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了一下,齊桓公是五霸以及七雄中唯一一個基本依靠周禮製度或者不違背周禮製度而稱霸的諸侯,其他多少是通過戰爭稱霸。而七雄更是通過不停的變法將唯心主義往唯物主義上改革而稱雄。管仲可算是先秦時代的唯一代表了。 從齊桓公正式打出“尊王攘夷”這一口號時,周天子正式成為“吉祥物”。 你這是汙蔑,都是鄭國害的,與齊國無關,齊國是最尊重天子的。 成為吉祥物的標誌是繻葛之戰中,周桓王被鄭國的祝聃射中肩膀,從此周天子權威淪喪。 周天子當然是武士,諸侯都是公卿化的武士。本身周王室的一些子嗣就臣籍降下成為武士首領了,其封地是苗字,作用就是成為周的令製國。 而鄭國實際上是公卿公武合流產生的國持大名,它原來隻是周王天領裡的副丸、城下町。鄭國國君原先隻是周王任命的守護,是逐步蠶食才天領成為國持大名的。 齊國作為周天子一段時期的禦用打手,反而是最維護周天子的。 就齊國的周邊態勢,要不拿著尊王攘夷的大義名分和鹽鐵專賣,外加管仲的輔佐,想要稱霸也有點難。 齊國名氣最大的國君應該就是齊桓公和齊威王了吧,齊桓公春秋第一位霸主,齊威王時期齊國國力最強,有鄒忌諷齊王納諫,圍魏救趙的故事。 齊國很像法蘭西,一、背靠大海是大陸突出的一角,地理上有國家的邊界雛形,但地理位置與燕趙魏楚吳中山挨著,他能打任何人,任何人也能打他,根據山東半島的地形,齊國擴張會使得邊境線呈扇狀增漲,越擴張越不利於防禦,反而因幾乎與所有國家相鄰(除了秦國,所以秦國通過東西連橫齊國破解五國南北合縱)遭到五國攻打(樂毅五國伐齊)。這一戰直接把齊國打的和法蘭西一樣躺平了,統一不了直接躺平。 春秋時期,稱霸要有會盟作為標誌,因為霸主就是諸侯盟主。齊桓公稱霸是北杏會盟、鄄城會盟這兩次為起點,總共16次會盟。宋襄公在盂地會盟,但楚成王強行成了盟主。晉文公城濮之戰擊敗楚將子玉,踐土之盟上成為盟主。楚莊王邲之戰後似乎沒有大型會盟? 齊國在戰國中期也強大過,稱霸戰國初期的魏軍就是被孫臏率領齊軍用計謀打殘的,從此魏國難以復強,匡章率領的聯軍也是唯一一次攻破秦函穀關的,齊國還差點吞並燕國和宋國,隻是齊國沒有秦國關中的險要地形,打下燕國打下宋國後,秦趙魏韓等國“槍打獨強國”的聯軍一來,齊軍無險可守,確實難以抵抗。 齊國一直是四大諸侯之一啊,晉國是太強大了以至於一分為三,分裂之後戰國初期魏國強大,戰國末期趙國強大,可見晉國多麼恐怖了。楚國,春秋時期一直在和晉國爭霸,強度也不必多說。這四個國家就是東西南北四大霸主,雖然齊國在晉國稱霸之後一直當老二就是了,都在於小白沒選好繼承人。田齊也不遜色,能和昭王一起稱帝的這實力就顯現出來了。閔王身死國滅那另說 管仲小毛病多,大家都知道,但是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麼多年大家不用打仗,各國和平發展,百姓休養生息,奉行道德信義,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功績 後來有個叫蒙恬的齊國人帶領秦軍攻破了齊國都城。 齊桓公時期齊國美其名曰是他薑小白的,但前後一共就是管仲的和鮑叔牙的。這倆人前腳死後腳齊國就光速走下坡路,齊王都給你軟禁。 齊國在燕國問題上惹來了個世仇,在宋國問題上惹來了聯軍,自己本土無險可守不像秦國地勢險要,最終齊威王和宣王前期的霸業輸了個一乾二凈,被圍毆之後天下再也沒有國力能跟秦國比的國家。 其實最早齊國就是幫周王室防禦東夷,那位置並不好。可以說真正就是薑子牙國策才發展起來,而田氏代齊是晏嬰傳出來,讓呂氏和田氏瘋狂內卷。 田氏出於諸侯國陳國君主陳厲公之子陳完,陳的始封君胡公滿是帝舜的後裔,其父閼父曾為周的陶正,武王克商後,封胡公於陳(今河南淮陽),為三恪之一,以“追思先聖王”和“興滅國、繼絕世”。 齊國在西周開國後就有,而且薑氏衰微在吳國滅亡之後,本質依舊長壽。 