,把軍隊拉出去打一仗和永久的駐紮在某地是兩個概念 回復:分封可不是周人的先玩的,是商人發明的,商是靠分封製和結盟製共存統治地方,周在商原先的基礎上將商的盟友部分變成了封國,並不代表商沒有封國 回復:你的意思不就是周朝控製力軍隊拉誇嗎,無法直控直轄土地外的土地才搞分封的,可問題是商朝也不能直轄那些土地,甚至還隻能以結盟的方式影響,周人明明用分封加強了那些地方的控製力到了你這裡成了拉誇? 回復:在控製也是短期的,商人強盛時掌控力比周要強多了好嗎?春秋戰國周天子已經是個弟弟了,但就是沒人反周天子,原因難道不是周對諸侯毫無控製能力?商末各勢力都是反商,這就是因為商人始終對四方皆有掌控力的直接表現 回復:給我整笑了,還掌控力?周人從河西打到太行山你商人為什麼屁都沒放一個?從三門峽殺到孟津觀兵商人有何反應?當時南陽的方國有什麼反應?這就叫商的掌控力?周人過河前商人根本沒直接和周人打過一架,為什麼?因為這些你所謂有掌控力的地區和商人的關係最高不過盟友,連封臣都沒有。 回復:也給我整笑了,拿周的發跡和商的末期比,商末商王再怎麼說也是武力強大掌控軍隊的權利核心,周末期真是連個屁都不如哪個諸侯王踹他一腳他也不敢放個屁,開始各諸侯還有興趣去他家踹他兩腳來顯示自己的威武,後麵都踹周天子都是種掉份的事情了 因為行政效率不行,交通不便導致消息流通慢,分封製的出現是歷史必然的選擇,分封製的存在天子授予封地給諸侯,諸侯各自管好自己,在天子需要的時候服兵役。隻需要名義上統一就夠了,分封製隻是因為時代背景下行政效率低下的無奈之舉 商也是相當於分封呀,方伯都是諸侯,那時候生產力隻能是分封。周天子把好地已經分給了宗室和親近功臣。而且有些地方雖然給你分封了但是地實際不是你的,你還要去打。相當於隻給了你一個任命書。你有實力就去拿,沒實力就沒有。你還要自己去開發。 商朝的建立者,也是在三千諸侯得擁立下稱王的。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軍隊徹底消滅後。周武王進入商都,將商的畿內分為邶,?,衛3個國家。周武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國。據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在都邑鎬京舉行大型典禮,正式建立周王朝。王朝建立後。政治形勢十分嚴峻。周武王是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規模的地區域的,諸侯隨時會叛亂。為了穩固。周武王決定按功行賞,理順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製度。他為了控製新征服的區域。周朝仍然運用商朝的分封製的方式,把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 回復:話也不能這麼說,在當時來說周天子的確是最強的,其次周天子也很聰明的。他把最富裕最重要的都分封給了自己親戚和最親近的功臣。其他開發不夠的,或者本身就不是他的地盤分給了其他人,相當於給其他人諸侯畫了一塊餅,因為這個餅諸侯都去給他開疆拓土了。而且早期周天子還是能夠控製諸侯的。還可以處罰諸侯。這個模式在當時的確是先進的。隻不過時間的發展,一切都變了。 因為那個時候行政效率不行,連一套有效的地方行政體製都沒有,根本沒有辦法控製那麼大的國家。天子直轄的地區已經包括伊洛平原和關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區,都是發展較好的富庶之地,這在當時已經很大了。 至於分封出去的諸侯,大部分地區出了有些城市外鄉野之地大多被各類野人占據,也就是戎狄,如果王室直轄那必然要長期發動戰爭,這對於國家來說是不利的,倒還不如分出去讓自己的臣子自己去清繳這些戎狄。 那時候野人多的一比還有殷商遺族,分封就是給你一個拓荒文書,你有權利擁有多少地什麼的,就一個名號,你要自立更生,你要自己去打,抵禦野人這些,打不過就完了,因為周王室給了你名義上的地你就要給老大納貢,你不去打就沒有產出交不出來錢你們,你別看很多諸侯因為這個發家了但很多小宗直接沒了,所以分封製的確是那時候最實用最先進的製度,保證了對中原的掌控。 周朝那會兒的人口不允許一個人獨占,周朝的天子皇室想要積極擴張,所以就把土地分封給功臣集團,諸侯國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 功臣往外封,讓他們保護天子,結果人家開疆拓土強大了,天子式微 春秋時期的人思想又不復雜,人家遵循周禮。強如管仲也隻敢尊天子以令不臣,大入楚國稱王也是先得到周天子的許可。 