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種說法,中國喜事尚紅繼承於周,喪事尚白繼承於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自上古、商周到民國,中國人信仰一種以天帝為至高神,包含天神(比如風伯、司命、歲星之神)、地祇(比如河伯、門神)、人鬼(比如祖先之靈)的宗教,該宗教後來演化為儒教,道教則借用了儒教的很多神靈。該宗教使得古人們相信去世的祖先、親人擁有神力,可以保佑子孫。破壞祖墳、在祖墳上埋東西是一種壓製對方祖先之靈的巫術,以此使對方祖先難以保佑、幫助其後代。 周人的文化就是諸子百家和儒生文化。後來的老子孔子都是周文化的繼承。 商文化在呢,天乾地支,周易也源於商的易經,還有酒文化。 我們現在的文化就是商文化和周文化的融合產物。 回復:不,商周的服飾就有明顯區別,商人有辮子,有短發,而周人束發。 回復:分封三千年從未斷絕,一直和郡縣共存。。。。以後歷代漢族政權分封子弟的高級王號也盡出東周列國。。 周公禮製開啟中國上古時代,也叫古典時代(西周到晉朝)。日本神武東征建立大和政權已經是魏晉,馬上要進入中古時代了。 難得周公啊,怪不得歷史這麼推崇。 回復:周公奔楚,楚國收留了被成王懷疑的周公,後來誤會解除成王迎回周公。可以說,楚人維護了周朝的體麵。 回復:孔確實是被周化最好的。畢竟作為商王後裔,周公都扒了他祖墳,推平城池,圖了不投降的,閹割了投降不積極的商裔。他3句不離周禮,孔說數日不夢周公,我恐命不久矣。 東夷是什麼高大上嗎?不要吹,我楚隻承認被周影響。 回復:你跟我說沒有用,跟考古學家說,跟屈原說。看看屈原裡有多少東夷神話。看看考古學家裡會說哪些是跟東夷相關的。 回復:那你解釋下為什麼楚國以及後來的漢朝這麼多東夷的影響,屈原的作品裡很多都是東夷的神話。 回復:你這什麼邏輯?那怎麼不是東夷被楚影響呢?東夷被姬姓與薑姓直接統治,正宗山東六國,山東大地現在是國內保留周禮最好的省,真要論論文化保留可比不上楚。當然我覺得我們最終都華夏化了。 儒家評價是聖人,平均千年才出一個。 回復:聖人要立功立德立言,朱熹王陽明這仨都算不上。 獨尊儒術之前周公才是先聖,孔子是先師。 回復:楚文化確實是南蠻文化,和華夏文化差不多,不過漢文化和楚文化關係不是很多,四麵楚歌就可以表明劉邦對楚地文化的態度相當於外來文化,中國一脈相承的更多的是周秦文明。 回復:殷墟玉石人俑與三星堆青銅人像服飾的比較研究和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 殷墟石俑隻是證明商人在發型上種類多,並不是隻有辮子,同樣有發髻。而且辮子也不是必然剪發,中下層剪發和短發確實存在,對應商人的俘虜、奴隸卻多是光頭,這能看出商人對頭發的觀感,而且周人發式也是存在辮子的,商人還有冠、幘證明與後世同流, 而服飾有明顯區別這點,交領右衽,直領對襟這些在東亞地區也算是文化相近的證據,又不是完全不同。單說戰國時期、魏晉、唐宋的主流服飾也有區別。 如果你是研究歷代服飾,那還能說“區別明顯”,如果是針對古代服飾整體,這隻能說屬於必然的發展、變化而已。 周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無論是禮樂,文化,製度,道德,精神,還是宗法,甚至信仰。。 周公奠基了華夏文明。 來自鎬京的賀電,恭祝周公東征平叛勝利。 來自洛邑的賀電,恭祝周公東征平叛勝利。 來自殷都的悲報,大邑商徹底被揚了。 東夷人嬴姓表示,他早晚要在鎬京旁邊建個鹹陽。 來自楚蠻的賀電,打死大邑商! 鼎盛時期天子八個師,周公8個師平均其他每個侯有2到3個師。 很多人感覺還是用現代的眼光在看古人。過去的人就是相信那些迷信的東西。畢竟他們無法跳出自己當時的生活時代和所持有的信息。