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與後世(1 / 1)

我有另一個角度,這個角度比較刁鉆,我認為應該從造反者的角度來看。   在周朝你活不下去了,想造反,你不用想秦朝以後那樣一路走到黑,你隻需要乾掉某個諸侯王就行,甚至是某個士大夫都可以。   把他們乾掉了以後你隻要能得到周王氏的認可,你就是新的諸侯,完全犯不著冒著殺頭滅九族的風險推翻周王室。   換句話說就是周朝的造反的懲罰機製要小於中央集權,犯不著造反者去推翻他。   其實就是殺了國君能潤去國外避難,國外可不慣著你死了的國君,周天子也不一定搭理你,實在潤不掉了,還能上山,反正政府也沒法管深山老林,到了春秋還有一大把避難的賢人,自己開田,稅也不交   回復:集權和分權各有各的好處壞處,我認為中國落後原因就是太過集權,沒有像樣的對手,中國最後一次機會是準格爾的威脅。   拋開地理位置和農業生產不談,那完全可以去中南半島,甚至有能力完全可以復刻“誰誰誰西征”。把中原比做周的話,那麼四周的小國就可以近似看成是“周的諸侯國”。既然說反中原難度很大且一發不可收拾,那麼與反諸侯國同理,去反一個周邊小國自己變成“新諸侯”也不是不行   回復:但集權也使中國領先這麼多年,但因為中原王朝一直在重復朝代周期,沒有社會變革,也沒有像大航海時代向外擴張或掠奪,才在近代落後   你在想什麼?如果周王室強勢,那麼隻會滅掉你,你不會以為平民有什麼權利吧?人家諸侯國一個個都是王室後裔或者功臣後代,你這平頭老百姓拿什麼去當諸侯?你不會以為周禮是擺設?如果是東周,周王室沒有能力,那麼旁邊大國會去兼並你照樣沒有機會   回復:中央集權的好處和壞處一樣大,簡單來說就是船大難掉頭,但船大可以開得遠開得穩   船小當然好掉頭,但不穩定,容易受到風浪影響   分權裡有一個很致命的點,就是誰是周天子,誰能一直是周天子?這點到諸侯那裡,也是一樣如此。   那麼血統論的誕生,是必然的。哪有你平民絲毫機會?   而且你說的重復朝代周期,也是不成立的。   秦消滅了貴族世襲,開啟王朝化之後,內部的結構也是一直在變。   在漢朝,貴族就已經不是幾百年世襲不斷了,皇帝決定了貴族的興衰。   曹晉推出九品中正製之後,更是砍了貴族的手,才有後麵一個個家族門閥的崛起。   到了隋唐,門閥逐漸衰落了,科舉完成了改革,寒門士子有了崛起的機會。   在宋朝,科舉更進一步改革,門閥興衰更替更快,寒門上來的機會越來越多。   元明清,都在往下分權這一塊,越走越遠,哪裡重復了?   回復:比起早飯,逃跑的性價比更高。集權製下有戶籍限製,流民去往何處都有官府監管,逃無可逃,分封製下,明爭暗鬥的各諸侯國巴不得別國民眾逃到本國生息,頂不住本國剝削的百姓更容易跑到其他地方。   回復:   其實諸侯林立的時代,平民怎麼都是死,造飯要死(淪為炮灰)、落草為寇(要麼被更強的黑吃黑,要麼被周邊強大的武裝勢力剿滅或收編,然後還是上戰場當炮灰)、逃跑(又有哪來能給你躲呢?其他陣營也會亂,也會捉壯丁)   反之秦朝乃至後來的中央集權王朝就不一樣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你隻要開始造反就不能回頭,停下來九族就沒了,固然你這樣能壓住一些小叛亂,但這樣也讓判斷者變得更加強悍,不把你這個政權滅亡,他們誓不罷休,也絕不停止了。   周壓根算不上800年,秦製的300應該和奧斯曼那種外國帝國比。   想問下,同樣是封建帝國,一個東亞病夫,一個西亞病夫,奧斯曼為什麼能600+,可是下場那麼慘(所有解體的帝國,奧斯曼實際上解體最慘,解體出去的地方,各種好地方),然而大清勾住了。   如果簡單的用遠離歐洲,印度帝國也算遠離吧,可是比起印度那種解體(解體了給他弄了個仇敵),大清都懂。   伴隨的卻是社會的扁平化,貴族精神沒落,平民化大行於道,尚武的美德被柔順的和平主義打壓,人們將戰事委之於雇傭士兵,澆浞之風取代了樸實剛健的民德,崇尚權變奸詐的厚黑學逐漸更替對神明與道德的信仰。由於自組織資源的消耗,國家機器成為唯一能夠仰仗的組織體係,壯大,或者說,兩者互為因果。為因果。當祖先的積累被徹底揮霍一空時,凜冬便至斯賓格勒稱之時的文化變成了文明,徹底地僵死,不復有生機與活力,隻是因為歷史的慣性而茍延殘喘。國家機器徹底坐大,以生民為血食,如迦太基神話裡的摩洛克邪神,人們卻再也離不開   它,他們需要官僚機器來統治自己,一如   需要麵包與空氣,湯因比所謂自決能力喪   失殆盡,隻能仍由顏邗無能的gl來統   治。決斷、擔當、勇敢諸美德已成上個紀   元的遺跡,由於共同體內部維係彼此的組   織紐帶斷裂,人與人互不信任,置身其中   仿佛身居霍布斯叢林之中。他們也隻相信   叢林主義的教條,對陌生人的友善抱以最   大的懷疑,外人臨此,懷疑自己身入鬼   國。   對陳涉貢獻最大的是秦始皇,他以一己之力拔高了陳涉的理論上限(雖然最後沒達到),沒有秦始皇陳涉最多也就是個諸侯王而已   回復:我想起在別的地方看過,先秦時人少地多,諸侯掌控也不夠,雖然現在地圖裡都上了色,但城外其實是大片野地,甚至蠻夷政權就在門口,諸侯隻能統治點狀的網格。