五國伐齊後,齊國基本就廢了。 齊桓公的明智就是任用管仲,管仲在任期間齊桓公瘋狂吃喝玩樂罷了 我想問問,為什麼春秋時期晉國能夠長期稱霸,長期成為一流強國,而號稱春秋第一霸的齊國在齊桓公死了以後就隻能當二流強國,雖然此後齊頃公,齊景公都有想恢復齊桓公霸業的想法,並且在齊景公時期齊國也發展到了極盛,當時終春秋一世,齊國在齊桓公之後就一直是二流強國。始終影響力就不如晉國? 薑小白自己沒多大能耐,全靠這些忠臣。 最後死的時候,是真的慘。 回國奪王位的時候,管仲差點一箭把他射死了,說實話,沒幾個人有這度量。 回復:可是,沒有鮑叔牙的勸諫,薑小白應該會弄死管仲的,感覺鮑叔牙的作用更大吧,畢竟後來接替管仲了。 回復:其實歷史上鮑叔牙死在管仲前麵 沒多大能耐???笑死,君主與賢臣是互相成就的。齊桓公如果沒多大能耐的話,能選出管仲這種名垂千古的賢相???沒多大能耐還裝死躲過了管仲的射殺???如果君主不明的話,又如何有賢臣。記住,君主與賢臣是相互成就的,君主不明,忠臣又忠到哪去呢? 回復:相互成就,向來是一強一弱,主強則臣弱,主弱則臣強,薑小白要求不高,他知道相信管仲,這是庸才之行,他不強勢,貪圖享受,落得這種下場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沒了管仲,他分不清對錯 回復:他落得這樣的下場是有多方麵的原因的,你說的隻是一個原因。這二來,齊桓公晚年飄了也是一個原因(歷史上前明後庸的君王多了是了,難道他們都是沒多大能耐的嗎?),我相信任何一個君王創下了如此大的霸業都很難不飄吧?再說了,要換平常的君王,早殺了管仲以解射殺之仇了,可齊桓公還是聽了勸誡,任用管仲為相。說明齊桓公還是有點東西的 回復:君臣之間不一定非得分強弱,有的時候是互相成就的。君臣之間或有猜忌或有信任,但互相成就也是離不了的。若不是唐太宗慧眼識珠,魏征等名將賢臣又豈能名垂青史。同樣的,若不是齊桓公聽取了勸告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又如何載入史冊? 齊桓公被餓死的說法出自《呂氏春秋》,而《左傳》和《史記》都說是病死於宮中。 《東周列國》融合了兩個說法。 不過不管是病死還是餓死,齊桓公死後,他的兒子和親信們就都徹底放飛了,導致他自己無法下葬,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回復:是的,停屍不顧,束甲相攻。死了六十七天才下葬,這是真事 回復:每個人都可以打這旗號,又不是就你一個。隻要齊桓公活著就不一定傳位給你啊,如果你挾製齊桓公。其他公子就可以群起而誅之,你矯詔一樣可能會被揍,齊桓公就是個燙手的山芋。處理不好就是萬劫不復,春秋時期並沒有明確立長立嫡,齊桓公死了每個都可以去爭,那他在還不如死了的好 回復:公子昭被迫奔宋了,那三個奸臣手握重權擁立公子無虧。你要出兵替公子昭伐公子無虧那最後稱王的也隻能是公子昭,跟其他人有什麼關係。不然他們為什麼撕破臉皮互相征伐,公子無虧被三個手握重權的擁立,公子昭是太子,兩個都不想認自己也想當王那還管齊桓公乾什麼?還有公子無虧也不想齊桓公活著啊,其他的世子也不會想齊桓公活著,可能唯一想他活著的就隻有公子昭,有啥用,自顧不暇了。 說的對,所以小心狠人,就是對自己很狠,非常自律的人。對自己狠的人,對別人肯定更狠,不狠那是裝的 不能混淆吧?自律不等於狠人吧?自律相當於黑格爾所說的“自由就是認識到必然”,但是狠人,諸如易牙等人,他們恰恰是不自律的人,他們做出的行為可不是真正原因的,他們做出的行為都是帶著復仇的心態的,這一開始就是目的動機不純的,他們確實是狠人,對自己狠,但絕不等於自律。