至於搗毀商朝的祖墳,我建議去看看堯舜之都那個記錄片。看看那個時候的古人是不是都搞這種巫術。 平了都城,還大規模挖掘殷商王陵區墓葬,太狠了。祖墳都毀了。 雖然刨了祖墳,但是留下了大部分活著的人。消滅了文化,但是留下了人。甚至商人後裔的宋國過的一直還不錯。 曹操還是漢丞相的時候就開始挖漢墳了。 搗巢穴,毀宗廟,滅種類,這是上古常規操作。 戰國也毀宗廟,七國宗廟都被毀了。 周公對殷商殘存勢力的趕盡殺絕的做法,被後人學會了,後續王朝更迭一個比一個慘,早期還是很溫和的,後羿代夏還扶植傀儡,湯滅夏湯放桀於南巢。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周公沒有屠殺殷都的民眾,反而把他們遷到位於朝歌的衛國境內,算是比較人道了。周公針對的主要就是殷都的上層貴族。 首先遺民肯定都是遷走了,不可能全都消滅乾凈,其次上層的文化和後人肯定要消滅乾凈,這是沒有問題的。 趕盡殺絕的是上層。殷遺群體可是宋國、魯國、衛國的國人主力。 這事兒還用學?隻是毀滅你的統治階層還有血脈,這已經是王權更迭的最溫和手法了,不管你同意與否,比起十字軍打著宗教名義屠殺所有異教徒,這簡直不要大善人。 回復:不是為了人到,是為了勞動力。好多殷商平民淪為奴隸。 回復:其實這都是古代奴隸社會留下的傳統,緬北那些民族就是古代被華夏部落趕到南方的。古代老祖宗也這麼乾,別的國家或者部落抓人當奴隸或者用於人殉。 回復:笑,中東6000年前會冶銅,非洲某些部落至今仍在石器時代,你能看著非洲想象中東的樣子?要麼你拿出周人把商人掠為奴的證據,不然就別環顧左右而言他。 商人喜歡鴞的緣故很大程度可能和農業有關,農業破壞最猛的動物是鼠,鴞能捕鼠。 基本上99%的可能性都是這個了,現在史學界都認為商人把貓頭鷹奉為神鳥。 商真是一個農耕文明嗎?那麼喜歡喝酒,還有時間耕種,還有那麼多糧食釀酒真的挺離譜的。 回復:肯定是農耕。至於釀酒用的糧食應該是直接從歸順商的諸侯征的吧。 回復:壓勝術移王城是為了斷了遺老遺少的凝聚力,應該說文化和人都被周繼承融合了。 回復:是的,殷商雖然人亡政息,但至今我們還在使用方塊字,我們就是他們文化和血脈的延續。 回復:消滅文化信仰永遠都是最惡毒的。 回復:請問秦始皇一統天下算不算滅絕族群?文化?他滅的趙齊楚等人全變成了秦人?算不算? 周公篡位不可能的。他在文王時代都沒繼承王位,武王時代拒絕繼承權,到了成王時代更不能奪去王位了。 注意,周公是諸侯,他的封國在周原,以封國為氏,應該叫周旦而不是魯旦。 對,周公旦後裔有兩個支係,主支是長子伯禽的魯國侯爵世係,次支就是次子君陳的小周國公爵世係。 回復:魯國是侯爵位格,周初分封在外地的諸侯隻有五帝後裔的諸國及宋,陳,杞這三個三恪公爵國,其餘的都是侯爵國,包括周公長子的魯國,太公望的齊國,康叔封的衛國,叔虞的晉國全是侯爵國,但是天子允許他們對臣子及外賓的稱呼是“公”,但是麵對天子還是要稱呼“侯”。 回復:比如在封國內,下臣可以對魯侯尊稱為“公”,但是魯侯去麵見天子就隻能自稱“魯侯”。 回復:公侯伯子男不是等級,更多的是分工,公是內卿重臣,侯是在外軍事領袖,伯是關係親近的外封方伯,子是離的很遠的外封方伯,所以齊桓公會在向天子要封賞的時候希望給自己伯的身份。 有一個我覺得還挺好玩的問題,周公的封號為什麼是周。以國號作為爵位這種事情僅此一例,之後秦朝無秦公,漢朝也無漢公,周公用了一個和國號相同的封號。 周公有過稱王的經歷,實際就是周王。但是因為還政成王,所以將這段經歷定義為攝政,因此稱周公。 秦無攝政王,漢有安漢公王莽。 看看周公東征對原有的文化、聚落的有目的性破壞,不免讓我想起了尼采的一句名言:“為了建立一個神聖物,就必定要毀滅另一個神聖物。”(《道德的譜係》) 劽幣逐良幣過程。 回復:你認為哪裡不對。你可以說說。我覺得歷史大多遵循的劽幣逐良幣。 每當你用劽幣時,總會用高尚的理由。