後來的大一統,或者一些割據政權都有長期和平的時期人口暴漲   回復:是這樣的,所以之前看到孔子周遊列國其實沒出過河南剛開始覺得有點離譜,後來就覺得很正常。那時候城外估計路都沒有,也就河南這種平原還可以走走,其他地方哪裡是平民想走就走的   回復:怎麼可能,周朝時期不是經常有那種流民流串各個諸侯國的記錄嗎?還有諸侯國為了自己的發展也會出些政策吸引周圍國家的人口。造反、打仗局限在諸侯國之間的話,逃亡其他諸侯國就是退路,這也是有歷史記錄的。不知道你這裡說的都死路一條有什麼歷史依據,還是你自己毫無根據的臆測。   你這個東周還算適用,西周你以下犯上,殺人取代,分分鐘同級的或者上級的貴族領兵來討伐你。周王朝分封製是靠血緣分封的,彼此都是親戚,你一個外人殺了我老弟,二大爺,我天子表哥憑啥承認你   回復:中國是個早熟的文明集權也讓中國在長期歷史階段內領先世界   回復:分封的基礎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無法快速兼並。到了秦漢以後,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了。強的很容易就能把弱的吞並了,弱的基本上隻能據天險而守。   不不不,人口問題也是一方麵,周朝諸侯土地供養不了人口直接戰爭消耗掉。而大一統國家人口爆發式增長又沒有耗掉的方法地力有盡人育無窮,超過上限爆發饑荒然後可以GG了,而周諸侯之間可以搶吞並資源消耗掉多餘人口   秦朝是農民起義,周朝是三家分晉。造反的人都不一樣。社會結構不一樣了。   你這個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多,這種情況隻能發生在後期,也就是周王朝快滅亡的時候,其他時期就算天子認可,其他諸侯王不認可也會打你   回復:問題是封建帝製而不是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和民主表決隻是施行權力的方式真正決定國策的是掌握權力的人封建國家天然的懼怕改變因為這代表著社會資源再分配可能會產生新貴族影響既得利益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就是這樣後來的現代國家害怕停滯甚至倒退因為那意味著社會資源停止流動可能會導致統治不穩定不斷發展的經濟對社會穩定的作用是很大的   回復:平民沒有機會不是問題,平民有機會也不中用,主要是精英的後代也不好混出頭了   回復:貴族體係其實不一定差,主要是你說的這一路發展下來,實際上國家的活力是在越來越差的,因為貴族,門閥世家們的衰落,並沒有給平民百姓帶來絲毫的權利提升,這些權利全部被集中到了皇帝身上,而皇帝的能力差距是非常地大的,你可以看到這一路發展下來,按你的邏輯底層百姓應該是越來越開智的,然而實際上從春秋到明清,普通百姓確實在越來越愚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科技發展越來越慢。   回復:國家想要有力量,第一步就是集權,你連調動全國的力量都做不到怎麼全力以赴對付勁敵呢。法蘭西在拿破侖統治的高度集權下走上巔峰,普魯士因為統一德意誌民族諸邦才變身德國,列寧和斯大林的蘇聯更不用多說了。   回復:你是普通民眾,你願意生活在門閥興盛的東晉嗎?貴族好,東周西周,西方15世紀,你選一個。   我是貴族我選周,我是民,我選宋元明清。   無論什麼製度,想要保持活力,唯一的辦法就是保證上升途徑。古今中外,哪個勢力,不是如此?什麼製度沒有興衰的周期?   皇帝的能力可以決定不少,但沒有你想象的多,權利也沒有你說的那麼多。   皇權和官權,既是一體的,也是對立的。   至於百姓愚昧,如果我沒讀過書,我也愚昧,就如同阿三一樣,如同18世紀還沒革命的歐洲人一樣。   但我不認同,你說歷史上那些普通百姓愚昧,人家隻是沒吃過沒見過,但人不傻,誰給的多,他們跟誰走。   這點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在這如此,在外麵也如此。   回復:讀書並不能使人聰慧,隻有思考可以,而集權的後果就是,統治者不會再允許人思考,讀書可以,因為他需要讀書人為他服務,但思考不行,這才是愚昧的真相,你真的以為古西方,古東方那些哲學家真的讀了很多書嗎?,可能還沒有我們現在一個初中生高中生讀的書多,但他們成了聖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思考。   回復:中國古代最後的文化巔峰你知道是哪個朝代嗎?