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自己甚至不能下葬,導致齊國霸業衰落,後來再也沒有能復興 不止,齊桓公死後五公子之亂耗盡了齊薑的元氣,最終讓田氏摘了桃子 回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也是齊國地主階級興起,田氏起來的 回復:隻是一方麵,五公子之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畢竟五公子之亂不同於其他時期其他國家的內亂,五公子之亂的“五公子”先後成功當上一段時間的齊國國君,這意味著,在齊國政壇上至少進行了五次政治清洗,王室在力量在連續的幾次清洗中受損極大 回復:首先齊國沒有王室,隻有公族,那為什麼內亂,其他家族沒代齊,反而是田氏代齊,因為鐵製農具在戰國的應用提高了生產力,地主階級興起,田氏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得了當時齊國的民心 回復:隻能說是多種因素,各國要麼就是自身完成改革,公族轉型成地主階級,要麼就是齊國這樣改朝換代,要麼就是楚國這樣有奴隸主貴族殘餘不徹底。田氏代齊有偶然因素不假,凡是用唯物史觀去分析這個事件,田氏代齊是必然 齊桓公最大的錯誤是年老而不立儲,這才是齊國自此一蹶不振的關鍵 立了,他和管仲早就選了公子昭,已經立為太子,但是後來又想換公子無虧,就出岔子了。估計是這件事情上齊桓公和管仲出現了分歧,他自己喜歡長子無虧,管仲覺得公子昭靠譜。 回復:和趙武靈王類似,要麼不急著立,要麼立了就不要更改 齊國君主晚年昏庸,管仲一死,重用小人。 不如說不會看人齊恒公全靠的管仲真的昏庸就不會聽管仲的了管仲一死自己又沒有識人眼光所以用了什麼人他自己都不知道 回復:沒辦法,齊國當時真沒啥人,鮑叔牙太過剛直,那個啥朋又有暗傷,當上沒幾天就死了,本來有個年輕有才乾的,寧溪好像,英年早逝沒了 齊桓公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定要把員工的技術做成可復製的。 一國之君被三個太監困死,和被宮女勒死的窩囊貨一樣,死的不虧,活該。 回復:他晚年寵幸易牙豎刁這種小人,結果等到他病重的時候,這幾個人找了他兒子做下家,借機作亂,讓人在宮殿的周圍築墻,隻留一個小洞讓一個矮個子每天爬進去看他死了沒,結果他最後被困在裡麵活活餓死,死了67天後屍體都生蛆了才被下葬。 親賢人而遠小人,此先齊之興隆也;親小人而遠賢人,此後齊之衰微也。 阿鬥人稱小齊桓公。 諸葛亮要北伐就北伐,劉備都叛逆期過不聽諸葛亮的,劉禪挺好了 阿鬥是庸君不是昏君。你讓他殘害忠良,他是不敢的。一心一意聽諸葛亮的 回復:那劉禪也有點東西的,能容忍諸葛亮這種權臣這麼久,也就北伐沒成 回復:而且劉禪與諸葛亮之間不應該用容忍這個詞,應該用信任,這對君臣已經超越了君臣了,更像是父子。劉禪這種皇帝,嶽飛表示:我要,給我來一打 回復:而且劉禪與諸葛亮之間不應該用容忍這個詞,應該用信任,這對君臣已經超越了君臣了,更像是父子。劉禪這種皇帝,嶽飛表示:我要,給我來一打 回復:諸葛亮那是權臣嗎,那是劉禪義父劉禪真的親爹一樣供著,劉禪對諸葛亮不是一般尊敬 回復:當年的楊堅,趙匡胤,都是權臣,幼子登基,都是當爹一樣供著,你看看結果 回復:可是楊堅和趙匡胤教幼主學本事了嗎?諸葛亮是權臣不錯,但是諸葛亮也為劉禪付出了呀,甚至親自抄書給劉禪學,就是這樣,諸葛亮還沒有奪帝之心,並且兢兢業業的忠心於劉禪。你看看楊堅和趙匡胤他們做到這一點了嗎?有付出也就有回報,劉禪將諸葛亮視為父親,並且在諸葛亮死後默認百姓為諸葛亮立廟。並且還將公主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給足了諸葛亮死後的哀榮。所以楊堅和趙匡胤如何能和諸葛亮混為一談? 齊國沒有形成完善的製度和法律遵循,隻靠管仲一賢之力 齊桓公死去,時代就開始大變,一直到項羽,變了個天翻地覆,周禮時代麵子禮節比命要重要,名聲非常重要,後來秦國反復無常遠交近攻,三國時代就完全沒有誠信可言了 周禮也不過是周文王周武王在滅商後,為了防止其他諸侯效仿,在薑尚的建議下製定的,融入當時諸侯貴族的教育體係。