它是親民的。每個人可以消費的,它是有性價比的。 特別你看不同朝代文物時。你更會體會劽幣逐良幣然後崩壞過程。 回復:秦統一天下是劣幣驅逐良幣,但漢滅楚又是良幣驅逐劣幣了。區別就是秦二世而亡,漢有西東季三朝。 回復:請真正感阿房宮被燒,秦紫消失,宋元的時期貨幣定價權權利和審美權利的轉移。 當你使用劽幣時,就是掠奪的開始,到它用有一個高尚的理由。 回復:以今人之狀,也少有能用明代家具。現在我們多用速生木和膠合板,因為實惠。 單從精美,商周青銅之華美大氣也是五千年少有。 我不否認螺旋上升,但是劽幣逐良幣是非常兇殘。這種兇殘在繼承掠奪財富中又絞殺一切。 回復:黃帝勝蚩尤,成為各部落承認的共主。禹造九鼎,寓意九州,成為華夏神器,象征正統權威。 回復:明代家具是農民都能用的嗎?青銅器是寶器一件用上百年,大日子才造一件用來紀念,和青銅器的地位對比的應該最少也是紅旗汽車這種層次的東西,隻能看到古代的美麗看不到落後野蠻嗎?我老家在鳳翔縣,我們這裡秦公大墓裡的木頭殉葬箱、石器、陶片就露天放,根本不值錢沒人拿,也不值得保護。 回復:拿普通家具和商周青銅器比?同級對比也該拿現代高檔家具和青銅器對比吧!論舒適、美觀、便捷、耐用度哪樣不爆殺古代? 你也不看看青銅器都是古代什麼階級用的?拿來和你身邊尋常家具對比的,應該是古代的草席子和茅草屋以及沒有衛生措施裡麵全是蛆的糞坑,這才是古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 回復:然而歷史其實是在螺旋上升,從商周的席地而坐到明代的精美家具,你不會真覺得是劣驅良吧?片麵。 回復:龐大的規模和恢弘的建築不是優,先進的製度和前衛的精神才是。 回復:戳了,事新事物誕生於舊事物,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必然戰勝舊事物。 回復:商代確實喜歡人祭,周代的確文明一些。 亡姬姓者,嬴姓。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明清鼎革是商周老戲碼的翻版。 回復:並不是,周替商是革命,清替明是繼承。 秦國王室是嬴姓的一支後裔,但是不是所有嬴姓都是秦國人,嬴姓在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了很多支係,像是徐淮之地就一堆嬴姓諸侯國。 回復:你那叫亡?殺了一批個宗室而已。子嬰向劉邦投降的,不是項羽。誰終結朝代,叫亡。 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隻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 以禮法約束天下英雄,使勇力智者,皆不得不臣服於一家一姓。 夫禮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也。 回復:楚跟著周人滅商,當時楚先祖鬻熊地位還是文王的火師,就是死太早了,相當於頂部沒了說話的人,周王覺得他們沒有出力,忽略了他們,後來才封了子爵,楚人這時心裡應該還是覺得正常的,周王這麼對自己有理由,最不忿的應該是千辛萬苦幫周穆王滅了徐國,之後沒有加位。 不過華夏後代的文華,習俗,道德和典籍體係都源自周了。反而中原本土居民和商的習俗幾乎滅絕了,到孔子時代除了宋國還有點,其他國家基本華夏華了(周化)。 東夷和楚交往中改變了楚文化,湖北現在仍然有不服周的俗語。項羽和劉邦楚地長大的,漢墓中經常見到東夷相關的圖騰和習俗。 天乾地支是很明顯的殷商/東夷係文化產物。後麵成為表示年份的工具應該也算一種保留了。 商周在較具體的器具、服飾、語言甚至製度等方麵差別不會太大,畢竟商作為天下共主的時間太長,周又不是外來文明。 商周的文化都是來源於夏,也談不上滅絕。 