是元朝,是那個很多人都厭惡吐槽的元朝,而能成為最後的巔峰,也就是因為他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不是那麼集權的王朝   回復:被洗腦的夠深麻煩了解一下春秋底層運作你平民離開地方宗族豪強就不能活,不起義是就那麼點地方能團結幾個人啊地方宗族豪強分分鐘收拾你而秦朝說白了就去中心化把底層團結到自己陣營跟地方宗族豪強搶控製權但若是一衰弱地方豪強馬上又能奪回控製權民國軍閥混戰那麼多年還看不出來嗎上麵還說先進覺得好的回去民國得了   回復:笑死我了家族門閥就是貴族啊曹晉朝是製度上更進一步鞏固了貴族製度怎麼你說的話變得相反呢?還有寒門也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貧苦人家隻不過是貴族不斷分化衰落的遠親罷了跟你這個平民百姓有啥關係不是新中國你家一輩子也沒機會   回復:元明清本質上不是往下分權,是往上集權,中國從秦朝開始以來的歷史是皇權不斷加強的歷史。接觸貴族、門閥對王權的威脅,一步步把官僚係統的力量放給無數沒有家族力量支撐的科舉之中去,看起來是分權,實質上是直接把權力還到皇帝手上。到了清朝這個製度可以說已經完善到了一個天花板的程度,清就是農業社會封建王朝集權的頂峰,所以他才那麼長久而且到滅亡前也幾乎看不到衰落的跡象,如果不是外來工業文明的乾擾清的極端統治可能還得持續。   周朝其實不算是800年,嚴格來說,周朝真正統治的時間也就西周275年,東周是春秋和戰國,諸侯稱霸時期,嚴格來講周王朝頂多算是名義上的領袖,例如楚漢之爭的義帝熊心,元末明初的小明王韓林兒,他們都是名義上的領袖,但是實際控製人是項羽和朱元璋。   所以周朝800年並不算準確,就像南北朝時期,說是南北朝,實際上亂的一批,周朝也是如此。   我一直感覺斷代史有極大的問題,很容易割裂,就比如秦漢;隋唐,這兩個朝,實際漢承秦製,唐朝更是如此,甚至李淵跟隋煬帝就是親戚。   真論年齡秦始皇比劉邦隻大三歲!他們倆其實是一個時代的人,所以秦,隋的短命,隻能說是革命不徹底的再洗牌,隻是頂層變動,中下層已經穩定。   所以單純說秦製不行也說不通的,因為後續王超都是這個路子。   周製,說白了就是分蛋糕,把利益分攤給你,管理成本和風險分攤給你,自負盈虧,金字塔變多了,也變小了,自然不容易塌。   秦製,說白了就是一家通吃,以一人之心,而奪萬人之心,利益一家通吃,冗官冗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空前巨大,金字塔就那麼一座,又高又大,就是個活靶子,一塌全塌。   雙刃劍吧,秦製政府足夠清明就強的離譜,行政軍事各個方麵都要比周製強太多了,但是缺點就是太容易僵化腐爛,容易把自己玩沒   分封就不一樣,中央權利不大,行政效率極其低下,軍事方麵也完全沒法和秦製比,但是就像說的一樣,內亂不會波及全國   回復:所謂秦製就是從最初的貴族政治變成了貴族大地主階聯合,戰時經濟體製?如果戰時經濟體製弄成這樣子還玩毛啊,戰時經濟體製就相當於掀桌子,會損害所有階層的利益,別說300年,按古代那生產力能撐30年都是奇跡。   回復:你可以了解一下歐洲那短暫的君主專製歷史,他們的目標就是效仿中國的秦製,但很明顯他們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他們開始進行秦製的時候本國的資產階級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實行類似於中國的“秦製”會直接損害這部分人和最有實力的大地主階級的利益。中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秦製”,從當時的情況來說具有先進性。秦製本身作為一種製度來說不存在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這製度實習了2000年。政治是妥協的產物,所謂的統治者不過是具象化的代表,本身還是要按那套基本邏輯來。   回復:製度不是一個完全具象化的個體,而是一個包含多種情況的集體,你為什麼總是在想著把它具象到個體內。權力與義務對等的界定本身就已經超出了製度的範疇,每種製度都有它的權力與義務的關係邏輯,連標準都不一樣你還想要怎麼界定。   回復:你不主動參與力量平衡的過程,難道想著施舍,政治博弈的前提是展現足夠的政治力量,溫和的如利用製度扶持民意代理人提意見,大討論,略微激進點的如遊行示威,再激進點的如不抵抗不合作運動,最激進的就是暴動。你真以為歐美那些福利是施舍的嗎?人家失敗了多少次,死了多少人?就是在近些年都有不少,美國有占領華爾街,大鬧國會山,歐洲有法國黃馬褂,英國蘇格蘭獨立公投,小一點那些行業大罷工更是每年都一堆。無法聚集成廣泛的民意,那永遠就隻是個人意見,一家之言,就這還想搞博弈,追求權力讓步嗎?   秦吃了六國的蛋糕,又沒把舊貴族殺光罷了,除了陳武哪兒有什麼底層暴動,都是殘餘   商鞅的下場,就是秦朝的下場   項羽敲掉了些舊貴族,楚漢爭霸清洗了一批,劉邦繼續殺,武帝再推,才有兩漢很長時間的穩定統治   文人罵始皇帝太殘暴,其實他還是太仁慈了,以為打下來就能坐住了   回復:欲望沒什麼不好言及的,裡子沒兜住,麵子上已經是都一塌糊塗了,你還能指望裡子原本能乾凈到哪裡去,還分清楚裡子麵子,大興勞役,黔首疲敝,黎民怨懟,海內沸騰這是不是裡子,統一戰爭秦人本土普通的士民黔首又才得到多少好處,一年年揮師征戰,一年年徒而無獲,於是數百萬關中士民坐觀嬴姓族滅這是不是裡子,到了天下鼎革的時候,還分個屁的麵子裡子,天下人心如此,又復何言!