本質上了是為了遏製諸侯野心,所以周朝明麵上是存在最久的朝代,但人都是受環境影響的,周朝因為幾百年沒有內憂外患,導致國君一個比一個拉,出了周幽王這麼個貨,而因為周天子從此再無威信,不能製約各國,諸侯隻能各自為戰,這種環境下爾虞我詐反而才是活下去的關鍵 秦國以為統一六國後天下都是嬴家的,就不用講信用了,因為史書掌握在自己手上,本沒想錯,奈何統一還是太快了,人們基本都把自己認作六國遺老,沒有三代人時間仇恨根本抹不掉,所以始皇一死立馬作亂。而秦不講信用就是最大的突破口 回復:不僅僅是周禮,主要是周朝本身不同後麵的王朝。他不是一個完整靠武力一統的天下。而除了自己疆域,部份也是別人的。自己對於其他諸侯也僅僅是一個進貢的關係。而進貢並非都是臣對王的進貢,更多屬於建交關係,送你500匹馬,那他會回禮500匹馬等值的布。所以大多數諸侯並沒有對周天下有什麼心思,而是對於侵犯鄰國更加感興趣。 成功的人有路徑依賴,我以前那樣行,現在那樣還行。齊桓這樣,趙武這樣,漢武這樣,梁武這樣,李隆基這樣,國內這樣國外也一樣,沒有牙的老虎誰都不怕,玩平衡最終會玩出事。 齊桓公、趙武靈王、秦始皇、晉武帝,都是臨終時被架空,連後事都不能由己,這是歷史的教訓。 回復:趙武靈王耳根子軟,聽老婆吹枕邊風改立太子,結果兩個兒子互相征伐,他後立的太子(趙惠文王)甚至有意餓死他,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結果也沒落好。 管仲權勢滔天,也是運用權術的結果。藏汙納垢留著小人來迷惑國君,自己就放開手去乾了。 鮑叔牙也是太迂腐了,要是我,我就讓他享受,但是要醫,要補,並且挑選人才,把有害的送走。都勞累一輩子了,讓他享受把。想要好吃的,為陛下準備天下第一廚神比賽,有稍微不軌的別想著進來。但是補,醫,不可抗,抗就掀桌子。 你想的美!人家取得大王的信任你還能左右朝政? 所以管仲說鮑叔牙太過愛憎分明。 所以說管仲說鮑叔牙過剛,不能為相。鮑叔牙也說過,管仲是大才,能容忍小人,是能為相。鮑叔牙有宰相的才能,但是齊桓公受不了他處事的方式,最後來了句這是你的齊國,還是我的齊國。管仲就很聰明,能讓國君聽他的,但是會讓國君決定這是自己做出的決定。 退位還政不就得了,說白了還是舍不得。 確實,此時有鮑叔牙主持國政,太子繼位權力也能安穩過渡。 回復:看太子能力,不夠的話鮑叔牙得殺,然後拉個能力稍次的輔助太子。 趙武靈王,也是被餓死的。 趙武靈王純屬活該,要把趙國分成兩半給倆兒子,年輕時候英明神武到老居然能搞出這麼一個臭手,還真以為自己光靠一個主父的名號就能製衡兩個新趙王了。 回復:趙武靈王搞養蠱,翻車了怪誰。 權力這種東西是會上癮的,而且癮很大,一輩子都戒不掉。 當一個人掌握了最高權柄太久,那麼哪怕他再怎麼英明,也終將開始變昏聵,妖魔鬼怪就會跳出來了,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漢武帝時期的江充、乾隆的和珅。 說鄭莊公的我覺得你是真的傻,鄭國有影響力是因為鄭國扶持東周天子上位,又是天子小宗,在周天子這裡擔任客卿身份,加上鄭國還算強勢,成就了鄭國一時強勢,但鄭莊公射天子,周天子與鄭國決裂,打破了鄭國在周朝廷的影響力更讓大的諸侯國看清周天子的實力,鄭國確實算得上一個不錯的大國但齊桓公尊王攘夷仁義大旗打出來,周天子把權力方給了齊國,鄭國馬上就不行了,同樣是老姬家的晉國,也還要給周天子麵子呢,鄭國跟魯國衛國這些小國比算大跟晉國比可算不上大了吧,這就好比一個大家族有個名譽話事人,你是名譽話事人血緣最親的人,別人給你麵子其實是給話事人麵子,你不去搞別人偏偏搞名譽話事人這是不是傻 齊桓晉文楚莊這是無可置疑的,其它的宋襄秦穆吳越都差點。