周對商文化的繼承還是遠大於毀滅,別的不說,至少文字、拜祖這兩個華夏文明的核心內核是從商繼承下來的,周在這個基礎上還進一步發揚了,後世總結成“湯武革命”,華夏“天命”思想的核心就基於湯武革命;商人拜祖先,把祖先神格化,周人進一步拜祖不拜神,這一套傳承脈絡很清晰,周人文化的核心內核還是商人的東西。 禹夏時期對良渚百越文明的毀滅,那才是徹底滅絕,除了留下點器物文化痕跡,良渚文明被徹底從歷史中抹去了,以至於百越人後裔為主的吳越在後世隻知道拜周,以王室來自華夏辯解自己不是蠻夷,完全不知道歷史上百越還搞出過良渚文明。 華字明明是指中國的第一個傳說中的朝代華胥氏。在商之前朝代都叫xx氏,華胥氏,神農氏,軒轅氏,有虞氏,夏後氏。商不叫啥啥氏。周朝說的三代指的虞夏商,把有虞氏夏後氏簡稱虞朝夏朝了。上古史開始的華胥氏,結束的夏後氏,連一起就是華夏。 回復:華胥氏就是伏羲氏,華和伏古音一樣的。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還有更古老的華胥氏,都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宗族部落國家的名字。把部落國家名字當成一個人名顯然是傳說歷史變成文字歷史裡麵出的錯誤。軒轅氏這個國家或者說朝代也不比虞夏時間短,起碼四百年,關於黃帝的傳說都不一定是同一個黃帝。別說更古老的華胥氏。女媧可能是華胥氏首領的稱號,精衛傳說裡神農氏的女巫首領仍然叫女娃。 回復:堯的帝位是有虞迥禪讓給他的,陶唐氏是有虞氏最重要的諸侯,就像周朝的晉國,諸侯之伯長。 古東夷人創造的龍山文化被譽為中國史前文化的頂峰,之後在龍山文化族群中誕生了陶寺文化(可能是唐堯的古國),二裡頭文化,後崗二期文化,從後崗二期文化中誕生了商文化,至於周人,大概就是二裡頭王國,商王國一直和東方人聯合討伐攻擊的古西北人吧,有意思的是,周人滅商之後,還發動過第二次商周戰爭,就是討伐以贏姓古奄國為首的東部人群,還稱這些東部人群為東夷人,周人進入中原以後結合中原龍山文化人群的祖先崇拜體係和古西北人半農半牧的習性,構建出黃帝崇拜體係,以中原龍山文化族群為主體,構建出諸夏,華夏的概念,但唯獨剔除了龍山文化的創造者東部人群,隻不過歷史很有意思的是,結束姬周統治,真正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正是東部移民贏姓趙氏,而接替秦的漢朝王室也是贏姓的淮夷老鄉,唐朝李氏為贏姓之宗,顓頊的後裔,宋朝贏姓趙氏,明朝也是淮夷。 不是黃帝炎帝部落合並後就叫華夏族,圖騰是龍。賽龍舟就是最早關中地區如果四五月不下雨就會賽舟震懾龍的 回復:端午節是祭祀的大禹。龍舟粽子都是大洪水留下的印記。 回復:夏字是代表大禹沒什麼疑問吧?炎帝黃帝哪個和夏有關。華夏分別代表補天創造歷法的伏羲和治水的大禹,不是炎黃。上古的朝代應該是華胥氏神農氏軒轅氏有虞氏夏後氏這樣的,華夏是一頭一尾,概括上古時期。 秦進行地理統一,漢進行思想統一,隋進行民族統一,華夷之辨的思想源頭來自於周,擴張領土擴大生存空間對可種土地的貪婪源自商,文化的統一源自夏。這是中國與全世界其他地區不同的地方。因為他們渡過大洪水是上帝救的,我們是多個部落合起來自己救自己。 越看越覺得詩經真牛逼,文學性史料性抒情性都拉滿了。 重慶的土著巴國和後來戰國時被秦國滅掉的巴國應該不是同一個。 土著巴國以廩君為祖先,戰國時的巴國則是姬姓。後者在西周時應該還在陜南、漢中一帶。 壽命長短這個也是運氣呀。吳國丁奉蜀漢廖化都是很長壽呀,你不能因為人家長壽就懷疑是假的。吳蜀這兩位不僅長壽還是武將能打仗什麼時候都能出特例。 回復:薑太公好歹是統帥、謀士這類比較不容易受傷的職位,丁廖就是武將,丁奉還熬過了吳國頻繁的內亂。各朝各代總有長壽者。劉禪自己就賊能活。 