爾不過一腐儒與申術之雜交爾!   回復:秦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六國舊貴族勢力的推動,直接原因是秦始皇後期以及胡亥粗暴的刑罰。秦製的這個框架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是完全沒問題的,六國貴族的問題也在楚漢爭霸和漢初被處理的差不多了,所以才會有西漢的二百年。秦掃滅六國經歷了六代人,前後過百年單純用一句打雞血來概括是有失偏駁的   回復:極端的權力控製欲才是秦滅的根本原因,為了壓製反對者,就會不斷製造嚴刑峻法,這個過程中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無論是舊貴族、秦地百姓、還是刑徒,都需要推翻這做大山才能重生,陳勝吳廣打著公子扶蘇的旗號招攬大量追隨者起義迅速攻城略地,已經說明問題了。另外,不是六代秦王滅六國,而是諸侯之間一直互相征伐內耗,如果六國團結秦不可能各個擊破,你看春秋時代秦國也是被晉、楚壓製嗎   回復:秦國是七國之一,你不能把山東六國看成一個整體,山東六國本身也是有吞滅其它諸侯國的心思,你站在任何一個諸侯國的立場上都能說其它六國是在相互內耗,戰國不隻有合縱也有連橫。從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來看,秦律很大的篇幅都集中在刑訟,關於百姓生活的細節方麵與後世朝代相比並不嚴格,秦末動亂的直接原因是胡亥的殘暴統治,導火索是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但最終各地起義的主要力量和領導者大都是舊有的六國貴族勢力,就連陳勝吳廣在起義時也是打著大楚的旗號,這就表明六國雖然被滅,但原屬六國的貴族勢力在民間任然有著極大的號召力。在秦漢之間還有著楚漢爭霸,哪怕是在西漢初年各地動亂依舊不斷,直到漢景帝時期才得到遏製,漢武帝後才基於穩定,你總不能說西漢初年的那些動亂也是秦法導致的吧。   周朝國祚長是因為社會落後。   隻要人夠少,自然兼並引起的社會矛盾就會無限延後。   要麼生產力進步養活更多人,要麼靠圖人來適配可憐的生產力。   顯然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完成後者要比前者容易得多。   秦隋為啥國祚短?秦滅六國,隋滅南陳,人口基本上沒減少,社會矛盾全接盤了。   漢唐為啥國祚長?前麵是亂世,人少一批。中期戰爭多,人又少一批。   奧斯曼國祚也很長,靠的什麼?   要知道,它治下的人口比古典時代還要少。   恰恰是秦製穩定了社會,和平年代不斷生產出冗餘人口,直到資源緊張再一次引起大洗牌。   回復:分封製國祚長是因為先行規定土地歸天子有,一開始就劃定了土地數量和範圍,沒有土地兼並,還可以去搶別人的地,因此周天子還有軍隊逼著諸侯們遵守規矩的時候列國彬彬有禮,周天子沒有軍隊之後強國先是往外拓地,對一些小國還算有點克製,這就是春秋時期,後麵地都擴張得沒處擴張了,就開始大吃小,這到了戰國。而中央集權製隻有漢武帝試圖抑製過豪強的土地兼並,他先是發動對外戰爭大量消耗人口,又靠著父祖對百姓的恩惠使勁收拾地方豪強,強製遷徙他們,所以其實西漢末期並非國家機製到了運行不下去了的地步,王莽原本不作死大家都支持他建立新朝,東漢沒有繼續武帝的措施,他就跟後世中央集權朝代一樣隻能靠農民起義來殺死固化的世家階級,重新分配社會資源   經典社會落後,你大概不知道從純春秋到戰國人口是一直增長的,幾百年後的三國人口還沒戰國多   回復:我也知道你會說去查,你估計是查的那個三千多萬的,你怎麼不說還有一堆史料說一千多萬呢。春秋戰國時期都是鬆散的建製,夏商周皇權對地方更多是名義上的從屬關係,更多的類似於地方大族自治,拜皇權為盟主。秦統一之後才有了隱匿人口的需求,光是這個被動需求就已經大大影響人口數據。更別說夏商周時期資源無法調度,導致大災大難之時對人口的損害。   回復:清朝的重要問題是少數外族為桶治壓製多數,導致文明停滯衰退。在馬的肌肉強於人類武器的時候,文明偏脆弱。先進的阿拉伯文明一樣被蒙古鐵騎沖破,導致文明停滯。歐洲後期搶空了阿拉伯的書籍和知識,發展到今天。明未小冰川期關外地區為生存不停團結一致進犯中原,在人類武器超過馬匹肌肉的拐點突破成功了。然後少數外族落後的治理直接導致了中國文明的停滯,才導致了清朝百姓的苦難。   回復:中國的文明發展一直有清晰的脈絡,三國時期就已經有大量先進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機械,冶煉技術就更不用說了。