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與周禮(1 / 1)

“周禮”的禮不是現代人理解的“禮儀之邦”中那個禮,周禮其實就是要求各個階級的人都守規矩,奴隸有奴隸的樣子貴族有貴族的樣子,類似於古印度的正法,周禮如果延續下去就是又一個種姓製度!   周禮也有很多關於禮儀的製定   回復:禮儀的目的就是為了強調尊卑有別   意思就是說,窮人翻不得身是吧,貴族永遠能欺壓窮人   回復:孔子那時候人和民還是分開的概念,,窮人基本上算被開除人籍的低等物種,士大夫則是天龍人   不能脫離時代看問題,周禮相對於殺人祭祀的商禮無疑是個巨大進步,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更是超過了大部分宗教文明,這種虛無縹緲的自然神論也自然保證了禮崩樂壞和需要依靠宗教的種姓製度不可能成立   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周禮是具有先進性的,你把它放到現在,那肯定扯淡,但那是幾千年前呀,你怕是不知道商朝還搞人殉,動不動占卜就殺個人,還吃人。正是因為周禮有了德這個概念才讓大家從野蠻轉向了文明   回復:各個階級的人做好自己的事,別想著跨越階級,窮人世世代代做好窮人應該做的事,貴族也一樣,井水不犯河水。周禮之下,貴族是不能欺壓比自己階級低的人   事實上,反而是儒家思想打破了一直以來的血統論,將人的不同等成血統,不平等變成了社會地位不平等,不同的是,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可以改變   回復:尊卑有序,各安其分,世代弗替,社會穩定,天下大同   回復:周朝畢竟是三千年前的朝代了,而且誰又知道周禮的粉絲會那麼魔怔?   回復:任何事都是具有歷史局限性的,即使是我們目前的理論與社會製度,你放到3000年以後,估計也是扯淡,要結合事實來看   結合時代看,周禮其實是一種各司其職的感覺。重點凸出國家機器運轉的力量,來達到對抗天災的生存需求。這估計也是為什麼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很奇怪。這種明顯沒有“出頭”之日的運作方式能給周帶來延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來自生存需求的外部壓力還沒得到解決。而在當時周禮的出現,極大的解決了個人力量對抗生存威脅的不足。   周當代士大夫是否應該稱呼“周禮”為“國禮”。   不可,首先周禮一般指周朝禮,那麼僅僅合禮或不合禮就夠用,電視劇用不合周禮是為了避免歧義,國在周僅表示城邦,大曰邦,小曰國,而禮是統敘萬事,何德何能在禮上冠個國。若是用中國的國代指中原地區也不對,中原守禮其它地方就不用守禮了嗎?   回復:周禮不具備明文的法律意義,卻勝過任何法律,法律還需要指定與公布,周禮則是士大夫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當然士大夫們也不會亂解釋,他們會在對自己有利時是一番解釋,對自己不利時又是另一番解釋。   回復:周禮影響了這片土地上的不止一兩袋人,直至今天依然還是有很大效用。   儒家:禮治   法家:禮治?你讓我怎麼禮治?   以(德)服人   孔子提倡周禮的特點   封建社會,儒家禮法代替周禮   自漢朝獨尊儒術後,周禮逐漸被細化,也被稱為儒家禮法。   儒家禮法: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儒家禮法強調尊卑貴賤、長...   孔子所謂的“禮”不是講文明懂禮貌,指的是《周禮》,是周朝各方麵的規章製度,裡麵什麼都有,也包括對各種不同犯罪要有什麼懲罰,打仗的時候用什麼陣型第幾排士兵用什麼武器之類的……其實也就相當於是周朝的法律。隻不過這個法管的有點太寬,包含了一些我們現代人會認為是禮節性質而非法律性質的內容。隻能說當時的人還沒有把這兩個概念分開來看待,把禮節和法律的東西統稱為“禮”了。   回復:一直覺得孔老二是不是根基順序搞反了   周禮能維持下去可不是靠周禮本身而是天子十四師總兵力加起來比最強的幾個諸侯國兵力總和還要多   戰國有的,秦人堪稱小麥推廣大使,齊國也興起了小麥,隻是其他地方不太吃,當時主要是研磨技術不高,隻能整個吃,麥顆粒大不如米好吃   小麥確實是外來物種四千五百年前進入我國的春秋戰國還是直接吃麥不會磨   管仲樂毅都還沒出來呢諸葛亮提前上線是吧   諸葛村夫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   祖宗之法不可費(伏羲女媧)   宋襄公也就對大國講“仁義”,在那之前他搞了一個山寨會盟,一個小國的國君遲到了,居然就把人家綁起來殺了祭天。