回復:你說得對,但西周以前那些人的年齡屬實是有問題,比如三皇五帝每個都在位七八十年,伊尹活了100,太戊在位75年等等。很難不讓人懷疑薑太公年齡的水分。而且就出土的金文來看,召公奭是以長壽出名的而不是太公望,就算是召公,也隻輔佐到周康王時期。而且召公的年齡比周公都小,比薑太公更小了。 我覺得三監之亂,有個大問題,就是可能是三監不服的同時,殷商舊地發難,一起進行的事情,而不是三監傻到不喜歡周公,就去和前朝聯合?豈不是搞死自己? 周公的祭祀是小祭,沒用人。後來直接廢除人祭,改用三牲。 俗話說自古無不亡之國。從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文明被消滅。三星堆,良渚,殷商隻留下一堆廢墟。更多文明連廢墟都沒有了。周滅殷商算是有史實記錄的文明滅絕。非常殘酷。小邑周克大邑商,參考清滅明,滅掉舊文明,推崇新朝雅政。紂王自焚和崇禎上吊,都造成群龍無首,被摧枯拉朽一邊屠。 扯!考古上殷人和殷文化大量存在於西周早中期,且周上下層文化不同,上層文化本身很接近殷商,殷文化漸進式演變至西周中期以後才變成我們熟知的周文化,絕不是滅絕式的。順便提一個,周對“天”才稱小邦周,對殷不稱小,牧野後對殷民更是稱大邦周。 回復:周的史官也承認了周的法律和世襲製是建立在商的基礎上,後世史官隻會把無腦踩紂,把商所有的貢獻按在周公身上。 回復:史書對商的道德貶低是從東周末期開始的,而且負責人基本都是商王室宗親的後人,隻不過他們都是被世襲製卡在王位繼承權以外的,孔子是微子啟的直係後人,被史記標榜為直言勸諫的比乾和箕子都是在紂王和微子啟奪嫡的時候支持微子啟的。紂王廢除了貴族官僚世襲重用普通人也是招宗親仇恨的點,那些被史記刻畫成奸臣佞臣的都不是宗親,其中就包括秦始皇的先人惡來。 回復:嫡長子繼承製商代後期確立。 回復:還有西周是沒有國土這種概念的,實際上一直到戰國中期史書上對領地變化的記載都是奪多少多少城,割多少多少城。因為在戰國中期前華夏統治者都隻能控製城邑和周圍的小塊田土,在這之外基本上就是野人和蠻夷戎狄了。隻有在戰國中期各國變法編戶齊民之後,國家才有能力控製具體的土地,所以這時候才有了割讓多少多少裡土地的記載。 商周青銅農具研究還處於一個初級的狀態,很多研究還把銅錛這種伐木工具算在農具之中,可能在貴族采邑之中青銅農具的使用才更加常見。 直到春秋,農具依然以骨木蚌器為主,金屬農具很少。 哪怕是到了唐代,青銅或是鐵農具都是很珍貴的,這也是流民無法開荒的主要原因,宋代之前沒有所謂的自由農民,基本都是依大族打工。 我看歷史,最喜歡的內容就是當時社會製度,生產發展,經濟製度,中低層人民生活,以前看的老是王侯將相。 回復:在歷史上成為王侯將相的通常都對歷史具有重大推進作用,而且很多史書事實上也隻記錄這些人的經歷,這是正常的事兒。 回復:因為歷史的真正推動者、創造者是廣大勞動人民,你所謂的王侯將相實際上是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史書記錄後者而忽視前者,實際上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 回復:王侯將相推進歷史,當然主要寫這些人。不然寫柴米油鹽,為每個普通人寫一篇傳估計也隻有現在的大數據量存儲才做得到吧,況且就連現在都沒人乾這種事。 回復:抓典型,找典型,你家頒獎的時候把所有人的名字都寫上麵嗎? 回復:有沒有一種可能,人類形成社會的最初原因是在勞動中學會了猿類大腦合作協議(共同想象、宗教)的信息傳播方式。然後傳播的信息經過了物競天擇的過程形成了今天的社會的現狀。 回復:唯物歷史隻適用於宏觀歷史,比如人類的進化,從奴隸主進步到封建主,從封建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 回復:長城是秦始皇搬磚建的,仗都是將軍自己上陣打的,那些士兵不是從農民中來的?