新的王朝也一直在延續之前的經驗和教訓,不斷的革新治理方式,到明朝的內閣製已經遠優於前世了。中間的元和清也明顯的停滯了中國領先的時間。哪怕是到了今天,我們其實還是延用著前世積累下的經驗在治理和發展。這也是能迅速崛起和改革的底層原因。   一臺精密的機器,如果狂暴運行模式,那麼使用壽命就會縮短,哪怕一些小零件壞掉了,他還是能基本正常運轉。到了破損臨界點會導致機器無法正常運轉。那麼就需要拆卸,重組,除銹。並且這樣的機器很難發現是具體哪裡出了故障,以至於很容易錯過更新內部零件的機會。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是eva暴走狀態,比如堅持每天跑幾十公裡,那麼身體會變得很健康,強壯。但有可能他的骨質,炎癥,神經過度緊繃,過度勞累,問題已經出現,但在健康的外表下很難發現,並且感到不舒服時,往往是全身多處出現問題,很難一處處去醫治。一旦病癥到達健康臨界點,這個人死期將至(參考李小龍)這時候就隻能重新投胎了。   世界上有兩種君主國   一種是由君主和貴族共同統治,貴族權力隻來源於高貴血統,這種國家容易打敗但難以徹底消滅,因為君主不容易集力量對抗侵略,但侵略者也難以消滅地方豪強勢力,如秦代楚國舊貴族項氏發動起義   一種由君主和官僚統治,官僚隻是奴仆,沒有獨立的權柄也不會受人擁戴,這種國家難以打敗卻易於消滅,因為君主可以集中大部分力量,而一旦這股力量被消滅,整個國家就土崩瓦解。如亞歷山大在決戰中消滅大流士的主力後整個波斯成為馬其頓領土,而被征服的人難以組織抵抗,所以亞歷山大的後人可以在相當長時間內維持統治   拿法國說話是不是多少有點汗顏[辣眼睛]   法國封建時代是封建莊園時代,查理曼分裂開始已經皈依天主教,且查理曼時期甚至還有部落公社結構,生產力低的要死,采邑拿去對付阿拉伯人去了。你以為國王不想收回采邑嗎?低生產力之下底層矛盾在莊園內就解決(農民起義就是幾個農奴去打武裝的騎士,拿頭打啊)等到法國搞集權的時候火器都已經開始可以橄欖騎士階級了。資義和王權一起發展產生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你王權集權要求高人一等不符合資義的發展,快速滅亡是必然的。   弱小不認可,漢是郡國並行,半分封,唐是節度使割據,半分封,漢唐一個邊境侯(節度使)都可以吊打周邊的異族。而集權的宋、明、清,集全國之力的軍隊永遠都在內耗中,被異族吊起來打,喪權辱國,誰強,誰弱?   回復:明前期錘蒙古中期錘西南土司,宋也有錘金國守襄陽的戰績,清吊錘準噶爾錘XZ收XJ,這些或多或少都有光輝,當然後期爛了都一樣爛,實質上這也是封建製度不斷強化的標誌,漢末的軍閥和唐的節度使導致宋朝極度害怕武將,後來的明清也是學這一套有效的控製武將造反,元就不說了因為直接放任地方坐大就算沒有朱元璋後麵一樣也會有軍閥。   法國和中國的集權本身就不一樣。法國是以神學為基礎,中國是以儒學為基礎,構建的集權體製。說到底根就不一樣。   首先要弄清楚一點,名義和實控的區別   周朝八百年是實控嗎?不是,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名存實亡,沒有實際意義的   這個問題有點像雞蛋籃子,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麵,方便保管,但是一出事就完蛋   放在一群籃子裡麵,偶爾會出事,但是總能保存很久,盡管後期和沒有差不多了。   周朝八百年對於周天子來說不是實控,可是對於他的製度來說,是實控,如果周天子的製度不是實控了八百年,那麼秦沒有六國的範圍可以統一,他被推翻後也不會迅速建立一個自認華夏一族的漢帝國   回復:現今世界上其實還存留著一個與其相似的政體,那就是英聯邦,英聯邦諸國其實早已是獨立國家,還效忠於英國王最大原因就是擁有一個共同領主能名正言順的進行各種交流從而獲利。甚至於隻要英聯邦存在一天英國就沒有廢除君主製的可能,英聯邦諸國是效忠於英國王而不是英國,廢除君主製對於英聯邦諸國來說最好的結局就是除英國外其它成員繼續效忠英國王,達成沒有英國的英聯邦這一成就,這顯然是完全不符合英國的利益,畢竟早已不是世界霸主的英國僅剩的威嚴全靠英聯邦維持。這樣一對比八百載的周朝和萬世一係的不可名狀物的長久統治是完全正常且合理的   回復:周天子的分封畢竟不同於英聯邦和某貴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分封的諸侯大部分是周天子本人的親近血親和家族成員,與禮樂製度和宗法製結合穩定傳承了三百年才到東周,這對日後中國形成極其牢固的國家認同至關重要,本質上我們潛意識認為國人是同胞而不僅僅是同為皇帝的臣民,就是來自於這種以血緣關係為主要紐帶的分封製   中央集權是中國的獨有政體。按你這麼說羅馬帝國和漢代北方的匈奴帝國直接無了,羅馬和匈奴都是內部分封領主諸王   歐洲國家全是小周朝,純靠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憲法和宗教來維係國家統一。