說白了就是通訊個交通條件限製的結果。為了用最少的兵力和成本,快速擴張。在擴張期,大家都有肉吃,餅大夠分。但是到後期擴張無力,餅就這麼大,又得不到新的餅,隻能把弱小的先踢出去,減少吃肉的人。所以後期就互相兼並 說白了太大了,你看周的勢力範圍,比商還大,而且周武王伐商時自己也就是個諸侯,而他能打下天下是一堆諸侯幫襯著打下來的,這些諸侯本來就有自己的地,當時有的的還是功臣,就算想據為己有,也沒有合理的理由。不論西周還是東周,天子真正能掌控的就隻有王幾的勢力範圍,其他的地,他也管不了,就算能管,那時的政治條件也決定了他沒有精力能力去管。中國歷史的進程一定是中央集權和皇權至上的進化歷程,就算秦再專製,他也專製不過明清,我們今天站著的時代角度,是一個政治製度高度發達的時代,確實很難想象當時的情況。 分封製,有兩種情況,1是給地方勢力頭銜,買他的忠誠,2是空降領導班子,和地方勢力結合。地方勢力的存在,需要“合法性”,如果上麵有個天子,合法性就在天子身上,天子能證明自己是合法的,下麵一串諸侯就都合法。“不合法”的諸侯,就有可能被圍攻。 天子靠武力奪取(建立)“合法性”,然後利用“合法性”領導諸侯,給服從命令的諸侯提供身份認證。 分封製的初期,諸侯是主動原意進貢的,可以獲得認證。但是當諸侯內部行成強有力的組織時,就不在需要天子的認證,也就不在熱衷於進貢。 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國也是分封卿士大夫。諸侯不在效忠天子,卿士大夫也會有一天不在效忠諸侯。晉,後來就出了問題。這跟晉國內鬥也有很大關係。最後大臣把國家分了。 按周那時候的生產水平,光靠周天子一人根本管不了多大得土地,封出去不是因為傻是因為知道管不了與其早晚讓外族占了還不如趁早給自己人,然後讓他們上供,或者這塊地本身就不是自己得讓他們占了給自己上供。 那個時候可不是現在,幾乎都是原始環境,毒蟲猛獸一大堆,周沒有大一統,周是聯合其他部落擊敗了商,分出去的大部分也是各自部部落的地方以級周圍的開發權 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西周初年分封製絕對是很好的一個創舉,這個製度很大程度上幫助當時的華夏開疆擴土,不過付出的代價是春秋戰國近四五百年的征伐 要是有能力自己留著土地,誰又會分給別人呢。分封分封,其實也是把蛋糕分給別人好替自己乾活,隻不過到最後,自己手裡那份也分出去了。 因為周朝本來是天下諸侯聯合建立的,周是其中勢力最大的諸侯罷了,你不給大家就在聯合一次把你變成商。 隻有西周的200多年是穩定的,後麵東周500多年全是動亂。可見分封製到後麵是真的不行!再往後的朝代,實行分封製的沒有一個不爆發動亂的。漢有吳楚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唐有安史之亂(唐朝的節度使製度可以看成變相的分封製),元有四大汗國獨立,明有靖難之役(藩王叛亂唯一一次成功的),清有三藩之亂。所以說實行分封製的無一例外都要爆發藩王叛亂 漢唐明清全是逼迫的因為有人要削番所以為了自保所以才不得已發動叛亂的 回復:不削藩,一旦藩王徹底坐大就會威脅中央,削藩是遲早的事情。封建王朝中實行分封製唯一一個不削藩的西晉,一個癡呆皇帝上位不到一年就爆發八王之亂,可見分封製的危害 你也別吧分封想的太差了動亂有時候也不是都是壞處,春秋戰國動亂思想碰撞諸子百家,二戰動亂發明了多少武器雷達導彈很多高科技都是戰爭發明出來的,人類每次進步離不開戰爭,還有唐朝節度使歷史必然存在,唐朝擴張太大了邊境線太長了不用節度使邊境控製不了,隻有讓利給節度,使節度使肯定會經營好自己地盤,你自己統治到處都是邊境你有多少士兵,成本抗的住隻有節度使他自己當老板他才不會讓別人打進來,隻是唐朝被節度使反噬了 別的到後麵也沒行啊,東漢外戚乾政宦官腐敗到黃巾起義。明朝嘉靖萬歷到闖王起義崇禎上吊,最後被滿清入關。滿清從乾隆後期開始腐敗,到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進BJ,也沒比分封製強多少啊? 西周初年有近千個諸侯國,每個諸侯也就差不多一個縣大小的蠻荒封地,就算發展起來西周也長期對他們保持經濟軍事文化上的碾壓,但隨著周王私人部隊被戰爭削弱後中央也就難以控製諸侯國之間的鬥爭了,主力全喪後沒有幾十年不可能回復元氣,中央威望大減隨著一次又一次敗於開始崛起的國家,周朝的分封製才徹底變成了催命符 周能長久,是因為思想不夠開放,後麵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已經讓各種君王知道怎麼去奪權。 