那些將相的高談闊論,沒有勞動人民又能做什麼呢?別太荒謬。 回復:第一,我的論點是史書光記錄統治者而不記錄勞動人民是反動的,並沒有完全否定個體。個體的英雄人物確實有他獨特的歷史作用,但其作用是不能脫離群眾而存在的,而現狀就是史書隻記錄前者。這是在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層次上的反駁。第二,偶然背後還有必然。秦始皇建立封建社會,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方式已經變成大為改變(群眾的作用),換句話說,即使秦始皇不建立,未來的歷史走向也依舊是步入封建社會。這是在總的歷史層次的反駁。誇大個人的作用,認為個體決定了歷史走向,這是錯的。 突然想到阿吉德王朝對波斯的征服,如果亞歷山大能多活二三十年,將他想象中那套東西方融合的政策貫徹下去,會不會如同中國一樣最終建立一個具備文化認同橫跨巴爾乾埃及黎凡特中西亞的統一帝國。 恐怕很難,他的融合太生硬粗暴而又不得要領了,要不是他早死隻怕會被層出不窮的叛亂搞定。 回復:周滅商不也這樣,除了都是智人以外我沒覺得他們共同點很多,也經歷了年長君主英年早逝主少國疑,三監之亂也是換了種形式的繼業者戰爭,隻不過周很幸運有周公召公薑尚三個能人站在王室一邊,佩爾迪卡斯是個能力菜還倒黴的周公,歐邁尼斯能力不錯可惜沒有地位支持。 回復:居魯士大概可以類比商湯,亞歷山大差不多就是周武王,可惜周公不給力啊。 回復:繼業者戰爭最大規模的伊普蘇斯戰役雙方加在一起步兵二十多萬騎兵不到四萬大象不少有七八百頭,這是古典時代一個戰場能集中人數的極致了,因為人繼續增加戰線拉到四五公裡你命令騎馬傳達過去已經來不及了。 確實,亞歷山大缺少周公這樣的人,武王就是有周公,給亞歷山大一個周公,真就能推平塞琉古,托勒密,安替可這三個叛賊,亞歷山大沒有周公幫忙平三監。 回復:西方記載的兵力過於浮誇,當然,希羅多德這個人也說自己記載的是總動員人數,包括後勤民夫,溫泉關他記載的很清楚,三百勇士,還有幾千輔兵。 回復:差不多吧波斯帝國動員了17萬步兵8萬騎兵2萬阿拉伯車兵3萬歐洲仆從軍,除此之外還有1200艘船24萬海軍被海軍摧毀了三分之一,鑒於三分一海軍船隻被毀薛西斯抽調5萬海軍萬水手加入陸軍。 回復:周滅商是建立在原有的那種天下共主體係之上的,從原西伯侯開始,先完成了統,後麵才開始構建周禮,而這過程不僅僅是漫長的,還很危險,三監之亂就是典型。後麵也是周公昭公活的久,足夠穩定,而馬其頓大征服裡麵,一共對那些地區統合也不過半百,怎麼可能穩定。 周代的國人議政體製跟古羅馬早期的公民體製可以參照。 商代周代的國人權利是很大的,國君不合作的話會聯合起來搞你下來扶持別的公室,參加兵役徭役都有野人和奴隸陪同幫打雜的,國人稅率一般是十一製,而財產和收入更低的野人稅率則是九一製,可見國人的待遇。 對呀,周代是有詩經等各種記載的,西方靠著一本聖經或者口傳就能和中國古代那麼相似。 回復:羅馬人也有《荷馬史詩》。 回復:從19世紀開始的愛琴海考古發掘顯示,荷馬史詩的重復性背誦,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邁錫尼王族墓葬中出土的精致金麵具和黃金覆麵,印證了“多金的邁錫尼“名不虛傳;史詩中英雄們使用的同款雙柄金鴿杯、獠牙頭盔、8字形盾牌,在邁錫尼遺址等地紛紛出土。拋開撲朔迷離的神話情節,僅僅是這些精美器物的出土,就足以證明詩歌藝術高於現實,但卻是紮根於現實生活的。 回復:1960年,在希臘的特羅增島就出土了刻有地米斯托克利法令的珍貴石碑,上麵記載了溫泉關淪陷後,雅典人緊急疏散城邦公民、前往特羅增島組建臨時政府的決議;此外,在希波戰爭後,希臘各地都興建了慶祝驅逐波斯侵略者的紀念碑、石雕。 