放眼全世界,自秦以後的大一統中央集權製反而是個異類   很簡單,現代一個國家政權能活300的就少的離譜了,社會發展速度上來了,政權穩定性就會受到沖擊,周代因為生產力底下,主要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而非階級矛盾或者對外戰爭,除了幽王作死,和戰國封建地主階級發展起來之外,周朝真的沒啥理由噶   周也是三百來年就中央就大權旁落了,千畝之戰中央武裝幾乎打光,厲王宣王幽王幾代想振奮,結果越搞越弱   之前的夏商也是內憂外患一直不斷   實際上秦代以前兼並戰爭從沒停過,上古的人們也意識到勢力越多越容易造成混亂,所以從三皇五帝就一直朝著整合努力,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從思想文化到生產力都做好了統一的準備,沒有上古三代奠基,秦製也不會出現,周製和秦製沒有好壞,隻有適合不適合   周製還三千年呢,製度是優勝略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周朝三皇五帝時代出現上下領主,以此基礎朝代出現後,部落轉變的官員管理,周朝出現完善的封建製度,後世不也沿用千年   回復:分封還真是周朝才出現的   夏商時期,那叫做方國製,和分封製除了都是分權之外,其他完全不同。   方國製倒是和現代的邦聯製度很類似,隻不過邦聯製度還是有一個名義上的整合國家,而方國製隻是一群國家承認一個國家是首領國   還有一個原因是:諸侯間經常打仗,消耗人口,不會掉入人口陷阱。另外分封製對地方的控製更嚴,造反那也是貴族的事,跟平民沒啥關係。平民之間沒機會聯合起來。把每個細胞都關在了一個細胞壁籠子裡,最多也就籠子內亂,跑不出去。   很簡單,周有擴張空間,秦沒有。奧斯曼能夠有十代明君也是因為羅馬和波斯的衰弱以及蒙古大清洗術給奧斯曼留下了發展空間。西漢初年代代明君也是因為漢初郡國並行留下削番的空間。農業國家隻要有多餘的土地就可以彌合絕大多數社會矛盾。   恐龍還統治了地球1.2億年呢,地盤更大年份更久   人類部落製還上萬年,難道部落比現在製度好?   回復:周代西周沒出事是因為西周周圍大量荒地,分封製可以讓諸侯王自己把矛盾轉移到開疆拓土,不會隨便內亂。生產力嚴重地下的狀況下隻需要開拓國土就能生活矛盾就能減小。   到了東周土地四周有少數民族沒法直接開土了,國境範圍內小諸侯國連溫飽都解決不了,井田都瓦解了人地矛盾都直接寫臉上了為了活命開打才有的戰國。打了幾百年人死了那麼多,死到不得不國家推廣私有化公田吸引農民國人野人到國家來。   往後但凡是實行分封的多少也有這樣的問題然後打仗,周製就是生產力低下的結果,生產力高了的農業社會結果就是中央集權,哪怕中途王朝坍塌,下一個有能力的也會續上。   回復:我不知道你是從哪裡看的史書,但是不會像亂世一樣使勁霍霍自己的百姓?哪怕是春秋時期的戰爭都不是小的,你要不要看看戰國時期的東南方諸侯都是怎麼打的?看看春秋時期的晉國對於北方是怎麼打的?還是那句話,你之所以感覺這種分權情況下的百姓壓力低隻是因為這段時間普遍爆發的叛亂較小而已,為什麼呢?因為基本上都是反抗自己頭上的小地主史家根本就不會認真記,因為太多了,當然大的也有,你看看衛國的,看看周的,看看魯的,看楚的,哪怕在這種情況下的百姓叛亂依舊不少,我不知道你是從哪裡看來的穩定,但是我隻知道你肯定沒有多看   回復:哦,對了,當年其實還屬於半奴隸製到封建製的過渡時期,所以奴隸的叛亂基本上也沒怎麼記,你要去找的話,一般直接搜“國人暴動”就行,你隻要隨便搜一搜你就知道了,真的一點都不穩定,看完他們那些奇葩操作之後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秦國那麼高壓的法式政策還能統一全國,因為秦相比這些諸侯國們太穩定了而且極其擅長發動全國的力量   分權難征服,集權難打敗。   回復:沒反,古代中國、波斯帝國和西哥特王國是集權國家,他們歷史上無往不利;但當中央權力失能之後很快就陷入內耗一盤散沙了,即使是集權巔峰的清政府也在香港被征服後短短60年淪為傀儡政府。反而印度在東印度公司建立一個個殖民據點後耗費約250年才消滅了王公起義缺也僅僅是建立了間接統治。   古時生產力供養不起絕對皇權。不但皇室自己生活奢靡,開國功臣的家族們也不能虧待了吧。幾代下來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滾著滾著就崩了   這東西作為皇帝,如果不想分享土地和權力,那就必須要分享利益,總不能讓給你出生入死打江山的人白打吧,要不以後誰還跟你乾。而分享利益的最終結果就是利益集團持續膨脹,導致社會崩盤。   想多了,這和奢靡屁關係沒有,皇權也是要人來傳達的,絕對皇權意味著一整套龐大的官僚體係,需要大量的脫產人員專門負責管理來傳達皇帝的意誌。而這些人還要有文化,是受過教育的人口。   