分封有好處,但顯然威脅更大,所以西方發明了總督製,就是臨時分封,隻封一代。同樣的還有明末的總督和督師,也是臨時全權分封,隻不過連一代都沒有了,就給個幾年。 本來分封製相輔相成,是最完美的鞏固統治手段,諸侯王如果一直相助周天子,那麼如果諸侯王內亂,那麼周天子可以叫其他諸侯國來幫助這個諸侯國恢復統治,而且那個時候有裝備的軍隊都是貴族,城外的叫野人,百姓是貴族的稱號,有發言權,隻要諸侯天子同心,那麼野人再怎麼受壓迫也沒辦法反抗 周的分封在初期是事實上的軍事殖民,封出去的地要靠貴族自己征服下來,這樣滾雪球比單一王權征服快的多。這一套製度造就了真正的華夏版圖,最後碰到了地理邊界才逐漸停止,中華文明此後陷入長達兩千年的內卷,中央集權製是這種內卷的效率巔峰,但中央集權造成了原子化社會,費拉不堪了。 秦之前的國家,是聯盟性質的、聯盟裡最強大的一個當天子帶領諸侯,其餘諸侯拱衛天子。與其說周天子把土地分出去不如說土地原本就不完全是他的。 漢高祖劉邦太行分封,其結果長成了諸王之亂。唐皇李隆基遍設藩王,其結果引起了安史之亂。自漢唐以降,諸王之亂史書可絕。均可以作為前車之鑒,歷代皇上冊封皇子,基本意是為戍邊,而臣起以為禍亂並非來自於邊外,恰恰是來自於諸王自身,他們擁兵藩鎮,割地稱王,沒有不亂的道理 如果覺得八百年不長,想象一下夏商周到清末,也就大概4000年左右,周朝占了5分之一,一半大一統王朝270左右,周朝大概是3倍,這麼一對比,這就夠不錯的了。 西周初年進行的分封大部分都是把別人的土地分封出去,比如殷商、淮夷、東夷這些族群控製著大量的土地,而其中的大量地區需要周人到了武王伐紂,周公東征的時候才觸碰到,而且周人並未建立統治秩序,所以在進行分封的時候就出現了諸侯分封到的地區被其他勢力掌握的情況,諸侯需要親自帶領武裝作戰爭奪周天子所分封的土地 當然分封土地也並不是隻分封他人土地,周天子也會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功臣,親屬讓他們幫助自己管理國土或者是作為他們生活的經濟支撐 一般情況下,外派地方的諸侯都是侯爵,極少數諸侯由於特殊原因可能獲封公爵(如宋國),子爵(如楚國),伯爵;而在周朝中央輔佐周天子統治天下的大貴族會被封公爵,在周王畿獲得土地的貴族會被封伯爵(大土地)和子爵(小土地) 按照我很喜歡的一個歷史UP主說法,周初的分封是一種武裝殖民,周人通過打點式的分封將自己的勢力植入到未被周人控製的地區 周人沒商人多,而且周滅商也借助了其他部族的力量,並且原臣服商朝的部族前來臣服周朝,周不可能把別人給擼掉,這幾點的因素加起來導致周人在當時統治圈內的占比並沒有絕對的優勢,這也是周公推行禮製的原因之一,這樣能更好的同化各個部族。還有就是外拓與監管數量很多的商朝遺民的原因,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比如薑太公的齊,召公的燕以及三監等。 生產力差,養不了太多軍隊,秦朝死了幾百萬人幾代人才統一,放在周朝初年不敢想象,而且周武王死太快了 人少地多,自然要封賞功臣。不應該說沒遠見吧,畢竟人家社會才發展到那個階段。跟人一樣年輕時啥也不懂,但是老了也沒力氣折騰了。 分封製其實從中國整個歷史來看是好的,分封製必然導致領土合並,並且必然會出現領土擴張,因為藩王為了增強實力必然向外擴張領土,所以最後大一統王朝建立後領土規模必然會比分封前大,所以以單一朝代來說分封製導致分裂,但以整個華夏文明來說,促進了領土的外擴並加劇了皇帝的危機意識,使統一後的往常更加注重團結 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當時周王室能有限管轄的領土有限 分封製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最早的國家都是部落聯合組成的聯盟,各部落權力很大,君主不能得罪他們。中國真正開始削弱地方勢力,並中央集權是從秦朝郡縣製開始的,中央集權歷經兩千年的戰爭和政治,消滅了藩國、門閥、藩鎮、軍閥這些割據勢力,軍權與政權才統一收歸中央。中央集權看似專治,但是確保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大一統,打壓了分離主義,在中國人心中確立了中國是一個整體的思想。 看看歐盟的小國林立,任何事都內訌,就明白我們有多幸運。 如果明朝朱棣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把他那幾個兒子往外國分封就好了。。可以開疆擴土。可惜那時候瞧不上蠻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