回復:古希臘羅馬著作是用埃及紙草做成的書卷保存的。 回復:你難不成以為教廷裡那些資料,那些歷史、哲學、文學、醫學、天文學的知識是從土裡長出來的? 回復:教廷的經學家們把羅馬的文件都保存的很好,東羅那就更不必多說了,人東羅一直活到了十六世紀。 回復:確實,聖經簡單的記載了羅馬共和國擴張,這都是舊約後期和新約了,耶穌被羅馬人釘在十字架,到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 回復:舊約扯了半天都是猶太人的事情,新約乾脆隻講耶穌的故事,那時候共和國早變成帝國了,哪裡記載共和國了? 回復:聖經提到羅馬的時候,羅馬人早就脫離早期公民體製了。另外周代國人議政體製,是近現代考古研究論證出來的產物。此前雖然也有蛛絲馬跡的記載但按照專製王朝時期的推論慣性,隻會代入認為周王朝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範,而不是國民議政體製。所以研究商周王朝的政治形勢的著作也普遍會拿希臘,羅馬城邦時期公民議會製度進行舉例。因為這是現成的最能夠直接套用的模板,雖然兩者肯定存在差異,但做比較也省去了一套長篇大論。 所以盡管羅馬出現的比西周王朝晚,但體製推論的先後順序你完全搞反了,總不能讓你心中的抄襲剽竊的西方學者坐時光機穿越到20世紀,去抄襲先秦研究報告去吧。 回復:古埃及人使用莎草紙的時代,距今大約5000年。公元前200年左右,大約秦漢之際,羊皮紙部分取代了莎草紙。 回復:莎草紙的原材料顯然是天然植物纖維,存儲條件主要是兩點:溫度和濕度。反之,莎草紙的天敵是水分、昆蟲和黴菌。 所以,莎草紙對乾燥氣候的依賴性很高,隻適合於氣候乾燥的地方使用,比如埃及和西亞各國。因為隻要足夠乾燥,沒有水分,也就沒有昆蟲和黴菌。 回復:現代科技可以分析莎草紙上墨跡的化學成分:炭黑和赤鐵礦(紅赭石)不溶於水,對光不敏感,所以字跡至今仍能清晰閱讀。 回復:1986年考古學家開始在甘肅天水發掘放馬灘的一百多座秦漢時期古墓群,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其中西漢初期文景時代的墓葬之中,發現了迄今年代最久遠的“紙”殘片,上麵墨線繪製的山川、道路清晰可見,因此“放馬灘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質地圖,大約有2200年歷史。現存於GS省博物館。 紙的保存並不困難。 周公旦是開創者,孔子是集大成者,沒必要捧一踩一。 回復:孔子哪裡集大成了,他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實踐成功他的“禮樂”。他隻是把西周的禮樂製度整理修訂。而周公是作為傑出執政者初步製定西周禮樂製度的男人啊。 周公是孔子心心念念而達不到的偶像啊。 周公是根據滅商以後的現實情況,製定了西周的製度,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發展。而孔子,沒有根據新的現實情況去做合乎歷史規律的事情,卻一廂情願地認為世道的混亂是諸侯們不遵守禮樂等級製的結果。結果屢屢碰壁,終身不得誌。 孔夫子不明白是歷史拋棄了禮樂等級製,正如他不明白周公是順應了歷史形勢而製定了禮樂等級製那般。 你拿孔子跟周公比,是不合適也不對的。孔丘是不同意你這個對比的。 政治治理精神是中國最寶貴的文明財富之一。 回復:奉為楷模隻不過是你的“一廂情願”罷了,西周本質上還是個奴隸製或者是封建製政權,這指的是相對夏商,西周更加注重內部治理,調整內部矛盾,不像夏商夷滅異族,整個中國歷史開始轉向,尋找更徹底的,也相對更溫和的統治,這為後麵人民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個思路和原則。