周朝說好聽一點是朝代,實際上就是聯邦製分封製,以前的南斯拉夫以及現在的美國有異曲同工之象。但周朝卻沒有現在美國的強大軍力與經濟實力。   實際上周製秦製都一樣,周朝真正享有天下共主之實的西周時期也就是275年,之後都是軍閥混戰。之後又過來330年,東周的天子把土地全分出去了,自己都是寄居在西周公國,本質上已經亡國了。   你這個就是用秦製帝國的標準來衡量周朝。用中央集權的標準來評價分封製。這樣算的話,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幾十年後就亡了。國祚直接減去100年。   回復:你搞的唐朝後期的時候就有誰理皇帝了一樣,甚至派過去平叛的部隊都沒到自己就獨立稱王了,而到了黃巢時期就更慘了,就一個宦官都可以隨便殺皇帝立廢了,各路藩鎮除了李克用之外其他的更是巴不得皇帝死呢,而亡國後遭受的下場更是連周天子都不如了。   回復:戰國時期根本就不算啊。戰國時代稱王的那時候就已經意味著天子從名義上的領袖到平級諸侯了。對外戰爭根本不會舉周的旗子。在這之前中國還沒皇帝這個中央集權的概念,周天子即使是西周他也頂多屬於部落首領,所謂天下共主也是血緣家族長和部落首領的概念。和唐末中央無力管轄藩鎮割據形成的封建領主是有差別的。即使唐末藩鎮割據可以隨便自立為當地割據諸侯,太監廢立皇帝,名義上對外也是唐。   回復:周天子這個概念本來就是基於血緣,原始宗教的部落家長首領性質的東西。這種關係本來就是比較鬆散的。在春秋時期實際上就名存實亡了,戰國時期更是直接降級到普通諸侯的層次。   唐末已經形成過完整的成熟的中央集權帝製了,王朝衰落管理不好地方的武將並不代表皇帝本身這個身份失去效果了,不然為什麼要廢除皇帝自立皇帝?   這倆玩意看著像實際還是不一樣的。   周製矛盾都在小紛爭中消耗掉了。而秦製則是集權壓製最終無法解決矛盾隻能推倒重來。小紛爭可以不斷優化並給主體打補丁,所以春秋戰國也是思想文化最光輝燦爛的時刻,而推倒重來幾乎隻能是歷史周期重演,社會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你沒有分析到   那就是競爭   如果哪有國君要搞什麼幺蛾子,他的國民就跑臨國去了。所以都本著要善待人民為原則的。   而且乾任何事情,都會擔心被記錄下來,因為隔壁國的史官可不會受到你的壓迫,所以大家也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來。   整個西周加春秋戰國,你可有聽說過什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記錄嗎?因為大家過得都不錯,誰會起來反?   很簡單,秦製:家天下獨裁,要麼造反改朝換代,要麼就老實本分。周製:周天子地位高於封侯,類似教皇之於歐洲君主,法蘭西革命總不能一路把不列顛給一起革了吧。   回復:你知不知道周朝時期北戎入侵中原結果被邊境諸侯就給揍翻了?   換成宋朝就是蒙古大軍南下結果被一個郡給打趴下了。   我看你都不知道漢族是在周朝時期從中國的少數民族變成絕對主體的吧?   一個漢族從少數民族變成主體民族的周朝被你說成是最容易被征服的朝代……   回復:後麵再強盛也有可能被打劫,因為周朝是封建君主製,秦以後都是專製君主製   周朝遍地割據的領主,到處都是軍事要塞,遊牧民硬啃得不償失。   專製君主治下私藏甲胄都算謀反,而封建君主治下修城堡都不要緊。   你要是漢唐宋明的地方官,為了防備遊牧入侵修城堡,你猜朝廷是嘉獎你還是懷疑你想要割據造反?   回復:1、首先就要搞清貴族是不是地主,貴族是政治身份,地主是經濟身份,2、地主是什麼,隻要擁有分配土地上產出的權利和支配處理土地所屬權的權利的,3、封建社會和封建製社會是不一樣的,封建社會是以經濟角度去論述的,而封建製社會是以政治角度去論述,若是後者,中國肯定不是,但毫無疑問中國還是前者。   回復:清朝製度不是秦製度,清朝製度是加了種族製度還在皇家製度上增加了優選職位製度,又在漢族裡分化成了投降的奴才製度的平民剝削製,秦製度是建立在功勛之下皆牛馬的製度並沒有因為你以前是哪一國的人就區別對待,天天看歷史看哪去了?你能說漢朝製度和唐朝製度是一樣的嗎?跟何況清朝和秦朝差這麼長的時間間隔軍事,稅收..各種製度早都不知道更新了多少個版本了bug更是一代比一代不同   秦和周這個問題槽點太多了,不能直接比的,不過硬要給個答案,我的回答是政體成本+發展上限   1、郡縣製對比分封製,是一套層級更復雜、成本極高的製度,比為操作係統相當於win10跟winXP,所以同等老硬件下,高開銷的win10更容易卡死、崩盤,秦後世朝代常因財政崩潰而軍事崩潰就是這個理,後世的財政總量不比周朝時強得多嗎?為啥錢總是不夠用?因為係統運行成本太高了   2、後世領土達到科技水平上限,進入存量階段,必崩,土地兼並隻是存量規律的一種體現,就是現代國家,經濟長期不增長也必崩,分配矛盾要用增量解決,存量最多緩解矛盾不能治本   我覺得開放就是解放生產力,而解放生產力就需要一批新的權力階級,來從舊的秩序裡分蛋糕,甚至取而代之。