我懷疑古人黑宋襄公並不是因為他講仁義,而是因為各種行為太小醜   回復:宋襄公就不講仁義,他從管仲那裡得到的道理就是,預乾大事,必先舉大旗,他的大旗就是“仁義”,至於為什麼是這桿旗,因為宋國隻是個中等國家,他想團結別人隻能用這種抱團大家好的方式,而不能是晉國那種大國的尊王攘夷。   鄭國的崛起是靠他的近親周天子的威儀和撅周天子的財產形成的。周天子肯定看不下去要和他鬧掰,你想想你自己家的財產被你分家的叔伯天天過來敲詐勒索,還用你家的名號在外麵和其他諸侯行事。   龜甲占卜也是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因為甲骨卜辭的龜骨是要經過先期處理的,削鋸打磨,而且還要鑿、鉆,這個應該是影響龜骨燒灼降溫時的內應力的,說白了都是人刻意為之   寫禮記的戴聖是個什麼東西?禮記讀來真讓人火大,幸虧孔夫子走的早,看到的話怕不是要清理門戶?不通禮還要弄出些條條框框的累贅,禮是束心是律己,束己是儒家思想的道,卻被後世弟子拿著些具體方法去束人,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春秋孫子兵法裡就提到了修道而保法,可見當時就已經有對道和法的係統性認識,孔夫子的蠢笨徒子徒孫卻尊法而忘道。修身之法自用於己身是藥,學而用於人是毒,可憐孔夫子的思想嘍。還是老子他老人家看的通透:處無為之事行不教之言;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千防萬防,家賊難防,看來即使是聖人也教不出聖人弟子,真正的儒家弟子也一樣是古來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天下悠悠眾口,怕是醉酒的李白都畏之如虎。   回復:因為儒家這個思想很尷尬,往上法家,人家的思想當時就能操作起來,往下墨家人家是太超前了,等後人操作,但儒家,他覺得道家這麼理想化不配跟他比,但他想學法家操作又操作不起來,看到墨家直接砍死,雜家又覺得不配,沒辦法,卡在這裡了   簡單來說就是孔子好用,因為好用被人推了出來,因為被推出來所以是他承受傷害,把對他的神化砸碎就夠了,但這一步也是非砸不可的,不然肯定會走上先反後尊,我印象很深的是一篇文章中孔子認為與秦王會盟時對方派侏儒演出不合禮製,就把侏儒都腰斬了,這種東西難道能遵從嗎?同樣的,論語12章記在課本裡,難道要反到底嗎?你不能拿現在的階級觀點看當時,但同時,既然有了更先進的觀點,你也不能守著那些陳舊的東西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有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與古人。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以上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孔子是看不起底層的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儒學是壓抑個性,禁錮思想。弱化人民的批判和反抗精神的。   周禮製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依賴暴力的製度   這是壓製奴隸和貴族,但是周天子強盛時期,沒人造反,但是周天孑變弱時期,很多分封國就不怕周天子,這叫你強我慫,等你變弱你就是個垃圾   經過孔子集結之後的周禮,其民族性“尊王攘夷”和階級性“貴賤有別長幼有序各司其職”,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   周朝亡就亡在不遵守周禮。要是所有人都真心遵守,拿周朝國祚至少還可以維持上千年!除非遇到黑死病那種大瘟疫   周禮是中國文明最大的財富之一,可以使國家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三綱五常並不是周禮提出來的,周朝剛開始女子地位並沒有那麼低下,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周朝比後代的大多數王朝開放的多,三綱五常是漢代董仲舒講的。   周禮,雖然好,但是分上下階級,窮人一輩子都是窮人,貴族一輩子就是貴族,你確定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