更何況稱霸的時間大多都是晉,畢竟是姬氏之長,尊王攘夷針對的就是楚,不過楚國還是強啊,硬是和中原諸侯爭鬥了數百年 回復:吳越爭霸本質是晉楚爭霸的延續,吳國的資源很多是晉國給的,而越國是楚國扶持的反製,吳國的滅亡和楚國有很大關係,漢朝的吳越春秋: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戈,越國滅吳軍事行動本來就是楚是主力,範蠡,文種這些之前是楚國大夫。 回復:確實,吳國的戰車就是晉國給的。晉國還支持吳國開挖了泗水,聯通黃河與淮河,使得這個蠻夷之國甚至可以北上討伐齊國。 真的是一把好刀,屬於遠交近攻的典型案例。 春秋早期人力與生產力有限地方與中央的架構不完善各地區板塊沒有完全發展稱霸已經是那個時期的極限。 回復:還有個被齊國救了的諸侯國讓一個齊國人的徒孫樂毅帶五國軍團攻齊。 齊威王齊宣王時期,主要是齊威王建立起了稷下學宮,還有田忌與孫臏這兩位名將的配合,一正一奇,這兩人聯手幾乎天下無敵。 回復:齊在晉稱霸以後隻能當第三,長期當晉的小弟,晉帶著中原聯軍指哪打哪,春秋晉楚一檔,齊秦一檔,剩下國家另外一檔。戰國時期田齊經過宣威兩王治理之後,到了齊湣王達到極盛,能與秦分庭抗禮,滅了宋以後完全有一統天下的去世,問題就是一下子把宋滅了引起各國恐慌,五國伐齊直接玩完。應該慢慢吞宋國的。 東周五百多年亂世吶!王室傾頹禮崩樂壞、狼煙四起江山破裂、餓殍遍野白骨森然、製度更易霸主興替、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在那個大爭之世鐵器的興起就像是新製度沖擊著舊製度一樣,而布衣平民想要弒殺一位貴族有時候甚至比殺一頭豬都容易,諸侯國內亂頻發,不是臣子犯上作亂就是百姓推翻國君,有時候看似政績清平之君晚年也會因寵信小人而慘遭弒殺,看似能征善戰之君也可能在休戈止戰班師回朝的時候被篡位奪權之徒截殺。而作為國君更是要處處謹慎,親賢臣遠小人,一旦小人禍亂朝政國君便命不久矣,華夏往後兩千多年間亦再無此等規模之內亂。 山東大平原農業發達,又臨海,古人就稱膏腴之地,隻要安穩修養生息就能繁榮。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福建在古代再修養也是蠻荒時代。 其實打來打去也算是自己人內亂,八王之亂以後那才是真的難受。我覺得最讓我個人難受的歷史有三段,五胡亂華,滿清入關,以及整個南明史。特別是南明史,真的不聯係高血壓以及心臟病人群觀看。 春秋時期,各諸侯講究“義”,也就是後代推崇的“春秋大義”,如宋襄公時期,宋楚之戰,後代盡說宋襄公迂腐,在那個時代,這是道德的模範標兵。那個時候諸侯國之間還比較看重“爵位”,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這些都是最高的公爵,周天子的諸侯們聚餐時可以一起在大堂吃飯。春秋時期的戰爭也不講究滅國,戰爭的目的是使別國遵守盟約與周禮,不能滅人之國,絕人之祀。楚國是喜歡滅人之國的,相繼兼並了許多小國家,成為春秋時期最大的國家,所以楚國被視為蠻夷,本來楚國的文化就別具一格,不同於中原文明。 春秋的霸主名義上是維護周禮維護周朝的統治他們以霸主之名攻滅小國壯大自身,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林立到了戰國時期隻剩下了這幾霸主國家,春秋五霸除晉國三分,齊國換姓、秦楚兩國和後來加入了差點滅了齊國的燕國,至此春秋五霸進化到戰國七雄。春秋兼並戰爭結束戰國統一戰爭開始。 不勤成名曰靈;死而誌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短短六七百年的歷史,就已經重復了如此多的故事,人的壽命如此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