所以說歷史是螺旋上升的,一方為了能戰勝另一方就會強迫自己變得開放,吸引資源,提高競爭力。比如美國內戰,奴隸在工廠不見得就比在莊園裡麵好過,但是北方贏了,因為它足夠開放。   核心問題沒有說到,分封製的基礎是奴隸製,有巨大的底層人口支撐,沒有階級流動性,反而容易出現政權穩定。而郡縣製基礎是自耕農,底層人口生活水平比起奴隸得到躍升,階級流動性被打破,在生產力不能突破的情況下,政權穩定性因為進步反而變弱   回復:想啥呢,人家西周分封出來的起嘛也是平民,奴隸都不算人。平民本身也是食利階層,大家一起吃奴隸喝奴隸,共同征服蠻族獲得奴隸。你口中所謂的跑,不存在的,諸侯國和夷族部落相互敵對的動機一個是爭奪土地第二個是爭奪奴隸,在戰爭奴隸時代不存在跑路的選項。   回復:扯雞兒,井田製下的奴隸再多也沖擊不了主體社會。一群食不果腹,被鎖鏈鎖著去農耕勞動的人,根本就不是人,是畜生。你這是對真正的奴隸製一無所知,有啥好犟的,還一直回復。印度13億低級種姓的畜生,影響1億高種姓人的現代生活了麼,這都2023年了。農民起義可以成功,因為農民是自由民,具有政治經濟權力。世界範圍內,幾千年來,就沒有奴隸起義成功的案例。   秦製對於一個文明風險巨大,很多人覺得集權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別忘了同樣可以集中力量乾壞事,乾大事一般要幾十上百年而把這些成果毀於一旦可能隻需要一個糊塗蟲折騰幾年就行了   因為周朝麵臨中國社會製度的轉型,生產力水平在進步,屬於存量競爭而且分封製本質上也是鼓勵你向外卷,向外擴張。而秦朝進入穩定的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固定下來,而且帝國的版圖也擴張到農業時代的極限了,隻能內卷了。隻要地主階級專政確定下來,農民階級的反抗就永遠不會停止,永遠一體兩麵,相伴相生。   分封製更像現在的聯邦製。更能夠持久。中國出現集權製,本質上是因為皇帝追求個人的私欲。集權製本身就是對人民權利的剝奪和壓迫。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西方國家人民本能的厭惡集權製度,因為集權很容易發展成獨裁,而侵犯廣大人民的利益   周朝長久有一個很重要原因,那就是當時中國地區發展還很不充分,到處都是野田山林,野人不種田光打獵也餓不死,社會階級矛盾並不激烈當然可以維持很長時間,到後麵如明清人口都是上億就算分封製要餓死的窮苦民眾一樣也會形成大規模流寇橫掃天下,反而是分封製度更沒實力來壓製反叛和起義,死的更快   我覺得還是人口和自然資源的原因,那時候雖然生產力低下但是自然資源卻非常豐富,人口少自然資源豐富半農耕即可生存,漸漸隨著大量的原始森林被開墾成耕地人口漸漸多了起來,自然平衡被打破資源緊張人們開始相互攻伐掠奪。人們發現這麼打也不行,頻繁戰爭的消耗更大更不利於生存,隻能選擇統一,在苦你也苦不過戰亂。接著就開始麵臨土地兼並的問題了直至更強悍的列強們入場。   水力學上有一種壩叫重力壩,這種壩非常穩固,通俗點解釋就是因為這種壩與傳統壩相比他更類似於一個已經坍塌了的壩,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你沒辦法讓一個已經塌了的建築再塌一遍。   周也是一樣的,早期的西周根本不是後世意義上的一個大一統王朝,也就無從談起分裂和崩潰,你沒法讓一個處於分裂狀態的部落聯盟再分裂一次。   從這個角度講,東周至春秋戰國的過程,恰恰是生產力發展推動後世意義上的國家出現的過程,隻不過周的分封製頂層設計無法支撐這種需求,於是周滅亡。秦漢就是中華文明探索與新的生產力水平相匹配的國家組織形式的體現。秦失敗了,漢則相對成功。   中央體製最大的敵人是地方勢力,地方不允許有重兵,農民造反是地方防禦薄弱的結果。但分封製之下,每個諸侯都是有兵的,農民很難鉆空子造反   周時期,各個諸侯國內的矛盾無法解決時是可以對外戰爭轉移的,底層階級矛盾也可以通過移民解決。到秦朝搞集權,權力財富一把抓,內部矛盾沒法轉移,隻能內部消化了,消化不了隻能原地自爆了。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角度看就是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會反作用於生產關係,促進生產關係發展。   分封製如果想顛覆皇權的話必須要解決其他諸侯國,挑戰皇權的同時會被其他國家分食,這就要求必須要有一挑n國的實力,所以分封製持續的時間會比集權製持續時間長,如果想顛覆集權製隻需要解決掉皇帝本人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分封製要比集權製要花更長的時間發展勢力,這就是為什麼周天子最後名存實亡還依然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